老子修真学概要

 

黄友敬 

 

 

 

 

 

 

 

 

 

 

黄友敬夫子秉承老子之本意,“阐明为道日损玄旨,深研长生久视之道”。(张岱年《老子传真》题辞)大作《老子传真》已面世,弘扬大道,度己度人,真天人丈夫也。

黄公精思玄道,所著诸论皆是道德文章,今陶铸而成《老子修真学概要》,乃《老子传真》之姐妹篇。它揭老子大道之精髓,立修真含德之学说,承上乘内丹之妙旨,辟人生升华之达道。它“究天人之际,察万物之情,通古今之变,应人生之事,证大道之真”。中华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黄师称“老子修真大道”)的深蕴,于此阐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奥秘,于此开启;上古与道合真、天人合一的金桥,于此架设。

尊师探索《老子》之深广,勤超学人,悟启天心。吾读《探老随感录》、《修道证真录》、《老子气功学——道德经》(为《老子修真学概要》之前身)后,尊黄为师,良有以也。黄师之教,除我骄矜,启我智慧,诚当世之明师。

老子之道是宇宙自然之道,乃天人合一之道。“人之道,须法天地之道,以人合天,天人合一。”“世俗是陷阱,以俗待之,越陷越深!世俗是道场,以道待之,不断升华。”又“发奋勤学,精思必得,心溶于道,厉行必德”。“自信,自立,自明,自胜,自强”。(以上四则见黄师《探老随感录》)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柢,亦即老子之道的根柢,全在道德。

修炼大道者,“涤除玄鉴,能无疵乎”?(《老子》十章)“道之真以治身”。(《庄子让王篇》)修此道心,以符天心。“立天之道,以定人也。”(《阴符经》)老子论“五修”,自“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始,逐层递升,由家、乡、邦而天下,于是“其德乃溥”矣。

道在天人之际,德在全生修真。上士者内修自养,旨在合和天人,无外物之贪,至理宗于真信,重在正善,非求享、求奇、求特异。真人者立天心以定人心,非高人一等、役使群生而自肆。

愿学黄师修真之教,修此正脉,以身证真,藉以承前启后,发扬大道。是恭为序。

 

 

 

 

四川省博物馆研究员

中国道教协会理事  

青城山常道观丹台

碧洞宗第二十三代嗣师

王家祐

一九九八年五月廿日

 

 

回总目录

 

 

 

《道德经》是老子传世不朽的大道科学,大约著于距今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时代。古人称它“明道之书”,是“道学”。由于它“微妙玄通,深不可识”,(《老子》十五章,以下仅标明章次)所以和《庄子》、《易经》被合称为“三玄”(三部玄奥的书),其实是既玄又实的。司马迁说:“老子修道德。”“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两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史记老子列传》)老子修的是中华先祖几百万年流传下来的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简称“老子修真大道”)。

承绪于《道德经》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说:“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又说:“与道合同者,惟真人也。”(《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篇》)在《刺法论篇》中更明示:“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故要修养和神也。道贵常存,补神固根,精气不散,神守不分,亦能全真。”

由此可见《道德经》的精华是用以修身,所以老子谆谆要求“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五十四章)不然,大失道之本旨矣!是以我国古代诸子百家皆言“道”,皆以修身为处世立业之本,绝不是历史的偶然巧合。因此,庄子说:“道之真以治身。”(《庄子让王篇》)称老子是“古之博大真人”,(《天下篇》)而道教有“全真派”,后世称身体力行“修真之道”,“全神养真”,“全真”无亏,“与道合同”(得道)者为“真人”——真正的人。

古代黄老并称,说明黄帝和老子是一脉相传,继承发扬中华上古的大道传统,而老子则是集其大成者。他所著《道德经》,将大道科学升华到一个崭新而完善的历史阶段,成为我国第一部道学圣典,是我国第一部百科全书。

老子是百家之祖,后来的道家奉他为创始人,东汉成立的道教奉他为宗祖,成为民间几乎无人不知的“太上老君”,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的。

修炼大道者,去私除妄,返朴归真也。此“修真”两字,实是大道的妙谛。故以命名老子道法,至简至要,便于流传,俾使世间修炼者用心着意于“真”,而不致于虚幻迷妄中徘徊。

真者,质朴不妄,精之至,和之至也。庄子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庄子秋水篇》)他指出修真之道是:不要为了人为去毁灭天然,不要为了世故去毁灭性命,不要为了贪得去身殉名利,谨守天道而不离失,这是叫做返朴归真。

这是老子修真大道的渊源和真谛所在。因此,我命名本书为《老子修真学概要》。

老子于道原已是“强为之名”的,因为“道可道,非恒道也;名可名,非恒名也”,(一章)我岂敢不自量力,命名本书为《老子修真学概要》呢?实是出于不得已而“强名”的啊!

《老子修真学概要》以老子修真大道为其内容,是老子大道科学的核心所在。我们要清洗老子身上的历史灰尘,反对神化与丑化,清洗曲解与误解,破除迷信与邪信,还老子以历史的真面目,正本清源,拨乱反正,而且要继承发扬,古为今用,明白昭示老子其人其书的科学性。因为,它有“道”可“从”(“唯道是从”〈二十章〉),有“常”可“知”(“知常曰明”〈十六章〉),有“果”可“求”(只要“闻道而勤行”,〈四十一章〉便可“求以得,有罪以免”〈六十二章〉),而且“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五十五章)“重积德”,便可以“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五十九章)证之今日诸多的群众修真实践,不正是:大道可以认识,规律可以把握,实践可以有效,理论可以验证的吗?因此,它具备作为一种科学存在的充足理由啊!当然,它要成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还有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程。

它是《老子传真》的姐妹篇。

《老子传真》有双重的含义,既是老子传真,又是老子真传。

老子传真者——

一传宇宙自然之真;二传中华先祖之真;三传自身修炼之真。

老子真传者——

一传老子之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让不绝如缕的中华大道传统,让“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的大道科学,弘扬于世,造福人类,造福宇宙。

二传自身之真,身体力行,以身证道,识妄破迷,以证老子之真,将《老子》从古代“三玄”的“玄学”中解脱出来,使世人认识它乃“玄”与“实”的辩证统一,为人类的现实生活服务。

三传宇宙之真,从而窥见宇宙自然大道之真。古今中外唯此道,道无所不在,无物不居,无时不有。道非虚无缥缈,既内在一切,又外在一切,复超越一切。

老子之道,宇宙中自然之道,中华上古流传迄今之道也。它究天人之际,察万物之情,通古今之变,应人生之事,证大道之真,是世人修真成圣之道。

它概括天之道——宇宙自然之道和人之道——摄生之道、玄妙之道、真人之道和圣人之道。举凡天人之际,古今之变,无所不包,囊括无遗,可以入世,可以出世,可以超世,而将玄之又玄、深不可测的大道,以明白晓畅的诗文,予以科学的总结,体现了中华民族高度的理性思维。

我本是一介凡夫,出生之前,父亲即已因医师误治而双目失明。他既悲叹于辛亥革命的失败,常低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又悲愤于家道衰落,所以,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虽然全家对我非常慈爱。

儿童时代,面临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福州两度沦陷,日食难度,不知欢乐为何物;青年时代,面临民族命运何去何从,毅然于19492月参加了革命,8月福州解放,却从天降下政治冤案。从十六岁起,一直从事财税工作,仅读过高中半年的学历,怎么闯进老学大雅之堂,怎么敢著此《老子修真学概要》,传此老子修真大道呢?

是人类的走向,是民族的灾难,是世路的崎岖,是人生的曲折,是疾病的困扰,引导我辛勤地探索,艰苦地跋涉。

50年代,为了摆脱人生的困惑,而于文史尤其是哲学中苦苦寻求答案;

60年代,辗转于医院,为多种疾病所困扰;在那十年浩劫中,更深受其洗炼;

70年代,开始自学中医,先后治愈了自己的严重神经衰弱、中毒性脑病、帕金森氏症、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青光眼等。

然而多舛的命运,又使我于1975年春节,突罹出血性坏死型胰腺炎并发弥漫性腹膜炎,经过十三天抢救,却遗留下异常衰弱的体质与慢性胰腺炎。嗣后,虽经8年苦心钻研中西医学,终是根治乏术,乃于19831月不得不求救于气功。可是,不但事与愿违,而且还炼出了右眼青光眼(后经自己治愈),真是艰辛备尝啊!

19837月,刚五十岁的我,已病入膏肓,遂提前离休,专心于学习探索。

斗转星移,到了90年代,即1990年秋,应福州市气功科学研究会的邀请,参加气功科学讲座,写成《老子气功学——道德经》第一册(为《老子修真学概要》的前身),尝试概括老子修真十四法,统称“无为自然法”。

于自我修炼的同时,组成福建省人体科学学会老子修真气功委员会,到群众中,义务传道治病之际,久困于我的痼疾——慢性胰腺炎,不知何时已悄然踪影俱杳矣,且精力尤胜于四十岁时体弱多病、未老先衰的我。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坚持群体与自我相结合,边学习,边修炼,边弘扬,边探索,边总结,于1993年续写第二册,破译和化生了“虚静自然法”、“大道自然法”和“老子修真静功”,付之群众实践,均行之有良效,乃编著《修道证真录》,以为历史的见证,藉以昭信于世;同时,有感即录,集为《探老随感录》,作为理法的补充、修真入门的资鉴;几经重新组织与精炼,于19983月本书始告定稿。历经11年完稿的《老子传真》,也于19981月正式出版面世。

我从道、佛、儒、医、武诸家理法,溯流而上,探索到它们的源头——《老子》,与此同时,从文学、历史和哲学、社会科学循流索源,走到它们的源头——《老子》。此两者,是如此地相根相生,相互交缠,又相互为用,逐步递升,自然而然地结合在一起,逼使我努力清除盲目性,摆脱偶然性,把握必然性,从而开启了人生的理性自觉与自由。

正是:“祸兮!福之所倚”(五十八章)啊!

原来,天无绝人之路,人有回天之力,我命由天亦由我啊!

那些冤枉,那些灾难,那些疾病,那些伤害,那些痛苦,却都是人生最好的老师,都是修真弥足珍贵的要妙啊!

际此人类面临转折,中华处于振兴的新时机,老子修真大道重见于世,《老子修真学概要》得以孕育诞生,实势成之,为历史之所固然。

八年修真弘道的实践证明:老子修真大道,只要依法修炼,不难对它心领神会,而悟大道不传之秘,迅速获得治病健身、开发智慧、激发人体潜能、成功遂事、延年益寿等方面的效果,而且切实把握人生处世待人、从事各项事业的无上秘要法门,而立于不败之地,获得最佳的成效。

我于是深刻地体悟了“道之真以治身”的真谛。然而,修真之途多险阻,其险其阻来自诸多方面,概括言之:

根本性的险阻,其一,来之于人类几千年来的异化。“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三十八章)至于失礼而后法,失法而后兵,自是明白而不待言的了。到了“苛政猛于虎”,(孔子)官逼民反之际,乃“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七十四章)天下无道矣!何真之可修呢!于是老子遂不得不蓬蔂而行,到深山老林去修炼了。这是历史的局限,以致大道沦丧,而每况愈下。但是,大道的运动规律是“反者,道之动”(四十章)的,相反适足以相成,否极自然泰来。因此,当人类面临着巨大而深刻的生存危机、信仰危机、道德危机(它们均是异化的恶果)之际,正是大道由隐而显,公之于世之时。此为大道历史辩证法所决定的必然趋势。从客体来看,人类的异化,历史的局限,时代的困惑,险阻重重,艰难之至,然而,却正是修真的最佳火候,烈火炼真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啊!

根本性的险阻,其二,来之于自我心灵的异化。人类的异化作为社会基因,作为遗传基因,不能不在社会存在的一切方面,尤其是社会的细胞和个我的心灵世界,刻下深深的烙印。它的本质性体现便是私妄昧,万恶之源的利己主义是其核心,个人中心主义,以至人类中心主义,都是它的扩大化的表现,从而产生假丑恶。当前,反腐败是世界性的浪潮,是人类共同的呼声,便是它的集中显现。由此而必然地导致疾病、失败和灾祸,于是苦海无边,演出了一幕幕人间的历史悲剧。

老子修真大道,呼唤人类高度理性自觉地进行一场持久而艰难的、全面而深入的自我革命,转化私妄昧为公正明,转换疾病、失败、灾祸为健康、成功、幸福,转变假丑恶为真善美,从异化于自然,背叛于自然,而道法于自然,复归于自然,大顺于自然,臻入天人合一的大道境界。这是修真的根本规律和唯一途径。唯有“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使自我成为革命性+科学性+哲学性三位一体的真正的人,而且“修之于家”,“修之于天下”,(五十四章)进而实现人生的升华,从真人而圣人——平民化的具有大道理想道德人格的圣人,是为人生的终极关怀,是为人生真实价值的圆满完成,是为人生真善美大道境界的和谐显现!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可见,闻道之难。但是,大道难闻今已闻。古人说:“修道者如牛毛,得道者似麟角。”可见,修真证道之难。

根本性的险阻,还由于自身先天素质的局限和后天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为此,修真的实质是反世俗、反异化,这既是起点,又伴随着全过程。

为此,修真的内涵是全方位的,从心灵、思维、情感、性格、生活习惯,尤其是人生的立场(定位)与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的转变是根本性的转变。

为此,修真的方法是立体化的,人生处世待人、日常生活的一切方面,无一不是修真的课题。

因此,欲修真大成,却是难上难。最大的难度,乃在于认识自己,解剖自己,批判自己,否定自己,从而升华自己。这是周而复始、逐步递进的自我革命——修真历程。非大志大慈、大勇大智者,曷足以语此!是以老子深叹“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也,而天下莫之能知,莫之能行也”,(七十章)其根因正在于此啊!

有志修炼大道者,须深怀时代的忧患意识,以道化天下为自我终身的历史使命,坚持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四十八章)之路,而得以直在老子心灵境界中驰骋,从而实现天人合一、物我一体、与道合真,亦何难之有哉!是谓“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六十三章)

是以老子说:“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也?不谓:求以得,有罪以免欤?故为天下贵。”(六十二章)

正是:

    一本传世,道德化无极;

    万流归宗,溪河奔大海!

我的这些探索,是以历史文化为其深厚土壤,踏在许多巨人的肩膀往上攀登的。多年来,深蒙张震寰老师的肯定与支持,深受张岱年、张岂之、王家祐、董光璧、黄麟雏等老师的帮助与激励,尤其得力于1990年以来修炼老子修真大道的所有同志和学员们的验证与启示。借此,谨表示衷心的感激。

我深切体会到它是: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实之又实,人生之路。

 

黄友敬于榕

19983

 

 

 

 

 

 

 

前言

老子传

甲、道德经篇

1

10

19

28

37

46

55

64

73

2

11

20

29

38

47

56

65

74

3

12

21

30

39

48

57

66

75

4

13

22

31

40

49

58

67

76

5

14

23

32

41

50

59

68

77

6

15

24

33

42

51

60

69

78

7

16

25

34

43

52

61

70

79

8

17

26

35

44

53

62

71

80

9

18

27

36

45

54

63

72

81

 

乙、明道篇

一、  尹喜慧眼识老子  道德传世五千言

二、  把握本体御万有  大道玄虚亦真有

三、  大道本性万法宗  浑然一体出妙用

四、  归根复命知常明  柔弱为用不争德

五、  含德之厚比赤子  治人事天莫若啬

 

、道理篇

一、  道法自然立总纲  有无为门出众妙

 

八、  食饮有节起居常  不妄作劳养其真

二、  万物负阴而抱阳  修炼冲气以为和

 

九、  证道五环环相连  转相递进升道梯

三、  为学日益道日损  反为道动世难行

 

十、  十二要点人难知  道褒无名世难行

四、  老子修真都八句  纵横来去任自然

 

十一、迷悟顿渐分水岭  南辕北辙勿信步

五、  宇宙生化妙参悟  天人合一成真人

 

十二、握其枢要统万殊  防危虑险察机先

六、  法法本来无定法  心有灵犀一点通

 

十三、宇宙四大人居一  道莅天下德交归

七、  玄之又玄众妙门  明字当先善对待

 

十四、跨越千古以常新  大道行世迈新步

 

丁、道法篇

大道自然法

 

戊、要诀篇

一、  明字诀

四、  静字诀

七、  啬字诀

十、  善字诀

二、  常字诀

五、  柔字诀

八、  损字诀

十一、观字诀

三、  虚字诀

六、  和字诀

九、  反字诀

十二、愚字诀

 

己、悟真篇

一、  《道德经》是大道科学

三十四、涤除玄鉴  能无疵乎

六十七、修道须修食

二、  改变世界观  走向天人合一

三十五、无私

六十八、修道须戒绝“三毒”

三、  天人合一  成就自我

三十六、心静如镜

六十九、我若无我  何魔可障

四、  人生的终极关怀

三十七、万物道观皆自得

  十、法侣财地

五、  我命由天亦由我  形神俱妙显道用

三十八、从自己错误的后果中学习

七十一、法财侣地  统之于道

六、  诗化的人生  人生的诗化

三十九、知非即舍  自胜者强

七十二、火燥水滥均须防

七、  道化的人生  人生的道化

  十、疾病是最好的老师

七十三、调气之方  以平为期

八、  真化的人生  人生的真化

四十一、干扰必不可少

七十四、积渐以成  败之于躁

九、  老子“五修说”

四十二、师

七十五、火候要讲究

十、 

四十三、天无绝人之路  道有回天之力

七十六、养精蓄锐

十一、老子之慈

四十四、道德规律  历历不爽

七十七、论大道炼丹术

十二、大道的爱

四十五、再谈道德规律  历历不爽

七十八、修炼金丹  微妙在心

十三、大道理想观

四十六、谨于大道  如法修真

七十九、相由心改  数从德变

十四、须立大道志

四十七、信字诀

  十、脱胎换骨

十五、真

四十八、淡字诀

八十一、知几其神

十六、真·

四十九、严字诀

八十二、道法自然

十七、大道的美

  十、勤字诀

八十三、道

十八、愚

五十一、强字诀

八十四、法

十九、修炼大道境界

五十二、独字诀

八十五、法功能

二十、修真须修炼境界

五十三、用字诀

八十六、法术无邪正

二十一、着重修炼人生境界

五十四、信

八十七、大道功能观

二十二、再谈修炼大道境界

五十五、信仰

八十八、安其性命之情  正确对待功能

二十三、修炼大道境界  必须学习哲学

五十六、修真须信仰大道

八十九、种道得道  种失得失

二十四、将自己提升到老子的水平

五十七、修真要炼己筑基

  十、正确对待信息

二十五、学习大道哲学

五十八、化俗心为道心

九十一、正确对待大道信息

二十六、读书明道  身体力行

五十九、化俗欲为道欲

九十二、唯信息论要不得

二十七、玩物丧志  安贫乐道

  十、化个性为道性

九十三、大道是最好医师  玄德是唯一金丹

二十八、子罕以不受玉为宝

六十一、修真须炼性格

九十四、做出历史性的总结

二十九、摆脱世俗  解放心灵

六十二、修道须炼个性

九十五、论合力

  十、名缰利锁最须防

六十三、修真莫任性

九十六、道不轻传  非真勿授

三十一、列子体道

六十四、再谈修真莫任性

九十七、苟得其时  传之其人

三十二、遮蔽去蔽

六十五、千年冰川犹可化  本性积习何难改

九十八、历史呼唤高度  人类需要老子

三十三、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六十六、修真要炼意志

九十九、道自然幸福

 

庚、防偏篇

论出偏与防治

 

附录

略谈老子摄生之道

我探索《老子》之道

 

注释

参考书目

后记  没有结束的结束语

再版后记

 

 

 

 

 

 

 

 

回目录

 

 

 

老子传

 

老子,1姓李名耳,字伯阳,2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3生于春秋末期周简王五年,即公元前581年二月十五日。4父亲李乾,字元果,任周朝上御史大夫。5

老子曾任周朝守藏室史,又称柱下史,负责保管周王朝自伏羲、黄帝以来历代的文物典籍。6所以,学问广博精深,凡天文、地理、历史、人事等无所不通。7他是孔子和关尹的老师。8

 

受甘惮公政治迫害  被流放于鲁国

公元前535年,周景王十年,鲁昭公七年,老子四十七岁时,受到甘惮公的政治迫害,被流放于鲁国。9

周景王十五年,鲁昭公十二年,老子五十二岁时,甘成公将他召回复任原职。10

 

少年孔子随葬学礼

鲁昭公七年,孔子十七岁,跟从老子举行葬礼于巷党,11中途突然出现日食。

老子说:“丘!停止柩车于道路右边,停止哭泣,以静听变化,到太阳恢复了光明,然后再行走。这是礼啊!”12

 

遇到了日食 

请教葬礼

葬礼回来,孔子请教说:“灵柩是不可以返回的呀!遇到日食,不知道它结束的迟早,那就倒不如继续行走啊!”

老子说:“诸侯朝见天子,看见太阳而行路,到了日落前就歇宿。

灵柩出葬,不清早出行,不傍晚停宿。遇见星星而行路的,唯有罪人和为父母奔丧的人呀!日食了,怎么知道它不会遇见星星呢?况且君子行礼,不能让他人的亲属濒临危难啊!”13

 

三年丧礼与兵革征战

子夏问:“三年的丧礼,终止了哀哭,兵革征战的事不必回避,合于礼吗?原来有主司吗?”

孔子说:“夏后氏三年丧礼,既然已经殡殓,而后辞职守灵。殷代的人,既然已经入葬,而后辞职守灵。《记》说:‘君子不可剥夺他人的亲情,也不可剥夺自己的亲情啊!’说的是这个吗?”

子夏又问:“兵革征战的事,不必回避,不是吗?”

孔子说:“我听老子说:‘从前鲁国公伯禽是在特定情况下,有意这么做的呀!’如今以三年守丧期间,服从于他的私利,而从事战争,我不知道啊!”14

 

小孩夭折的葬礼

曾子问:“八到十一岁的小孩夭折,在菜园中挖个圆坑,周围用砖砌上,便抬运而行,这是因为路途近的缘故。如今墓地很远,它的葬礼,要怎么办呢?”

孔子说:“我听老子说:往日史佚儿子夭折而死,墓地很远,召公对他说:‘怎么不用棺殓埋于宫中?’史佚说:‘我敢这么办吗?’召公去问周公,周公说:‘难道不可以吗?’史佚于是照办了。夭折了,在家里殓衣入棺,再出葬的事,是从史佚开始的。”15

 

接待宾客的礼仪

子夏请问于孔子,说:“宾客来到,没有寝宿的场所。老师说:‘住宿于我的馆舍。’宾客死,没有殡殓之处啊!老师说:‘于我的殡殓之处。’子夏敢问合乎礼吗?是仁者的心吗?”

孔子说:“我听老子说:‘馆舍安置客人,使他好似自己的家。’难道还有视为自己的家,而不得殡殓的吗?那仁者制约于礼呀!因此,礼不可不审察啊!礼,不同不异,不增不损,称量它的义理,以为它的适宜。因此说:我战而尅敌,我祭而受福,因为得到它的道理啊!”16

 

孔子前往周朝国都 

恭敬地问礼于老子

公元前522年,周景王二十三年,鲁昭公二十年,老子六十岁,孔子时年三十岁,对南宫敬叔说:“我听说老子博古通今,通晓礼乐的原始,明白道德的归趋,是我的老师啊!于今,将要前往谒见啊!”

敬叔回答说:“恭谨受命。”便进言于鲁国君。国君给予孔子车一乘、马二匹、僮仆一人,敬叔随从前往周朝。

孔子到了周朝国都洛阳,恭恭敬敬地向老子问礼。17

 

老子以忠言赠送孔子

老子说:“你所说的,他的人与骨骸都已经腐朽了,唯独他的言论存在罢。况且君子得到良时,就驾着马车奔驰;得不到良时,那就往深山野林蓬草中去。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深藏货物,好似空虚。君子盛大的德性,容貌好似愚钝。’去掉你的骄气和众多的欲望、形态气色和淫侈的心志,都是没有益处于你的生命的。我所能够劝告你的,就是这些罢了。”18

孔子辞别时,老子送他说:“我听说富贵的人,送人以财物;仁德的人,送人以忠言。我不能富贵,窃居仁者的称号,送你以忠言。说:聪明深察而近于死亡的,好议论他人啊!博辩广大而危害自身的,揭发他人的过恶啊!为人儿子的,不要有私欲;为人臣子的,不要有私欲。”19

孔子自周朝返回鲁国,弟子稍有增进啊!20

 

孔子盛赞老子犹龙

孔子回去,对弟子说:“鸟,我知道它会飞翔;鱼,我知道它会游泳;兽,我知道它会奔走。奔走的,可以用罗网捕捉;游泳的,可以用钓线钩取;飞翔的,可以用箭矢射获。至于龙啊!我不能知道它乘风云而上腾于天。我今日见到了老子,他好象龙啊!”

 

老子因王子朝之乱

被免官回到故乡

公元前516年,老子六十六岁,周王朝内乱,王子朝内战中失败被放逐。他和召氏族人、毛伯得等奉周朝典籍逃奔楚国。

因此,老子被免去官职,回到陈国故乡居住。21

 

孔子艰难跋涉未闻道

遂虔诚地向老子请教

公元前501年,老子八十一岁时,居住沛地(今河南省徐州市)。孔子已经五十一岁,还没有闻道,于是向南前往沛地,向老子问道。

老子说:“先生来了吗?我听说,你是北方的贤人啊!你也得道了吗?”

孔子说:“还没有得道啊!”

老子问:“你怎样求它呢?”

孔子说:“我求它于度数,五年而没有得道啊!”

老子问:“你怎样求它呢?”

孔子说:“我求它于阴阳,十二年而没有得道。”

老子说:“是啊!假使道而可以献赠,那就人人无不献赠它于国君;假使道而可以进奉,那就人人无不进奉它于亲属;假使道而可以告诉人,那就人人无不告诉他的兄弟;假使道而可以给予人,那就人人无不给予他的子孙。所以不可能没有其它的原因啊!因为心中无主,而不能留住;向外没有匹配,而不能实行。从心中出来的,不能接受于外,所以圣人不出;从外进入的,心中没有主君,所以圣人不隐蔽。

名是天下公用的器具啊!不可以多取。仁义是先王的旅舍啊!只可以住宿一个晚上,而不可以长久居处,昭彰了,便多受责难。

古代的至人,假道于仁,寄宿于义,来遊逍遥的境界,饮食于苟且简陋的田地,立身于不必施予的园圃。逍遥自在,无为啊!苟且简陋,容易供养啊!不施予,没有耗费啊!古人叫它是‘采真之遊’。

以财富为目标的,不会让人享受利禄;以显赫为目标的,不能让人获得名位;亲爱权柄的,不能给人以权柄。操持它,便会战慄;舍弃它,便会悲哀;从而内心丝毫没有可资借鉴的,用来窥见他所汲汲不休的,这是受到天然刑戮的人啊!

怨、恩,取、与,谏、教,生、杀,这八种呀!是校正的器具啊!唯有遵循天运大变,而没有任何滞塞的人,是为能够使用它。因此说:自正的人,正人啊!他的心不以为然的人,天门不会打开啊!”22

 

孔子拜问仁义

老子揭示仁义的惨毒

孔子拜见老子请教仁义。

老子说:“播散的糠屑,眯乱眼睛,那天地之间东西南北的方向,就错位了。蚊子、虻虫叮咬了,就通宵难寐啊!仁义的惨毒,使我的心愤然,祸乱没有超过它的啊!你使天下不要失去它的纯朴,你也可以顺风而动、握德而立了。又何必汲汲然揭举仁义,好象击大鼓而求逃亡的儿子那样呢?

白鹤,不每日沐浴而洁白;乌鸦,不每日染污而漆黑。黑白的纯朴,不足拿来辩论;名誉的头衔,不足拿来推广。泉水干涸了,鱼处于陆地,相互呴吸以湿气,相互濡润以口沫,不如相忘于江湖。”23

 

孔子再次盛赞老子是龙

公元前501年时,周敬王十九年,鲁定公九年,老子八十一岁,孔子五十一岁,前往沛地。

孔子拜见老子问道,归来之后三天不说话。

弟子问:“先生见了老子,也将什么来规劝他呢?”

孔子说:“我于是啊!今天见到了龙!龙,合而成为一体,散而成为文采,驾乘云气而翱翔,取养于阴阳。我口张开而不能合拢,我又从那里来规劝老子呢?”24

 

子贡很不服气便赶去谒见

老子揭示三皇五帝的不道

子贡说:“那么,人固然有安静居处,而象龙一样显现,渊深沉默,而雷声隆隆,发动起来像天地一般吗?赐也可以去观看吗?”

这时,子贡刚二十岁,年轻气盛,对孔子犹龙的赞颂,很不服气,于是就以孔子的名义去谒见老子。

老子正踞坐堂上而应答他,轻声地说:“我年岁已老迈矣!你将要怎样规劝我呢?”

子贡说:“那三皇、五帝的治理天下不同,它关系名声却一样的啊!然而,先生独自认为不是圣人,为什么呢?”

老子说:“小子,走近前些!你怎么说不同呢?”

子贡答:“尧传授给舜,舜传授给禹,禹用力而汤用兵,文王顺从纣王,而不敢逆反,武王逆反纣王,而不肯顺从,因此说不同。”

老子说:“小子,上来一些!我对你说三皇、五帝的治理天下:黄帝的治理天下,使民心淳一,人民有的死了亲人而不哭,而民众不非议啊!尧的治理天下,使民心亲爱,人民有的因为亲人而有等级差别,而民众不非议啊!舜的治理天下,使民心竞争,人民有的怀孕十月而生子,孩子生五月而能够说话,还未至于孩童而开始认人,那人们就开始有夭折的啊!禹的治理天下,使民心多变,人民有的机心,而以用兵为顺事,杀盗贼不是杀人,自以为是天下的本根。因此,天下大为惊骇。它的发作,开始有伦序,如今啊!结束了。你怎么说的呢?

我告诉你,三皇、五帝的治理天下,名叫治理它,然而,祸乱却没有比它更严重的呀!三皇的智慧,于上,悖乱日月的光明;于下,睽违山川的精华;于中,堕毁四时的施行。他的智慧,惨毒于蝎子的尾巴,连小小的禽兽,都不得安定它性命的情况。然而,却还自以为是圣人,岂不可耻吗?它的无耻啊!”

子贡惊悚然站立不安。25

 

荆人失弓  老子至公

荆国有人遗失了弓弩,而不肯去求索,说:“荆国的人遗失它,荆国的人得到它,又何必去求索呢?”

孔子听到了,说:“去掉它的荆国,而后可以啊!”

老子听到了,说:“去掉它的人,而后可以啊!”26

因此,老子则是至公啊!

 

老子立足于宇宙大道的高度,以为大道传真、“修之于天下”(五十四章)为己任,要求彻底解决人类社会的异化,批判“损不足,以奉有余”(七十七章)的私有制剥削制度,实行“损有余,而补不足”(七十七章)的天之道,使人类社会复归于道,实现与宇宙万物的和谐、自然和幸福。

孔子虽然屡次曾向老子问道,并深赞老子是“犹龙”;然而,他困囿于我,难以超越,逆历史之潮流,竭力维护礼崩乐坏的封建社会。因而,远离了老子之道。

 

老子西出函谷关

尹喜真诚拜师

公元前479年,周敬王四十一年,鲁哀公十六年,是年孔子卒,陈国为楚国所灭。老子一百零三岁,遭亡国之痛,遂离开故乡。27

老子披着褐衣,骑着青牛,由徐甲驾着薄板车,怀着传世不朽之宝——大道,一路辛苦跋涉,于公元前469年(进入战国初期),向西走向莽莽的原野。周元王七年,老子一百一十三岁时,到达陕西桃林县的函谷关。28

关令尹喜原是周朝的大夫,修炼大道颇有成就,慧眼识真人,恳切地邀请老子留驻,并真诚拜师。

尹喜说:“老师将要隐居了,请勉强为我著书。”29

 

述道德之意  传大道之真

老子鉴于尹喜的诚意恳请,便将自己一生修炼的心得和古代流传下来的修道经验,以及我国历代盛衰存亡、世人祸福寿夭的经验教训,对照当时已经掌握的科学文化,以人之道比较天之道,综合考察,进行总结,著书上下篇五千余字,传大道之真,阐述道德的意蕴。

他站得高,看得深远,认为人生不是孤立的,从根本上来说,它是属于自然界的,但同时又是属于整个人类社会的,而整个人类社会也是自然界的产物,所以修炼大道不能孤立地进行。

因此,他不但突破了个人这个小圈子,而且突破了人类这个大圈子;不但突破了现在这个小圈子,而且突破了历史这个大圈子;不但突破了万事万物这个小圈子,而且突破了天地这个大圈子;将人类的思考范围,从人生扩展到整个宇宙,将个人与社会、与天地宇宙都置于“道法自然”(二十五章)这样一个整体的巨大系统中来,将有限的人生、社会、人类放到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中来,更将有形的万有放到无形的妙无中来,并将此两者有机地和谐统一起来。它的精华便是简明扼要的《老子》,核心是老子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老子著书是出于他救人济世的慈爱之心和人生的宏伟理想。他不是单纯的继承我国古代大道的传统,而是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吸收当时最高的科学成就,将玄之又玄、深不可测的大道,以明白晓畅的诗文,予以科学的总结,把它升华为一种崭新的系统而完善的“道学”——大道科学,体现了中华民族高度的理性思维。这是老子伟大的创造性奉献,是中华民族以至全人类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天人合一——以人之道合天之道的成熟完善。

老子之道,世人多误认为是玄妙莫测,到了魏晋时代更将《老子》列为“三玄”——《老子》、《庄子》、《易经》之首,成为一门虚无缥缈的“玄学”。究其实际,它乃是玄与实的辩证统一,即“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与“实之又实,人生之路”的有机结合。

老子之道,究天人之际,察万物之情,通古今之变,应人生之事,证大道之真,是世人修真成圣之道。它概括天之道——宇宙自然之道和人之道——摄生之道、真人之道、圣人之道和玄妙之道。

《老子》是我国第一部大道科学圣典,是第一部百科全书。后人尊老子为百家之祖,道教奉他为宗祖,胡适称他为中国哲学之父,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的。30

 

修道养寿  虽死不亡

老子因为修炼中华上古流传的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得以享寿169岁,31于公元前413年逝世,葬于大陵山吾老洞附近的山坡上。

 

源远流长  绵绵不辍

直接跟从老子学道的人,除了孔子和尹喜之外,有庚桑楚、无趾、柏矩、杨朱(阳子居),还有南荣趎、士成绮、崔瞿等,都曾经向老子请教,后来的列子,尤其是庄子遥承老子的真传,对它进行阐发,从而产生深远的历史作用。

 

自认偏得老子之道的庚桑楚

老子的门人庚桑楚,自以为独自得到了老子的大道,去北方边疆,聚居于畏壘山上。他的臣仆,精明智慧的,被辞去了;他的侍妾,耿介仁义的,被疏远了。钝朴的,和他一起居住;勤劳的,为他役使。居住三年,畏壘大丰收。

畏壘的民众纷纷议论说:“庚桑先生刚来的时候,我对他很惊异。现在,我按日计算而不足,以年度来计算而有余,大概他是圣人吗?你为什么不共同推举他为君主,建立社稷而敬奉呢?

庚桑楚听说要他南面为君,因而心中不愉快,弟子为此感到惊异。

庚桑楚说:“弟子!为什么惊异于我?春气萌发而百草滋生,正值秋气而万实成熟。那春和秋难道无故而这样的吗?天道已经运行呀!我听说:‘至人静居方丈的小室,而百姓放任自然,不知道所去的地方。’今天以畏壘的普通民众,却窃窃私语,要供奉我于贤人之间,我这样成为目标人物吗?我因此不能释然于老子的话。”

弟子说:“不然!那寻常的沟渎,巨大的鱼,无法转动它的躯体,然而,鲵般小鱼却专制于此;八尺高的丘陵,巨大的兽,不能隐蔽它的身躯,然而,妖孽的狐狸以它为吉祥之所。况且尊贤授能,先给他名与利,自古尧舜已经如是,何况是畏壘的民众呢?先生还是听从吧!”

庚桑楚说:“小子,过来!那含车的巨兽,独自离开山林,就难免于网罟的灾患;吞舟的大鱼,离开江海而失水,蝼蚁就能使它困苦。因此,鸟兽不厌高处,鱼鳖不厌深处。那保全形体生命的人,藏匿他的身体啊!不厌深远罢了。况且,这两个人啊!又怎么足以赞扬的呢!像他们的辨别啊!将是妄自凿掉垣墙而种殖蓬蒿呀!简择头发而梳栉,点数米粒而煮饭,小心计较啊!又怎么能够济世呀!推举贤能,那就民众相互倾轧;任用智慧,那就民众相互盗窃。这数种东西呀!不足以用来厚养民众。民众异常勤求私利,儿子有杀死父亲的,臣子有杀死君主的,白天为盗贼,中午穿墙而入。我告诉你:大乱的本源,必定产生于尧舜之间。它的流弊,存在于千世之后;千世之后,必定有人与人相食的啊!”32

庚桑楚的弟子南荣趎惊惧地端坐着说:“像趎的年龄已经大了,将要怎样依托学业来达到这个说法呢?”

庚桑楚说:“保全你的形体,抱持你的生命,不要使你思虑忧愁不休,像这样三年,就可以达到所说的啊!”

南荣趎说:“眼睛和形体,我不知道它的差异啊!然而,目盲的人不能看见自己;耳朵和形体,我不知道它的差异啊!然而,耳聋的人不能听到自己;心和形体,我不知道它的差异啊!然而,疯狂的人不能得到自己。形体和形体也是相通的,然而,物欲或者间隔它吗?想要相求,然而,不能够得到自己。今天,对趎说:‘保全你的形体,抱持你的生命,不要使你思虑忧愁不休。’趎勤勉闻道达到耳朵了呀!”

庚桑楚说:“话说尽了!土蜂不能孵化大青虫,越鸡不能抱伏天鹅卵,鲁鸡固然能够呀!鸡和鸡之间,它的德不是不同啊!有能和不能的。它的才能,原来有大小啊!现在,我的才能小,不足来教化你。你为什么不南往拜见老子?”33

 

庚桑楚并未独得老子之道,仅是得其皮毛,并未升堂入室。但是,也起了宣传老子大道的作用。

 

叔山无趾对老子议论孔子

鲁国有个受了刖足的人,名叫叔山无趾,用脚踵走路,去见孔子。

孔子说:“你不谨慎,从前既然已经犯了罪,像这样了啊!虽然,今天来,怎么来得及呢?”

无趾说:“我只因为不识时务,从而轻用我的身体,我因此失去了足趾。今天,我来啊!还有尊贵于足的存在着,我因此务必保全它啊!天没有不覆盖的,地没有不承载的,我将先生看作天地,那里知道先生却是这个样子的啊!”

孔子说:“丘是浅陋呀!先生为什么不进来呢?请讲讲你所见闻的。”

无趾出去了。

孔子说:“弟子勉励啊!那无趾是刖足的人呀!还努力学习,来补救以往的罪行,何况全德的人呢?”

无趾对老子说:“孔丘对于至人,他未达到吗?他为什么频频来求学于你呢?而且他以追求奇异怪诞的名声闻于天下,不知道至人却是以它为自己的枷锁吗?”

老子说:“为什么不直接使他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来解除他的枷锁,可以吗?”

无趾说:“天刑处罚他,怎么可能解除呢?”34

 

按:叔山无趾徒然对老子发泄对孔子的不满,而忘乎他所以见孔子的目的,乃是意气用事之徒,何有于道呢!

 

柏矩感慨齐国之遊

柏矩从学于老子,说:“请往天下遊历。”

老子说:“算了吧!天下好比这里啊!”

柏矩又请求他。

老子说:“你将从那里开始?”

柏矩说:“开始于齐国。”

到了齐国,看见被处死刑示众的尸体,推使僵扑于地,解下朝服来覆盖,呼号上天而哭泣他,说:“先生啊!先生啊!天下有大灾,先生独自先罹难。不要为盗!不要杀人!荣辱莅临,然后,看出它所产生的弊病;货财积聚,然后,看出它所发生的争攘。现在,莅临人们所诟病的,积聚人们所争攘的,穷困人们的身体,使没有休歇的时候。要想不达到这种地步,办得到吗?”

“古代有君临人民的统治者,以得归功于人民,以失归咎于自己;以正道归于人民,以错枉归于自己。因此,一个人有丧失他身体的,退而谴责自己。

现在就不然,隐匿真相于物,而责备百姓不认识;遇到大困难,而归罪人民不敢;加重任务,而惩罚不胜任的人;遥远他的途程,而诛杀没有到达的人。人民智力穷竭,就以虚伪来继续它;每日出现很多虚伪,士民怎么敢于不虚伪?力量不足就虚伪,智慧不足就欺骗,财产不足就盗窃。盗窃的流行,该责备谁,才可以呢?”35

 

按:柏矩不听老子的教诲,不以道修之于身,一心外骛,而妄作天下之游,始于齐国,见辜人而感慨号哭,大发议论,不过是好径之徒。

 

庄子遥接老子的心传

一生耿介独立于浊世

老子的后学佼佼者,有庄子,名周,蒙地(位于今山东省与河南省交界)人,生于公元前369-前286年和梁惠王、齐宣王同时代,曾经为蒙地漆园官吏。他于学术,没有不窥探的,然而,要旨归本于老子的大道理论,著书十多万字,用来阐明老子的学术。

庄子穿着有补丁的粗布衣服,用麻绳系着鞋履,而去见魏王。

魏王说:“何以先生这么疲惫呢?”

庄子说:“贫穷啊!不是疲惫啊!士人有道德不能履行,疲惫啊!衣服敝旧,鞋履露趾,贫穷啊!不是疲惫啊!这是所谓不遭逢时机啊!……如今处于昏君乱相之间,而欲愿不疲惫,怎么可以做到呢?这是比干之所以被剖心,明显的象征呀!”36

楚威王听说庄周贤能,派遣大使携带重金礼聘他当相国。庄周笑着对楚国使者说:“千金是重大的利益,卿相是尊贵的地位啊!你难道没有看见那郊祭作为牺牲的牛吗?饲养几年,披上纹绣华丽的外衣,牵它进入太庙。当那个时际,虽然想做一只独立自在的小牛犊,难道还能够吗?你赶快回去,不要污秽我!我宁愿遊戏于污浊的沟渠之中,自得其乐,而不为国君所羁勒,终身不做官,以畅快我的意志啊!”37

随后,又有一次,庄子钓鱼于山东濮河水边。楚威王派使两个大夫前往先行致意,说:“愿意将国境之内的大事委托啊!”

庄子手持着鱼竿,头也不回地说:“我听说楚国有神龟,死去已经三千年了啊!国王用布巾包着放在竹盒里,而藏置于庙堂之上。作为这只乌龟来说,它宁可死了,因为留下尸骨而尊贵呢?还是它宁可生着,而拖曳尾巴于泥涂之中呢?”

两个大夫说:“宁可生着,而拖曳尾巴于泥涂之中。”

庄子说:“回去吧!我将拖曳尾巴于泥涂中。”38

庄子于《天下篇》对老子、关尹理论要旨作了概括:以本根为精微,以万物为粗糙,以有积为不足,恬淡地独自和神明居处,古代的道术有存在于此的。关尹、老子闻到这种风气而喜悦它。建立它用“常无有”,归主它用“太一”,以濡弱谦下为外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质。

关尹说:“在自己没有拘执,形形色色的万物各自彰著。它的动,如流水;它的静,如明镜;它的反应,如回响。恍惚啊!如遗忘。寂寞啊!如清宁。相同的和谐,获得的失去。未尝争先于人,而是常常随顺于人。”

老子指出:“知道它的雄,持守它的雌,成为天下的溪流;知道它的白,持守它的黑,成为天下的川谷。”众人都取先,自己独取后,说:“受天下的污垢。”众人都取实,自己独取虚。没有贮藏啊!所以有余。它的行动身躯啊!徐缓而不耗费。无为啊!而嗤笑智巧。众人都求福,自己独委曲求全,说:“苟免于祸咎。”以渊深为根本,以约束为纲纪,说:“坚硬,那就毁坏呀!尖锐,那就挫折呀!常常宽容以待物,而不削刻于人,可以说是达到极限——至高的境界。”39

庄子由衷地赞叹:关尹、老子啊!古代的博大真人呀!

 

按:唯有庄子能够继承老子之道,而大力弘扬于世。他对于修炼心灵境界,确有独到之处,尤其是对大道美学有突出的奉献。然而,他于老子之道,也有所偏离。

庄子对老子的概括,不合于老子之道的本旨,也不符合关尹的思想,而且将关尹与老子相提并论,是很不适当的,因而予后世以极大的误导。

老子之道,“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六十四章)因而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得以成功遂事,成就道化天下的理想事业,乃以其不争,而天下莫之能争,以其无为,而无不为啊!而关尹作为老子的弟子,自是不能违背于此的。

特别是庄子的概括,未能揭示老子对于中华大道传统划时代的创造性奉献,将它推进到一个系统而完善的崭新阶段,成为中华民族的灵魂,而予后世和全人类以极其深远的影响。

 

 

 

 

回目录

 

 

 

甲、道德经篇

 

   

 

道可道,非恒道也;名可名,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今译】

道,可以言说的,不是永恒自在的道啊!名,可以命名的,不是永恒自在的名啊!

无名,万物的原始啊!有名,万物的母亲啊!

因此,常常没有欲念啊!以观察道蕴含的玄妙;常常有欲念啊!以观察道运行的轨迹。

这两个方面,共同出于道,而名称不同,共同都叫做玄——玄奥幽昧,玄奥幽昧啊!非常的玄奥幽昧,产生一切奇妙变化的总门户。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盈,音声之相和,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今译】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为美,这样就丑恶呀!都知道善之为善,这样就不善呀!

有和无的相互化生,难和易的相互成就,长和短的相互形容,高和下的相互盈虚,音和声的相互和谐,先和后的相互跟随,永恒不变啊!

所以圣人处于无为的境界而从事,实行不言的教化,万物发作了,而不去倡始;生养了,而不据为己有;施为了,而不恃为己能;成功了,而不居为己功。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不会离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无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今译】

不崇尚贤能的人,使人民不争逐名位;不贵重难得的货物,使人民不去偷盗;不去看会引起贪欲的事物,使人民的心不致惑乱。

所以圣人治世之道啊!清虚他们的心,充实他们的腹,损弱他们的志,强壮他们的骨;永远使人民没有世俗的知欲;使那些智慧的人不敢妄为啊!自然无为罢了,就无所不治呀!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也。

渊兮!似万物之宗;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

 

【今译】

道,涌摇冲融,而运用它,不会盈满啊!

渊深啊!好似万物的祖宗;

湛寂啊!好似存在着;

我不晓得它是谁的子女啊!好象上帝的先祖。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欤?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今译】

天地是没有仁爱的,将万物视为刍狗;圣人是没有仁爱的,将百姓视为刍狗。

天地之间,它不正象风箱吗?中间虚空而没有屈折,鼓动就愈层出不息。

多闻会加速穷困,不如内守于心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今译】

山谷般虚无空旷的生养之神,永生不死,这是叫做玄奥的母亲。

玄奥的母亲的门户,这是叫做天地的根源。

绵绵不绝,似乎存在,运用它,不会穷尽。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欤?故能成其私。

 

【今译】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够既长且久呀!因为,它不为自己而生存啊!因此能够长生。

所以圣人后退自身,反而自身居先;度外自身,反而自身保存。不是由于他的无私吗?因此,能够成就自我。

 

   

 

上善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今译】

最完善的德性,好象水一样,善于利益万物,而不争私利,居处众人所厌恶的地方,因此,几乎相同于道呀!

居处选择善地,心神善于渊静,相与善为道者,说话善于诚信,正事善于治理,事业善于胜任,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正因为不争,因此,没有怨尤。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盈室,莫之能守;贵富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今译】

保持着而使它盈满,不如让它自行停止;锤击着而使它锐利,不可能长久地保持;黄金美玉贮满室内,没有办法能够守护它;富贵而骄傲凌人,自己给自己遗留下灾咎。

功业成就了,引身隐退,这是宇宙自然的大道啊!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抟气致柔,能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爱民治邦,能无为乎?

天门启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今译】

承载精神,抱持一体,能够互不相离吗?

抟聚精气,达到柔和,能够好象婴儿吗?

涤除玄妙的心灵之镜,能够没有疵瑕吗?

爱护人民,治理邦国,能够自然无为吗?

天门自动地开启闭合,能够雌伏不先吗?

朗照四方,明白四达,能够不用心智吗?

产生了功能,蓄积着它;虽然产生,而不占为己有;有了作为,而不自恃己能;成长发展,而不用心主宰;这是叫做玄奥幽潜的德性。

 

十 一 章

 

三十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今译】

三十根辐条,共同组成一个车毂,当它的中间虚空,才有车的作用啊!

抟击粘土来制造陶器,当它的中间虚空,才有器的作用啊!

开凿窗户来建成房室,当它的中间虚空,才有房室的作用啊!

因此,它的“实有”,藉以产生利益,它的“虚空”,藉以发挥作用。

 

十 二 章

 

五色使人目盲,五音使人耳聋,五味使人口爽,驰骋畋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行妨。

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

 

【今译】

五色缤纷使人目盲,五音烦噪使人耳聋,五味腻浊使人口伤,驰骋打猎使人心乱发狂,难得的货物使人行动妨害。

所以圣人修身治世之道啊!为了饱腹,而不贪图眼福。因此,舍弃那个,而选取这个。

 

十 三 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爱以身于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

 

【今译】

荣宠和耻辱都好似惊怕,贵重大患好比贵重自身。

什么叫做宠辱好似惊怕?荣宠是低下的事,得到了它,好似惊怕;失去了它,好似惊怕。这是叫做荣宠和耻辱都好似惊怕。

什么叫做贵重大患好比自身?我所以有莫大的祸患呀!因为我有自身啊!到了我没有自身,我有什么祸患!

因此,贵重为自身于为天下,如是可以托付天下;珍爱以自身于为天下,如是可以寄托天下。

 

十 四 章

 

视之而不见,名之曰微;听之而不闻,名之曰希;捪之而不得,名之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今译】

看它而不见,名它叫做微;听它而不闻,名它叫做希;摸它而不得,名它叫做夷。这三者,不可能追问究竟,因此,浑然成为一体。

一体呀!它的上面,不显得光明;它的下面,不显得暗昧。泯泯茫茫啊!不可以名状,复归于无物的状态,这是叫做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体的形象;这是叫做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开始;随着它,看不见它的终端。

把握上古流传下来的大道,以统御现今的万有。能够知道古代大道的原始,这是叫做大道的传统。

 

十 五 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曰:

豫兮!其若冬涉川;

犹兮!其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

涣兮!其若凌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浑兮!其若浊。

孰能浊而静之,徐清?

孰能安而动之,徐生?

葆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是以能敝而新成。

 

【今译】

古代的善为道者,幽微精妙,玄奥通达,渊深不可以认识。

正因为不可以认识,因此,勉强地为他形容说:

豫然迟疑啊!他好似冬天涉渡河川;

犹然戒慎啊!他好似畏惧四周邻居;

俨然庄敬啊!他好似宾客的矜庄;

涣然流散啊!他好似冰凌的溶释;

敦然浑厚啊!他好似原木的纯朴;

旷然虚空啊!他好似山谷的宽容;

浑然混沌啊!他好似水流的浊乱。

谁能够浑浊而让它静止,徐徐地澄清?

谁能够安定而让它活动,徐徐地生长?

葆藏此道的人,不喜欢盈满。

唯有不盈满,所以能够衰敝而新成。

 

十 六 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也。

夫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今译】

致虚达到了极点,守静达到了纯笃,万物相并发作,我从而观察它们的复归啊!

万物芸芸生长,各复归于它们的根柢;复归根柢,叫做清静;清静,叫做复原生命;复原生命,叫做大道的根本规律;知道大道的根本规律,叫做明白。不知道大道的根本规律,妄为乱作,必有凶险。

知道大道的根本规律,就会善于容纳;善于容纳,才能廓然至公;廓然至公,才能全面周到;全面周到,才能与天合一;与天合一,才能溶化于道;溶化于道,才能持久不失,终生不会危殆。

 

十 七 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

悠兮!其贵言也。

成功遂事,百姓皆谓:“我自然!”

 

【今译】

最上等的,百姓知道有他;其次等的,百姓亲爱而赞誉他;再次等的,百姓畏惧他;更次等的,百姓轻侮他。信不足啊!有不信。

悠然宁静啊!他贵重言说啊!

大功告成,事业成就了,百姓都说:“我自然!”

 

十 八 章

 

故大道废焉,有仁义;智慧出焉,有大伪;六亲不和焉,有孝慈;邦家昏乱焉,有贞臣。

 

【今译】

因此,大道废弃啊!于是有仁义;智慧出现啊!于是有大虚伪;六亲不和啊!于是有孝顺慈爱;国家昏乱啊!于是有忠贞之臣。

    

十 九 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

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今译】

断绝圣贤,抛弃智慧,人民得到百倍的利益;断绝仁德,抛弃义理,人民便会回复到孝慈;断绝机巧,抛弃功利,盗贼也就无从产生。

这三句言论啊!以作为文治教化,未能满足。

因此,使它有所归属:着眼纯素,抱持真朴;减少私心,寡淡欲望;断绝学习,没有忧患。

 

二 十 章

 

唯之与阿,其相去几何?美之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不畏。

恍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若享太牢,若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若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皆昭昭,我独若昏;

俗人皆察察,我独若闷。

惚兮!其若海;恍兮!其若无所止。

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且鄙。

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今译】

应诺“唯”和答应“阿”,它们相互的差距有多少?美好和丑恶,它们相互的差距有几许?人们所畏惧的,也不可不畏惧。

恍然啊!它无边无际,好似没有尽头呀!

众人都熙熙然欢乐,好象享受丰盛的“太牢”宴席,好象春天登台远眺。

我独自栖泊啊!在它尚未萌发几兆的时际,好象婴儿还不懂得喜笑,儽儽然悬空下垂啊!好象没有归宿的地方。

众人都富裕有余,我独自好象遗亡。我怀着愚人的心呀!浑浑沌沌啊!

世俗的人都昭然明白,我独自好象昏昏昧昧;

世俗的人都察之又察,我独自好象闷然浑浑噩噩。

惚然茫昧啊!它好象广漠无际的海洋;恍然仿佛啊!它好象没有栖止的地方。

众人都是很有作为的,我独自顽钝而且鄙陋。

我的欲愿,独自特异于世人,而贵重取食于母亲,大德的容纳含受,唯是顺从于大道。

 

二十一章

 

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哉?以此。

 

【今译】

道作为“物”,唯是恍恍惚惚。惚啊!恍啊!其中有象;恍啊!惚啊!其中有“物”;窈啊!冥啊!其中有精,这精十分纯真;其中有信。

自现在回溯上古,它的名字,不会失去,以遵循万物的原始。我怎样知道万物原始的所以然呢?依据这个道。

 

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今译】

委曲乃能成全,歪斜乃能正直,低洼乃能盈满,衰敝乃能新成,稀少乃能获得,众多导致惑乱,所以圣人抱一以为天下的模式。

不囿于己见,所以明白;不自以为是,所以彰显;不自我贪伐,所以有功;不自我矜恃,所以长久。

正因为不争,因此,天下没有人能够与他相争。

古人所说:“委曲乃能成全”呀!难道是空话吗?诚然成全归属于他。

 

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今译】

希言出于自然。

飘旋的风,不会整天;暴骤的雨,不会整日。谁为这些呢?天地。天地尚且不能持久,何况于人呢?

因此,从事于道的人,合同于道;从事于德的人,合同于德;从事于失的人,合同于失。合同于德的人,道也就德他;合同于失的人,道也就失他。

 

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今译】

踮起脚跟的人,不能站稳;跨大步伐的人,不能远行。

自囿己见的人,不会明白;自以为是的人,不会彰显;自我贪伐的人,没有功劳;自我矜恃的人,不会长久。

这些,从道来看啊!叫做多余的食物、身体的赘疣骈指,万物或者厌恶它。因此,有道的人不愿居处。

 

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今译】

有“物”浑然天成,先于天地而生存。寂寞啊!寥廓啊!独立存在,而永不改变,循环运行,而永不停殆,可以成为天地的母亲。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为它取个名字,叫做道,勉强为它命名,叫做大,大叫做逝,逝叫做远,远叫做反(返)。

因此,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啊!

人效法于地,地效法于天,天效法于道,道效法于自然。

 

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于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今译】

重是轻的根柢,静是躁的主君。

所以君子终日行走,不离开他的辎重。

虽然有壮丽的宫阙,安息居处超然自在,奈何万乘之国的君主,反而以身体轻贱于天下呢?

轻就会失去根柢,躁就会失去主君。

 

二十七章

 

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无筹策,善闭者无关籥而不可启,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恒善救物,而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今译】

善于行走的人,没有车辙马迹;善于言论的人,没有瑕疵过失;善于计数的人,没有竹筹蓍策;善于闭守的人,没有门关锁钥,而不可以开启;善于结合的人,没有绳索约束,而不可以解散。

所以圣人永远善于救人,而没有被遗弃的人;永远善于救物,而没有被遗弃的物;这是叫做袭明——因袭明白大道的根本规律。

因此,善人呀!是善人的师父;不善人呀!是善人的资鉴。

不尊贵自己的师父,不珍爱自己的资鉴,虽然智慧,实是大迷误,这是叫做为道的精要妙旨。

 

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无割。

 

【今译】

知道它的雄,持守它的雌,成为天下的溪流;成为天下的溪流,永恒的德,不会离失,复归于婴儿的状态。

知道它的白,持守它的黑,成为天下的模式;成为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不会差忒,复归于无极的状态。

知道它的荣,持守它的辱,成为天下的川谷;成为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才会充足,复归于纯朴的状态。

纯朴,散裂就成为器;圣人运用它,就成为百官的主宰。因此,大道的制御,没有割裂。

 

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凡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培或堕。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今译】

将要取得天下,而有为从事它,我看他是不会得逞的。

天下,神圣的大器啊!不是可以妄为的啊!妄为的人,必定失败;妄执的人,必定失掉。

凡是事物:或者前行,或者后随;或者缓嘘,或者急吹;或者强壮,或者羸弱;或者培植,或者堕毁。

所以圣人去掉过分,去掉奢侈,去掉极端。

 

三 十 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者,果而已矣,勿以取强焉。果而勿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得已,是谓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今译】

以大道辅佐君主的人,不以兵力称强于天下,这种事必定会得到还报。军队所驻扎的地方,荆棘生长啊!大军经过之后,必定有凶歉的年成。

善于用兵的人,取得了战果,就适可而止呀!不藉以称强逞霸啊!有了战果,而不骄傲;有了战果,而不矜恃;有了战果,而不夸耀;有了战果,而出于不得已;这是叫做有了战果,而不称强。

万物一到壮年,便就衰老,这是叫做不合于道。不合于道,早早夭折。

 

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者,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是以吉事尚左,丧事尚右;是以偏将军居左,而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也。杀人之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今译】

兵呀!不吉祥的器物啊!万物或者厌恶它,因此,有道的人不用。

君子居家就贵重左方,用兵就贵重右方。

因此,兵呀!不是君子的器物啊!兵呀!不吉祥的器物啊!逼于不得已而使用它,恬淡为最高原则,不应当以用兵为美事啊!如果以用兵为美事,是乐于杀人啊!凡是乐于杀人的人,不可以得遂志愿于天下呀!

所以吉事崇尚左方,丧事崇尚右方;所以偏将军位居左边,而上将军位居右边,说是以丧礼来处理它啊!杀死敌人众多,以悲哀来莅临他们;战争胜利了,以丧礼来处理它。

 

三十二章

 

道恒无名。

朴,虽小,而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输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也,犹川谷之与江海也。

 

【今译】

道恒常处于无名的状态。

朴,虽然小,然而,天下不敢于使它臣服;侯王如果能够持守它,万物将会自然如宾客般敬服。

天地之间,阴阳两气相合,因而输布甘露;人民没有命令它,而自然均衡啊!

开始制作,随着有名。名也既然有了,那也就将要知止。知止,所以不会危殆。

譬如大道的存在于天下啊!好象山川溪谷和江海的关系啊!

 

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

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

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寿也。

 

【今译】

知人呀!智慧啊!自知呀!聪明啊!

胜人呀!有力啊!自胜呀!坚强啊!

知足呀!富有啊!强行呀!有志啊!

不失其所呀!永久啊!死而不亡呀!长寿啊!

 

三十四章

 

道汎兮!其可左右也。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成功遂事而不名有也。

衣被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知主,可名于大。

是以圣人之能成其大也,以其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今译】

大道广泛啊!它可以左右流行啊!

万物依恃它以化生,而不推辞;成就了功绩,圆满了事业,而不名叫有啊!

衣被养育了万物,而不为主宰,可以名叫小;万物归属啊!而不知谁是主宰,可以名叫大。

因此,圣人之所以能够成就他的大啊!因为他终不自以为大,所以,能够成就他的大。

 

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乐与饵,过客止。

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兮!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今译】

执守无形的大象,行往于天下;前往而不会受害,安宁,平和,通泰。

音乐和食物,使路过的旅客止步。

因此,大道的出言啊!叫做恬淡啊!它没有味道啊!看它,不能够见到;听它,不能够闻到;用它,不能够穷尽。

 

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今译】

将要歙聚它,必先扩张它;将要衰弱它,必先强盛它;将要废弃它,必先兴旺它;将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这是叫做微明——幽隐几微的明智。

柔弱战胜刚强。鱼不可以脱离于深渊,邦国的利器不可以轻示于人。

 

三十七章

 

道恒无名。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今译】

道恒常处于无名状态。

侯王如果能够持守它,万物便将自然化育;化育中而有欲念发作,我就将镇服它,以无名的朴;镇服它以无名的朴,那将使它不再萌生欲念;不再萌生欲念,而趋于宁静,天下便将自然走上正道。

 

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而取此。

 

【今译】

上德的人,不以德为德,所以有德;下德的人,只怕失去德,所以无德。

上德的人,无为而无所不为啊!上仁的人,有所作为而无心于为啊!上义的人,有所作为而有心于为啊!上礼的人,有所作为而没有响应啊!就扬起手臂引导人民服从。

因此,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

那礼呀!忠信的浇薄,而祸乱的开端啊!

预知预见呀!大道的光华,而愚的境界的开始啊!

所以大丈夫居处于淳厚,而不居处于浇薄;居处于朴实,而不居处于荣华;因此,舍去那个,而选取这个。

 

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故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穀,是其以贱为本也,非欤?

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若玉,珞珞若石。

 

【今译】

往昔的得一呀!天得一所以清明;地得一所以安宁;神得一所以灵妙;谷得一所以盈满;侯王得一所以为天下正道。

它的遗弃啊!说是:天无从以清明,恐怕将会破裂;地无从以安宁,恐怕将会震动;神无从以灵妙,恐怕将会休歇;谷无从以盈满,恐怕将会枯竭;侯王无从以为正,恐怕将会颠蹶。

因此,尊贵必定以卑贱为根本,崇高必定以低下为基础。

所以侯王自称孤寡不穀,是他以卑贱为根本啊!不是吗?

因此,至高的声誉,没有声誉。因为这样,不愿琭琭晶莹,好象美玉;宁愿珞珞平凡,好象顽石。

 

四 十 章

 

反者,道之动也;弱者,道之用也。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今译】

反呀!是道的运动啊!弱呀!是道的作用啊!

宇宙万物化生于有,有化生于无。

 

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是以《建言》有之曰: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

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

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褒无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今译】

上士听说了道,勤奋不懈地实行它;中士听说了道,好象存在,又好象消亡;下士听说了道,大大嘲笑它,不嘲笑,就不足以成为“道”。

所以,《建言》中有这样的说法:

明证于道,好象昏昧无知;日进于道,好象步步后退;平坦的道,好象崎岖不平;

崇高的德,好象谦卑的溪谷;广大的德,好象贫乏不足;建树玄德,好象偷窃;

质朴纯真,好象混浊;最洁白的,好象垢污;最大的区域,没有边隅;最大的器才,是无须陶铸而成的;最大的声音,是听不见的;最大的形象,是没有形状的;

道褒扬无名的状态。

唯有道,善于开始,而且善于成功。

 

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今译】

道化生了一,一化生了二,二化生了三,三化生了万物。

万物背负阴气而怀抱着阳气,互相冲融,以成为和气。

 

四十三章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穀,而侯王以自称也。

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故人之所教,亦议而教人:“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学父。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出于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今译】

世人所憎恶的,唯有孤寡不穀,然而,侯王却用以称呼自己啊!

事物,或者损减它,反而增益;或者增益它,反而损减。

因此,前人的所教导,也议论来教人:“强暴刚猛的人,不得好死!”我将以它作为学父——自觉觉他的根本。

天下最柔弱的,驰骋于天下最坚强的。源出于一无所有,透入于至坚没有间隙的物体,我于是知道无为之所以有益啊!

不用语言的教化,无为的效益,天下稀罕能够达到的呀!

 

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今译】

名声与身体,那个更亲爱?身体与财货,那个更众多?得到与亡失,那个更为病患?

过分的贪爱,必定大大地耗费;过多的积藏,必定更快地亡失。

因此,知足不会自取其辱,知止不会危殆,可以长久。

 

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赢若绌;大辩若讷。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可以为天下正。

 

【今译】

最成全的,好象欠缺,它的作用,不会衰敝;最充盈的,好象空虚,它的作用,不会穷尽;最正直的,好象弯屈;最灵巧的,好象笨拙;最赢余的,好象不足;最雄辩的,好象口吃。

躁动战胜寒冷,宁静战胜燥热,清静可以作为天下的正道。

 

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惨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今译】

天下有道,退却驰骋的战马来施肥;天下无道,服役的战马生驹于郊野。

罪孽没有更大于放纵贪欲,祸患没有更大于不知足,灾咎没有更惨毒于贪心欲得。

因此,知足的满足,永远满足呀!

 

四十七章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今译】

不出于门户,而知道天下的事物;不望于窗外,而知道宇宙的自然规律。他出去的越远,他知道的越少。

所以圣人不用行走,而能知情;不用望见,而能明白;不用作为,而能成功。

 

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将欲取天下也,恒以无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

 

【今译】

从事学习,天天有所增益,从事修道,天天有所减损,减损了,又再减损,从而达到无为的境界,无为而无所不为。

将要取治天下啊!常常由于无心从事。到了有心从事啊!又不足以取治天下呀!

 

四十九章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

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圣人之在天下也,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焉,圣人皆孩之。

 

【今译】

圣人永远没有自我的心,而以百姓的心为心。

对于善的人,用善来对待;对于不善的人,也用善来对待;这就德善啊!

对于信的人,用信来对待;对于不信的人,也用信来对待;这就德信啊!

圣人的莅临天下啊!歙歙啊!为天下浑朴自我的心。

百姓都专注他们的耳目啊!圣人都以婴孩来对待他们。

 

五 十 章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之厚也。

盖闻善摄生者,陵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今译】

出来,生命诞生了;进入,生命死亡了。

生存的途径,十分有三;死亡的途径,十分有三;然而,人们为了长生而养生,一举一动都走向死地,也十分有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们为了长生,而养生过厚啊!

都听说善于摄生的人,山陵行走,不避开兕牛老虎,进入军阵,不披带坚甲利兵,兕牛无处攻投它的头角,老虎无处举措它的脚爪,兵器无处容受它的锋刃。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们没有死地啊!

 

五十一章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也,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

道生之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今译】

道化生它,而德畜养它;物形成它,而势成就它;所以,万物没有不尊崇道而珍贵德。

道的尊崇啊!德的珍贵啊!没有谁给它封爵,而永恒自然啊!

道化生它,畜养它,成长它,发育它,凝结它,成熟它,抚养它,覆荫它。

生育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施为于万物,而不恃为己能;成长了万物,而不自居主宰;这是叫做玄德——玄妙幽潜的德性。

 

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启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今译】

天下万物有它们的原始,以作为天下万物的母亲。既然得到了它们的母亲,从而可以知道它的儿子;既然知道了它的儿子,复又守着它们的母亲,一生到死,不会危殆。

塞住他的孔窍,关闭他的门户,终身不会穷困。

开启他的孔窍,济成他的事情,终身不可救药。

察见微小,叫做明;守持柔弱,叫做强。

运用他的光芒,复归他的明亮,不要遗留下身体的灾殃,这是叫做袭常——因袭大道的根本规律。

 

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盗夸,非道也!

 

【今译】

使我有独特耿介的知识,行于大道,唯有施为,是所畏慎。

大道十分平坦宽夷,然而,民众却好走捷径。

朝庭十分整洁,田园十分荒芜,仓库十分空虚,却衣服华丽,文采锦绣,佩带着锐利的宝剑,餍足于丰盛的饮食,财货绰绰有余,这是叫做强盗头子。强盗头子,违背大道啊!

 

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溥。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今译】

善于建德的人,不会拔动;善于抱朴的人,不会脱离;子孙得以祭祀,绵绵不绝。

修道于身,他的德才会真实;修道于家,他的德才会有余;修道于乡,他的德才会增长;修道于邦,他的德才会丰满;修道于天下,他的德才会溥及。

因此,以身观照身,以家观照家,以乡观照乡,以邦观照邦,以天下观照天下。

我怎么知道天下的所以然呢?根据这个。

 

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螫,攫鸟猛兽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朘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今译】

含蓄玄德纯厚的人,好比赤子:蜂蝎毒蛇不螫,鸷鸟猛兽不搏;筋骨柔弱,而拳头却握得牢固,不知道男女的交合,而生殖器却勃然奋起,精气充沛之至啊!整天哭号,而不沙哑,阴阳淳和之至啊!

知道和,叫做常;知道常,叫做明;有益生命,叫做祥;心指使气,叫做强。

万物一到壮年,便就衰老,这是叫做不合于道。不合于道,早早夭折。

 

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今译】

知“道”的人,不说;说的人,不知“道”。

塞住他的孔窍,关闭他的门户;挫钝他的锐利,解脱他的纠纷;融和他的光芒,混同他的尘俗;这是叫做玄妙的同一。

因此,不可能得以亲近,也不可能得以疏远;不可能得以利益,也不可能得以损害;不可能得以富贵,也不可能得以贫贱。因此,为天下所尊贵。

 

五十七章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民多智巧,而奇物滋起;法令滋彰,而盗贼多有。

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今译】

以正道治理邦国,以奇道用兵作战,以无事取得天下。我怎么知道它所以然呢?根据这个:

凡是天下越多忌讳,从而人民愈加贫困;人民越多利器,从而邦家滋蔓昏乱;人民越多智慧技巧,从而奇异之物滋生起来;法令滋繁彰著,从而盗贼越来越多。

所以圣人的言论说:我无为,从而人民自然化育;我好静,从而人民自然纯正;我无事,从而人民自然富足;我无欲,从而人民自然朴素。

 

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今译】

它的政治,昏闷浑噩,它的人民淳然纯朴;它的政治,苛察不已,它的人民缺然若失。

灾祸啊!幸福的所以倚赖;幸福啊!灾祸的所以潜伏。谁知道它的极限?它没有准正啊!正复又转化为奇,善复又转化为妖。人们的迷误啊!它的时日,已经很久了呀!

所以圣人方正而不割裂,棱利而不伤害,直率而不放肆,光明而不炫耀。

 

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唯啬,是以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之母;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今译】

治理人世,奉事天道,没有超过啬的。

唯有啬啊!所以早日服道;早日服道,这是叫做重于积德;重于积德,就无所不克;无所不克,就不可测知它妙用的极限;不可测知它妙用的极限,可以有国家的母亲;有国家的母亲,可以长治久安;这是叫做深根固柢、长生久视的道啊!

 

六 十 章

 

治大邦,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也。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今译】

治理大邦,好象烹煮小鲜鱼。

以大道莅临天下,它的鬼不神灵;非但它的鬼不神灵,它的神不伤害人啊!非但它的神不伤害人,圣人也不伤害人啊!

两者相互都不伤害,因此,玄德交相归属啊!

 

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也。

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则大者宜为下。

 

【今译】

大邦呀!江河的下流啊!天下的雌性,天下的交会啊!雌性常常以宁静胜过雄性,因为她宁静啊!因此,适宜处于谦下啊!

大邦以谦下对待小邦,就可以取交小邦;小邦以谦下对待大邦,就可以取交于大邦。因此,或是谦下以取得交纳,或是谦下而被取得交纳。

因此,大邦呀!不过是欲望兼容畜养他人;小邦呀!不过是欲望进身奉事他人。双方都得以实现自己的欲望,那就大的一方适宜处于谦下。

 

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也。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若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也?不谓:求以得,有罪以免欤?故为天下贵。

 

【今译】

道呀!万物的流注归属啊!善人的珍宝,不善人的所保护啊!

美好的言词,可以博得交易;尊贵的德行,可以施加于人。人们的不善,有什么道理将他们舍弃?

因此,选立天子,配置三公,虽然有合抱的璧玉,作为驷马的先导,不如坐着进修这个道。

古代之所以尊贵这个道呀!为什么呢?不是说:要求可以得到,有罪咎可以免除吗?因此,为天下所尊贵。

 

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今译】

作为于无为,从事于无事,品味于无味。小的,看作大的;少的,看作多的;回报怨恨的,以德。

图谋艰难的事,于它的容易处;作为伟大的事,于它的细微时。天下艰难的事,必须于容易处做起;天下伟大的事,必须于细微时开始。所以圣人终究不自以为大,因此,能够成就他的大业。

轻易许诺的人,必定寡少信用;多看容易的人,必定多遇困难。所以圣人尚且重视困难,因此,终究没有困难呀!

 

 

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其脆,易判也;其微,易散也。

为之于其未有,治之于其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也,恒于几成而败之。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

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以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

 

【今译】

它安定的时候,容易持久啊!它未有朕兆的时候,容易图谋啊!它脆弱的时候,容易分判啊!它微细的时候,容易解散啊!

从事它,当事物尚未发生的时候;治理它,当事物尚未祸乱的时候。

合抱的大树,萌生于毫末;九层的高台,筑起于累土;千里的行程,开始于脚下。

妄为的人,必定失败;妄执的人,必定丧失。所以圣人没有妄为,因此不会失败;没有妄执,因此不会丧失。

民众的从事啊!常常于几乎成功的时际而失败。因此,谨慎终末,好似开始,就没有失败的事呀!

所以圣人欲望世人所不欲望的,而不贵重难得的货物;学习世人所不学习的,以免除众人的所以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而不敢妄为啊!

 

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也。

民之难治,以其智也。故以智治邦,邦之贼也;不以智治邦,邦之德也。

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复至于大顺。

 

【今译】

古代的善为道者,不是让人民精明,而是将他导向愚朴啊!

人民的难于治理,因为他们的智慧啊!因此,用智慧来治理邦国,邦国的害贼啊!不用智慧来治理邦国,邦国的福德啊!

永远知道这两个方面,也就是楷式啊!永远知道楷式,这是叫做玄妙幽潜的德性。玄妙幽潜的德性,深呀!远呀!与万物返朴归真呀!于是乃复归而达到大顺自然的境界。

 

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

故居上而民不重,居前而民不害,天下皆乐推而不厌也。

非以其不争欤?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今译】

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百谷的王呀!因为它善于自居卑下,因此,能够成为百谷的王。

所以圣人欲愿领导人民啊!必定以他的言词谦下相待;欲愿先导人民啊!必定以他的自身处在后面。

因此,居处在上位,而人民不感到重累;居处在前面,而人民不感到妨害;天下百姓都乐于推戴,而不厌弃啊!

难道不是由于他的不争吗?因此,天下没有能够跟他相争的。

 

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大,大而不肖。夫唯大,故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我恒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若以慈垣之。

 

【今译】

天下的人都说我伟大,伟大而不可比拟。正是由于伟大,所以不可比拟。如果可以比拟,很久呀!它的细小啊!

我永远怀有三件珍宝,坚持而且宝贵它:一叫做慈;二叫做俭;三叫做不敢为天下先。

慈,因此能够勇敢;俭,因此能够广阔;不敢为天下先,因此能够成为众器的官长。

现在,舍弃他的慈,而且勇敢;舍弃他的俭,而且广阔;舍弃他的后,而且领先;那就必定死亡呀!

慈,以攻战就会胜利,以守卫就会坚固。天将要建树他,好似就以慈来卫护他。

 

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今译】

善于为士的人,不尚武;善于作战的人,不愤怒;善于胜敌的人,不短兵相接;善于用人的人,为他谦下。

这是叫做不争的玄德;这是叫做用人的力量;这是叫做配合了天道,古代至高无上的准则啊!

 

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

祸莫大于无敌;无敌,几亡吾宝矣。

故抗兵相若,则哀者胜矣。

 

【今译】

用兵之道,有这样的说法:“我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前进一寸,而后退一尺。”

这是叫做:行军没有行列,攘举没有手臂,执持没有兵器,乃所向无敌呀!

祸患,没有更大于无敌。无敌,几乎丧失我的宝呀!

因此,两军相抗,兵力相当,那就哀愤的一方胜利呀!

 

 

七 十 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也,而天下莫之能知,莫之能行也。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今译】

我的言论,十分容易知道,十分容易实行啊!然而,天下的人没有能够知道,没有能够实行啊!

言论有根据,行事有主宰。唯有无知啊!所以不能够知道我。

知道我的人稀少,那我就尊贵呀!所以圣人身披褐衣,而怀着宝玉。

 

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

是以圣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今译】

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高尚呀!不知道自己所应知道的,患病呀!

因此,圣人之所以不病啊!由于他将病当病来对待,所以不病。

 

七十二章

 

民之不畏威,则大威将至矣。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自爱,而不自贵。故去彼而取此。

 

【今译】

人民不畏惧威力,那莫大的威力,将要到来呀!

不可轻挤人民的居处,不可压榨人民的生活。唯有不压榨,所以才不会厌弃。

所以圣人自知,而不自囿己见;自爱,而不自我高贵。因此,舍去那个,选取这个。

 

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𦈎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今译】

勇于敢就会杀身,勇于不敢就会活命。

这两者呀!或者是利,或者是害。宇宙自然的所厌恶,谁知道它的缘故?

宇宙自然的大道,不竞争而善于取胜,不言语而善于感应,不召唤而自动来到,从容然而善于谋划。

宇宙自然的罗网,恢恢然宽广,稀疏而不会失漏。

 

七十四章

 

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也?

若民恒且畏死,而为奇者,吾将得而杀之,夫孰敢矣!

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有司杀者。

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则希不伤其手矣!

 

【今译】

如果人民常常不畏惧死亡,奈何以死亡来使他畏惧啊?

如果人民常常畏惧死亡,而行为诡奇乱世的人,我将得以执而杀他,那么,谁还敢呀!

如果人民常常必定畏惧死亡,就常有司杀的官吏。

代替司杀的官吏去杀,这是代替大匠去斫。代替大匠斫的人,就很稀罕不伤自己的手呀!

 

七十五章

 

民之饥者,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饥。

民之难治者,以其上之有以为也,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者,以其上求生生之厚也,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也。

 

【今译】

人民的所以饥饿呀!由于他们主上的食税过多啊!所以饥饿。

人民的所以难治呀!由于他们主上的有心作为啊!所以难治。

人民的所以轻视死亡呀!由于他们主上的追求长生,而养生过厚啊!所以轻视死亡。

唯有不以有为养生呀!是胜过于贵重养生啊!

 

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

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故坚强居下,柔弱居上。

 

【今译】

人的生存啊!柔和软弱;他的死亡啊!坚硬僵直。万物、草木的生存啊!柔软脆嫩;它的死亡啊!枯萎干槁。

因此说:坚强呀!死亡的途径啊!柔弱呀!生存的途径啊!

所以兵力强盛就不会取胜,树木强硬就易于折断。因此,坚强的,居处于下位;柔弱的,居处于上位。

 

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损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成功而不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今译】

宇宙自然的大道,它不正象张开的弓弦吗?偏高的,抑低它,偏低的,举起它;有余的,损减它,不足的,补益它。

宇宙自然的大道,损减有余的,而补益不足的。

世人的道理,却不是这样,损减不足的,以奉养有余的。

谁能够损减有余的,以奉献天下?唯有得道的人。

所以圣人施为而不自恃,成功而不自居啊!象这样,他不愿意显现贤德啊!

 

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

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也。

故圣人之言曰:“受邦之垢,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

正言若反。

 

【今译】

天下没有更柔弱于水,然而,攻克坚强的东西,没有能够超过它,因为它是不可以移易的啊!

柔的战胜刚的,弱的战胜强的,天下的人没有不知道,然而,没有能够实行的啊!

因此,圣人的话说:“承受全邦的垢恶,这是叫做社稷的君主;承受全邦的不祥,这是叫做天下的君王。”

正面的话,好似反话。

 

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以责于人。

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今译】

和解重大的怨恨,必定还留有余怨,怎么可以称为善呢?

所以圣人执持着左契,而不以它来责求偿还于人。

因此,有德的人,司管契约;无德的人,司管彻税。

宇宙自然的大道,没有亲疏,永恒给予善为道者。

 

八 十 章

 

小邦寡民,使有十百人之器而勿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车,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

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今译】

狭小的城邦,寡少的人民,使人民有十百倍人力的器械,而不去用它;使人民看重死亡,而不去远处迁徙;虽然有车船,没有必要去乘坐它;虽然有武器和士兵,没有必要去陈列它;使人民恢复结绳,而用以记事;甘香他们的饮食,华美他们的衣服,快乐他们的风俗,安适他们的居住。

邻邦相互望见,鸡犬的声音相互听到,人民直到老死,都不相互往来。

 

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今译】

信于道的话,不华美;华美的话,不信于道。

善于为道的人,不辩论;辩论的人,不善于为道。

真知于道的人,不渊博;渊博的人,不真知于道。

圣人没有积藏,既然以道帮助人,自己愈富有;既然以道施予人,自己愈增多。

宇宙自然的大道,利益万物而不害。

圣人修身治世的大道,施为大众而不争。

 

 

 

 

 

回目录

明道篇

 

、尹喜慧眼识老子  道德传世五千言

、把握本体御万有  大道玄虚亦真有

、大道本性万法宗  浑然一体出妙用

、归根复命知常明  柔弱为用不争德

、含德之厚比赤子  治人事天莫若啬

 

、尹喜慧眼识老子  道德传世五千言

 

春秋时代周王朝担任守藏室史官的老子,于公元前516年,周王朝内乱,王子朝兵败被逐,“奉周之典籍以奔楚”。因此,“被免而归居”。(《庄子天道篇》)回到陈国居住。(参考詹剑峰《孔、老思想的关系试探》)他看到天下大乱,不得其时,乃蓬蔂而行,到深山老林去修道养寿。

老子披着褐衣,骑着青牛,由徐甲驾着薄板车,怀着传世不朽之宝——道,向西走向莽莽的原野,到了陕西桃林县的函谷关。把关的关令尹喜独具慧眼识真人,乃虔诚地拜老子为师。尹喜说:“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司马迁《史记老子列传》)老子鉴于尹喜的诚意恳请,便将自己一生修炼的心得和古代流传下来的修道经验,以及我国历代盛衰存亡、世人祸福寿夭的经验教训,对照当时已经掌握的科学文化,以人之道比较天之道,综合考察,进行历史性的总结,著书上下篇,阐述道德的意蕴五千余字。

老子站得高,看得深远,认为人生不是孤立的,从根本上来说,它是属于自然界的,但同时又是属于整个人类社会的,而整个人类社会也是自然界的产物,所以修炼大道不能孤立地进行。因此,他不但突破了个人这个小圈子,而且突破了人类这个大圈子;不但突破了现在这个小圈子,而且突破了历史这个大圈子;不但突破了万事万物这个小圈子,而且突破了天地这个大圈子;将人类的视野,从人生扩展到整个宇宙,将个人与社会、与天地宇宙都置于“道法自然”(二十五章)这样一个整体的巨大系统中来,将有限的人生、社会、人类放到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中来,更将有形的万有放到无形的妙无中来,并将此两者有机地和谐统一起来。它的精华便是简明扼要的《老子》,核心是老子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老子著书是出于他救人济世的慈爱之心和他的崇高人生理想。老子不是单纯的继承我国古代大道的传统,而是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吸收当时最高的科学成就,将玄之又玄、深不可测的大道,以明白晓畅的诗文,予以科学的总结,把它升华为一种崭新的系统而完善的“道学”——大道科学,体现了中华民族高度的理性思维。这是老子伟大的创造性奉献,是中华民族以至全人类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天人合一——以人之道合天之道的成熟完善。它乃是玄与实的辩证统一,即“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章)与“实之又实,人生之路”的有机结合。

老子之道,究天人之际,察万物之情,通古今之变,应人生之事,证大道之真,是世人修真成圣之道。它概括天之道——自然之道和人之道——摄生之道、真人之道、圣人之道和玄妙之道。

《道德经》是我国第一部大道科学圣典,是我国第一部百科全书。后人尊老子为百家之祖,道教奉他为宗祖,是有其深厚历史渊源的。随后,关尹喜辞官不干,跟随老子一起去陕西省周至县西楼观台大陵山顶吾老洞中隐居,潜心修道。 

老子所修所传的是,中华上古流传的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因而他健康长寿,享年一百六十余岁,成为我们学习的光辉典范。

因为是前无古人,老子说:“吾不知其名。”(二十五章)因为道是微妙深奥的,所以只能勉强为它命名、为它形容。他将上古流传至黄帝以来的大道,承前启后,发扬光大,从实践和理论上,从修身和治世上,都推进到一个划时代的水平,以至古人将他和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并称“黄老”,他是当之无愧的。这是老子对于全人类的创造性的伟大奉献。

老子期望世人要“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十四章)以上古流传的大道科学来统御现今的万有,并深刻揭明道为“善人之宝”,“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也?不谓:求以得,有罪以免欤?故为天下贵。”(六十二章)

这是宇宙万物的自然之道,即“天之道”。人是自然的产物,为自然界的一分子,所以“人之道”,唯有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才是正确的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谁要是违背了它,“不知常,妄作,凶”,便要“不道,早已”,(十六章)迅速地走向凶险危殆以至于死亡。

老子在短短五千言中,谆谆以事天治人、修身治天下为教导,是他慈心救世的体现。他认为身为国之本,个人是天下的一个细胞,因此修炼的目的是:“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溥。”(五十四章)

他明确而深刻地论述了德与道的关系之后,语重心长地指出:道重实践,身体力行,其德乃真。他要求以自我身心的修炼为基点,进而推己及人,由身家而乡邦而天下,于是德的层次,也由真而余而长而丰而溥,道化人生,道化社会,道化天下,道化万物,道化宇宙。这是老子的最高理想。他的愿望是人人由道的必然王国而进入自由王国。在这个王国里,“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二章)“损有余而补不足”,(七十七章)“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四十七章)人人“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八十章)相忘于道海。

 

回目录

 

 

二、把握本体御万有  大道玄虚亦真实

 

修炼大道,首先,要明白什么是道?它的实质是什么?现代国内外对此作了许多有价值的科学试验和探讨,但都是见仁见智,各得其一斑,虽然可贵,却又是远离道的本体与实质的。

处于本体状态的“道”,老子叫做“无”、“无名”。“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一章)它虽然是“无”、是“无名”,却是“万物之始”,可以从无生有,成为“有名”,而为“万物之母”。这个过程溯流探源来说,便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二章)宇宙之间,万物纷纭,都生于“有”,而“有”却生于“无”。如果从源生流来说,便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但是,有之与无,俱属于道,它们之间是“有无之相生”(二章)的。因此,整个宇宙自然界新陈代谢,周行不殆。老子的“无”、“无名”,可以生有,是万物之始,可见它是道的本体。

老子为之命名曰“道”。他说:“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二十五章)前人尚未为之命名,所以他说: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只得勉强给它取个名字叫做“道”。何以显得勉强呢?因为“道可道,非恒道也;名可名,非恒名也”,(一章)客观自在的宇宙自然之道,经过语言文字来论述,便已经不是原来客观自在、独立不改的宇宙自然之道了;客观自在的宇宙自然化生的万物,经过语言文字来命名,便已经不是原来客观自在、恒常的宇宙万物了。此处的“不变”,指的是客观存在及其永恒规律,即客观辩证法;此处的“变”,指的是人类主观的认识有所局限,不可避免地必定有所偏离,主观辩证法只能达到相对真理,把握绝对真理之局部,而非其整体。老子认为他所命名的“道”,正是如此。为了道化天下,不得不强名、强字,五千言之所言,均应作如是观。这不是老子的谦虚客气,大道尚朴素。梁启超说:“客气者,激于一时之气,非养之有素者”;也不是老子的智慧难以形容,实在是时代历史的制约、人类自身实践与认识的制约、主观与客观的局限,这种差距,只能有所接近,而永远难以消泯。

老子强名的“道”——在本体意义上的道,究竟是什么样的?老子说:“道之为物,唯恍唯惚。”(二十一章)恍惚,《辞海》释为:“形状之不可辨认也。”虽有形状,但难以辨认,不是人们的感觉器官所可以触摸闻见辨认感知的。那么它是什么形状的呢?老子说:“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十四章)老子避免人们误解“惚恍”二字,自己为它下了界说:“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你说它“无状”吗?不对,它却是“无状之状”,它有难以言状的形状。你说它“无物”吗?不对,它却是“无物之象”,它有难以触摸的物象。他说:“视之而不见,名之曰微;听之而不闻,名之曰希;捪之而不得,名之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十四章)本体的“道”,它虽然“微”到看不见其颜色,“希”到听不见其声音,“夷”到摸不到其形象,但它却是有色有声有象的。所以,“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这三种,不可能追问它的究竟,因而浑然成为一体,而不可分离。试想,道之为物,于浑然一体之中,含有微、希、夷之色、声、象,它到底是不是一种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的物质存在——本原呢?现代物理学所观测到的“夸克”之类,常人感官以至常识又怎能感知和理解呢?

这个先天地生、有物混成的道,“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二十一章)道的本体,是混成之物,于浑然一体之中,虽然惚恍难辨,却是“其中有象”,就是前面说的“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虽然恍惚难明,却是“其中有物”,就是有物混成;虽然窈冥难窥,却是“其中有精”,含有生育万物的“精气”(生殖之精),而且“其精甚真”,是十分真实的;虽然窈冥难知,却是“其中有信”,有信息、有周期的。

本体的道,“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二十五章)寂寞啊!寥廓啊!它是“独立”于宇宙之间,上无父母,旁无兄弟姐妹,它是绝对的物质性存在,唯一的物质性存在,没有对待,没有配偶;它是自本自根,内蕴着无尽的宇宙生命力,而不为任何外力所改变,天然自生,亘古常青(不灭);它无时无刻不在周而复始的运行之中,而永不停殆。宇宙既是无限的,在此无限之中,周行不殆,循环不已。当然是无所谓什么“闭锁式循环”,不必妄想予以打破,成为“开放式循环”;甚或有人批评这是“循环论”,是取消进步等,此乃庄子说的“小知不足以知大知”(《庄子逍遥遊篇》)啊!它“可以为天地母”,它虽然寂寥,却是生天生地的母亲。

本体的道,“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四章)老子说:渊深啊!好似万物的祖宗;湛寂啊!好似它存在着;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子女啊!好象是在上帝的先祖。老子敢于打破上古流传、根深柢固的、春秋时期仍然盛行的“神造说”,对于上帝创生宇宙、创造万物的理论,敢于拨乱反正,喊出了千古绝响:“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这是老子之道的本体论的伟大意义。我们要学习老子高度的理性思维、震铄古今的理论勇气,逆流抟击、倒挽狂澜的革命精神!

道的本体,“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十四章)浑然一体、有物混成的道之本体,它的上面不显得光明,它的下面不显得暗昧,它是无明无昧、亦明亦昧的。“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十四章)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开始;随着它,看不见它的终端,它是无首无后,无始无终的。

道的本体——虚无,于《易》为无极,于数值为零,于道为“无”、“无名”。但这里的“无”、“无名”,乃是老子大道科学(含哲学等,古代并不分科)的特有名词,不能以常识常规来范围它。否则,自堕迷津,反生怨怼。这个“无”——虚无,不是纯粹的绝对的无,它是有物混成之物,无中含妙有,无中含万有,无中能生有;它是宇宙天地万物的母亲。F卡普拉说:“真空并不空,它包含着无数的粒子,它们不停地产生和湮灭。现代物理学的这种真空与东方神秘主义的‘空’极为相似。它潜在地蕴含着粒子世界的所有形式。反之,这些形式并不是独立的物理存在,而是作为其基础的空的瞬时表现。”“虚粒子与真空本质上是一种动态关系。真空是有生命的空,是无休止地以产生中湮灭的节奏脉动的空。”“现代物理学的结果,看来进一步证实了张载的话:知太虚即气,则无‘无’。”(《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

道的本体,老子说:“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二十五章)道体虚无,弥漫宇宙(太虚),所以叫做“大”;然而,它始终在向“前”运动着,所以叫做“逝”;它不断地流逝远去,所以叫做“远”;它虽然不停地流逝远去,却是“周行而不殆”,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所以叫做“反”。反者,一是万物都向其对立面发展;一是物极必反,返归于初。这便是“有无之相生”。(二章)于此,老子揭明道之本体的本性(属性)是“大”、“逝”、“远”、“反”。大者,遍于宇宙太空皆道;逝者,道之为物,与运动流逝一而不二,密不可分,好比物质与运动关系一样,大道充满内在的生命活力,永不停息地运动,作为道之本体——虚无,它是不生不灭的,它只是形态的转化而已;远者,此种运动“不改”、“不殆”,按着它内在生命力与节奏而运行远逝;反者,大道之本体虚无化生万物,万物复归于“无物”,周而复始。作为万物有生必有灭,旧灭即新生。道生化万物是为万有;万物复归于无物,是为虚无。当道的本体——“无”化生万物之后,其本体亦内在于万物之中,而为其内在之生命力。

“反者,道之动也。”(四十章)道的本体运动规律是“反”,姑且称为“反复运动律”。“弱者,道之用也。”(四十章)道的本体外观柔弱,却是充满生机,因而是不可战胜的,此正是道的作用规律,姑且称它为“柔弱作用律”。“反”(即“周行”)与“弱”,也是道的本性之一。

“无”(虚无)是就本体论来说的,而“无名”则是就认识论来说的。道处于本体状态,幽昧渊深,不可见,不可测,似无而含有,不可名状,故叫它“无名”,而为“万物之始”。老子将道之本体叫做“无”,将处于本体的道叫做“无名”,此两者,是二而一的,一物而异名。以“无”与“有”相对,以“无名”与“有名”相对,两者均是道的不同阶段或不同层面,犹大道一体之两面,同出于道,皆属于道,不过在道之不殆周行的过程中所处状态、地位之不同而已。

道是无,有也是道,道含无有。从无到有,从有返无,是道的自然本性,是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体现。道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在的。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然而器中未尝没有道,器是道的表现形式之一。这是天之道。但是其“无”其“有”,无中生有,有返于无,生生化化,都是由于道的自身内在的生命力,由于道的自身周行不殆地运动的节奏,由于道的自身柔弱而独立不改的作用。道是自生、自主、自由的;道是真实、混成、独立周行的;道是普遍、无限、永恒的,……凡此等等,道之所以为道,皆是“自然”,即自己如此,本来如此,究竟如此,不期然而然,自然而然,或称之为“天然”。

综上所述,可知老子之道绝不是什么“虚构”出来的,且可为具有功能之人所验证,亦可为现代物理学之成果所反证;也可知它更不是什么“绝对精神”,老子不是努力从多角度多层面来阐明道的本体吗?我们既不能盲目地厚古薄今,也没有理由认为古不如今,证之诸多地下发掘的古代文物,如汉代铜洗、编钟等等,不是令人叹为观止,竭力仿制、探究的吗?

不少人可能会问:为何高超的现代科学技术尚难以明其究竟的“道”,早在二千五百年前的老子有此大智慧?这个答案,只要细读《道德经》便可明白。不但明白,而且只要道德素质佳,能够象上士那样闻道勤行,也可步老子的后尘,于宇宙、人生的奥秘有所窥见呢!这便是老子所继承、发扬、终生实践、所留给我们的珍宝——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若能身体力行,以“道”观之(今人或称它为“直觉”,其实并不达意),自有所悟。

 

 

回目录

 

 

三、大道本性万法宗  浑然一体出妙用

 

老子在《道德经》中,对道的本性作了高度概括的全面而深刻的阐述。道是微妙玄通的,它的特性既是浑然一体,“大制无割”,(二十八章)又显得恍惚窈冥、扑朔迷离,老子对此也只得强字、强名。我尝试概括道的本性十二个方面:一、自然;二、虚无;三、混成;四、独立;五、周行;六、朴素;七、冲和;八、柔弱;九、无为;十、清静;十一、恬淡;十二、大公。这十二点,原无先后主次之分,它们是同出而异名,相融于道的。

 

(一)自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自然,是道的最根本最高度最本质的本性。什么叫自然?自然,就是宇宙万事万物最根本的总的规律、总的特性。自然,就是它自己就是这样(自己如此),它本来就是这样(本来如此),它究竟就是这样(究竟如此),不受外力的影响,自然而然,不期然而然,不能分析解释,不能追问究竟。人生宇宙、天地之间,为什么会生呢?是自然的结果。最天才的天文学家,他只是了解到太阳运行的轨迹和周期,为何如此运行,而不是相反呢?有谁能知道?这是自然的结果。

自然不是空洞的。它是客观存在的,永恒变化的,它本身是有轨迹,有规律的,既不受人的主观意志的转移,也没有任何外力可以作用于其间。

哲学,首先是自然的哲学,从而派生出历史的哲学、人生的哲学、思维的哲学。历史哲学是人类历史的哲学,而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生哲学是人的哲学,而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思维哲学是人的思维的哲学,而人的思维也是自然界的产物。因此,从它们的根本意义上来说,都属于自然哲学。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和把握宇宙自然客观自在的规律,反映到大脑里面,这就是自然哲学,它本身正是自然的产物。

宇宙,作为物理学所理解的宇宙,它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尤其是天文学的进步发展,而逐步地扩展它的有限范围的,包括向内扩展和向外扩展。但是它永远没有极点,永远达不到无限。如果它可以达到无限,科学便终止了。这是自然。作为哲学意义上的宇宙,即道的宇宙来说,它是无限的,是无限小和无限大的统一,“其小无内,其大无外”,又是无始无终的,“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十四章)“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二十五章)它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它是超越一切的,却又内在于时间和空间,内在于一切的。这是道的宇宙观、自然观。这是道的根本特性——自然。

 

(二)虚 

 

过去物理学上有个“真空”的概念,认为真空是真正的空间,是一无所有。现代物理学否定了它,提出“真空不空”的概念。真空为什么不空呢?不存在绝对的真空。绝对的真空,有人叫它“顽空”,那是形而上学的真空。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真空,就是道的本性之一的“虚无”。虚无含万有(可以称它是宇宙全息律),古人认为天地是一个大宇宙,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两者是相应的。现代生物工程学的实践证明了:一个细胞可以培育出它的整个母体来,无论是动物或是植物均是这样。这是“有形”的全息,而虚无含万有,却是“无形”的全息,它不但含万有,进而虚无生万有,“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便揭示了这个自然孕化的辩证法。“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章)说明了虚无出妙有。

说它没有,它却是真有;说它实有,它却是常人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然而,有超感官功能处于“恍惚”状态的人,却可以直觉到它的微、希、夷,体认到它的象、物、精、信,这叫做真空妙有。现代有一些科学仪器,在两者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如苏联的克里安摄影术,可以拍照人体的辉光,在撕下一半的树叶上,拍出它原来全叶的形象;又如日本的奥拉色彩测定仪,可以测出万物存在的不同辉光(肉眼看不见的)。

修炼大道把握了这条规律,就易于进入高级的层次,自然而然地激发出自身原本潜在的种种功能来;如若稍涉后天意念,便会受到干扰和阻碍。

 

(三)混 

 

对于道的本体,老子说它“有物混成”,(二十五章)说明混成是道的本性。它既混成,又不可致诘(不可追问究竟,不可分别),勉强翻译成现代语言,可称为“全息”。道的本体,是微希夷,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物;是淡,是品不出味道的物;微希夷淡,这四者浑然一体,内含于道,天然混成。道的本体是:“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二十一章)象、物、精、信,这四者浑然一体内含于道,天然混成。它的内涵异常丰富,虽然仿佛无色、无声、无形、无味,却乃是无色之色,无声之声,无形之形,无味之味,混然于道,而为天地万物之母。因此,虚无之中,能够含万有,生万有,出妙有,正是由于它的混成之故。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徼。”(一章)无欲和有欲,也就是无为和有为。观妙和观徼,也就是“内观”道的奥妙、玄妙、微妙、神妙和内观道运行的轨迹与规律。一般地说,前者属于性功,后者属于命功。而在修炼大道者来说,无欲无为和有欲有为、修性和修命是很难截然分开的,不过有所侧重,或先或后,入手有所不同;但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老子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老子明确指出:“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也就是混成于道之中,同出于道。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道所以能够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正由于它混成的本性所决定的。天下万物虽然是生于有,而这个万有却生于一无。“有无之相生”,(二章)生和死,有和无,如环无端。生,便是死的开始,死,便是生的开始(转化);有,是无的开始,无,是有的开始;两者相根相生,相倚相伏,浑然一体,这是混成的体现。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作为“有”的万物,其阴阳互抱一体,不可分割,不可偏离,而终其生命的历程中,阴阳两气则处在周行不殆(循环往复、绵绵不绝)的运动状态里,相冲相荡,交通成和,成为混然一体的一团和气,这正是道的本性——混成的体现。

 

(四)独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二十五章)作为本体的道,在宇宙中,显得寂寂寥寥,无声无形,空虚落寞,超然独立,廓然无偶。它自变自化,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改不易,无始无终,无边无际,无所不在,无所不至,无所不通,无所不化,没有任何外力作用于其间。换句话说,它没有父母,没有兄弟姐妹,它是自古以长存,历久而不灭,不是其它东西派生的。它是象帝之先的,它没有对待面,道就是道,太虚即道,道即太虚。道的本体——“无”,充满宇宙,独一无二。但是,它却先天地万物生,而为天地万物之母,所以说它又有无数的子子孙孙。

独立,也可以说是道的绝对性的一种体现。

因此,我们修炼大道,一定要深知牢握“独立而不改”的本性,不要以丝毫主观愿望妄想离开它,不要因世俗的情欲而动摇自己,应亲疏、利害、贵贱无动于衷,我自然是一团冲和正气,卓然独立,守道不改,与道合一。

 

(五)周 

 

“反者,道之动也”,(四十章)反就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老子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二十五章)道的本体——“无”,充满宇宙,所以“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是对道本体的形容。这个广漠无垠,与宇宙同体的道,不停地向前流逝,愈流逝愈遥远,愈遥远却又返本归原。“周行而不殆”,道的运动是循环周流,永不停息,既是无远弗届,又是物极必反,运行到极其遥远的边际,仿佛是极点了,其实不然,它又不息地“复归”,不息地返本归原,回复到原来它的出发点(始原状态),就是“复归于无物”、(十四章)“复归于无极”。(二十八章)

道和运动是密不可分的,同时并存的。道的运动总规律——“周行”,是道的本性的体现。它是自己运动,自然周行而不殆的,没有任何外力作用于其间的。它始终是在一个圆周上运行,循环不息。这是道的循环运动规律,有人称之为“循环论”,甚或有人以其是“闭锁式的循环论”而提出非议,要打破它,改革它成为“开放式的循环论”。他们的见解,也自有其合理的可取之处。但是老子之道,所范围的不是物理学上有限的宇宙(因而它可以不断地为人类科学文明的进步所打破、所扩展),而是道的宇宙,就是所谓形而上的宇宙、哲学上的宇宙,它是无限的。既是无限的,是无限小与无限大的统一,无始无终,无边无际,又是“有无之相生”的,它何能突破?服从它,顺着它,自然而已。

当然,周行在道具现为万物之时,也是不能例外的,这时是有限的时空,在某种特定情况下,又是可以突破的。这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生万物”之后,却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又进行“有无之相生”的周行历程。这是老子的宇宙万物生成论、发展变化循环论,即道的本性——周行的体现,也即周行不居的历程。

因此,无论是作为本体的道——“无”,或是作为化生万物的道─—“有”,无论是作为形而上之道,或是作为形而下之器(器为道所化生的万物),它们均是“周行而不殆”,概莫能外。

一旦周行殆了,停止了,往而不返了,生命历程便终止了。实际上,它又转化为另一种的“有”,又进行新的“周行”,这也是概莫能外的自然。

 

(六)朴 

 

原木没有经过雕刻加工的,叫做朴;原丝没有经过染色的,叫做素。朴素就是万物始生时候的本来面目,它的本性未经污染。从人来说,就是婴儿状态,就是赤子之心,纯粹朴素,无知无欲,天真活泼,生机勃然。

道的本性朴素,它不要后天的雕刻、加工、染色、粉饰,越少人为,越是朴素,越合乎自然之道。

因此,一个人如果他的思想感情朴素平淡,性格爽朗大方,生活习惯、衣食住行也朴素平淡,就容易接近于道,容易体会到道,平时虽不炼,却是不炼之炼,自然合道了。这种人,如果修炼大道,可谓得天地的钟灵,很快地就进入高层次,一日千里,非常人常法所可限量。

如果一个人生活在富贵享乐的环境中,金玉满室,声色犬马,高楼大厦,出入宴会舞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那就非但与道无缘,而且离道万里了。

修炼大道要破迷转悟,坚决去掉那些过分的、奢侈的、极端的思想感情、生活习惯,使之损之又损,返朴归真,归到朴素上来,做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十九章)凡事以素朴自持,自然能够充分体现道的本性,而成为一个真善美的“上德不德”(三十八章)的真人(真正的人)。

 

 

(七)冲 

 

道孕育化生了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冲和,这种道的本性,是贯彻于道的全部历程,是体现于宇宙万物之中,无时不有,无处不有,无物不有,亘万古而不变。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冲气以为和,它们是统一不可分的,这是自然而然的。

无论是道的本体——“无”,还是道的化育——“有”,作为道的本性来说,它们都是体现为“冲和”的。当它“无”的时候,却是有物“混成”,微希夷也好,物象精信也好,都浑然成为一体,而不可分离,不可究诘,这正是阴阳两者相互负抱、相互冲融而成泰和状态的结果。不过阴阳两气有处于明显和幽微状态的不同。

修炼大道,要“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抟气致柔,能婴儿乎”?(十章)就是要使阴阳两气相互负抱于一身之中,而不使它有所偏离、偏重;要炼气使它象初生的婴儿那般的柔和。这正是道的本性——冲和,对于修炼大道者的要求。

阴阳两气要冲和,精气神要冲和,心身要冲和,内外要冲和,群我要冲和,天人要冲和,现代语言叫做内环境的和谐统一和内外环境的和谐统一。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治病健身、延年益寿,才能自然地开发智慧和潜能;才能和气致祥,圆满如意。

否则,阴阳有所偏,便有所病,修炼就会出偏。阴阳离决,这种冲和状态破裂了,便宣告生命的结束,死亡的到来。

 

 

(八)柔 

 

“弱者,道之用也。”(四十章)柔弱是道的作用,是道的本性。“柔弱胜刚强。”(三十六章)“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出于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四十三章)道的本体,似无而实有,“有物混成”;道的含育化生,阴阳冲和;道的运动,周行不殆;无时无处不体现道的本性——柔弱。柔弱胜于刚强,天下至柔统御天下之至坚;道的本体——无,虽然无形无象,却能渗透坚密无间隙的物体。因此,道是无为而无不为,是无往而不利,是以“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二十二章)柔弱不争,而天下无可与它抗争。“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七十八章)水看来是天下最柔弱的了,但是攻克天下最坚强的物体,没有超过它的,它是不可替易的。这种道的本性,道之作用的特性(规律性),“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也。”(七十八章)唯有柔弱胜刚强,这种道理,天下尽人皆知,却没有人能够去实行。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七十六章)具有生命力的人是柔弱的,到了他死亡之时,就显得坚硬强直了;具有生命力的草木是柔脆的,到了它死亡之时,就显得枯槁了。柔弱是通向生的途径,坚强是通向死的途径。所以,“守柔曰强”。(五十二章)“坚强居下,柔弱居上”。(七十六章)

修炼大道者能够守柔而不失,才是真正的强者。他能以柔弱胜刚强,以柔弱御刚强。因此,如以强大自居,是下策,处于劣下之势;而以柔弱自守,是上策,处于上胜之位。

认识了道之柔弱的本性,就要“抟气致柔,能婴儿乎” ?(十章)要抟炼阴阳之气使之冲然柔和,好似初生的婴儿那样,精之至,和之至,实在也是柔之至。

 

(九)无 

 

道是自然的。道的本性就是自然无为。无为是先天的,无知无欲。无为,不是不生不为,而是万物自生自为,随其自已,顺其自然。它的生和为,是独立而不改,毫无外力作用于其间,而是由于它自身内在的因素(“有物混成”)和生命力(“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自行作用的。天地虽然含育化生万物,却是没有丝毫感情作用于其间,而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五章)刍狗,就是以稻草束成的狗,用于祭祀的礼物,用时为之,用后弃之。天地对于万物,也象人们对待刍狗一般,并无感情于其间。有为是后天的,有知有欲。

但是,无为是道的本性,人要“道法自然”,要法道的无为,却是首先要“为无为”。(六十三章)如何“为无为”?便是要在“为学日益”的基础上,学习大道不断心有所得,逐步达到“知常曰明”(十六章)的境界,明白地认识和把握了道的科学规律,与此同步的是,“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四十八章)就是用学道日有所得的知,来指导自己为道的日有所损(损去一切不合于道的东西,包括思想感情、思维方式、个人性格、生活习惯、日常言行等等),在不断的对照损除的过程中,将不合于道的有为,也损得一干二净,损无可损了,自然也就为无可为了。因为损是涤洗的功夫,损去后天有为之染污,使复归于先天的朴素,即复归于自然,自是达到了无为,而进入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十)清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可以为天下正。”(四十五章)躁动战胜寒冷,宁静战胜燥热,清静可以作为天下的正道。“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只有无为,才能好静、无事、无欲,然后,人民才能自化、自正、自富、自朴。反之,只有清静,方能无为。两者是一体的,同样都是道的本性的体现。

静很重要。“心善渊”,(八章)“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八十一章)所以他的心善于象深渊的泉水一般的清静自在。“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二十六章)重是轻的根柢,静是躁的主君。如果不持重,流于轻薄,就失去了根本;如果不守静,流于躁动,就失去了君主。“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三十七章)不欲,就是清静。清静可以为天下正,天下将不正而自正,这便是“无为而治”。

“牝恒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六十一章)雌性常常以宁静胜过雄性,因为她宁静啊!因此,适宜处于谦下啊!“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二十八章)能知雄守雌,为众之所归趋,常得而不离失,便可复归于婴儿的状态。

这正是修真的根本原则,要效法道的本性——清静,把握知雄守雌,知荣守辱,知白守黑,实质上乃是以静御动,以柔御刚,可概括为“知阳守阴”,以阴御阳,这是复归婴儿、返朴归真、返老还童之道。所以老子以“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十六章)为修炼大道得以归根复命的根本途径。致虚极,是“清”之至;守静笃,是“静”之至。清静之至的时际,体内气机自然萌发,而万物并作,产生了种种效应现象。此时此际,如何正确对待?老子揭示:“吾以观其复”,这五字掷地有声!要让萌发的气机,并作的“万物”,顺着道的轨道运行。复就是反,它的运行要符合道的周行的本性,要“夫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就是复归于生命的根本。“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十六章)归根才能清静,清静才能复命,可见清静的重要性。它是归根复命、深根固柢、长生久视的关键所在。

 

(十一)恬 

 

“恬淡为上。”(三十一章)老子殷勤致意,谆谆要求人们无论待人接物,或是爱民治国,甚至从事不得已而为之的自卫战争,都要恬淡处之。

恬者,其心平静恬和,无丝毫忿怒不满,充沛的是一团冲和的正气,凡事自能以道处之,做到“孔德之容,唯道是从”,(二十章)具有大德容貌的人,一切言行以道为唯一标准,自然随心所欲而不逾道。

淡者,滋味之薄,没有主味。“淡也者,五味之中也。”(《管子水地》)淡是五味的中和之味。“道之出言也,曰:淡兮!其无味也。”(三十五章)淡正是大道的本味、正味、真味。“大味必淡。”(《汉书扬雄传》)至味无味,无味方是至味,所以老子说要“味无味”。(六十三章)能味得无味之味,此时此际,已是身心合道,进入浑浑沌沌、天人合一的境界,“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三十五章)虽然,看它不能够看见,听它不能够听到,而用它却不能够穷尽。

恬淡是道的本性,它是朴素的体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便是恬淡的要求。唯有如此,方能复归于恬淡,而与道合。

修炼大道者,恬淡自处,自然免遭“五色使人目盲,五音使人耳聋,五味使人口爽”(十二章)的病害,而享受五色、五音、五味之正,淡然泰和;自然避免“驰骋畋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行妨”(十二章)的祸害,而享受恬愉淡逸、至乐无乐的乐趣,没有内忧外患,恬然祥和;自然不会“宠辱若惊”,“得之若惊,失之若惊”,(十三章)追逐奔竞于名利得失,好似丧家之狗;自然能够“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五十六章)万事万物以恬淡来对待,既不锋芒毕露,也无纠纷可解,和光同尘,玄同一切,心超物外,而没有任何的亲疏、利害、贵贱、得失能够左右于他,影响于他。他进入大道玄妙齐同的境界,自是为天下人所尊贵。

 

(十二)大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老子告诉我们“知常曰明”,只有明了道的规律,才能心包宇宙,无所不容;心包宇宙,无所不容了,才能廓然大公;廓然大公了,才能德全而普遍;德全而普遍了,才能顺合天然;顺合天然了,才能相合于道;与道相合了,才能长生久视,终身没有危殆。

大公是道的本性。它大公无私,心胸广阔,无所不含,无所不包,无所不至,周全普遍,天生自然。修炼大道者,唯有深知熟谙大道的规律,方能大公无私,身化于道,而长生久视,终生不会危殆的。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五章)天地和圣人,对待万物都是看似“麻木不仁”,无有私意俗情作用于其间,而是普遍同等对待,实质是“一视同仁”、“至仁不仁”。这种不仁,正是出之于大公的本性,是玄德自然的流露体现。

“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欤?故能成其私。”(七章)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正因为他大公无私,能够后其身、外其身,所以身先、身存,而成就他个人的事业。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十三章)一己之私,念念不忘;生生之厚,反而害身。这是何等深刻的教训!

大公,就能“以道莅天下”;就能“损有余而补不足”。(七十七章)大公,就能“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溥”。(五十四章)大道行世,天下为公。

老子不但以天下为己任,而且他以千秋万世为己任,要求“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五十四章)继承发扬大道传统,以为传世传家之宝,子孙绵长。

 

 

回目录

 

 

、归根复命知常明  柔弱为用不争德

 

“夫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十六章)

修炼大道的目的,在于通过“反”的过程,达到归根复命、长生久视。所以有人说老子重生,老子自己也说“善摄生者”,这个方向、目的不能迷失。只有达到了归根复命,才能符合修身之道不变的规律——“常”。认识和把握了这个“常”,就是明道的人。如果不明白大道的规律,而随意妄为,那是很凶险的。

天地万物的根,人的根,就是“道”。道是天地之母、万物之母,也是人之母。因为道是混成之物,“其中有精,其精甚真”。(二十一章)所以归根就是复归于自然之道,复归于道中之“精”。他要求“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五十五章)修真积德要象婴儿一样,筋骨柔弱,拳头却握得很牢固,一点儿也没有僵化的表现,精气十分充足,元气非常淳和,这是“抟气致柔,能婴儿乎”(十章)的结果。“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二十章)老子说:我的欲望独独不同于众人,而贵重于以道养身,用道的精气(天地万物之母)来养育自己。

他说的“复归于无物”、(十四章)“复归于无极”(二十八章)和“各复归于其根”是一个意思,都是复归于道的本体——处于虚无的无极状态,这是生天地万物之母;而“复归于朴”,“复归于婴儿”(二十八章)则是复归于天地万物和人的始初——新生时,精气神异常饱满冲和,生机勃勃的状态。前者是虚极静笃,抱一守中,为腹不为目,从后天返先天;后者是后天返先天,先天和后天合而为一,见之于后天。这是归根而复命的体现。这是修真的目的和所应掌握的根本规律,离开了它,就要犯错误,就会出现凶险危殆。

在这个归根复命的过程中,“弱者,道之用也”,(四十章)道以柔弱为用。我们要重视柔弱的作用,要善于柔弱自守、柔弱自用,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因为“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七十六章)新生的事物,虽然柔弱,却充满无限生机,到了死亡的时候,就坚强僵硬了。“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也。”(七十八章)这就是“柔弱胜刚强”(三十六章)的真理。

修炼要“虚其心”,“弱其志”,才能“实其腹”(丹田),“强其骨”;(三章)要“抟气致柔”,(十章)如婴儿那样“骨弱筋柔而握固”,达到“精之至”、“和之至”(五十五章)的理想的复命状态。

老子说:“守柔曰强。”(五十二章)能够终生以柔自守而不失,才是真正坚强的有道之人。守柔,就要“上善若水”,(八章)学会象水那样“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夫唯不争,故无尤”。(八章)这也就是“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欤?故能成其私”。(七章)柔体现于内,是静以胜躁,是不盈,是“鱼不可脱于渊”,(三十六章)内气不可轻易外放,是“啬”,贵重人之三宝——精气神,保持柔和状态;柔体现于外,是“不敢为天下先”,是“慈”,是普济一切,以德报怨。所以,老子说:“我恒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六十七章)修炼大道者效法“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八十一章)而它的极致,则是“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出于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四十三章)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地步,这是“不为而成”,(四十七章)“不争而善胜”。(七十三章)

 

 

回目录

 

 

五、含德之厚比赤子  治人事天莫若啬

 

修炼“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五十九章)——老子修真大道,其最高的理想境界是“复归于婴儿”。(二十八章)人生道化的过程,即是“复归于婴儿”的过程,人们称之为“返老还婴”。许多功法所强调的“逆则仙”,便是要达到这个境界。因此,修真之士自信地说:我命由天亦由我。

老子为我们描绘了“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五十五章)的光辉形象:

“含蓄玄德纯厚的人,好比赤子:蜂蝎毒蛇不螫,鸷鸟猛兽不搏;筋骨柔弱,而拳头却握得牢固,不知道男女的交合,而生殖器却勃然奋起,精气充沛之至啊!整天哭号,而不沙哑,阴阳淳和之至啊!”

这是神话吗?不是!

它是“含德之厚”的自然结果。德者,得也,是善为道者长期修炼,日积月累,不断含蓄玄德、道化人生的成果。修炼到了无私无妄,天真无邪,和谐慈爱,与物无忤,与道合真,宛如初生的婴儿,自然是“不螫”、“不搏”,互不相伤,和平共处。“在科学家的发现中,不是也时闻有狼孩、猿女之说么?狼、猿等把孩子叼走,不但不加伤害,而且还给孩子哺乳抚养长大,由此即可证明老子此说之无误。”(郭长生)所以庄子说:“至德之世,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马蹄篇》)同时,它也是经过“涤除玄鉴”,(十章)将心灵的镜子洗涤清净,无污无垢,从而自然地激发了人体自身存在的种种潜能,以致可以与动植物交通信息,和谐相处。当然,这是“含德之厚”的极致,是至高的境界,切切不可盲目追求,更不可轻身以试,而陷于“妄作,凶”的地步。

修炼如婴儿般柔若无骨,生机勃发,自然而然地“握固”,自然而然地“朘怒”(无性欲而生殖器自然勃起,古代称它是“活子时”,此际可“还精补脑”),自然而然地“不嗄”(喉咙不沙哑),这是由于“精之至”、“和之至”。(五十五章)

人生修炼,首重此“精”,从其根本来说,是生殖之精。若无此精,无有我身;而此先天之精,又决定我生的智力、精力与寿命;其次,是后天之精,无论饮食、呼吸,都是去浊化精,以为生命之精。此先后天之精,相根相生,相互转化。是以修炼大道者莫不在惜精、养精、全精上下功夫。

人生修炼,首重此“和”。唯有此“和”,才是生命的常态;唯有此“和”,才是修真的最佳状态。阴阳有所偏,身心有所病。一团和气返婴儿,一团和气万事兴。

和之至,是由于精之至;精之至,是由于和之至。两者,都是“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的结果。精,是阴阳两气抟聚成和的产物。精,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和,是生命的活力状态,原是不可分离的。

无论万种法门,归结到一点,都应以是否“含德之厚”达到“精之至”、“和之至”为标准来衡量,这是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秘中秘的所在。这是返婴长生的妙术。

老子自身便是由于“修道养寿”(《史记老子列传》)而享年一百六十余岁,且有高超功能的“博大真人”,不正是最可令人信服的不言之教吗?

老子反对人们对大道的神秘主义和蒙昧主义,他还大道以科学的面目,他要言不繁,画龙点睛地揭示此修炼的规律和要点:

1.“知和曰常”。唯有真正认识和把握了“和”,才是合于大道之“常”——永恒不变的根本规律;

2.“知常曰明”。唯有真正认识和把握了“常”,才是明白于大道;

3.“益生曰祥”。唯有修炼大道有益于生命,才是得道之“祥”;

4.“心使气曰强”。唯有君主之官的心能够使命元气,才是真正的大道的“强者”。

此四句话,是承接“含德之厚者”所以“比于赤子”,是由于“精之至”、“和之至”而来的,是总结性的概括:精、和、常、明、祥、强,即是长生久视六字真言。

、和是常、明的结果。唯有常、明,方能精、和,方能致“祥”。祥者,吉祥也,光明无限,祥光溥照。“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三十五章)祥,便是安平泰,天下往而不害。

然而,精、和、常、明所以能“祥”,又是由于“强”的作用以致之。唯有“心使气曰强”,才能“抟气致柔,能婴儿乎”?(十章)才能“我独泊兮!其未兆,若婴儿之未孩”;(二十章)才能“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二十八章)唯有“心使气曰强”,才能“强行者,有志也”;(三十三章)才能“自胜者,强也”;(三十三章)才能“守柔曰强”。(五十二章)唯有“心使气曰强”,才能以“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四十三章)才能“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七十八章)才能“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

这是把握了大道,溶化于大道的真正的强者。

没有此“强”之一字,余五字无从谈起,正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啊!

此六字真言,是万法之宗,是修炼之本,是人生之根。我们唯有心领神会、身心体证,方能“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是为人生的金光大道。

否则,“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五十五章)万物到了壮年,便显得衰老,即“未老先衰”,这叫做不合于道。背道而行,失道而为,只能中年早逝。戒之!慎之!

因此,老子又指出:“治人事天,莫若啬。”(五十九章)治理人世,奉事天道,没有超过“啬”的。修炼大道者要象农民一样,既善于播种,且善于敛藏;且善于俭用。此便是“啬”的要求。

老子接着揭示“啬”的妙用与要旨:

“唯有啬啊!所以早日服道;早日服道,这是叫做重于积德;重于积德,就无所不克;无所不克,就不可测知它妙用的极限;不可测知它妙用的极限,可以有国家的母亲;有国家的母亲,可以长治久安;这是叫做深根固柢、长生久视的道啊!”

这里,逐层递进,由啬—→早服—→重积德—→无不克—→莫知其极—→有国(有国之母)—→长久—→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由此可见“啬”为修真证道之宝。善于为道,必善于“啬”。否则,如猴子摘桃,边拣边丢,成得了什么气候!

善啬者,

一要心专于道,“务去其殊类,归于齐一”,(王弼)心不旁骛,“唯道是从”,(二十章)“唯施是畏”,(五十三章)决不贪图便宜,追求什么奇功异能,而走旁门邪道;

二要“不急除其荒病,除其所以荒病”,(王弼)务在根本处着手,不在枝叶散蔓处纠缠,尤其要警惕歧路亡羊;

三要重视敛藏,唯有“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要含蓄而不轻于外露,含之又含,厚之又厚,以至“精之至”,“和之至”,才能“益生曰祥”。否则,要自遗身心的殃害;

四要把握中和原则,“去甚,去奢,去泰”。(二十九章)“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七十七章)

啬的方法是:

“精何以不竭,必也远色乎?

气何以不泄,必也寡言乎?

神何以不离,必也无欲乎?”(《养身集》)

这是积之于内,而不轻易外耗。同等重要的是,以外养内,聚气炼丹,培复生命之本。如是内外并“啬”,重于积德,以至“含德之厚”,乃是修真、养真、归真、全真的要求,即与道合真,“复归于婴儿”,天真活泼,一派生机盎然。

唯有把握了“啬”,才是早服于道,早日服从于道,从事于道,言行动静,行住坐卧,不失大道之“常”,非道的私欲与妄见,务“损之又损”,以至于“清静”;

唯有早服于道,叫做“重积德”,不断含蓄德性,建德、积德以进于道;

唯有“重积德”,“德积既厚,则天下之刚强,无不能克”,(苏辙)含德之厚,德化无极,是以蜂蝎毒蛇不螫,鸷鸟猛兽不搏;

唯有“无不克”,才能“莫知其极”,不可测知大道妙用的极限;

唯有“莫知其极”,才可保有国家;

唯有“有国之母”,才可长治久安。

犹身也。“有国之母”,母者,道也。以道治国,是为“有国之母”。

这是中华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修炼大道,譬如树木唯有深其根,固其柢,盘根错节,紧密结合于大地,才能屹然挺立,不为十二级台风所拔,才能充分吸收养份,枝壮叶茂,欣欣向荣,而长生久视。

正是:深根固柢无别诀,治人事天莫若啬;

      长生久视法婴儿,含德之厚比赤子。

然而,含德之厚者,固然善啬,以啬为身宝,为进道之阶。但是,“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八十一章)唯其善啬,方能善施;唯其善施,方能善啬。而修炼大道的真人、圣人乃是以施为啬。施舍、施予,正是“含德”、“重积德”的重要方面,正是积德进道的必经之路。啬之与施,我之与众,相反所以相成,“唯道是从”而已。

 

 

回目录

 

 

、道理篇

 

  道法自然立总纲  有无为门出众妙

  万物负阴而抱阳  修炼冲气以为和

  为学日益道日损  反为道动世难行

  老子修真都八句  纵横来去任自然

  宇宙生化妙参悟  天人合一成真人

  法法本来无定法  心有灵犀一点通

  玄之又玄众妙门  明字当先善对待

  食饮有节起居常  不妄作劳养其真

  证道五环环相连  转相递进升道梯

  十二要点人难知  道褒无名世难行

十一、迷悟顿渐分水岭  南辕北辙勿信步

十二、握其枢要统万殊  防危虑险察机先

十三、宇宙四大人居一  道莅天下德交归

十四、跨越千古以常新  大道行世迈新步

 

 

、道法自然立总纲  有无为门出众妙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这四句话,递相为法,而以道法自然为总纲,它是宇宙、天地、人、万事万物的总纲,也是一切有为法、无为法的总纲,是老子修真大道的灵魂所在。

自然,是道的本性,宇宙天地万物的生长化灭,都是自然而然,不期然而然。“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五十一章)没有任何人为与外力作用于其间,只是本来如是,究竟如是而已。这是客观的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天之道是以自然为指归,人之道也要以自然为指归,才合乎“天人合一”。“道是源自于自然的,只有自然的品格,才足以表征这种智慧。”(张韧《道自然文化》)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普里高津教授说:“我爱中国文化,因为它注重和谐,阴与阳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现代的工业社会想不断提高生活标准,结果却使全体成员的生活质量下降,这是上述中国古代智慧的雄辩证明。”(F卡普拉《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

苏联高加索地区阿迪格山村农民亚加诺夫,当他135岁时,他的妻子才25岁,是他第九房妻子。他说:“我的基本食品是羊奶干酪、牛奶和清泉水,还有高山的空气。我一直在劳动,直到现在,我不能闲坐着,总得干点活,我几乎总是很愉快的。我接触的是大自然、高山、晚霞、朝日,总是处在大自然的当中,周围都很平静。因此,我也总是陶醉于大自然,心平气和。”(苏联费乌格洛夫、伊德罗兹多夫《延年益寿荟萃——生命自我管理学》)自然,便是他长寿的秘诀。

1990124,《福州晚报》在《天下怪事栏》中报导:“喜马拉雅山深谷里,聚住着一个全世界最健康长寿的民族——洪扎族,大约只有五、六万人。他们多素食,喝羊奶,主食是杏仁,喝冰河里化了的水。他们没有任何文明病,平均寿命长达一百岁以上。”

这个化外之民,不正是自然合道的“小邦寡民”生活的写照吗?他们为现代文明所弃,却得天地自然之独厚,得以自全其天,不寿而自寿,这岂不是纯任自然的结果吗?然而,今人目之为怪,登在《天下怪事栏》里,究竟是谁怪呢?洪扎族要开始见见世面了,文明病病毒要侵入了,对他们来说到底是福兮祸兮?

我仿佛听到二千五百年前的老子在呼唤着:人类,复归自然吧!以自然为宗师,与宇宙万物交朋友!而当今国内外一切有识之士,尤其是修炼大道者在呼应着。

对此,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就极其深刻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大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自然辩证法劳动在从猿到人的作用》)

修炼大道的最根本原则,是“道法自然”,要从不自然炼到自然,从违背自然炼到复归自然,和大自然和谐统一,这便是我国古代“天人合一”学说的精髓,它的内容非常精深广博。

“道法自然”是修炼老子修真大道的自然途径和必然归趋。舍此,别无它途。修炼大道、处世待人应如何“道法自然”呢?即是“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六十四章)此“自然”者,乃是客观存在的本体、本性和规律,要求充分尊重和把握客观的自然规律的总原则,充分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作用,使主客观高度地和谐统一,于是有求以得,成功遂事,从而避免“不知常,妄作,凶”。(十六章)

修炼大道者常说的万法归宗,宗就是自然。

老子说:“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章)

法天之道,老子建立无(无欲、无为)和有(有欲、有为)两大法门,为修炼的门径。

一是无欲,以观察大道的妙;一是有欲,以观察大道的徼。前者是虚,后者是实。他指出:有和无同出于道,是道的不同体现形式,同属于道,只是名称不同,同样是玄奥的。玄奥啊玄奥!是一切奇妙的总门户。老子立有无为大道两大法门,是平等看待的。他说:“有无之相生。”(二章)有和无同出于道,同属于道,又同归于道,而且有无互根,有无相生,周而复始,如环无端。从它的大处说,无可以看做阴,有可以看做阳;从它的小处说,无中含有,有中含无。只是世人善于用有,昧于用无,所以老子特意指明:“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十一章)比方一个人有一间居室,这是“有之以为利”,可利用它来居住;然而只有当它有足够空间的时候,才能发挥居住的作用,这是“无之以为用”。如果居室内摆满了各种家具(实太过),没有什么多余的空间(无),怎样便于居住呢?

有欲和无欲,就是有为和无为,两者也是平等对待,相根而生,缺一不可。

不少人对无欲和有欲、无为和有为的辩证关系产生误解,以为老子是反对有欲、有为的,其实不然。老子说:“欲不欲”,“学不学”,(六十四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六十三章)这些都是属于有欲有为的。因为人们长期以来习惯于有欲有为了,一下子要他无欲无为,好比抽刀断水水更流,是很难办到的。所以要经过一番正确的有欲有为的努力,以损除过去错误的有欲有为,然后达到无欲无为的大道境界。这是有无相生的一个方面。但是到此境界了,并不是什么事也不干了,而是站在道的立场上,怀着道化天下的愿望(欲),以道济世,造福人类(为),这是符合自然的欲和为,于是无为而无不为。

由此可见,有为和无为,两者是相根相生的辩证统一的关系。老子指出无欲和有欲,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就是要人们避免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避免误认大道是自然的,不要人的自觉能动性,将无为看作消极的,无所作为的,好象“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便是所谓“无为”,其实大谬不然!无为者,乃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万物出之于本性(内在的本质——内因)的自生自为。

这种在明道——正确的大道理法指导下的有欲有为,它本身是修炼大道的必要手段和方法,也是不可缺少的过程。用它来损除私欲和妄作,使自己迷途知返,复归于道,一切按大道的规律办事,自可进入“玄之又玄”之门,众妙出焉。

 

回目录

 

 

二、万物负阴而抱阳  修真冲气以为和

 

修真大道十分重要的原则,就是要负阴抱阳,冲气为和。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人之所以能够生存于世,靠的就是负阴抱阳,冲气为和。违背了它,轻者生病,重者死亡。

因此,修真要知“和”,要把握这个“和”。“知和曰常,知常曰明。”(五十五章)知“和”,就是知常。“常”有两方面意义,一指永恒不变的规律;一指正常的状态、最佳的状态。修真没有这个“和”字,那从根本上就错了。

道是万事万物的本体、总根源,是化生万事万物的母亲。它原是处在无极状态,混沌未分,还没有有序化,然后,经过不断的运动,开始了有序化,就进入了太极状态。无极是无序的,到了太极,含阴含阳,就进入有序了。道生一,“一”就是太极。它是有序化的开始,然后一生二,一分为二,进一步有序化,分阴分阳了,“二”是阴阳分判了。

有人在中医书上,把阴阳解释为:一个是能量,一个是功能。这样解释是不恰当的。阴和阳都是物质存在的形态,都是能量,都是功能,都是信息。物质、能量、功能和信息四者是密不可分、浑然一体的。当道处在本体的状态——无极时,它是“独立而不改”,(二十五章)没有对待面的;到了“二”的时候,阴阳就分判了,看起来是对待(非对立)的,实质是统一的,缺一不可的。它是“对待”而不是“对立”。正如一个人要两个鼻孔出气,缺一不可;要两个耳朵来听,兼听则聪;要两只眼睛来看,兼视则明。身体上许许多多地方都是一分为二,而又共处一体,相互为用的。这是客观自然的。因此,“万物负阴而抱阳”,只有这样,万物才得以生存。

万物得以生存的生命活力,来源于自身内在的阴阳两气的“冲气以为和”。“冲”就好象是水波浪汹涌澎湃,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六合),都在左旋右转,都在“周行”,成为圆的状态不停地运动着,互相交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渗透,融洽无间。好比一个人要有两条腿才能走路;一只鸟要有两个翅膀才能飞。你能说那条腿那个翅膀更重要?万物的辩证法是无穷无尽的,是多样化的,你把多样化变成简单化了,你就犯错误了。它是丰富多彩的,有的一个主一个从;有的两个并列;有的多个并列。比如三个并列,三脚鼎立,给它砍掉一脚,它就失去平衡了,你能说那个脚重要吗?阴阳相冲相荡,旁摇涌动,而成一团和气。它始终是处于动态,在不断地运动中实现这个和气,而不是静止不动的。和气是“二生三”的“三”,只有“三”——和气,才能生人生万物,叫“三生万物”。这是老子于二千五百年前揭示的自然辩证法,是他在高度的功能态里,“涤除玄鉴”,(十章)观妙观徼,明白这个宇宙的奥秘——宇宙万物生成论(生成是个化生过程,而不是“构成论”)。

“一阴一阳之谓道,不识阴阳莫妄为。”不懂阴阳,不要妄为乱来,带着盲目性去修炼,就会出偏,就有凶险危殆。

什么叫阴阳?男女、雌雄、左右、里外、前后、明暗、上下等等都是阴阳。阴阳是高度的抽象,可以概括万事万物。

男是阳,女是阴,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无论男女,其本身都是负阴抱阳,冲气为和的。进一步分析,阴阳变化有五脏六腑,脏腑里面还有阴阳,肝有肝阴肝阳,肾有肾阴肾阳,五脏六腑都有阴阳,气血也有阴阳,这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所以,中医治病就要讲究“察其阴阳虚实,调气以平为期”。

一年分四季,春夏秋冬,就是阴阳的变化,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都是阴阳两气的变化,这是天时的阴阳。还有地理、环境以及人事的阴阳等等。

从人类优生学的角度来看,从一切科学学问成熟来看,有一条规律很重要,叫做“杂交优势”。近亲不能结婚,结婚了,后果就很坏。现在世界上时行异族结婚,孩子就很聪明。世界上出现很多边缘科学,原来他不是研究这个学科的,由于某种原因,他接触了这个学科,一下子触类旁通,飞跃上去了,有了新的巨大突破。“杂交”就是冲气为和,“优势”成就是和。“杂”就是不同的阴阳相处一起,“交”就是“冲”,相互交合融洽,因而有了优势。和气生物,和气成事,它本身是一条十分重要的规律。现在讲这个人有伟大抱负,就是说他高度的阴阳负抱,成就伟大事业,而没有片面性。“抱负”是从老子的负阴抱阳来的。

负阴抱阳,背上是阴,底下是阳,这是先天太极。万物当它处在母胎羊水里面的时候,头朝下的,叫胎位正,正是阳在下,阴在上。人类为万物之一,是从那里来的?是从猿猴来的,进一步追究,是从原生物来的,原生物是从水里面来的,没有水就没有生物。水也是阴,没有这个阴,就没有生物,更没有人类。

我们这个小宇宙从哪里来?大宇宙是无限的,小宇宙是有限的。物理学上的宇宙从哪里来的?从黑洞里面,黑洞也是阴。很多人在恍恍惚惚的功态中看到里面很黑,很玄,玄之又玄,“玄”的颜色,很暗,带紫色,非常暗,很远,叫“玄”。玄也可以叫黑洞,最新宇宙学里面叫黑洞,黑洞以后来个大爆炸,天地就出来了,这个小宇宙就出来了。老子这个先天太极,阴上阳下,与《周易》太极不一样,它是来自《归藏易》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就是《归藏易》的太极图,是先天太极图。

阴阳的关系,是相根相生,互相把对方作为根本,离开了对方,自身就不能生存;是相负相抱,相互依存,相互包容,相互沟通,融洽无间,溶化一体,一团和气。和气生物,和气生人,和气致祥,和气成就万事。“和”是道的本性的表现,和谐统一是大道力量的所在,是大道功能的发挥,是大道作用的显现,是大道玄德的体现。“和”里面包含了无限的生机,包含了充沛的活力。“和”的特点是柔弱、虚静,圆活、饱满、统一、平衡。它一直在旋转,圆满无碍,天真活泼,它纯真、善良、美好,是最理想美满的状态——最佳状态。

怎样把握阴阳呢?它是同根的,都是从道产生的,从一产生的。阴阳是平等的,不可歧视;它是负抱的,不能偏离;它是相生(互补)的,不应对立。这个“和”,有动词、形容词和名词多种含义,如和蔼、和气、和平、中和、太和。老子说“和之至”,和之到极点就是太和。修真就是要炼这个“和”,修这个“和”,做人处世就是要有这个“和”,使之从不和到和。阴阳负抱的结果,就是要落实到这个和字上来,就要体现“和”的状态。否则,便是错误的。

怎么实现“和”呢?

第一,“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是“知和曰常,知常曰明”;一是“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七十九章)一是“和其光,同其尘”;(五十六章)最高要求是“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五十五章)要象赤子、婴儿那样“精之至”。赤子、婴儿无知无欲,先天不染,后天未伤,他的精气神非常饱满,五脏六腑之精,尤其是肾精异常充足,所以方可能精之至,和之至。这叫做“全真”(太和)。精之至,方能和之至;和之至,方能精之至。修真,修了真,便如赤子那样精之至,和之至。修真得道成真人,除了此真便无真。

“和”的表现:要和之于己,自身的阴阳要和,先天后天要和;要和之于外,和之于人,和之于宇宙,和之于自然;要和之于规律,和之于道。人之道要和之于天之道,与天合一,与万物合一,与道合一,就是和之至的体现。和了,合了,一了,浑然一体了。它是“化”的结果,而不是相加的结果,化到没有了,便和了。中华民族与世界许多民族特异之处,就是一个和字(过去叫同化政策),这是一种神妙的亲和力、凝聚力。因此,它能够拥有全人类人口近四分之一。这个力就是大道力量的表现。因为中华民族是以大道为传统,为国宝的。

“和”是万物的常态,是最佳状态、理想的状态。“和”,它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状态,是一种景象,是道的本性,是道的规律,是道的境界。

修炼成和,要把握分寸,讲究“度”(火候),讲究阶段性、层次性、过程性。它是一个反复不断努力的过程,不断实现的过程,从和到不和又到和,从平衡到不平衡又到高度的平衡,这个过程始终是动态的,是相“冲”而成和的。要善斗、善争、善为、善损、善啬,才能够实现这个和。不是什么都不干,就叫做和。“和”是非常积极的结果,也是每个人修真建德、重积德的结果。积德,一是化私为公,化妄为明;一是积累能量,采药炼丹;一是善于济世,道化天下,不能理解太狭窄了。能量要储蓄,要放在丹田里面炼丹。不储蓄能量,功力怎么会增厚,功能怎么会提高,内丹怎么能够结成?要“啬”,才能重积德,既善于播种,又善于储藏和俭用。“和”是各方面努力的结果。

一个人免不了会有所偏,要和,就要以偏纠偏,方能得到和,反反方能得正。所以,修炼大道要讲究饮食、起居、病情,讲究体质、性格、情绪,讲究天时、地利,讲究人际关系等等,各方面都和了,那方是太和,全面的和,整体的和,高度的和。和是一个过程,炼丹是一个过程,修德积德也是一个过程,从个人到家到乡到邦到天下,更是一个过程。因此,“和”又是没有止境的。要和,就要做很多工作,要知其阳,守其阴,以阴为主。有人说老子是主阴派,不对。他重视阴,但是没有忽视阳,而是以阴御阳。他是全面派,只是如实反映自然的辩证关系。但是阴是根据,比方说一棵树深根固柢,就是阴,这棵树根深柢固了,方能枝壮叶茂,开花结出硕果。地面上的这些属阳,阴是根基。人生四十,阴气自半,阴精所奉者其人寿,说明阴气、阴精的重要性。修炼大道,尤须倍加重视,要以阴为根本,以阴为基础,要先阴后阳,时刻不要忘记了阴。一辈子都不要忘记阴,可以炼阳,但要以阴为根基,来制约它,调节它,统御它。炼阳时,更不要忘记了阴。采气采到上丹田时,一定要转到中丹田、下丹田,不转下来便是错的;同时,更要以下为基,逐层递进。要随时调整,在前进的过程中,难免会偏阴偏阳,要避免大的偏离。世界上没有直路,只有曲折的路。“夷道若颣。”(四十一章)平坦的道路,好象丝线有结节不平。修真要在不断地纠正错误、纠正偏离中得到和,保持和,增进和。

第二,“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得到了“德”,要积累,“和”是一个积累过程。今天不大和,通过修炼,将浊气、热气、病气、不正之气排出去,它不会一下子排干净;将不足的正气补起来,它也不会一下子补满。从“和”来讲,是前进了一步,今天比昨天和了一点,明天再和了一点,这是逐步积累的过程、渐进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德”的过程。其原则是:“去其所多余,补其所不足。”“天之道,其犹张弓欤?”(七十七章)宇宙的自然规律,好象张弓射箭一样,箭要射出去,弓弦要拉得圆满,不圆满就没有力量。圆满就是和,和就是力量的体现。怎么圆满呢?弓弦太高了,抑低下来;太低了,举高起来;便是压高举低,使它中和——和谐圆满。我们掌握这个原则:损有余,补不足,就可以观察分析自己整体的阴阳有没有平衡,有没有达到和?和到了什么水平?内里的脏腑、气血等等和了没有?某个阶段,某个时间,某个方面,某个脏腑,阴阳不和,就要加以调节,大小都要和,方方面面都要和。

第三,要啬,要收,要储存,要知足知止,要掌握火候——“度”。三分炼,七分养,一边采气,一边炼丹。修炼大道要留有余兴,留有余地,不可一味蛮进;出了功能,要后而不先;助人治病,要有理有利有节,辩证施治,不可随意动用丹田之气,以求速效;这些都要严格掌握火候,要知足知止,要善于啬。

第四,身体五脏六腑的“和”要讲究,精神状态、心灵状态上的阴阳之和更要讲究,这方面很多人忽视了。一个人想到良性意念时,好象东风送暖,春眠不觉晓;如果想某人对我很不好,什么时候也给点颜色看看,就象秋风萧煞,辗转不眠,他今天的精神状态,就不那么轻松自在了。如果再厉害一点,想立刻给他狠狠地报复一下,那便象夏风燥热,就要彻夜失眠了。这些,观察他的气色就有不同的变化,“心”的颜色也就变化了。所以,心中的阴阳要炼,精神境界的阴阳要炼,要使它和平,处于太和状态。

炼心求和的根本大法,是使心正、心平、心慈。七情六欲浓处都是火,淡处便是水;意念浓了就是火,意念淡了就是水。水火相济,要有个分寸——度,这样方能一团和气。私字是心火之源,欲火太盛,足以丧身,修炼也必定功败垂成。但“哀莫大于心死”,火若灭了,那什么道也修不成了。因此,不可无火。要有正念,正念放“淡”,是少火生气,生气勃勃。两个极端都是错的,有妄见偏见,就容易走极端,或者火冒三丈,或者心灰意冷,必须下决心去私除妄。心灵状态中的阴阳都能发光,冲气为和了,成为一团和气了,方能心有莲花,大放光明。

和是根本,和是常态,和是规律,和是基础,和是宝,和为贵。修真就要把握这个和。道的本性是冲和。首先要知常,要了解和,了解和的规律,了解实现和的途径、方法、步骤、层次、标准、火候、境界等等,要真切了解,要真实把握,要真诚实践。人际的“和”,万物的“和”,都要炼。人与人要互相了解、理解、谅解,最后化解、和解。

真正的和,有一个过程,要从理论、理性入手,要自觉地去求这个和。当有了这个和的时候,就要“和其光,同其尘”。(五十六章)我们要光明普照,这个光,是月亮的光辉,是太阳的光辉,是大道的光辉,要普照天下,不要只照自己,既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和其光,光就扩散了。在照亮他人的同时,“用其光,复归其明”,(五十二章)使自己的光不至于暗淡,而复归于明亮。你的良性信息出去了,对人家做了好事,积了德,他反馈过来良性信息,不断修真积德,相处于道,交归以德,就可以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于是,修炼大道,有了大德,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陈抟说:“相由心改。”“大德”是把自己的“和”,送一些给人家,“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八十一章)为什么愈有愈多呢?给一个人弘扬大道,帮助他修炼大道,你付出的是一,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而收回来的是一百。但不能为了一百才愿付出,那就变成买卖了,便错了。

老子修真积德有五个层次、五个境界,就是和的五个层次、五个境界,最后从真人成为圣人,完全溶化到大道里面去,就和之于道。我身与道和,这是和的最高状态,天人合一了,这是人生的升华,进到真善美境界。真正的和了,老子叫“玄同”,叫“愚”,相愚于道,相和于道。

 

 

回目录

 

 

三、为学日益道日损  反为道动世难行

 

老子为我们指明了修炼大道下手的途径和唯一正确的办法:“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四十八章)古语说:未有神仙不读书。你不明道,怎么修炼呢?只有为学以明道。《道德经》便是明道之书。为学而且要日益,一天比一天理解道,才能够为道(修真实践),用它来指导实践,而且要日损,损去一切违背于道的思想、情感、行为、习惯,这是古今修炼大道者所强调的“性命双修”。一益一损,天天如是,持之以恒,损到损无可损之时,私妄俱净,言行合道。古语说:身在道中,道在身中。用现代的话,说是大道生活化、生活大道化。到了“化”的时候,即“身与道合”的时际,自然无为了,那时是自动化的,不炼而自炼,二十四小时都在自然而然地炼,到了“天人合一”的地步,便“绝学无忧”,(十九章)“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四十七章)“无为而无不为”(四十八章)了。这是修炼大道的至高境界。

益是明道,是正我;损是修炼,是无我;证道无为,是真我(古称真人)。所以明道是通过学道,明心见性,拨乱反正,扭转人生的航向,使之符合自然之道;而修真证道是洗涤心身,化私为公,化妄为正,化昧为明,溶我化我于国家、天下、于天地宇宙之中,然后完成人生的真、善、美,达到真我(真人)的境界。

其中奥秘,在于一个“脱”字。无论是反、是损、是洗涤,无论是解脱、是超脱、是了脱,总是要“脱”。唯有脱尽私欲俗念,方能破迷,超凡而入圣。

首先,正我阶段。人既不能脱离于自然界,而是从属于自然界,为其中的一个分子,时时要取给于自然界,就要正确认识和对待自然界;人又不能离群索居,脱离于人类社会,而是从属于人类社会,为其中的一个分子,时时要取给于人类社会,就要正确认识和对待人类社会。前者是摆正我与自然的关系,后者是摆正我与社会的关系,这便是明道以正我的根本要求。这就是为什么老子在《道德经》短短五千言中,花了不少笔墨,举凡天文、地理、人事、外交、军事等各方面面俱到,无所不包,都要心中有数,明白它们的规律,能够正确对待的缘故,绝不是题外之谈,而是道的组成部分,是修真大道不可分割的部分。如果把自己从“天人合一”、“人我合一”、“物我合一”中硬生生地割裂、孤立起来,修炼时是一个我,处世时又是一个我,两种性格两个人,怎么能修真证道呢?这是修真的大忌,而许多修炼大道者却忽视了这一点。

正我,就是要有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要站在宇宙自然的立场,站在人类大众的立场,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然后修真处世才能超脱过去,把握现在,放眼未来,胸怀大志,才会有坚强的毅力,治病健身,献身于大道科学事业,为人类造福。

正我,要明确我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应取得什么,已取得什么,还可取得什么?应付出什么,已付出多少,还要付出多少?这是通常说的权利和义务、责任感、使命感。一个真正修炼大道者,要对此有高度的自觉性。这是自我修真,德之于己和德之于人的基本范围,是修真积德的起点。

其次,无我阶段。要“上善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八章)要“损有余,而补不足”;(七十七章)要“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八十一章)修炼大道者要肯施舍,肯做好事,以失为得,以损为益。这是不争之德,这是生活中何等深刻的辩证法。老子更进一步要求“恒善救人,而无弃人;恒善救物,而无弃物”,(二十七章)“报怨以德”。(六十三章)一个人无私自无畏,无我天地宽。无私无我,心地光明,舍己为人,其乐融融,不但可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五十六章)修真不易出偏差;而且德为道基,积德是修真的金钥匙,是找到高师父的捷径,是增高功力的妙诀。庄子说:“至人无己。”(《逍遥遊篇》)

第三,真我阶段。由正我、无我进一步就到溶我地步,溶我于社会,溶我于人类,溶我于宇宙,溶我于自然。老子说,知道大道的根本规律,就会善于容纳;善于容纳,才能廓然至公;廓然至公,才能全面周到;全面周到,才能与天合一;与天合一,才能溶化于道;溶化于道,才能持久不失,终生不会危殆。老子又说:“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为天下浑其心”。(四十九章)这样,便化私为公,溶小我于大我,溶个我于大道,与天合一,与道合一,无私,无欲,无我,无为,种种人体潜在的功能自然而然地激发出来了,深根固柢、长生久视自然而然地实现了。这是无为而无不为,天下大治。这是人生的真谛,是自我的复归与完善,也就是成就了真我,进入真人、圣人道德境界了。

这是老子性命双修三部曲(三个阶段)。

老子不提倡“忍”字。忍是心上一把刀,虽忍之于外,却克制于心,忍而不发,深存于内,心生疙瘩,是谓心贼,久成心病。这是修炼出偏的主要原因,也是许多人患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一种类型的心脏病和人的心理状态直接有关,或是所愿不遂,耿耿于怀;或是遭遇不幸,忍气吞声;或是过去做过亏心事,负咎于心;这些忍而不化,就会损伤了心脏的功能而致病。苏联著名心脏病专家在《延年益寿荟萃》中,对此有深刻的论证。

老子不提倡“代”字。一念代万念,系念一处,拴住心猿意马,如念佛、数息、守景等,因为一时之间,虽有所代,有所系,却难从根本上解决,所以只能是暂时权宜之计。

老子强调的是为学明道,以人之道合乎天之道,从而“道法自然”。(二十五章)这样在修炼时,其心不正而自正,平时自无恶念邪念,静功时,当然也就不会产生。因为在他的心灵王国的深处,已经化私为公了,已经是一片慈祥之气,其心大放光明,潜移默化,从心理的变化到性格的变化(不争之德),到气象的变化(慈眉善目,慈和待人)。即使是有些杂念产生,也容易随机处理,随来随去,不会形成干扰,更不会导致出偏与入魔。有句修炼格言说:“正念不可无,杂念不可怕,邪念不可有。”出偏、入魔,根本原因在于炼己不纯。

以正我正念来修炼,不戒而自戒,不克而自克,不代而自代,一颗赤子之心,一颗道心,活泼自在,无牵无挂,守中抱一,合道不失,阴阳之气,自然冲和,随心所欲不逾道,无往而不自适。所谓“行住坐卧尽是道,举手投足皆通玄”,“饥来吃饭困来眠,日常生活都是道”。这是老子教人修真的无上心法。其实三教百家都是教人从心地上起修,而以炼心炼己贯穿、溶化于全过程于一生,因而有种种炼心法门。老子心法是从最根本最直捷处着手,自可一超直入,一了百了。

“反者,道之动也。”(四十章)天道的运动规律是“反”。人法天之道来修真,也要“反”(即逆),只有这样,才合于道法自然的根本纲领和要求。因为人之道是损不足以奉有余,是违反天道的。所以只有逆之使反,反反才能得正。但是由于一般人是“虽智大迷”,(二十七章)“大道甚夷,而民好径”,(五十三章)“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五十八章)所以老子发出深深的感叹:“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也,而天下莫之能知,莫之能行也。”“夫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七十章)虽然如此,他还是语重心长地说:知道你所不知的道,那是上根上智的人。不知道所应当知道的道,那是一种严重的病态呀!有道的圣人为什么不病呢?那是因为他认真对待这种毛病,而加以防治,所以就不病。老子呼唤“为学日益”来明道,劝戒世人迷途知返。

 

 

回目录

 

 

四、老子修真都八句  纵横来去任自然

 

老子修真大道歌诀

 

老子大道,道法自然,以我为主,天人合一;

能动能静,能补能泻,能发能收,自动调节;

行住坐卧,深根固柢,洗心明心,去私知常;

祛病健身,造福宇宙,修真积德,弘扬真经。

 

 

(一)老子大道  道法自然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修炼老子修真大道,要以自然为宗师,为最根本原则,为最高纲领。

自然者,自然而然,不期然而然,天然如此,本来如此。它是永恒的客观自在的大道本性和规律,丝毫没有外力或人为作用于其间。有的人以酒为浆,吞云吐雾,以妄为常,还说是“习惯成自然”,这是对自然的扭曲,是错误的,违背自然的。

自然,不是空空洞洞的,不是模模糊糊的。它是客观存在的,永恒变化的,其自身是有轨迹可寻,有规律可依的,老子称之为“常”。只有“知常曰明”,(十六章)才能行于大道,善始善成。

要着重此“法”字,大道效法自然,以自然为法,在把握自然规律,以之修炼自身,趋利避害,调节阴阳,从不自然炼到自然,从违背自然炼到复归自然,从与自然对立炼到与自然和谐统一,从而臻于天人合一。

 

(二)以我为主  天人合一

 

修真要以我为主,方能天人合一,主动地自觉地以“人之道”合“天之道”。一个人如果徇情逐物,贪图超级消费、高等享乐;一个人如果贪利求名,忘乎所以,迷失了人生本来的方向;一个人如果沉溺于俗情,囿于私我,常怀小人之戚戚,而无君子之荡荡;一个人如果所欲不遂,丧魂失魄,言不知所云,行不知所之;如此等类的人们,莫不因之而心身俱病,华发早白,未老先衰。此时此际,若不痛自反省,挥慧剑,斩群魔,思人身的难得,思人生的价值乃在于奉献,迷途知返,从而把握自我的正确方向,以我为主,在道法自然的总纲总则之下,最大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又如何修真证道?更谈不上实现天人合一了。

即使是正常的人,也会有衰老病困之时,或是健康的青少年,天真无邪的儿童,他们要修真,也都要“以我为主”。在修炼中,在日常生活中,认识自我,建树真我,切实把握自我的命运,不是随波逐流的故我,不是私我、小我,而是如老子那样慈心救世的我,认识并努力实现人生的真善美的我。

统而言之,首要在于正确地对待自己,然后才能步入大道的妙门。在修真积德的进程中,每一步都能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对修炼中出现的种种景象和矛盾、产生的种种困难和不解,全凭“以我为主”(把握了大道规律的我),及时正确判断和处理(包括及时请教师友)。有的时际,祸福反掌之间,正邪一念之别,或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尤其是关键所在。

正确对待自己,才能正确对待大道,才能做到损弃私欲,破除陋习,化解妄见,而真正地道法自然,在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升堂入室。

 

(三)能动能静  能补能泻  能发能收  自动调节

 

老子修真大道既是纯任自然,修炼大道者只要有虚静、清静、宁静的心境,很快便会进入功态。此时随自己体内气机的发动,或静或动,不必也不应去引导它,“后而不先”,“发而不引”。有的内动而外不动,内动者神与气,甚至出现高度入静状态;有的外动而内亦动,外动者手舞足蹈,千姿百态,以至出现常人难以做到的高难度动作等等。我们称它为“虚静自然法”。一般人称它为“自发功”,究其实际,“自发功”是就形式命名而已,其内涵既有本质的差异,也有层次高低的不同,所含信息的不同,以及所接受的“场”的感应不同,还有与信息同步共振的不同等。

但其主要之点,在于不能有后天意念的介入。若有所介入,便形成所谓“诱发功”了。当然,亦有先以“诱发功”而转入“自发功”者,又当因人而异。然而,它所最要者是绝不应有伤人害人的不良意念,而应心情愉悦,怀有“报怨以德”、(六十三章)与人为善的良性意念,自然不会导致所谓出偏的现象。此为大忌大戒的所在,尤其期望切实把握。否则,就不能修炼大道。要炼,先从修养心性入手。

或静或动的功态中,能补能泻,补其所不足的阴阳和精气神,泻其所多余的病浊气、邪毒气。因为,人体乃巨大而复杂精微的既开放又封闭的自动调节系统,动静、补泻、发收等都是自动调节的,可以调节得丝丝入扣,而不过“度”。

修炼熟练之后,不但能发能收,且可收发自如。

 

(四)行住坐卧  深根固柢

 

老子说:“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若坐进此道。”(六十二章)由此可见,老子修真大道是以静坐进道为主的。古代的坐是“跪坐”。或平坐、散盘、单盘、双盘均可,要在心境的虚极静笃,随其性之所适,而逐步递进。道法自然,一切思默言行“唯道是从”,(二十章)所以不论行住坐卧(古人称之为“四大威仪”),二十四小时之中,凡是学习、工作、劳动、运动、娱乐、休息、睡眠等状态,均可修炼;到了较高的层次,则是日夜处于功态中,即修真生活化,生活修真化,古代称为修真合道、身与道合,其要领在于“深根固柢”。(五十九章)老子说:“鱼不可脱于渊,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三十六章)真气不可轻易外发,意念不可轻易外驰,功能不可轻易外露,金丹不可轻易外用,要似良贾的深藏若虚。当其“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我身的精气神,“各复归于其根”,方能“归根复命”,(十六章)此乃是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的关键处,是修真的诀中之诀,切勿等闲视之。

 

(五)洗心明心  去私知常

 

老子修真大道讲究性命双修,形神俱妙,并且以炼心修性为主。“心之官则思”,(《孟子告子上》)“主不明则十二官危”。(《黄帝内经素问》)心理作用于生理,没有健康的精神,就不会有健康的身体。

洗心者,首要是洗去万恶之根源的私心。个人主义、自私自利是大道最凶恶的敌人,是修炼大道最恶毒的魔鬼,为出偏、危殆的根源,是修炼大道者自身最难战胜的敌人。多少英雄、大丈夫难以逾越层出不穷之私的障碍!

凡是私心严重者,不能修此大道,这是“戒律”。古人说:“所传匪人,必受天谴。”此“天”乃天道,违背了宇宙自然规律,必然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自是历历不爽的。若不去私而勉强修炼,他本身也是决不会有好结果的,慎之!戒之!

修炼大道必须“少私寡欲”,(十九章)进而公而忘私,大公无私,以道化天下、造福人类为自我终身的理想事业,以实现全世界、全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造福宇宙,为自我理想的极致。虽然,这是相当遥远的未来。但是此大目标、大方向却是始终不能迷失的,并以“薪尽火传”的态度来对待。如此,自然思想得到极大的解脱,人生得到根本的超越,世俗的七情六欲、“十魔”何有于我哉!如此,自然与天为徒,与道合一了。

明心者,首要是涤除种种对于大道的妄见、偏见,克服形形色色世俗习惯加于自我的束缚,避免似无实有、若明若晦的盲目性,坚持读大道之书,以明道知常,努力在真实地理解、领悟、体验、把握大道的规律和境界上痛下苦功。很多修炼大道者,昧于此点,不知读书明道的极端重要性,不知读书也是修炼,并且是炼心修性的极端重要环节,一味满足于修炼时间的长久,追求气感的强盛,希冀双盘入定,进而贪图种种奇功异能与效果,而其结果乃适得其反,大多是事与愿违,或是久炼收效甚微,或是已经有所偏差,而尚自我满足,往往走上了歧路,误入险区,十分可惜。

须知我国传统的大道,历来强调的是“知行合一”,知而后行,行而后知,边知边行,边行边知,知行互根互补。没有大道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没有大道实践验证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此乃颠扑不破的真理。

修炼大道,须读书明道以知常,以读《道德经》为主,兼及《庄子》、《列子》、《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由于它们古奥艰深,可以适当参阅一些后人探索研究的资料,但以把握原著真意为主,避免误导。然此一切,均应服从于老子《道德经》为根本,务必握其一本,以御万殊,谨防流散无穷,歧路亡羊。

修炼大道,能洗心明心,去私知常,便可“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三十五章)矣。

 

(六)祛病健身  造福宇宙  修真积德  弘扬真经

 

常人修真而能坚持不懈,以它为至宝至贵,正如老子所说的:“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也?不谓:求以得,有罪以免欤?故为天下贵。”(六十二章)就是因为修炼大道,可以得到自己正当的所求,可以免除自己的罪咎。证之今日修炼老子修真大道的人们,上自八十多岁的老人,下及二、三岁的儿童,无不各得显效,原有的疾病,可以在较短时日内得以根治或根本好转,未来的疾病可以有效地得到预防,或当其萌芽之际,及时予以清除;心身获得了健康,精力充沛了,人生充满了乐趣;青年、儿童增强了体质,开发了智慧;有相当的人激发了一些潜在的功能,而为修炼大道者所亲身感受的。

但是,修炼大道者若仅仅为了一己的祛病健身,未免太偏狭了,独善其身便是私。因为人的一生,气聚则生,气散则亡,来之于宇宙,归之于宇宙。一个人,本来就不仅从属于家庭而从属于民族、国家,从属于人类,而其本身亦连同家庭、民族、国家、人类均又从属于天地,从属于宇宙,从属于大道。他的俯仰呼吸一切均与之息息相关,而取给于它们。离开了这些,个人是无法片刻生存的,有什么理由而不为它们服务呢?因此,仅仅为了个人与家庭而修炼,乃是动物般的自私。我们应当具有恢宏的胸怀,以民族国家、以人类世界、以天地宇宙的和谐统一为己任,这便是要造福宇宙。

这个服务的过程,便是修真积德的过程,也是获益于《道德经》,弘扬《道德经》的过程。人生的升华,人生价值的真善美,人生理想的完成,亦自此阶梯而上进。

老子修真大道歌诀,总共八句话六十四个字,纵横来去贯串、溶化于其间者,乃“自然”二字。古代大道的特点,理法相融,理法合一,即理即法,即法即理,悟时头头是道,四通八达;迷时寸步难行,触处生碍。但它主要是对上根上器者而言,即老子所称的“上士”、“古之善为道者”而言。而常人或囿于常法常理,先入为主;或拘于一己之见,难以超脱;或限于素质,不易领悟等等,易受干扰,横生障碍,故乃等而下之,示以此方便法门,揭此歌诀,以为初学者的过河筏子。

正是:

    法法本无法,无法是真法;

    虚无出妙有,万事任自然。

 

 

回目录

 

 

五、宇宙生化妙参悟  天人合一成真人

 

宇宙的化生过程,老子以最简明、最深刻、最正确、最完满的公式予以表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以“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来表述万物之所以化育产生和存在。

这是老子的宇宙本体论和宇宙生化论。

千古奇文,尽泄宇宙万物的奥秘,揭示宇宙自然之道的根本规律,是中华大道哲学的命脉和精髓所在,其后历代的诸子百家,俱从之受到启示和生发。然而,历史性的莫大遗憾是,一源而百歧,后人皆得其枝叶,而遗其根本,令老子不得不有“知我者希!”(七十章)的深叹。

此一宇宙生化公式,震古铄今,且为现代的宇宙大爆炸理论所验证,迄今独立不改,不可动摇,不可改易,尚未有超越者,诚是科学界、哲学界最伟大的奇迹啊!究其所以然,正缘于老子修道大成,玄鉴无疵,能够“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徼”。(一章)徼妙齐观,以致“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四十七章)之故。它难道是历史的偶然吗?

“道生一”,此处的“道”,是处于虚无状态,看来无声无色无形,却是似无而实有,真空含妙有,即“有物混成”,(二十五章)它乃微、希、夷三者混而为一,而不可究诘、不可分析、不可区别、不可思议之“物”,不是一无所有的绝对真空(有人称之为“顽空”);即“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二十八章)的无极,亦即周敦颐“无极而太极”的无极。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此处的“无”,也就是“无名,万物之始”(一章)的“无名”。称它“无”——虚无,是从其本体论来说的;“无名”,是从认识论来说的;其实质俱指此处于浑沌无序状态的道。“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二十一章)虽然恍惚不可捉摸,但其中有象、有物、有精、有信,显然不是“本来无一物”的“空”,而是具此“四有”,显然不是什么天才的猜测与虚构,不是什么从天上掉下来的绝对精神。它只能是作为宇宙万物之本体的始源的客观存在,是“万物之宗”、“象帝之先”,(四章)是“先天地生”、(二十五章)万物恃之以生的物质性基本存在。于是老子打破了自古流传下来的“神造说”,突破了古人的图腾崇拜,在世界上第一个“创立”了宇宙本体论和宇宙生化论。他的大道科学体系,是对人类的伟大奉献。

道于“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二十五章)的运动之中,自无序化的浑沌状态,运转到了某个“度”(适度),便“生一”,便“无极而太极”了,我的至友黄之光先生说:“无极,无之极,便化生了太极;不极,不能生一。”极者,极端,即达到了这个“度”。“道生一”,从无序化而有序化,一为有序化之始,老子称之曰“朴”,即太极,含阴含阳而未分。

进而“一生二”,阴阳两气在有序化的运动中化生了,两仪立焉,阴阳判矣。

进而“二生三”,阴阳两气相负相抱,互相渗透,互相冲融,而产生了和气——三。

进而“三生万物”,于是和气致祥,和气生物,和气生人,万物得之以化生。气之不和,生生之机息矣!

这是宇宙万物自始初虚无的道化生的过程。道既生万物之后,而万物自身亦是“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即周敦颐说的:“物物各一太极”也。道化生了万物,又内在于万物之中,因此,其自身又各各“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所以能够充满生命活力,生机勃发,生意盎然地生存着。

老子于此启示了万物生存的奥秘,今人称它为“生命哲学”的奥秘,即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的根本,乃“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也。

老子于此亦启示了他的思想渊源,乃源自上古的《归藏易》,而绝非俗人所误认的《周易》,或执《周易》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实乃大谬不然啊!此秘中之秘,庄子早已揭示:“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出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田子方篇》)至阴出乎天,即负阴,背负着阴气;至阳出乎地,即抱阳,怀抱着阳气。上阴而下阳,脚上头下,乃婴儿生活在母亲子宫中的状态,是为先天的太极。而后,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到了能够站立行走之时,来个“颠倒颠”,头上而脚下,顶天立地了,是为后天的太极。肃肃的至阴,赫赫的至阳,在此负抱之中,你来我往,我往你来,既相对待,又共处于统一体之中,相根相生,相互渗透,相冲相融,交通成和,而万物生焉。庄子于二千年前,为世人抉此老子所继承、所发扬的中华上古大道的至秘,大道哲学的渊源和精华,宇宙万物化生的奥秘,可惜千古识者稀!注老者忽之,解庄者昧之,今为之抉明,愿与有志者进一步探索。

但是,万物的化生并未到此结束,它是一个“有无之相生”(二章)的永恒的历程,既“独立而不改”,又“周行而不殆”;它是“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二十五章)的如环无端、无始无终、周行不息的历程。

这是老子洞见宇宙万物的奥秘,而于二千五百年前,向世人揭示的宇宙论,证之现代物理学、天文学的最新成就,证之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能说不正是如此的吗?

当代著名物理学家F卡普拉说:“‘真空并不空’,它包含着无数的粒子,它们不停的产生和湮灭。现代物理学的这种‘真空’,与东方神秘主义者的‘空’极为相似。它潜在地蕴含着粒子世界的所有形式。反之,这些形式并不是独立的物理存在,而是作为其基础的‘空’的瞬时表现。”又说:“虚粒子与真空本质上是一种动态关系。真空是有生命的空,是无休止地以产生中湮灭的节奏脉动的空。现代物理学的结果,看来进一步地证实了张载的话:‘知太虚即气,则无无。’”(《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

F卡普拉的这些话,有助于理解老子的本体论、宇宙论。

“老子的‘道’之奥义就在于‘有’和‘无’的统一。没有这种统一,道就不能具有无限的生机。‘无’和‘有’的统一,乃显示形而上的‘道’向下落实而产生天地万物时的一个活动过程。正是由于这一过程,超验的‘道’才和经验世界紧密联系起来。于是才有‘道’的化生能力。”“现代物理学告诉我们,‘真空’是类似于老子哲学‘道’的基态量子场”。“‘道’与‘场’的出人意料的相似,表现它是很值得重视的、有价值的自然哲学”。物理学史表明:“人类对真空的认识,从古希腊构成论的‘虚空’概念,经过曲折的道路,回到了老子生成论的‘道’的概念上来。”“从此‘真空’概念不再是‘虚空’,为理解老子的‘无’的本性,提供了现代物理学的新视角。”(董光璧《“道”的幽灵与“无”的科学》)

张松如说:“这里的‘道’,确实是指宇宙本体或宇宙本原,同时也是‘物物者’的普遍运动规律。”又说:“作为运动规律,自然一如今人所理解的,乃是对象和现象在自己运动中,表现出来的必然的、本质的、内在的、稳定的联系。‘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便是这种运动规律的揭示。”而冲气以为和的‘气’,是‘最细微、最流动的物质’,是‘一切有形之物的原始材料’,也便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物质概念’。”(《老子说解》)

老子在揭示本体论、宇宙论的同时,亦自然而然地揭示了宇宙万物的辩证法,从无生有,由有返无,有无相生,以及万物由其内在的阴阳两气既相互负抱,又相互冲融,然后“交通成和”,处于高度和谐统一状态,这样的发生发展规律。

修炼大道者,法天之道,要把握宇宙自然的基本规律:

、负阴抱阳律,相根相生,相反相成。要认识万物负阴而抱阳,“一阴一阳谓之道”。(《易经》)在道中的一阴一阳,是既对待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它们是相互负抱,相根相生,互为因果,而不可或离的。修炼大道者首要修此阴阳,使之不偏不离,使之充实饱满,使之高度和谐,共处于统一体中。

、冲气为和律,相冲相融,交通成和。要认识这种和谐统一,是冲气为和的结果,即只有在不断地阴阳两气冲涌交通中,达到“和”的状态,也即“抟气致柔,能婴儿乎”?(十章)要修炼阴阳精气使它柔和充实,象婴儿那样“精之至”、“和之至”,呈现生气勃发,生机无限。世人多重视阳,而忽视阴,从而种下了无数的病祸之根。修炼大道者对此尤应慎之。

阴阳有偏便是病,不识阴阳莫妄为;阴阳和谐方是道,天人合一返自然。

老子从宇宙本体的高度出发,洞察宇宙万物的生化过程,立天之道以为人之道,而以“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为宇宙间万物万事的基本辩证规律。统而言之,老子修真大道乃“究天人之际,察万物之情,通古今之变,应人生之事,证大道之真”。(拙著《老子传真前言》)

我们参悟宇宙生化的奥妙,是为宇宙自然大道之真。

老子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就号召人们:“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五十四章)揭示了认识自己的唯一途径是“知常曰明”,(十六章)唯有明白把握了大道之“常”——根本规律,在修炼道德上自胜自强,身心溶化于道德,于是乎大道之于我,“其德乃真”,是真实不虚的。此时此际,我不仅清醒地认识了自己,而且自觉地实现了自己,从自然的人生、异化的人生,升华到大道的人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体现了与道合其真的人生的道化。

它是种道得道、求真得真的第一个大道境界,使自我焕然一新,脱胎换骨,成为修真得道的“真人”;与此同时,尤其须步步递进,“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溥”。(五十四章)老子怀其愚人之心,慈爱天下百姓,慈爱宇宙万物,直以弘扬大道科学,道化天下,德被无极,为人生的升华,为人生的究竟。于是人们个我的人生,也自真人而成为大道理想人格——圣人了。这时有限的人生溶入于无限的大道,溶入于宇宙的永恒之中,圆融地臻入了天人合一的大道真善美境界。

 

 

回目录

 

 

六、法法本来无定法  心有灵犀一点通

 

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有了正确的立场、观点、正确的目标,还要有正确的方法。方法正确与否,可以决定事情的成败。修炼的方法,生之于道,必须服从于道,不离于道,服务于道。

法的实质是个工具,过河当用筏,到岸即须舍。不舍掉,执着于法,叫“法执”。现在修炼大道者犯这种错误,执着于一个法的,不是少数。一个法炼一辈子,进入了一个门派,便被它框住了,框了一辈子,这就是“法执”。一个法入门,入门之后,要广泛学习各家之长,还要万法归宗。执着于法,不敢再越雷池一步,真理反成谬误,不知误了古今中外多少修炼的人。

法有层次,是修炼进道的阶梯,又是弘道济世的工具。法是法则,是规律。它反映了大道的途径、大道的规律、大道的秩序、大道的步骤,反映了我们在大道上每前进一步,应当了解自己面临着什么样的矛盾,须解决什么问题,以及解决的途径和方式,还有具体的节度,即火候或分寸。所以法又是成就方圆的规矩。孔子说:“随心所欲不逾矩。”从低层次讲是如此,从高层次来讲,则应是“随心所欲不逾道”。

法有真与伪。所谓“真传一句话”,就是指真法;“假传万卷书”,就是指伪法。假传很会吸引人,它妙笔生花,讲了很多道理,文采也很华丽,令人越看越爱看,且觉得头头是道,了然于心,似乎什么都非常明白,然而脚下茫茫,一开口,一动手,一走路就错了。这是假传万卷书。

现在世上各派修炼的书很多,其中有的就存在着这个危险。但是,有真才有假,没有真就没有假,假是仿真来的,不能因为有假,就否定了真。虽然,往往真假难分,假中有真,真中混假,半真半假,难分难解。可是,假的也有它的作用、它的功夫,不是一点作用也没有。好比你今天很冷,你穿的那衣服布料是假的,但也能抵御寒冷,也是起作用了。所以对假的东西,也不应绝对否定,这叫“借假可以修真”。

法有正与邪。真者必正,正者必真;但邪的必伪,伪的未必邪,要善于区分。

有的是正人修炼误入歧途,理解错了,以偏概全,以自己之昏昏,误认为是大道之昭昭,为大众示法,此乃真中有假,或以假当真。

还有一种人,他标新立异,自称什么传人,又怎么创立等等,虽有一定的功能,但只是个“下海”的手段,谋私谋利的窍门,此乃鱼目混珠。当然,我们不能因其有假而全盘否定。

如果是邪法,则必定是假的,尽管假的,也有其作用。但我们取它这个作用时,须百倍警惕,不可昧然忽视其邪。反邪即正,关键在于用的人。如果心不正,德不高,则千万不要碰,碰了没有好结果。因为邪人用正法,正法也变邪;正人用邪法,邪法可归正。但也不是绝对的,有的邪法是绝对学不得、用不得的,正人学之用之,也成为邪人。

法有高与低。同样入门的时候,学了高的,则一步登天;学了低的,那就很难讲它的效果。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如果取法乎下,可想而知。修炼须修真道、正道、古道、大道、上道,从上法入手。如果以为修炼什么法都可以,那就错了。

对法与师的选择,有人提倡:“凭感觉,凭机遇,凭缘份。”这是原则性的错误。虽然,这说的是很多修炼大道者的状况,但这个总结不科学,以其昏昏,导人昭昭,这种误导太严重了。岂不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渊,还要问道于盲?这么多的盲目性凑在一起,还能获得什么正果吗?如果能,因果律就得改写了。这方面有过许多血的教训。多少年来,有的人炼出偏了,有的人修炼死了,更多的人炼了多年上不去,甚至越炼病越多,这是为什么呢?根本的一条是,遇到什么,就炼什么,慌不择路,饥不择食,误读经典,误拜名师,误执一法,即使是鼎鼎名师,也不可误拜。因此,不能陷入盲目性,不能满足自发性,不能崇拜偶然性,不能跟着感觉走,不能落入迷信,一定要讲究科学,把握修炼规律。

法固然有高低,但又都是平等的。高低和平等是两个概念,不要混为一谈。高低是讲法的使用价值、作用层次的不同,不是讲人格价值,不是美与丑、善与恶的价值,不是道德价值。不同根器的人,适用不同的法,要根据自己先天与后天的条件来选择法。不管它高也好,中也好,低也好,适者为宜、为上;不适,则再高,再上,再大,也一点用处都没有。最重要的是要适合自己,用得上的才算好;用不上的虽可供欣赏,但没有实用价值。这叫做“虚不受补”。

学某一个法,要有它的基础,有个准备过程、酝酿过程,叫做炼己筑基。如果忽视了自身条件,不注意打好基础,就急着上马,追求世外高人,学习不传之秘,非但无益,反受其害,这是出偏的根源。这是“低不受高”。基础太低,高法受不了;凡人受不了妙法。这个时候,不要躐等冒进,否则凶险危殆。

法有阶段性,有层次性,有境界性。修炼到了什么层次,什么阶段,什么境界,要用什么法,是大不一样的,因此,要有明师的指点。修炼大道达到某个层次、某个阶段、某个境界了,出现的现象、信息、问题,要明师及时点化。但是如果事先点,他领会不了;事后点,又太迟了;要点得适时,点得恰到好处,这就很不容易了。古人称“临炉指点”,这是点铁成金啊!

法有步骤,要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不能够杂乱。法是个体系,有它自身的规律,自己需要什么法,也有个规律性,不要这山望那山,这人比那人,要一步一步走自己的路。所以《道德经》强调:“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六十四章)

师者,是传授大道,导引方向,解惑答疑;师者,是点化,是领路入门。但是要明师,即明道之师,不可误拜名师害终生。修炼大道者应以大道为标准,直探源头,一超直入,知非即改,遇短即舍。

修真学道必须读经典,心明于道,然后才能行于大道。否则心中茫茫,眼下昏昏,下手便错。但须防误解经典害终生。有的书上讲,“要炼到阴尽阳纯”,一些勤学苦炼之士便畏阴如虎,而力求其阳,阳之又阳,遇阴则避之唯恐不及,本已阴虚阳亢,却火上加油,不但功夫没上去,不炼还是个凡人,炼了倒华发早白,未老先衰,岂不可悲可怜!不少前人的书,很多语言隐晦难解,看不懂不可乱猜,“未遇明师莫强猜”,要反复去验证。比如“玄关”一窍,各家有各家的说法,各人有各人的体会,说者纷纷,听者莫衷一是。有的下手功夫,便从鼻端入手,不知误煞古今多少修炼大道者。老子修真大道,不讲玄关,认为玄妙在心,要“涤除玄鉴”,(十章)把心灵镜子洗涤明净,最为重要。

有人说,功态中出现的现象是幻觉,不论好与坏要全部否定,佛与魔要一概否定。如果不作科学分析,全盘否定,人体本来潜在的功能就无从激发了,这是原则性的错误。现代科学尚无法解释的东西,不能就认为是迷信。它是客观存在,承认客观存在就是唯物论,就是科学态度。要坚持一条,就是服从于《道德经》,要坚持执古御今,不要任意创新;要唯道是从,不要随意处理;修炼方法不可随意“移花接木”。

古今中外流传修炼的方法,层出不穷,大体有以下几种:

(一)炼形。从一招一式入手,强调形不正则气不顺,要掌握一个一个套路,多数入门功法皆如此。

(二)炼气。着重在调息,呼吸法种种不一。调息有两种,一是调自己呼吸,一是调与宇宙自然的呼吸,即采气法,这是重要的法门。

(三)炼意。即炼心,心之未动叫性,心之已动叫意,即后天意念的修炼,是炼己筑基的功夫,强调洗心积德,正心为上,修德为本,从心地上起修,并且贯彻全过程。

(四)炼神。此乃明心见性的功夫,其中又有许多步骤与层次。要炼到形神俱妙,神采奕奕,神光焕发。

(五)炼信息。这是天人合一的高层次、高境界。它是“心有灵犀一点通”,首先要有灵犀才能一点而通,甚至灵根不昧,不点亦通;若无灵犀,岂能顽石点头?这靠的是以心传心,以心印心,这是老子修真大道的特点。修真要讲究交通以心,同步共振,相济以德,息息相关。这是非常之难,若非上根上智上德的人,难以语此。

此外,还有加持,即加功夫,加能量。一是采气;二是场的能量;三是师父的点化,是信息的传递,是“心法”。加持可以有各种方式,每个阶段,用不同的形式加持。

尝试说来,老子修真大道的特点:

一是超越性。即革命性,它超越了世俗的利益和众多的功法,它是上古流传下来的大道。

二是平易性。它简单,平凡,易知易行。

三是信息性。它沟通的是大道的信息。

四是自动性。自动选择,自动调节,自动变化。

五是灵活性。普遍适用,无所不在,随时随地,任何事物,任何方式都可以。

六是机缘性。机遇好,有缘份,一超直入就上去了。

七是系统性。即结构性,是与客观自然之道相应的体系。

八是道德性。要有高度的自觉和纯洁的心灵,才能进入大道,提高道德人格。

九是科学性。它是宇宙与人生的根本规律,要有高度的理性,知行合一,才能理解和把握。

十是哲理性。它是中华传统哲学中最精邃的天人合一理论,要从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入手,提高人生境界。

法由道生,法无定法;万法归宗,归于大道。

心正,万法皆从;心邪,万法皆逆。一正一邪,福祸判然。

道法自然,这个自然,一方面是选择什么法,如何把握这个法,要根据自身的素质、先天的根器、后天的根基、精神境界与人生追求等主客观条件,以及个人的努力所能达到的层次,过去、现在、未来是一脉相承的;一方面是大道自身的规律性,它内在的秩序与发展的趋向所能达到的层次。两者相适合,就把握住了。修真积德,永远都是从零开始,只有始点,没有终点,慎终若始,可成大器。

修炼大道,要始终突出一个“明”字。上面讲了两个方面,一个是个性(特殊性),一个是共性(普遍性),两者要统一起来,必须在“知常曰明”(十六章)上做好文章。

一切盲目性都不能有,什么迷信也不能有,任何权威都不能盲目崇拜,要唯道是从,唯施是畏。

要遵循大道,探索适合自己之法,要因时、因地、因功能、因体质、因疾病、因气机的不同而变化,还要因需要、因使命的不同而变化。因此,法无定法,执者失之。“法执”是修炼的陷阱。无法是真法,是大法,是根本法,无中生有,方能走出自己的路来。

所有法都是一种手段,“法法原来本无法,举手投足尽通玄,法在衣食住行中,知返自然即玄机”。金针不度无缘人,有缘无德难消受。

修真之本,在于修心积德以进道,体现为心灵境界——灵魂深处之王国的道德水平,即我的心身关系,我与群体的关系,我与国家、世界的关系,我与万物的关系,我与宇宙的关系,是为“大道关系学”。正确处理了这些关系,就是合道,是法的究竟所在,表现在“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而不居”。(二章)

法无定法,于无定之中有大定。大定者,道德也。万法归宗,即归于道法自然。修真必须效法于宇宙自然的本体、本性、本质、本来自在的规律和内在的秩序,自然是最真善美、最圆满和谐的状态和至高无上的境界。道法自然才是永恒之道。大道自有它本来内在的本性,内在的规律,内在的秩序,内在的动力,内在的途径,内在的境界,强调一个“内”字。因此,道在心中不外求,道在心中不妄求。

在通向大道的路上,尽管每个人自身基本素质有所不同,积德进道的步子会有所差别,但是,“道海无涯学作舟,心路有迹损为梯”。

 

 

回目录

 

 

七、玄之又玄众妙门  明字当先善对待

 

老子修真大道,只要如法修炼,身体力行,不难体验到大道种种“玄之又玄”的反应,从而进入“众妙之门”。(一章)

修炼自然会出现种种反应,无论感觉舒服或不舒服,所有反应都是正常的,常发生于筑基阶段。随着修炼的深入,或淡化,或消失。有人误认为自己反应不敏感,气感不强,是退步了,其实乃是“进道若退”,(四十一章)进而又会出现新的反应。它是层出不穷,伴随着修炼的全过程。

它的表现和妙用是:

1.治病。为自己或亲友、或周围的人治病,有良好效果。它既有效地治疗现病,又根治旧病,或提前治疗潜病。

身体有病者于功态中,吸气充足,激发了内在潜能,有力冲击病灶部位,“不通则痛”,出现疼痛,或原有的病比修炼前反而明显,或旧病重新出现,这是“气攻病灶”。有可能多次出现,而后终于消失,疾病于是根治。

修炼到一定层次,异常敏感,易感受他人信息,可通过接触、谈话、看信、电话、甚至与第三者交谈等传递,对方有病,自己就不舒服,似是“代人受过”,感到很“受罪”,这是“感应治病”,是人体生物场的作用。无形之中,为亲人、为周围的人治病,反映了修真是“建德若偷”,(四十一章)这是积累玄德的体现。

此类反应如:痒,麻,冷,热,酸,痛,轻,飘,沉,重,出汗,眩晕,疲倦想睡,异常烦躁,心跳加快,心痛,咳嗽,打嗝,放屁,流眼泪,流鼻涕,打哈欠,上火,口苦,口干,流鼻血,牙血,恶心呕吐,遗精(无意识),哭,笑,吼叫,歌唱,自发动作(静极致动)和往外冒气等。

2.健身开智,提高身体素质。

通过修炼,加强采集宇宙真气,补充能量,促进循环,提高免疫功能,开发智慧,更胜过进任何补药。不少人敏感性加强,能及时感受到某些不良信息,从而主动排除,防患于未然,是修道长寿的奥秘。

此类反应如:胀,轻,飘,大,小,滑,跳动等。

3.激发、培育人体潜在功能。

先后天基础较好者,将自身潜在功能激发出来,是好事。

此类反应如:麻,胀,冷,热,痛,轻,飘,沉,重,多,少,闻味,出现闪光、文字、图象,听见声音,灵感等。

以上种种表现与妙用,乃约略来说。它的发生,或先或后,或同时数种俱来,因人而异,不可执一而论,“道可道,非恒道”(一章)啊!

身体有病、经络不通或敏感者,反应大,因为他易于接受到大道信息,体内某些高能量物质被激发,用以调整病态,收效可能超过反应小者。也有反应较特殊,是治病效应,只要坚持修炼,不着急,不背包袱,即可自然消失。

修炼大道因缘和合,反应舒服效果良好,主要是:

1.对规律、要领注意把握;

2.情绪良好,重视积德;

3.有一定的修炼基础;

4.疾病不太重,经络较为疏通;

5.全家配合得好,或一道修炼。

如果反应不舒服,事出有因,不可误解。它可能是:

1.修炼前比较紧张,平时矛盾多,有消极、急躁等不良情绪;或家庭、单位给造成一些紧张情绪和矛盾心理;

2.修炼急于求成,刻意追求某种效果;

3.治病正常反应,误认为不好,思想紧张,与亲人相互影响,以致反应较大;

4.全家配合不够,不能正确对待修炼反应,误认为是出偏或病态;

5.在良好的反应和激发功能的过程中,为自己治病,或感应治病等,会有不舒服反应,甚至有不可名状的感受。

因此,修真不能贪图舒服享受、只想陶醉于功态,要有吃大苦的充分思想准备。

出现反应是自然的,不可预先执着追求,不可因大出意料之外,而思想紧张,使信息退出,错失治病或激发功能的良机。

若无明显反应,不要轻下结论,要针对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其原因可能是:

1.身体健康,经络疏通;

2.身体舒服,信息从身上过去,没有障碍,便没有明显的气感;

3.由于不理解是反应,不当一回事,而被忽视;

4.自身基础较差,对信息不够敏感;

5.修炼方法与要领掌握不当,尚未真正入门。

关键在于其先后天因素,敏感与迟钝仅是相对,修炼不能强调气感,不能以自我一时的感觉来判断效益。

反应小或没有感觉者,不能误认为没有效果,或不适合于修炼,只要细心体会,自然也会有反应。

有人说会出偏,会“走火入魔”,这是一种误解。这是人体潜能被激发的现象,只要明师点化,便可正确发挥作用,不应视为偏差。

那种“不知常,妄作,凶”(十六章)者,乃咎由自取,与修炼大道自是无关,犹如天下无人因噎废食。

任何修炼反应,都要明字当先,才能善于对待。大要是:

1.要“知常曰明”,(十六章)必须认识大道的根本规律、特性、作用、表现形式、修炼途径、修炼要领和方法等。

2.要“自知者明”,(三十三章)必须真切了解自己的情况,包括体质、性格、思想、疾病、饮食、起居、生活习惯、所处内外环境及修炼进展等。

3.要“见小曰明”,(五十二章)既把握总的必然趋势,又要善于观察其萌芽状态,善于把握修炼中的倾向性,诸如微小的进步、微小的缺点错误、微小的倾向萌芽等,不但要重视,还要察之于机先,防之于未兆,“为之于其未有,治之于其未乱”。(六十四章)

4.要复归其明,到激发人体潜能,为人治病和弘道积德之时,必须遵守“用其光,复归其明”(五十二章)的原则,不可过用,以致暗昧,贻留身体的殃害。

5.要把握“微明”,老子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三十六章)大道辩证法微妙难明,一歙一张,一弱一强,一废一兴,一夺一予,似是相反,实是相成,此乃天道盈虚消息之理。欲修大道有成,须于此“微明”处用心体察。

6.要“袭明”(二十七章)而不失,永远不离一个“明”字,是为“明白四达”。(十章)

因此,须坚持“不自见,故明”,(二十二章)而以“自见者,不明”(二十四章)为大戒。

凡此种种,俱属于“常”的重要内容,为“知常曰明”的具体要求。老子说:“知和曰常”,(五十五章)“复命曰常”。(十六章)常的根本要求,在于“知和”、“复命”,此即修炼大道的根本要旨。

“知和”,要含德之厚似赤子般“精之至”、“和之至”,精气神饱满,阴阳高度和谐。

“复命”,要让体内并作的气机,无论是“无欲”观妙,还是“有欲”观徼,观察宇宙万物及自身的奥妙和运行的轨迹、现象(种种修炼反应),均应“吾以观其复”,往而知返,尤其是“天门启阖”(十章)之际,务须使之“各复归于其根”,(十六章)方符合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目的。

知和复命,是老子自身“修道养寿”的经验结晶,为千古可传之秘的长寿术。

所谓“尸解”与“坐化”,实乃一种误区。它与修炼中高度入静,没有“复归于其根”有关,戒之!慎之!

正确对待修炼反应的方法是:

1.正确筛选信息,重德积德为本。

在某些状态下出现类似幻听、幻视、幻觉,或特殊想法等反应,流行说法叫“信息”,是名难符实,勉强命名。对待各种信息,必须正确进行筛选。

唯一标准是:

凡是符合大道,对己对人生命、财产有利者为良性信息,可供参考,并从实际出发,根据主客观情况决定取舍,是为“唯道是从”。(二十章)

凡是违背大道,对己对人生命、财产不利者为不良信息,要坚决摒弃,绝对不可照办。它是来于自心和外界的多方面信息干扰,错综造成,切不可信以为真。平时,要重视修真积德,就能保护自己,将它化解,是为“唯施是畏”。(五十三章)

2.良性信息须训练,提高德性来验证。

3.不要盲目肯定,不要轻易否定,不要随意促进,更不能用迷信对待,以致自误误人。

4.万事万物皆可为师,修炼高功必须点化。

5.睡觉“入梦”多奇景,切勿留恋迷幻境。

修炼大道者睡觉,有时进入梦幻状态,会出现许多奇异现象,不要动念,不要有私欲,不要留恋忘返。日常要强化修德,“涤除玄鉴,能无疵乎?”(十章)洗涤心灵的镜子,一尘不染,对外来种种诱惑,方能无动于衷。如果私心杂念多,有妄想追求,古代叫“炼己不纯”者,或年老体弱病重者,更要切实防范。

6.高标准把握自己,万物从容以道观。

修炼大道,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方能善于自我调节,无论发生何种情况,始终不受任何信号干扰,尤其是来于自身的干扰,应宠辱不惊,“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五十六章)对待万事万物,皆能跳出自我,超脱世俗,从容以道观之,唯道是从,自胜自强。

此种对大道的信心,有巨大的能量。任何的动摇,都是一种过失,都是一种内魔,都是对生命的浪费。

修真越进到高层次,无论天大的包袱,俱要赶快消除,否则是自召其祸。

7.善用意念来调节,引入小腹炼金丹。

对待修炼反应,要泰然处之,不拒不迎,不因紧张害怕而拒绝它,不要高兴追求而迎接它。热了,不要脱衣服、吹风;冷了,不要加衣服,不会感冒;不要心生疑虑,而中断修炼。

是修炼反应,还是夹杂着外感与生活起居饮食的不当,必须严格区分清楚。

一般能坚持的,要尽量坚持。坚持不了,可将反应引到腹部丹田来炼“金丹”,这时,便会逐渐淡化。

年老体弱病重者,对于一些难以忍受的反应,也可以及时停止修炼。

修炼大道,必须道法自然,有意炼己,无意成功,不可执着于法,不可自我追求,不可妄自攀比,尤其不可产生嫉妒之心。无论有无反应,修炼效果如何,都要辅其自然,服从自身的正常发展趋势。

 

 

回目录

 

 

八、食饮有节起居常  不妄作劳养其真

 

老子修真大道,千言万语,万般作为,不离一个“真”字。人之生也,天真自具,自然而已。婴儿赤子,一片天真活泼,由于其“精之至”,所以骨筋柔弱,却握得牢固,不知道男女交合,他的生殖器却自然勃起;由于其“和之至”,阴阳至为冲和(高度谐和平衡,未有所损),所以虽然是整天号哭,声音却不见得沙嗄。但是,随着年岁的增长,受着内外环境的因素、主客观的种种原因,便渐失其“真”,于蒙昧迷误之中,走上了“生生之厚”,反而速死,乃如《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所痛切揭示的:“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试看今日的世人,岂非比比皆是?因此,什么“文明病”、“富贵病”,疾涌而至,少年得病,中年早衰,英华早逝,演出一幕幕短暂惨痛之人生悲剧。

上古习炼修真大道的人,因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做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因此,从来修炼无妙诀,能法阴阳返其真,婴儿赤子是吾师,道隐饮食起居中。

不妄作劳,首须一心不妄,认识大道的自然规律,方能“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不可一时一处一事有所疏忽,抛弃一切不合于道的私心妄见、幻想迷误,从“以妄为常”的生活漩涡中自拔出来,从而避免纵欲竭精(七情六欲皆欲也,而以房欲为主),耗散其真,未老先衰的危运。

“不妄作劳”,乃是修真的首要条件。否则,贪求不已,思虑纷纭,心疲神劳,精疲力竭,魂且不守舍,那里还谈得上修真呢?至多不过是闭闭目,养养神,虽有小补,终无大益。心身“不妄作劳”,却又不是“不劳”,以至“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它要求的是:“劳”之有道,合常不妄,虽劳而不极,虽劳而不伤。

饮食有节,最要紧的是宜淡勿浓。大道贵淡,“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兮!其无味也”。(三十五章)欲修大道,返朴归真,养真全真,就必须善于“味无味”,味得大道无味之味,方许入门,方许有成。《老老恒言》说:“淡则物之真味性俱得。”杨宫建说:“本然者,淡也。淡则真。”

这种饮食本然之味,即其本味,为食物自然天成的。所以修真要“每学淡食”。(孙思邈)广西百余岁老中医罗明山养生经验是:“要得一身安,淡食胜灵丹。”此正合乎《黄帝内经》“乐恬淡之味”的要求。

《养寿诗歌》载清乾隆间,有一峨嵋山僧140余岁,问他养生妙术,答曰:

人生七十古来稀,剩有僧人历更稀;

若问延年何法术?一生淡泊养天机。

真是:“读书破万卷,不如一诀真。”此乃真传一句话啊!

淡之反面,为浓。浓重厚腻,乃凝滞而生疾,反令生我者害我。饮食清淡,则气纯神爽而益精;饮食浓腻,则气浊神昏而损精。所以上阳子说:“入手下静,先绝食腥荤香辣之物。”《大成捷要》指出:“饮食之道,修真不可不知。”

历代因“五味使人口爽”,(十二章)为“生生之厚”,反而“动皆之死地”者,滔滔不绝,是以“倩盼作妖狐未惨,肥甘藏毒鸩犹轻”。(陆游诗)难怪清代龚易图说:“死于食,与死于色等。”(《谷盈子十二篇》)

 

饮食养真大要是:

1.自然为佳。一切饮食均应尽可能避免各种过分的加工。

2.宜粗勿精。精加工白白损失营养素,营养缺乏症也随之而生。

3.宜鲜勿陈。新鲜食物本味未变,有益人体。陈放过久,不但营养损坏,易变质,且保管过程中,会受到种种的污染。

4.宜素少荤。素食为主,素食减病而长寿,适当佐以荤类。烹调也要以素为主,尽量不用添加剂、调味品。

5.宜少勿多。饥饱适度,少不过饥,饥则败气损神;多不过饱,过饱则气滞难运。暴饮暴食,为祸最烈。未饥先食,未饱即止,觉饱即已过“度”。

6.宜全勿偏。营养讲究全面均衡,几大类营养素各有其用,缺一不可。要以食物的阴阳,补我阴阳的不足,调其虚实,养我冲和。尤其是纤维素、维生素、稀有元素最易忽视,而产生种种缺乏症,只要适当补充,即可消病于无形。

7.宜温勿凉。饮食宜温暖,忌寒凉,尤其是存放于冰箱的食品,未经煮过,不可便食。切不可以脾胃来暖冷物,致使脾胃之气受伤,产生脾胃病,而为众病的根源。因为脾胃为后天的根本,此本一伤,根柢动摇,百病丛生。温不过热,热则灼唇,损伤食道。唐朝柳公八十有强力,其术便是“吾平生未尝以脾胃熟物暖冷物,以元气佐喜怒”。(《嬾真子》)

8.宜软勿硬。食物软,易咀嚼,入胃易于消化。若生硬之物,用力咬啮,既易折损牙齿,入胃也难以消化。

9.宜洁勿污。此点最难做到,今日的饮水即已不合卫生标准,无论动物、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无不受到种种的污染,但它又多是人为所致的。所以国内外有人提倡无污染栽培法、无污染养育法等。而食物在保管、销售、加工、腌制,以及烹调过程中,也处处会受到污染。虽然如此,食物的污染程度却大不相同,我们要两害相权取其轻,尽可能要求清洁,无污染,最低是少污染。

10.宜时勿乱。食饮以时,一日三餐,各有所宜,“朝欲实,暮欲虚”。(《夷门广牍益龄单》)“早饭要好,午饭要饱,晚饭要少”。(《中医长寿之道》)“食宜早些,尤其晚餐,太晚进食易致停食不化,还要定时而食。”(《养生镜》)“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吕氏春秋尽数》)

11.宜慢勿快。饮食要心平气和,从容自在,细嚼慢咽,充分品味其自然之美,脾胃喜于受纳。如果匆匆忙忙,慌慌大咽,食不知味,损伤脾气。“吃得慢,活得久。”(希伯来人《犹太法典》)

12.宜变勿执。饮食养真,不可执一而论,不可执着不变,要随己身的体质、气机、疾病和气候、地理,以及修炼状况而及时调节。

以上饮食十二宜,俱须统之于“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的要求,即以饮食之正,养我之正,以饮食之偏,纠我之偏,切实在“阴阳虚实”四字上把握,虚者实之,实者勿过,以有余补不足,还其所固有,去其所多余,养我之本真。

要把握饮食养真,“当以身体察,各随禀气所宜而食之,则庶几矣”。(《老老恒言》)要因人、因病、因地、因时,而察其宜忌。修炼大道者尚应因功择食,尤为至要。(参阅拙编《饮食养真录》)

饮食养真之道,是老子修真大道中一部大法,是入门法、基础法,也是根本法。现在略示其要:

1.知饮食之“常”,达我身之“变”。认真学习,以《黄帝内经》为主体,把握饮食的自然规律,来统御我身之“变”,务使两者合拍,方是符合辅其自然的原则。

2.知修真之“常”,达饮食之“变”。根据老子修真大道的自然规律、不同进程的需求,来调节日常的饮食,使之起应有的保证和促进作用,而不是相反。

3.科学安排食谱,合乎“十二宜”,使肠胃常清虚,保周身气血流畅,气爽神清,精足体健,内在的生命力勃然生发。

4.进食时,充分了解所食之物对己身的益处;不了解者,虽奇味珍馐,亦绝口不尝,决不徇欲轻身。痛戒一个“贪”字!此“贪”不除,何修于真?

5.临食心怀愉悦,感谢宇宙大自然的赐予,感谢广大劳动者的劳动成果,而我乃能以食资身,以食进道,无厚腻重浊之害,享清淡轻虚之美,乐冲和养真之甘。

6.想象饮食入口,宛如琼浆玉液,只应天上有,细嚼慢品,会得无味之至味,然后入胃,各各相应的器官胰、脾、胃、肝、胆、肾等,于心君指令下,各尽所能,发挥其用,相互协同,共同完成饮食的任务,吸其精华,排其糟粕(包括饮食之“毒”及废浊之气)。

7.饥饱适“度”,未饱即止,饭后漱口,保护牙齿,清洁口腔。

8.饭后百步走,以“天人合一步”来帮助运化,然后,稍事休息。

此法对于脾、胃病、虚劳体衰者尤有帮助。

起居有常,其根本原则是:“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起居有常,“常”者,便是万物的根本,四时阴阳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年四季气运不同,是为万物生长的门径。

老子修真大道,要求深根固柢,要求复归其根,要求与时浮沉,即要求与道消息,我身的生命节奏(生物钟)与宇宙自然的生命节奏(宇宙钟)息息相关,盈虚合拍。是以要“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养阳养阴,服从于万物生长的根本。如果逆根伐本则“坏其真矣”!一年之中,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此为四时的正气。人体必须与它相应,乃是生命本能的要求,达到天人合一、内外环境的和谐平衡,方能精神饱满,活力常在。

因此,要处天地之和,顺四时之气。“惟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修真必须“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

《黄帝内经》号召人们,效法上古的真人,“提挈天地,把握阴阳”;效法中古的至人,“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效法中古的圣人,“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效法中古的贤人,“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均同上)要求修炼大道者以真人、至人、圣人、贤人为自己的楷模。此四种人,均为古代修真得道者的高境界。他们的共同性,都在于以我合道,天人合一,与道合真。因为,“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由此可知,“生之本,本于阴阳”。(《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以我一身的阴阳,和合于宇宙自然的阴阳,无论饮食起居、身心劳作,都要“因而和之”,(同上)因四时阴阳的序列,自觉地把握其变化的规律,主动地来和合于它,取得内外环境高度的阴阳和谐,这便是圣人的节度。

老子要求:“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八章)这“七善”是修炼大道者“上善若水”,象水那样“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八章)似圣人“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八十一章)甘处众恶的体现。

要能几于道,唯有做到“七善”:

1.居善地。居处善于修身养真的地方,至少是朴素自然,少污染(无污染,于现实生活中很难达到),不嘈杂,避开人为干扰。当然,若有条件到名山胜景去暂时修炼,更为理想。

2.心善渊。心性善于渊静,似水波不兴的渊泉止水,心不外驰,“虚其心”,“弱其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三章)宠辱不惊,一心清静,天下自正自化。

3.与善人。交与的是善于为道的人,即志同道合,相交以心,共同修炼的同志,集体修炼,同心探索,切磋琢磨,息息相关,同步共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更易得到良好的效益。

4.言善信。说话善于信实,守道不失,非道不言,言必合道。

5.正善治。以正道对待万事万物,做到“孔德之容,唯道是从”。(二十章)要“以正治邦”,(五十七章)就是要“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三十七章)消泯了一己的私欲,内心宁静,天下便将无为而治,自得其正了。譬如“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三十九章)“得一”,即“见素抱朴”,(十九章)“以道莅天下”,(六十章)“去甚,去奢,去泰”,(二十九章)以朴素天然之心,用大道来治理天下,去掉过分的,去掉奢侈的,去掉极端的,自然得其正,而善治万事。

6.事善能。从事修真,善于发挥自身内在的本能,事情善能成功,由此体现大道的力量与作用,而取得预期的效果。

7.动善时。行动善于把握时机。庄子说:“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其动也天,其静也地”。又说:“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天道篇》)修真要道法自然,把握阴阳,和于术数,动静不失其时,进退不离其本,这是“大本大宗”的所在。所以知几其神,往往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要善于因时顺势,得其自然天成的妙用。

要坚持“七善”,并非易事,关键处在于:“夫唯不争,故无尤。”(八章)唯有与俗不争,荣华富贵、功名利禄视之如浮云流水,声色犬马、珍宝美玉弃之如敝屣,舞场餐厅、超级消费、烟酒赌博,目之为伤性害命之斧,避之唯恐不及,何争之有?“独立守神”,虽然“和其光,同其尘”,(五十六章)我自被褐怀玉,绝不同流合污,自能善始善终而无尤。

“七善”是修真的七条原则,把握了它,便不会去追求世俗的享受,而致“五色使人目盲,五音使人耳聋,五味使人口爽,驰骋畋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行妨”(十二章)了;便不会“金玉盈室,莫之能守;贵富而骄,自遗其咎”(九章)了;便不会“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四十四章)了;便不会“以其上求生生之厚也,是以轻死”(七十五章)了;便不会“祸莫大于无敌,无敌,几亡吾宝矣”;(六十九章)便不会“强梁者不得其死”(四十三章)了;便不会违背“少私寡欲”,(十九章)纵私肆欲,堕入死于色、死于名、死于利的漩涡,而“不知常,妄作,凶”,(十六章)“不道,早已”了;(三十章)从而深知:“人之所畏,亦不可不畏!”(二十章)

食饮有节起居常,不妄作劳养其真,以为进道的阶梯,证道的根本。

 

 

回目录

 

 

九、证道五环环相连  转相递进升道梯

 

老子修真大道五个环节

 

(一)读书明道,认识自我,确立三观,知常知和,自知自胜;

(二)修炼大道,强行有志,不离根本,勿失三宝,慎终如始;

(三)自损证道,反为道动,唯私是畏,不损不益,唯道是从;

(四)积德进道,德乃道基,得之于己,施之于众,道化天下;

(五)溶我合道,浑同太虚,随心所欲,不逾于道,德真善美。

 

五个环节,环环相扣,节节相连,由此及彼,互为因果,性命双修,转相递进,道德相根,庶几大成。

 

 

 

(一)读书明道

 

读书第一,唯有为学日益,方能明道。常有修炼大道者,炼而不学或少学,既难以明道,自难以大成。世界是开放式的,人生也是开放式的,其所受影响与生俱来,错综复杂,不学心不明,何能迷途而知返?何以掌握大道的规律?

人生有限,而大道无限。为学,要学明道的书,从根本上读起,根本就是《老子》,并参照经典著作《庄子》、《列子》及《黄帝内经》等,似难实易,难在文字关,易在大道昭然,无隐晦,无歧路。

明道,在于认识自我,茫茫宇宙我是谁?忙忙碌碌为谁忙?人为什么而活着?人生的幸福何在?何者是人生的价值与真谛?唯有正确地认识了我与家庭、与社会、与人类、我与宇宙自然的关系,方不致成为迷路的羔羊,而有以善处,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明道,然后方能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人生在世,无论数十年、百年,好似流水,逝者如斯。但是,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或遗臭万年,或流芳百世;或痛苦不堪,或其乐融融;其间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真是南辕北辙!根本原因在于人生观的正确与错误,从而决定了人生道路的导向。在此“三观”中,人生观是其核心与基础,而世界观、宇宙观能开阔眼界,不致成为井底之蛙,能扩展心胸,不愿沦为庸俗市侩,所以自有其重要的作用,甚或使迷者悟,梦者醒,而转身向道的。

确立“三观”,认识了自我的价值,把握了人生的航向,摆正了我与国家、人类,我与历史,我与天地宇宙,我与自然的关系,自觉地以人之道合天之道,进而“以我合道”,谓之“知常”。常者,大道的根本规律,人生、社会与历史、自然的客观规律无不包罗于其中。所以知常,便是认识和把握客观自然的规律,而此规律是恒常不变的,用它来指导人生的言行,使之“唯道是从”,(二十章)法于自然,而各得所欲。

“常”的理想状态是“和”。和者,负阴抱阳,冲气为和,阴阳相根而不离,相生而不息,相和而不偏。修炼到此境界,自然而然智慧大开,潜能迸发,深根固柢,长生久视。

知和,便是对“和”的认识和把握。常是和的根因,和是常的结果。“知和曰常,知常曰明”,(五十五章)“不知常,妄作,凶”。(十六章)

知常知和,方能自知自胜。“自知者明”,“自胜者强”。(三十三章)唯有明于自知,乃能强于自胜。自知是读书明道、为学日益的结果;自胜是知常知和、为道日损的体现。两者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知行合一。

自知自胜,极为重要。自知,方能唯道是从,而不误入歧途;自胜,才能唯施是畏,而不流离失所。最大的危险是盲目性,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渊,难逃“妄作,凶”,“不道,早已”(三十章)的命运。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利己主义是可怕的“内魔”,祸福反掌,功败垂成,多是“私”字作怪。“而利己主义是千万人与其同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缺乏和谐的首要原因。”(《关于二十一世纪生存的温哥华宣言》)所以读书明道,首要在于化私为公,化妄为正,化昧为明。

 

(二)修炼大道

 

“强行者,有志也”,(三十三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四十一章)修真贵在身体力行,要强行,百折不挠,知难而进;要勤行,时刻不怠,言行唯道。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者非道也。

要不离根本,不失其根。人生的根本是实现“真我”,道化天下;思想的根本是确立“三观”,去私知常;身体的根本是深根固柢,长生久视;国家的根本是以民为本,“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四十九章)修真的根本,是“道法自然”,(二十五章)以人合天。

“我恒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六十七章)

慈者,慈母之心。慈母爱子,无所不至。“百姓皆注其耳目焉,圣人皆孩之。”(四十九章)圣人没有一己之心,而以百姓之心为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待天下百姓皆如慈母之待其子女。因此,老子慈心救世,而以道化天下为其切身的事业,“不以其无私欤?故能成其私”。(七章)前者“无私”,是不自私,没有利己主义;后者“成其私”,是成就其个人的切身理想事业;而圣人的“私”乃在于“道化天下”,舍此,别无可言矣!

俭者,节约也。要“去甚,去奢,去泰”。(二十九章)真气不可轻易外发,“鱼不可脱于渊”;(三十六章)意念不可轻易外驰,“心善渊”;(八章)功能不可轻易外露,“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三十六章)精气神不可轻易外耗,“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五十五章)不但精气神形要俭,生活起居、饮食、待人接物俱都要俭。唯俭,方能淡以自养;唯俭,方能返朴全真。

不敢为天下先者,个人不过是沧海之一粟,于宇宙自然间,不过一微尘;即于国家、社会,亦不过一细胞。因此,成就再大,功劳再高,功能再超,也绝无骄傲自满的余地,更不可贪天之功、贪人之功为己功。那些自封天下第一者,适足见其不自量。自大,正是自臭。恃功欺世,未有不走向反面的。阴阳互抱,五行相生,四时相代,如环无端,孰先孰后,周行不殆,乃大道的自然本性。因此,后其身而身先,以后为先,善处众恶,甘居人后,方能公而化私,方能无所障碍,方能完成大道之行。

此“三宝”,为大道的至宝,应终其一生,持之勿失。

修真有良好的开端,已经很不容易,能坚持到底,更是难上难。古往今来,多少人“恒于几成而败之”,(六十四章)留下异常沉痛而深刻的历史教训,确是血迹斑斑,殷鉴昭昭啊!是以“修道者多于牛毛,得道者罕似麟角”。因此,要如临深渊,似履薄冰,唯恐有灭顶之灾。“人之所畏,亦不可不畏”,(二十章)“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六十四章)

 

(三)自损证道

 

“反者,道之动也。”(四十章)道的运动主要特点在于反,反即是逆。修炼大道的主要特点,亦在此一“反”字。世人多向名利追逐,大道却淡于名利,鄙视名利。人之所宝,我之所弃;人之所弃,我之所宝。

世人多要的是珍珠宝玉、高楼大厦、高级享受、超级消费,而生生之厚,适以“动皆之死地”,(五十章)乃是“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五十五章)养尊处优,自奉过厚,许多富贵病、文明病蜂涌而来,未老先衰,过早地走向死亡,实在是现代人中的一种悲剧,而人们却沉迷不醒,陷溺而不愿自拔。

修炼大道者逆而反之,道法自然,以自然为宗师,以天地为朋友,要的是高山流水,清风明月,挺拔翠松,幽雅青竹,于深山老林中,蓬蔂而行,他们老而益壮,焕发了第二度青春,在某种程度上返老还童,益寿延年,助人为乐,乐在道中。此二者相比,何啻天壤之别!此种差别,正是自损证道的结果。

他们深知“私”的危害,唯私是畏,痛下涤洗心灵的功夫,从根拔除,而且时时事事以损为益,损中求益,损即是益,不损不益。善于自损,即善于自益,此为进道的唯一阶梯。

私是发酵剂,今天留一分私,明天便有十倍百倍的私,而于修真潜伏无限的祸根,尤其到了修真的高层次,为害更捷更惨。

有人修真是拿来主义,要一步登天,要出人头地,要一鸣惊人,要一劳永逸,不愿付出,不愿积累,不愿自损,不愿利他。这种人抱私求道,以道谋私,即使暂有所得,亦是过眼烟云,水中捞月,难脱“不道,早已”的结局。

自损者,一损利己,二损盲目妄见,三损旧有陋习,如抽烟喝酒饮浓茶,贪图口腹的不适当饮食,言不及道的朋友,亦均在必“损”之列。吾日三省吾身,是损;时时事事检点,是损;而善于总结,更是自损求益的重要法宝。以道观之,明辨正邪、是非,去妄存真,坚定方向,乃是“为学日益”与“为道日损”(四十八章)之间的重要一环。如此,方能道德为心,唯道是从。

没有实践的大道理论,纵使十分正确,也是空洞的;

没有理论的修真实践,纵使异常艰苦,也是盲目的。

老子修真大道是知行合一,其标尺是:唯道是从;其方法是:自损证道;其手段是:反省总结。

无论历史与现实,无论中华与异国,无论自我与他人,无论成功与失败,俱是应当借镜的,都要“以道观之”,善于进行哲学的反思、科学的总结,为一己的修真,为大道的探索研究,为造福于人类,都应当自觉地严肃地进行总结。

总结乃是衡量唯道是从的天平,乃是去除盲目性,摆脱盲区与险区,由必然王国进入大道自由王国的云梯。

唯道是从者,未有不是善于总结、善于自省、善于自损者。

 

(四)积德进道

 

修真积德,方能日进于道。德乃道基,人生以德为本。德,既是通常说的社会伦理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更是老子大道的道德。它是进道的金钥匙,为性命双修的根本所在。

老子传世五千言,乃言道德之意,岂偶然哉!

首先,得之于己,有了收获与体会,在己身上取得明证;然后,施之于众,为人民服务,为人类服务,为宇宙服务。“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八十一章)充分显现了道随德长的规律。到了道溥天下、德被大众的时际,于是心身合道,人生升华,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臻于大道真善美境界,成就内真外圣的人。

修真要重积德,要积玄德、上德、广德,以至于“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方能深根固柢,长生久视。这是修真的本质性要求。

天人合一的大道境界,唯大德者方能臻入;

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唯玄德者自然开启。

因此,老子修真大道的根本点,在于化私妄昧为公正明,从而提高道德人格,做一个真正的人——宇宙中“四大”之一的人,进而做一个道化天下的平民化的圣人。

此为积德进道的究竟;此为自我人生的升华;此为修真合道的归宿;此为老子的终极关怀。

 

(五)溶我合道

 

道化人生,实质是溶我以合道,我就是道,道就是我。语云:“即心即道,即道即心。”即是此意。我之与道,一而不二,合二而一,我即宇宙,宇宙即我,天人合一,混同太虚。

此时此际,我心即是道心,遂心所欲而不逾于道。其心没有束缚,没有障碍,没有暗昧;其心大放光明,慧然独知;其心如莲花的怒放,根深叶茂,生机共春意盎然;这是修真的最高境界。

此时此际,自然“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三十五章)修真进入了不戒自戒、不炼自炼、不得自得的阶段。身在道中,道在身中,岂虚语哉!

此时此际,德真善美,一者,人生道德的真善美;一者,身心健康的真善美。前者是人生价值的升华与实现,后者是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人生若此,得其所哉,还有什么遗憾!

这是古往今来,无数修持大道者所欲达到的理想境界,是人生的最崇高境界,老子称之为“古之善为道者”、为“圣人”,庄子称之为“逍遥遊”,为“真人”。由此可见,修炼大道,实乃人生的最高享受和最高艺术境界,“至乐无乐”,(庄子)如沐春风。

老子修真大道五个环节,原不可分,相辅相成。“道可道,非恒道也;名可名,非恒名也。”(一章)有志求其大成者,宜于语言文字外会心。

道在心中,路在脚下,每个人在共同的大道上,都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自己的路来!

 

回目录

 

 

十、十二要点人难知  道褒无名世难行

老子修真大道证道十二要点

 

(一)  明道若昧    明证于道,好象昏昧无知;

(二)  进道若退    日进于道,好象步步后退;

(三)  夷道若颣    平坦的道,好象崎岖不平;

(四)  上德若谷    崇高的德,好象谦卑的溪谷;

(五)  广德若不足  广大的德,好象贫乏不足;

(六)  建德若偷    建树玄德,好象偷窃;

(七)  质真若渝    质朴纯真,好象混浊;

(八)  大白若辱    最洁白的,好象垢污;

(九)  大方无隅    最大的区域,没有边隅;

(十)  大器免成    最大的器才,是无须陶铸而成的;

(十一)大音希声    最大的声音,是听不见的;

(十二)大象无形    最大的形象,是没有形状的。

 

这是老子揭示“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四十一章)的证道规律:“道褒无名”(四十一章)及其表现十二要点,关系修真的成败。

 

(一)明道若昧

 

上士明证于道,深切地把握了道,“知常曰明”,(十六章)反而“无知无欲”,(三章)其“心善渊”,(八章)“光而不耀”,(五十八章)而不外驰。老子说:“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二十章)看来昏昏昧昧,好象愚昧无知。

这个昧,并非真昧,而是“若昧”,正是上士明证大道的体现;正是虚怀若谷,深藏若虚的体现;也正是“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首也”(三十八章)的意旨所在。

 

(二)进道若退

 

上士“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日进于道,更加谦卑自守,与世无争,而反于俗。凡是世人所争、所爱、所求,与道不合的,都要“损之又损”,(四十八章)迷途而知返。老子说:“反者,道之动也。”(四十章)不悟不反,不能进道。一进一退,便是悟道、进道的体现。

在进道过程中,处于某个阶段或某个层次,尤其是当从有欲有为转入无欲无为为主的时际,反而似有若无,既好象修炼一无所进,又好象功夫退了下来一般。此时此际,宜深思“若退”的深刻含义。它乃是:一者藏蓄能量,采药炼丹,以为将来飞跃的准备;一者华光内敛,锋芒尽挫,“若昧”自必“若退”,外表看来,与常人、凡人无异,和光同尘,体现了“隐退”。

有时却进展迅速,开发了智慧,激发了某些人体潜在功能。当此的时际,就要象老子说的:“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祸莫大于无敌;无敌,几亡吾宝矣。”(六十九章)上士当其日进于道的时际,能够以退为进,知进守退,后而不先;能够“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四十四章)能够把握进道若退、道褒无名的原则,不急躁冒进,而在若退、守退上下功夫。

 

(三)夷道若颣

 

颣是丝线结节不平的地方。大道十分坦夷宽阔,但是,上士走在大道上,仍然要犹豫谨慎,好比身临深渊,足履薄冰,视坦夷的大道好象丝线的结节难解,崎岖不平,一是防止为自我的私欲和知见所蒙蔽,所谓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一私蔽心,不见大道;一是大道幽微玄奥,要不断地以科学态度来上下求索,不可陷于盲区,或误入迷信的歧途,是以要视夷若颣。

因为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六十三章)

 

(四)上德若谷

 

上士修道,心身合于道,“上德不德”,(三十八章)不以德为德,不以功自恃,视有若无,而虚怀若谷,是以众流奔之。

正是上士虚其心、弱其志的体现,象山谷一样善于容纳,所以道自然来聚居,于是其德愈含积愈厚,是以“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五十五章)

 

(五)广德若不足

 

上士闻道,修之于身、于家、于乡、于邦、于天下,从而其德,也由乃真、乃余、乃长、乃丰以至于乃溥,这是修真建德的五个层次、五个境界。

上士所以能步步进展,不断道化天下,德溥于世,正是由于他视有若无,成功而不有、不居,永远好象“不足”,“众人皆有余,我独若遗”。(二十章)遗就是不足、匮乏。

道无止境,德化无极。上士宇宙为怀,道德为心,廓然无极,永不自满,永远立足于零,而着眼于超。

 

(六)建德若偷

 

上士建树玄德,出于自然,不求人知,忌为人知,好象偷窃,唯恐被人发现,要偷偷地做。有了功德,不但不自居,不自伐,反而“犹兮!其若畏四邻”,(十五章)生怕被周围的邻居知道,但求默默无闻,因为“有心为善便是恶”。

上士的德,是“不德”,是“玄德”,是修真的自然结果。老子说:“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二章)所以,要求做到“成功遂事,百姓皆谓:‘我自然’”。(十七章)

 

(七)质真若渝

 

渝是污浊。上士质朴纯真,玄鉴无疵,正是修道返朴归真的结果。

因为没有粉饰加工,保持其自然状态,看来“浑兮!其若浊”,(十五章)所以反而好象污浊。

善为道者,正是修此“质真”,修得人生本性(本质)的纯真朴素,化个性为道性,化俗情为道情,化私心为道心,是谓“得道”,乃修真的真谛。

 

(八)大白若辱

 

辱是黑垢。上士纯白无染,一片天真,“和其光,同其尘”,(五十六章)反而好象污垢,正是“知其白,守其黑”(二十八章)的体现。

 

(九)大方无隅

 

广大的区域是没有边隅的,以喻道德的修证是永远没有止境,不可停留,不可盈满,也不可限量。

 

(十)大器免成

 

最大的器才(伟大的人才),犹如神器,是无须陶铸的。上士修道,于己要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于世要道化天下,德被大众,可谓任重而道远。正如宋常星说的:“大器之人,养深积厚,操存日久,造到精金百炼,止于至善之地位,方可成经天纬地之才也,岂容易而成此大器乎?故曰大器晚成。”(宋常星《道德经讲义》)

上士须经历此世人所谓的“大器晚成”的阶段,即“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阶段,而后身心溶化于道,大顺自然,与道合真,不期其成而自成,不自为圣而自圣,无须自我有心于陶铸,而臻于“大器免成”的至高境界。

 

(十一)大音希声

 

最大的声音是听不见的,大道不可言说,“道可道,非恒道也”。(一章)

修证大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大道又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不可于凡俗的声音中求之。

“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闻之音也。”(王弼)“大道无声,而众音由是而出,乃音之大者也。”(范应元)“大音过乎听之量”,(严复)最大的声音是希声,人是听不见的。

 

(十二)大象无形

 

最大的形象是“捪之而不得,名之曰夷”,“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十四章)“故象而形者,非大象也”。(王弼)“大道无象,而众象由是而见,乃象之大者也。”(范应元)大象“逾于乎视之域”,(严复)最大的形象是无形,是摸不着的,这是道的本体。

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三十五章)要体道自然,自有为复归于无为,“复归于朴”,“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二十八章)复归于道的本体无名,把个我溶化于太虚中去,天人合一,与道合真,守母食母,须臾不离于道的本体。如此,自然天下无往而不利,时时安平泰,没有祸害与危险。

 

修真证道十二要点,体现了道的本体、本性的自然状态,处于朴的状态,所以是“无名”,而“无名,万物之始”。(一章)“道褒无名”,乃是上士修证到高层次、高境界的体现,从后天返到先天,“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十四章)

此十二要点是积德证道的规律性显现,概括一句话,便是“道褒无名”。它是要点中的精义、秘义的所在。

大道超然物外,大道不落言诠,是以“道可道,非恒道也”。有志证道者,须于“无名”中体证,要在无形、无象、无声、无色、无味、无名之中体验,勿在有形、有象、有声、有色、有味、有名处追求;要既知其有,复守其无,守道不失,唯道是从,身化于道,慎终若始,一步一个脚印,切切实实地做到每一个要点,便可“善始且善成”,(四十一章)不但有良好的开端,且有良好的成就,以至于大成。

 

 

回目录

 

 

十一、迷悟顿渐分水岭  南辕北辙勿信步

 

修炼大道有迷悟顿渐,其间差距直是霄壤之别。此是分水岭,南辕北辙,切勿信步而行,背道而驰。

要悟,就要超脱,要解脱,总之,一个“脱”字。脱什么?脱俗超凡。唯脱能超,不脱不超,不超不解,就脱不了,身陷于俗,难以修真。

修真的大忌,其要者有五:

一是害于私。一己之私,一家之私,一派之私,俱要不得,私心锢蔽,背道而驰。私心是大道绝缘体,公心是大道蓄水池。

二是蔽于盲。世间有文盲、科盲和法盲,更有道盲。或是“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四十一章)此种人是很难“脱”的。正是“道不远人,人自远道”;或是修炼中“盲人骑瞎马,半夜临深渊”,真是岌岌乎可危也。但是,还要问道于盲,盲修蛮炼,刻意追求,私心自用,而又不得或不听明师的指点,乃“不知常,妄作,凶”,(十六章)它的出偏、危殆,迫在眉睫。

三是障于理。一、滞于常识范围的理解;二、囿于现代科学知识的尺度(局限)。钱学森说:“当然要研究,涉及面很广,物理解释不了。有人试图解释它,我看不行,因为它远远超出现代科学的范围。特异功能、气功、中医这套认识、实践、理论,不可能完全纳入现代科学体系里去,有些人觉得纳入不了,就摇头了。”(贵阳《气功报》1991721期《香港记者访问钱学森》)三、拘于通常修炼的理法,作茧自缚,处处对照比较,时时分析研究,看似“虚其心”,(三章)其实乃心中无物,道未来居,把握不住大道的根本(常),变成了“墙头草,风吹两边倒”,朝秦暮楚,无所适从。此种人修炼,未有不走弯路,不吃苦头,而终于失败的。

四是迷于情。世人迷于俗情,七情六欲甚浓,如醉似痴,沉迷不醒,独薄于道情,处处以我为核心,以私情为天地,情迷心窍,智为情昏,明知有碍于道,却为情字所旋转、所左右、所迷误。岂知大道无情却有情,有情正在无情中。大道者,以慈母之心,慈爱百姓万类,而无所偏私,此乃“圣人不仁”,(五章)无一丝一毫的私情掺杂其中。大道无情,无此种种等类的私情俗情,方能有情于众生、于宇宙。欲修真有成,宜洗俗情,养道情。

五是惰于行。有一等人,看来天赋甚高,素质颇佳,很有悟性,说来头头是道,读书明道,亦每有会心处。但是,却积重难返,对于不利于道的旧习惯,或难于割舍,或自我原谅,因循守旧,依然故我。而对修真贵在知行合一,贵在实证功夫,却“惰”字当头,畏难怕苦,趑趄不前。

此五者不除,何有于道?

要放下一切包袱,无牵无挂,高度解放思想,自由自在,复返于自然。能解脱,能超脱,一私不留,一尘不染,一疵不有,一片光明,自能一超直入,言下顿悟,而迳登大道的高境界,千军万马之中,如入无人之境;千万重索缚,如阳光普照,顷刻冰消雪融;缠绵难休的奇难病症,悄然不告而别;与此同步,一些人体潜在的本能,或修真的较高层次,常人一、二十年以至更多时日,所难企望者,也忽如一夜春风,吹绿杨柳枝头。

唯悟能顿,悟在刹那,即是顿。

顿者,主要取决于:

1.修炼大道者的先天素质;

2.修炼大道者的机缘,能否遇到明师的指点;

3.所修习的理法;

4.能吃苦中苦,坚韧不拔,越是艰难,越是奋发的毅力;

5.更取决于心灵状态,取决于有无一颗为人类服务,为宇宙服务,普济万物的“道德心”,就是“德”字,即真正天下为公的精神。

修真以德为基、为本、为金钥匙,是为不二法门。

渐者,亦非不悟,只是悟的层次较低,又或限于先天素质,或去私不力,明道未至。修炼只能日修月积,年年如是,按部就班,不敢越雷池一步,其过程是遥远的,进度是缓慢的,成效是潜移默化的。这是取决于修炼大道者个人的先后天素质,只要尽心尽力,稳步前进,是应予肯定,而不可厚非的。

然而,顿渐不二。它们又是辩证的统一,相异实相根,相反实相成,两者是平等的。要各就其性分,各安其性命之情,各随其缘之所至,不可急遽舍渐求顿,由悟转迷。

一些人,渐法便是顿法;另一些人,顿法亦成渐法。它的关键处,在于公私之间、迷悟之际。

迷者渐修,悟者顿修。

悟则由渐而顿,平步青云,鱼跃龙门。

迷则由顿而渐,直泻万丈,跌落尘埃。

是迷是悟,是顿是渐,何取何舍?不在于修炼大道者的主观愿望。谁人不想点石成金,一夜成仙?但这只是痴人说梦,不仅无益,且十分有害,多少人因之误入歧途,炼出偏差,甚或陷入万劫不复的危险境地。它的取舍,取决于修炼大道者的精神境界——心灵状态,即公私的分野、正妄的分野。语云:迷悟只隔一层纸。

悟来,拨云见日,朗然光明;

迷了,云雾遮蔽,关山阻隔。

因此,修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罕似麟角。迷悟顿渐,既是至关重要,要郑重对待,又不能有自卑心。

尤其应注意:

一是不能自认先天素质不佳,后天条件又差,以“素质论”、“条件论”误了自己;

二是不能自认自己悟性差,只适于渐法,只合慢慢来,不当一步登天,而局地自限;

三是不能误认为顿法危险,易出偏,而渐法安稳,知足常乐,自己又不想什么,只图明哲保身,却病健身,平安度日而已。其实,山间崎岖险阻的羊肠小径,未必有倾身之危,而攀登的劳苦,足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乐趣——“极乐世界”来予以补偿,更何况“大道甚夷”,(五十三章)老子修真大道是十分宽坦的。

况且,道高德溥,不乐自乐,终日溶溶然漾漾然,如沐浴在春风之中。而所谓平稳的渐法,未尝没有倾覆之危,此已为众多的修炼大道者所证实;更何况那些人溺于世俗,陷于偏私,执于妄见,千丝万缕,岂不是车水马龙易颠覆?

四是不能误拜名师,误读经典,误执一法,误求一术,此“四误”最易误人!由此而在千山万水中跋涉,于柳暗花明际徘徊,岁月容易过,一刻值千金,人的一生能经受几次这样的跋涉,如此的徘徊?已等闲白了少年头,再回头,百年身,悔之晚矣!

五是更不能误认小道旁门为大道,反将大道当巫术、邪派,误认新奇怪异为大道,平淡无奇为小道,“大道甚夷,而民好径”。(五十三章)“道之出言也,曰:淡兮!其无味也。”(三十五章)谁能味得无味之味,便识得难以言状的大道。

渐法的归宿处,乃是顿法的入手处。

一悟破万迷,一迷害终生。

渐法何曾无悟,无悟怎能与道有缘?顿渐俱是道,渐中也有顿生之时,顿中也有转渐之际。顿法自然大悟,大悟何曾无迷?只是根本处、大要处、为公处,决不能迷。此等处,一有所迷,便由顿转渐,甚至从悟入迷,误了自己。

破迷=悟,此乃公式。悟是不断的过程,不可一劳永逸,一次圆满。不断地悟,要不断地破迷。因为,大道有无限的境界,自然有无穷的奥妙,所以,实践——探索——悟道,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历程。悟道,没有休止符。悟道,须以无上正等正觉为究竟。

悟的诀窍,不在于冥思静想,而在于读书明道以涤心。善悟者,未有不是善学者。善学,要从《老子》入手,看似艰深,实为简捷。“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只要握其一本,自然可以统万殊,避免流散无穷、歧路亡羊之苦。读书不可死于字句下,不可为古今名人名著所欺所误。要读出心得,悟出大道;要从有字到无字,更从世间到自然,善于读无字真经;不但要用眼、用心去读,更要身体力行地用身去读,然后,反思总结,从具体而抽象,是为用神去读;如此,是为善学善悟,是能从中取得真悟真知;而后,心身溶道,一而不二,悟无可悟,不悟自悟。

宇宙万物皆吾师,大块自然无非道。

宋朝陈抟说:“学易不要于周孔字句下拘挛,要直在羲皇心地上驰骋。”一语透露无限生机,发人猛省,少却几十年冤枉路。

 

回目录

 

 

十二、握其枢要统万殊  防危虑险察机先

 

要掌握住基本原则,来统御和对待千变万化的迹象。老子提示的枢要是:

1.道法自然。这是老子修真大道的最高纲领(总纲),是万法之宗。自然者,自然而然,不期然而然,毫无人为作用于其间,丝毫也不勉强,本来如是。无论有为法和无为法,总有“辅其自然”的要求,便是它的体现。具体地说,它包括环境自然,无污染或少污染,最好在自然山林中;姿势自然,柔和轻灵,不僵不滞;呼吸自然,缓、柔、微、绵;情绪自然,恬淡愉悦,微带笑容。修炼大道,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天时,讲究朝阳初升,风和日丽,或月朗风清、满天星斗;地利,讲究山林野外、城市公园,青松挺拔,流水淙淙;人和,讲究志同道合,三、五伴侣。老子要求:“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八章)在这些方面,都要择善而从,善的标准就是合于自然,经过调心、调息、调身,达到松静自然,持久修真,最后达到“天人合一”,我与宇宙合而为一,我与自然浑然一体的“自然”。

2.冲气为和。修真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阴阳有偏则病,阴阳离脱则死。把握阴阳,就是“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十章)使己身内在的阴阳相负相抱,相根相生,相交成和,就是古今各家修炼所共同要求的“阴阳既济”,这是主要的方面。但一般的人,或年老,或体弱,或有病,阴阳多有所偏,如何“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七十七章)这就要求在阴阳气化的虚实升降中,予以调节与补充,去其所多余,还其所固有,使之“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和于术数”,讲究辩证,其中有功法的阴阳,自然界的阴阳,居住环境的阴阳,饮食、药物的阴阳,疾病、性格、情绪的阴阳等方面,要以外在的阴阳,补我内在阴阳的不足。

3.啬为身宝。要“塞其兑,闭其门”,(五十二章)“希言自然”。(二十三章)口耳眼三关,闭塞勿发扬,使精气神不轻易外泄,口开气泄,耳听精泄,眼观神泄,口齿轻闭,收视返听,神不外驰,形神自然相守;要虚其心,弱其志,少私寡欲,见素抱朴,收拾心身于一处;要善于自求解脱,“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五十六章)要善于修炼,更善于采养敛藏,这是一个“重积德”(五十九章)的过程,是归根复命的关键措施。

4.知常守柔。修真要认识和掌握大道的根本规律。老子说:“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十六章)只有在正确的大道理法指导下,才能动静不失其时,阴阳冲和不偏,内外相济为功;同时,察在机先,谋于未兆;已得防骄防盈,未得防躁防怠,把握祸福倚伏之理、成败相因之道,善于学习,善于总结,善于对待。对待之道,贵在守柔:“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六章)抟气以致柔为原则,心身气俱要柔。处世待人要柔,要慈,要愚,要善,要爱。慈、愚、善、爱,也都是柔的表现。内外俱柔、无冲突处,冲和泰然,是修真的根本条件。

5.有无并重。从有入手,善于用无。有为法、无为法,都是法,适合于自己的,即是“上法”。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选择法的易者近者,自己易学易懂,性的所近,尤其是治病健身客观所需的理法来修炼。首先,要从有为入手,以正确的修炼的有为,逐渐损除不正确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上的有为(私欲与偏嗜);要重视和善于运用“无”的作用,从有形到无形,由炼形、炼身、炼气进而炼精炼心炼神,最后炼神返虚、天人合一,而以炼心贯穿于全过程。

6.积德为本。德是道的基础,道是德的根本。积德是进道的阶梯,是金钥匙,是求高师的正确捷径,是“天人合一”的康庄大道。老子处处讲慈,讲愚,讲善,讲爱(“爱以身于为天下”,〈十三章〉“爱民治邦”〈十章〉),讲求推己及人,以道化己,化众生,化天下,即是“大道行世,天下为公”,现代的提法是造福人类,造福宇宙。古语说:“相由心改。”心理作用于生理,一心为善,心花怒放,其道光明。

修真要知常达变,还要防危虑险,察之于机先,见机行事,未雨绸缪易见效,谋之于未兆,防患于未然,所以要切实掌握注意事项。

大要如下:

1.“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三章)要远离声色犬马的场所,要“少私寡欲”,(十九章)摆脱名缰利锁的束缚,“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十三章)

2.“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惨于欲得”,(四十六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四十四章)修真切忌急于求成,贪多图快,刻舟求剑,乃取败之道。要留有余地,炼后要精神饱满,犹有余兴,不可一往直前,勉强而为,着意追求,“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六十四章)唯知止,方能不殆,方能有成,止于其所当止,止于其所不得不止;唯知足,方能不辱,方能有功,足于其所当足,足于其所不得不足。还要因人因病因时因地而制宜,切忌好高骛远,贪名图利,争先恐后,以功自炫,求市于世。特别是要足于根本,止于根本,一以归根复命为本。至于潜能的开发,任之自然,不可有心为之,要以无功为功,要视有若无,要以“玄德”处之。要防盈戒骄,以谦虚自持,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无敌,几亡吾宝矣”,(六十九章)骄傲自满,任意妄为,轻举冒进,未有不败事的。唯有“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六十四章)

3.以下为基,以阴为主。要注意筑好基础,基础在于下丹田,在于治病健身,在于精气神的饱满,在于性命双修,在于“涤除玄鉴”,(十章)在于积德弘道。修真要注意先炼下,后炼上;先炼形,后炼神;先炼阴,后炼阳。在阴与阳这一对矛盾中,婴儿之时,阴阳平衡和之至,未尝偏离,后来由于人欲渐开,人事多端,动则阴耗,以致相对地“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因此,中老年人的疾病,以阴虚阳亢者居多,尤其是男女更年期症状更是如此。所以要先炼阴,以阴补阴,先补其阴之不足,以为阳的根基,而切切不可先炼阳,或多炼阳,此为修真的大戒,否则必有生命的危殆。

4.“见素抱朴”,(十九章)以“淡”自养。老子说:“道之出言也,曰:淡兮!其无味也。”(三十五章)唯淡为正,凡声、色、味之正,都归之于淡。淡者,泰和也,中和也。唯淡能养阴,静则阴生,非淡不能静。淡便是见素抱朴,而“五色使人目盲,五音使人耳聋,五味使人口爽,驰骋畋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行妨”,(十二章)这些都是有伤于生,有损于德,有害于道的,都要戒之。所以要“去甚,去奢,去泰”,(二十九章)“恬淡为上”。(三十一章)

5.“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六十三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六十四章)修真要脚踏实地,从易处细处实处做起,既要胸怀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又要得失成败委之自然,不着于心;既要“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四十一章)“强行者有志”,“自胜者强”;(三十三章)又要戒慎恐惧,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只有这样,在进道的行程中,自然会“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二十三章)“成功遂事,百姓皆谓:‘我自然’”。(十七章)

6.“孔德之容,唯道是从”,(二十章)“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五十三章)修炼大道者要使自己道德高尚,达到大道的高层次、高境界,就要一切言行以我合道,唯道是从,心身与道相合,一举一动,唯畏偏离了大道。大道十分平坦易行,俗人偏图近贪快,而走羊肠小径,容易迷失方向,易于出偏。所以无论对人对己,都要不离于道,道在身中,身在道中。

 

 

回目录

 

 

十三、宇宙四大人居一  道莅天下德交归

 

修炼大道者历尽艰辛,“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五十四章)人生得以升华,修成得道的“真人”——真正的人,不但从动物界超脱出来,而且从世俗界超脱出来。“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二十五章)宇宙之中,人居四大之一,获得至高无上的尊严,无愧于人生,无愧于宇宙,无愧于大道。这是人生修真的最高境界,即身即道,即道即身,心身溶道,与道合真,老子的“极乐世界”,即在现实的自我中实现。

成为四大之一的人类,其素养特质是:

1.闻道勤行,善于自学、自知,能够自尊、自爱,勇于自损、自胜,公而无私,正而无妄,明而无昧,甘处众人之所恶,愿受邦之垢与不祥,“以百姓之心为心”,(四十九章)永远保持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三宝”而不失。

2.“道法自然”,(二十五章)一切言行“唯道是从”,(二十章)“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六十四章)把握自然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辅助促进,而不敢任意妄为,“行于大道,唯施是畏”,(五十三章)“慎终若始”。(六十四章)所以能够“善始且善成”、(四十一章)“不失其所者久”,(三十三章)终于“大器免成”,(四十一章)“没身不殆”。(十六章)

3.“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五十五章)修真含德,复归于婴儿赤子,“精之至”,“和之至”,全身精气神异常饱满,生命活力异常充沛,处于高度和谐美满的状态。

4.人的种种潜能自然地迸发,在山陵行走,不必避开犀牛和老虎,进入两军对阵,不被甲兵所伤,蜂蝎毒蛇不螫,鸷鸟猛兽不搏,往而不害,处处安平泰;而且“玄鉴”清明,能够“前识”,善于预见,“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四十七章)身居斗室,知晓天下事,窥察宇宙的奥秘,“明白四达”,(十章)“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四十七章)“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十五章)好比古代善摄生者、善为道者。

5.修炼大道,蓄养“玄德”,“上善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八章)以道溥天下、道化宇宙为人生的天赋使命,“损有余,以奉天下”,(七十七章)以补不足,而且“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而不居”,(二章)永远“广德若不足”,“道褒无名”,(四十一章)而大异于世俗,复至于大顺,“是谓配天,古之极也”,(六十八章)完全溶合于道,修真成为得道的圣人。

此是举其大者,约略而言。归结一句话,便是“道德为心扬真经,死而不亡共道久”。

这是人类本性的复归(不是常人所误解的“复古”、“倒退”),是人类自发诞生于道,继而异化于道,终于自觉向道的复归。这种复归,是人类“明”的过程。是时,人类乃生活于理想的大道社会之中。

人类有史以来,无数代人所响往,许多有识之士所追求的“大同世界”、“桃花源”、“极乐世界”、“天国”、“乌托邦”、“理想国”、“至德之世”、“小邦寡民”、以至“生物圈”、“共产主义”等等,是“名可名,非恒名也”,(一章)名称虽然不一,其实是殊途同归,皆反映了人类历代的共同理想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当然,它是经历了发生、发展而逐步走向科学化的历程,即走向“科学社会主义”的历程。

此际得道的真人,好似“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庄子逍遥遊》)庄子描绘藐姑射山的“神人”(具出神入化功能的人),肌肤似冰莹雪洁,绰约妙姿似处女,辟谷食气,驾云御龙,游于四海之外,神凝于中,而谷物丰登,不生病害。对此,世人多以神话视之,然证之以古今中外高功能的人,虽然稀少,却是可以窥其一斑,而非言之无据的。

老子修道的极致是“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溥”。(五十四章)他要求修炼大道者在世修炼,不离于世,又超越于世,首先从修身开始,而家、乡、邦,逐步扩展、逐层递进,进而“修之于天下”,“以道莅天下”,(六十章)天下皆化于道,人生亦自俗人而真人而成为圣人,臻于理想的大道境界,是为终极目标。全中国以至天下,由得道的圣人,实行无为而治,中国有很多的大邦和小邦,不但和睦相处,“皆得其欲”,而且“则大者宜为下”。(六十一章)大邦谦虚处下地爱重小邦,而小邦可以从容于道,彼此相溶于道。中国古代,如尧时是“协和万邦”。“邦”系诸侯的封地,或部落的居地。

老子指出当时尚存在的一种良好社会现象:“小邦寡民,使有十百人之器而勿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车,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八十章)并且指出它是原始社会自然合道的投射,没有私欲,没有剥削,没有战争,百姓过着“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悠然自得的生活。此乃于人类社会中,占有十分之三的“生之徒”,自然合道而走向正常的生命途径,尽其天年的。

它们仍似晨星般散布于现代:

例一,南美洲安第斯山比尔卡班巴村,峰峦起伏,清泉淙淙,绿树成荫,青草遍地,有“桃花源”之称。无一家工厂,无环境污染,无噪音干扰,无一个心脏病者,居民4564人,百岁老人八十余人,一百二十岁以上五十人。它与苏联的高加索,克什米尔的罕萨,并列世界三大长寿村。(《世界知识》第16期)

例二,加拿大格赖斯峡湾,离北极九百公里,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小镇,居民134人,户不上锁,几乎没有犯罪。村长说:“我们要做的就是听取意见,互相协作,互相帮助。”它保持了数千年的生活方式,号称北极“桃花源”。(美国《纽约时报》,1992321

例三,喜马拉雅拉达克王国,“许多农活是共同分担,在收获时,农民互相帮助,一队队男女和儿童一起在田间干活,笑声和歌声不绝于耳,无论男女都各尽其能。妇女们都显示出巨大的自信和强烈的个性与自尊,她们所享有的地位,比我所了解的任何一个社会都高。老年人直到临死,仍充满活力。”英国女作家海伦娜诺伯格一霍奇在《古老的未来》一文中呼吁:向拉达克学习!(英国卫报新闻社《值得世界学习的喜马拉雅乌托邦》199242

例四,印尼爪哇岛,距首都雅加达仅85公里的山区,生活着与世隔绝的巴兑族人,二十七个村,共四千人,没有现代文明的产物,如商店、医疗所、学校、货币,以物易物,生活极为简朴。(香港《新晚报》文《印尼巴兑人抗拒文明》,199221

但是,它较之人类贵为宇宙中“四大”之一的崇高位置和人生的庄严使命,乃差之远矣!因而,当以此为起点,进而升华于人为宇宙四大之一的主体位置,从自发自在而转化为自觉自为,“道法自然”,以人“配天”,(六十八章)从而转化世俗的私妄昧为大道的公正明,使人类走向健康、幸福、自然的和谐世界。

老子指出,人类必须走“反者,道之动也”(四十章)的道路,即走否定之否定的道路,建构大道理想社会,其领导者应是百姓乐推而不厌的大道圣人,“太上,下知有之”,(十七章)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二章)百姓皆注其耳目焉,圣人皆孩之,待之如亲生的儿女。

在这种大道社会里,

人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臻于“上德,无为而无不为”,“致虚极,守静笃”,(十六章)以归根复命,从而“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

在这种大道社会里,

人际相处以道,相溶以德,互相尊重,谦虚柔和,俱以己之有余,以奉天下之不足。唯有济世救物的慈心,而无一己之私欲妄情;唯有重积玄德的愿望,而无一己之自矜自伐。

在这种大道社会里,

“天地相合,以输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三十二章)

“成功遂事,百姓皆谓:‘我自然!’”(十七章)

在这种大道社会里,

“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天下观天下”,(五十四章)深知祸福倚伏之理,把握进退成败之机,一切以大道根本规律——“常”为标准,而“行于大道,唯施是畏”,抓紧自我的心灵革命、思维革命和情感革命,不断地提升自我的道德境界,全方位地道化人生,永远“广德若不足”,(四十一章)以期修真成圣。

在这种大道社会里,

向“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的“古之善为道者”(十五章)学习,今译如下:

豫然迟疑啊!他好似冬天涉渡河川;

犹然戒慎啊!他好似畏惧四周邻居;

俨然庄敬啊!他好似宾客的矜庄;

涣然流散啊!他好似冰凌的溶释;

敦然浑厚啊!他好似原木的纯朴;

旷然虚空啊!他好似山谷的宽容;

浑然混沌啊!他好似水流的浊乱。

谁能够浑浊而让它静止,徐徐地澄清?

谁能够安定而让它活动,徐徐地生长?

葆藏此道的人,不喜欢盈满。

唯有不盈满,所以能够衰敝而新成。

在这种大道社会里,

以古代《建言》(四十一章)的经验教训,作为修炼大道的座右铭,今译如下:

明证于道,好象昏昧无知;日进于道,好象步步后退;平坦的道,好象崎岖不平;

崇高的德,好象谦卑的溪谷;广大的德,好象贫乏不足;建树玄德,好象偷窃;

质朴纯真,好象混浊;最洁白的,好象垢污;最大的区域,没有边隅;最大的器才,是无须陶铸而成的;最大的声音,是听不见的;最大的形象,是没有形状的;

道褒扬无名的状态。

唯有道,善于开始,而且善于成功。

在这种大道社会里,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五十四章)人类自身的扩大再生产,绵绵不辍,身心健康,灵能迸发,道德高尚,而臻于大道真善美境界,与道合真,与天合一,与万物为友,“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三十五章)和谐自然幸福,莫逾于此。人生得其所哉!“死而不亡者,寿也”。(三十三章)

总之,其根本出路,乃在于复归于道,大顺自然,奉行“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五十一章)的宇宙根本规律,走内真外圣之路,于己,得道之真,而含德之厚;于世,实行圣人之治,而德溥天下。与此同时,人人殷勤实践“治人事天,莫若啬”的“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五十九章)完成人生大道千里之行。

老子的大道理想社会与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俱是一脉相承,殊途而同归,乃深深植根于中国和全人类社会生活的土壤之中。

在马克思看来: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也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作为社会的人,即合乎人的本性的人的自身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彻底的、自觉的、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丰富成果的。”

在这种社会里,“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立、自由和必然、个体和人类之间的真正解决。”

“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恩格斯充满热情深邃地预见:

“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是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在主要的方面和日益增长的程度上,达到他们预期的结果。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反杜林论》)

“此时,人类在精神领域完全实现了自己,从而变成了完全的人,并且完成了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宇宙与人生的统一。此时,思维的解放,精神的自由,也得到了实现。”(萧焜焘《自然哲学》)

这就是“修之于身,其德乃真”的人——真正的人,脱胎换骨,形神俱妙,天人合一。

这就是“涤除玄鉴”,(十章)无疵无瑕,无污无染,超凡脱俗,玄同一切,实现了思维的解放,精神的自由。

人类通向此种大道境界、大道社会的根本途径,乃是:“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十六章)

明道知常,具无上正等正觉,克服利己主义,消除盲目妄为的倾向,摆脱外在偶然性的支配,从世俗的迷妄自误中超脱,洞见历史的客观必然性,把握自我人生的命运,宇宙共我合一,万物与我并生,天人合一,浑然一体,随心所欲不逾道,而臻于大道的真善美境界,与此同时,胸怀大道,天下为道,而以“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溥”为人生的终极关怀。

我依稀听到老子心灵的呼声:人类啊!大道之子,迷途知返,复归于道吧!

在人类的面前,似朝阳初升,喷射着万道光芒,展现了一条宽敞平坦的金光大道——中华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老子亦人也,有为者当若是。让我们在老子停步的历史路碑处,高擎大道科学的光辉旗帜,为往圣继绝学,为大道谱新篇,披荆斩棘,奋勇前进吧!

 

 

回目录

 

 

十四、跨越千古以常新  大道行世迈新步

 

《道德经》以人之道——人生修身处世、治国化天下之道,合天之道——宇宙、天地人、万物自然之道,博大精微、玄奥艰深。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汉“文景之治”和唐“贞观之治”,便是用老子之道治国化天下的光辉范例,有名的魏征便是一个道士;张良帮助汉高祖刘邦取得天下之后,功成名遂身退,从赤松子游;以及邱处机万里西行,劝告成吉思汗等等历史故事,都反映了这部书的无穷妙用,造福于世。

老子为中国哲学之父、百家之祖,道家、道教奉《道德经》为不朽圣典,医家受其熏染含育,写下名著《黄帝内经》。它对我国的哲学、科学、文化、艺术、军事、治国和养生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十分深远;特别是继承发扬了中华大道传统,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与绵延、高度的理性思维和民族性格的形成,以及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创造与推进,都起了不可磨灭的主导作用。古代盛行“黄老之学”,响往“黄老之治”,便是一个明证。

因此,中华民族以一种特异于西方文明的东方文明而屹立于世。英国李约瑟穷四十多年的精力,编写《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雄辩地证明了现代文明来源于古代的中国。

197312月,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两种《老子》帛书抄本,说明在二千多年前的汉代,《道德经》便已十分流行。当时还没有印刷术,所以辗转抄录,死者不但生前极为宝爱,死后还作为殉葬品。

198811月间,苏联著名汉学家李谢维奇来穗。他说:“老子是国际性的。”(罗尚贤《老子通解》)

我国今天,更兴起了“老子热”,这股大热潮影响所及,世界性的中国热方兴未艾,许多西方有识之士想借探索中国文明的奥秘——老子、道、道家、中医、人体功能等奥秘,来开拓人类文明继续前进的道路。

现在世界上译本,据说有德文64种,英文83种,法文33种,荷兰文19种,意大利文11种,日文10种,西班牙文10种,丹麦文6种,俄文、瑞典文、匈牙利文、波兰文各4种,芬兰文、捷克文各3种,冰岛文2种,还有葡萄牙文、越南文、世界语各1种,(克努特沃尔夫《西文道教书目》)可谓盛况空前。它在世界上的发行量仅次于《圣经》。

美国《纽约时报》把老子列为全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美国学者蒲克明肯定《道德经》是未来大同世界家喻户晓的一部书。

当前,世界性的“老子热”、“大道热”,的确是汹涌澎湃,大势之所趋,不是出于人力的所为,而是人类历史的命运所内蕴的自身的要求,即从对自然、对自身本性的异化,而复归于自然、复归于道的内在的不可抗拒的要求,乃是历史必然性的作用。

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外研究老子的队伍不断扩大,佳作犹如雨后春笋,国外机构也纷纷成立。

“李约瑟在晚年把自己描述为一个‘名誉道家’。我把他称为‘当代新道家的先驱’。”“在我看来,李约瑟对人类思想史的最大贡献在于,他发现的道家思想的世界意义。我甚至想,他的这一发现可能是,在人类历史的转折时期,新的文化复兴和启蒙运动的起点。”(董光璧《当代新道家》)

葛荣晋说的好:“在当代社会的各个领域,老子及其道家思想的灵魂,还在以各种不同方式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作用,渗透在各个生活领域和学术领域,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只有我们把这些社会价值揭示出来,才能把道家思想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道家思想具有强大的时代生命力。”(《道家文化与现代文明》)

“后期道教学者极力追求‘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从自然哲学转到生命哲学,再具体化到人体功能的深入探究,从大宇宙(天)与小宇宙(人)、自然大生命与个体小生命的同构与互动的角度,探索生命的奥秘,揭示出许多人体功能的自然节律,促进了中国特有的道术科学和养生妙术。”(萧萐父《众妙之门——道教文化之谜探微》序)

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1968年,他首次指出老子是在两千多年前预见并批判今天人类文明缺陷的先知。他以“返老还童”比喻道家思想的现代性。

我国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在《当代新道家》的序中,还进而为这种“复归”从哲学高度指出它正如恩格斯所说的,“自然过程的辩证性质以不可抗拒的力量迫使人们不得不承认它”,“除了以这种或那种形式从形而上学的思维复归到辩证法的思维,在这里没有其他任何出路,没有达到思想清晰的任何可能。”(《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旧序》)

这些发自心灵的呼唤,它们不正是人类向自然、向道复归的时代回音吗?他们不正是以老子之心为心,用真诚的眼光关注着这种大复归的进军吗?他们不正是以全生命的力量来号召着、期待着世人们涌入复归的进程吗?

老子的理想是不要停留在“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上,他反对独善其身,而号召:“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溥。”或许上述世界性“老子热”的状况,可以说是老子道化天下,大道行世迈新步,已经跨出了难能可贵的第一步吧!

 

 

回目录

 

 

道法篇

 

老子修真大道道法

大道自然法

 

 

 

老子修真大道道法总称“道法自然”,共分三部,第一部“大道自然法”,第二部“虚静自然法”,第三部“无为自然法”。它们都是从《道德经》中破译悟化而来的,相互之间,原来没有高低的分别。它们的界限,也很难分清,不过是勉强为它命名,便于修炼大道者入门,亦利于有成者的深造。

修炼大道的关键,在于读书明道,把握规律,进而修炼“意境”,修炼精神境界,修炼人生真善美境界,修炼大道的境界。有此境界,什么动作,什么方法,可有可无,这是无上心法。

老子修真大道,要求从万物、万事、万法的根源处下手,而不要舍本逐末,随波逐流,失散无穷。若得其真,一切语言文字实是不足以形容大道于万一,更无论其中“玄之又玄”,(一章)出乎意表,超然世外,所谓“不可思议”、“不可究诘”的部分。

各部道法不过是示以方便法门,倘若循此而进,道德在心,变化由我,自是不难开启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而升堂入室,以至于大成,修真证道成为真人,道溥天下,更臻于圣人的地步。

法本无法,法由心生;法法平等,渡河筏子。

过河弃筏,方是了达;执着于法,是为痴迷。

读书明道,积德进道,历事证道,无非妙法。

行住坐卧,徼妙齐观;圆机活法,存乎其人。

 

 

回目录

 

 

、大道自然法

 

(一)大道自然法  (五)天人合一法

(二)浑然一体法  (六)冲气为和法

(三)左旋右转法  (七)采药炼丹法

(四)阴阳交泰法  (八)返朴归真法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这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论。

第一节大道自然法,道,是物质性的基本存在。它处于本体阶段的时候,叫做“无”、“无名”,就是无极的状态、无序的状态,浑浑沌沌。我们天天都在动,思想也在动,所以要复归于自然。

第二节浑然一体法,从无序到有序,就是无极生太极,老子叫做“道生一”,一就是太极,含阴含阳,没有分开,是有序化的开始。

第三节左旋右转法,一分为二,太极分为阴阳,“一生二”,左阴右阳,左炼阴,右炼阳。

第四节阴阳交泰法,上阳下阴,乾是阳,坤是阴,这个乾坤是广义的,可以是天地,可以是宇宙,自身的阴阳要交泰,天地、宇宙的阴阳也要交泰。

第五节天人合一法,内外阴阳、宇宙(天)与我要合而为一。

这三节都是炼养阴阳,逐层递进,步步升华。

第六节冲气为和法,是“二生三”,二是阴阳两气,负阴而抱阳,相根相生,冲盈动摇,交通融合,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和谐平衡,密不可分,成为“一团和气”。和是人与万物化生的根本,是生命力充沛的体现,是最佳的生存状态。修真就要炼这个“和”,从一般的“和”,要炼到高度的淳和,叫做“和之至”。不是这个和,就偏了;有了这个和,便进入理想的真善美境界。和气生人,和气生物,和气致祥,万事万物都要和。这个和,怎么来的?它是在动态——不断地运动中实现的,是相对待的阴阳双方,经过不停地矛盾斗争,渗透,互补,融洽,“冲气以为和”而取得的。

第七节采药炼丹法,前面也有采药炼丹,这时是总收获,收为我有,储以待用。

第八节返朴归真法,“三生万物”后,要返朴归真,返回到原始状态,复归到真善美的原初状态,“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朴”,“复归于无极”。(二十八章)复归是修真把握自然的结果,是“道法自然”(二十五章)的目的,于是就能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了。

这是大道自然法八节道法相互之间的关系和它们的原理。

 

 

(一)大道自然法

 

口诀:心正气顺,心平气柔,

心慈气和,大道自然。

 

1.口诀要义:

1)心正气顺:心正,要想大道的,想做正事,做好事,与人为善,道德为心;要“少私寡欲”,(十九章)私心杂念要少;不存不满之心,心中没有疙瘩,凡事不斤斤计较,要报怨以德。

如果有了不正之心,要逐步地把它淡化,把它消除,这是洗心法。淡了,化了,心正了,气便顺了。

假如发了火,生了气,气就冲了上去;假如悲哀,气便下来了;忧虑多了,气便郁结了;恐惧,气便消沉了。这些,都是心机与气机的关系。

只有心正,方能气顺,这是修真的基本条件。

2)心平气柔:心平静了,气便柔而不刚。气刚,伤己又伤人。要善自调节,化刚为柔。

3)心慈气和:象慈母一样,慈心爱护天下的百姓,爱护宇宙万物,要“以百姓之心为心”,(四十九章)到了这个境界,身中的气自然而然地就和了。

4)大道自然:道法自然,自然是大道的本性。我们要从违背自然的不自然状态复归于大道,复归于自然,要慈爱大众,慈爱万类,道化天下,道化宇宙,要有这个远大的目标,然后,方能符合大道自然。

老子说:“心使气曰强。”(五十五章)一个强者,气要受心的指挥。怎么指挥?就是用正心、平心、慈心去下达命令,让气顺、气柔、气和,方能大道自然;于是吐故纳新,自行调节,自动补泻,不治自治。

心虚道来居,心正气自顺,心平气自柔,心慈气自和,大道只自然。

2.动作要领:

1)松静站立,头顶蓝天,脚踏大地,双眼含光,口轻闭,两手下垂体侧,手掌莲花状,两脚同肩宽。(下同)

2)呼吸绵绵,轻缓柔和,吐故纳新,自行调节,自动补泻,呼吸九次(或三十六次)为度。

 

(二)浑然一体法

口诀:我是宇宙,宇宙是我,

浑然一体,通体透明。

 

1.口诀要义:

1)我是宇宙,我站在宇宙之中,我弥漫于宇宙;宇宙是我,宇宙溶化了我。

2)我身上的五脏六腑、所有经脉气血,所有细胞,所有一切,都溶化了,浑然了;我自身浑然一体了,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了,与宇宙浑然一体了;然后,从内到外,自小到大,通体透明了,闪闪发光了,宇宙也透明发光了。

3)呼吸自然,呼则弥漫宇宙,吸则收藏于密(丹田密处),补养精气神,身似莲花,有的含苞,有的怒放。

4)道在身中,身在道中,无内无外,浑然一体,无污无垢,通体透明。

2.动作要领:

1)同上。接着两手抱球于腹部,双手指尖相对。

2)呼吸自然,一呼弥漫宇宙,一吸收藏于密(丹田密处),内外交通,绵绵若存。

  

(三)左旋右转法

 

口诀:左旋炼阴,右转炼阳,

阴阳并炼,炼养相兼。

 

1.口诀要义:

1)宇宙万物的运动,都是圆的,周行而不殆。在有限范围内,圆可以打破,是开放式的;但它是圆,相对来说,又是封闭式的。我们自身也是圆,它是开放式的,跟宇宙交通,这是内外的和谐统一。它是开放和封闭的辩证统一,属于天人合一的范围。

但是,无限的宇宙里,这个圆不能打破。既是无限,又从何而开放?放到那里去?所以老子说是“周行而不殆”。(二十五章)这是大道运行的根本规律。

左旋右转,就是阴阳两气的运动形式,左右手划圆,自身是一个圆,化出去,是无数的同心圆,整个宇宙也是一个圆了。

2)左旋炼阴,右转炼阳,阴阳并炼,相根相生,相辅相成,又炼又养,炼养结合,阴阳既济,心身康健。

2.动作要领:

1)同上。上节完成后,两手下垂体侧。

2)左旋,左手向内于身前划圆,以脊椎为轴,水平面节节圆转,转身向右,带动双手,双眼向右平视;右转,右手划圆,转身向左,余同左旋;左旋与右转,一上又一下,圆转无阻滞,灵活得自在,各旋转九次。

 

(四)阴阳交泰法

 

口诀:坤阴乾阳,内外周流,

外为我用,阴阳交泰。

 

1.口诀要义:

1)上乾下坤,乾坤是广义的,这是后天太极。要内外交流,成一大圆周,上身下俯,双手伸入地下去,接坤阴,然后,抱气从涌泉、脚掌进入身内,自下而上,整体贯注,从头顶百会出去,接乾阳,循环往复,内外周流,先阴后阳。

2)气从整体贯注,无微不至,不是仅走那一条经脉,那样,太狭小了。一个人,一团气,和宇宙之气相接,边交流,边疏通,边清浊,边补养。

3)阴阳交泰,把身上一切病气、浊气、不正之气清洗干净,这叫“去其所多余”;把身上不足的元气、阴阳之气补足,这叫“补其所不足”;从而取得高度的和谐,精气神饱满,大放光明,每个毛孔中,都放出光明来。

4)宇宙阴阳,我身阴阳,内外交流,循环往复,外为我用,疏通补养,整体贯注,无微不至,阴阳交泰,光明无限。

2.动作要领:

1)同上。

2)双手掌心向下,微伸向前,俯身往下往后划圆,接坤阴(地阴、宇宙之阴)从涌泉、双脚入身,掌心向内,由下而上,整体贯注,至头部翻掌,掌心向前,双手上举,自百会而出,上接乾阳(天阳、宇宙之阳),成一大圆周,内外周流,循环三次;双手翻掌,掌心向前,俯身接坤阴,往上往后划圆,接乾阳从百会、头部入身,由上而下,整体贯注,自涌泉而出,下接坤阴,俯身双手翻掌,掌心向前,从下而上,成一大圆周,内外交流,循环三次。以上为一节,三节为度。

 

(五)天人合一法

 

口诀:顶天立地,双手划圆,

信步逍遥,天人合一。

 

1.口诀要义:

1)我在宇宙之中,上顶蓝天,下踩大地,上接阳,下接阴,全身与宇宙阴阳相接相合。

2)以肚脐为圆心,双手划圆,自然行走,信步逍遥。

3)吸采宇宙精气神,炼我丹田;呼灌注全身内外,充实饱满。一呼一吸,绵绵不断,一合一开,身如莲花,一收一放,宇宙与我,息息相通,天人合一,自由自在。

2.动作要领:

1)同上。

2)双手向内于身前划圆,以肚脐为圆心,一左一右,一上一下,交替划圆,信步而行,逍遥自在。集体修炼,前行三步,后退三步,或原地踏步,共九步,或三十六步。

 

(六)冲气为和法

 

口诀:负阴抱阳,周身通泰,

内外一体,冲气为和。

 

1.口诀要义:

1)负阴抱阳,阴阳相抱,相守不离,阴阳充沛,交通和谐,所以周身通泰,舒畅祥和。全身都是太和之气,没有瘀阻不通的地方,都是透明发光,没有阴暗的角落,舒畅愉快之至。

2)无物无我,忘呼忘吸,内外一体。首先,和之于己,自身气血、脏腑一切都和了;然后,和之于人,和之于万物,和之于宇宙,内外俱和,无所不和,到此境界,乃是和谐自然、理想幸福的境界。

2.动作要领:

1)同上。

2)双手相抱于胸前,指尖相对,负阴抱阳,似一圆球,恍恍惚惚,相冲相融,交通成和,周身通泰。

3)内外一体,冲气为和。双手相抱,似一圆球,指尖相对,全身以至宇宙都是一个球,气感很强。双眼含光,有意无意,恍恍惚惚,相冲相融,交通成为和气,到了无我无物、物我两忘的状态,连呼吸也忘了,浑然一体。

 

(七)采药炼丹法

 

口诀:宇宙在手,抟气致柔,

外炼内储,采药炼丹。

 

1.口诀要义:

1)上面炼了阴阳,炼了和,这些是“药”。现在要采药炼丹,不但善于播种,更要善于收获。前面各节也有采药炼丹,那是边炼边采,随种随收。这个时节,是收获阶段,要总收获。

2)两手平面地转,宇宙在我手,万化由乎心,转九下停下,吸气采药,呼气时送入丹田炼丹,吸采三次,再转再吸。这是冲气为和之后,把宇宙精气提炼吸收,叫做外炼内储。吸收,不但通过呼吸、丹田、脏腑、五官,以至全身细胞都可以采药炼丹。但以三个丹田为主,三个丹田中,又以下丹田为主,这是基础。只有基础坚实牢固,方能深根固柢而不拔。

3)它可以治病健身,可以开发智慧,可以提高功力,可以激发功能,可以延年益寿,是炼丹妙法,妙在自然结丹。

2.动作要领:

1)同上。

2)两手成莲花掌,弯肘平伸身前,宇宙在我手心,双手向内自然旋转,抟气致柔,九转一停,吸采三次,为一节,四节为度。

3)边转边收,吸采呼蓄,炼丹在田,外炼内储。

 

(八)返朴归真法

 

口诀:清静虚静,返朴归真,

深根固柢,长生久视。

 

1.口诀要义:

1)清静,心身内外要清净宁静,私心杂念要少,绝不能有邪念。先清,然后才能虚。虚静,从淡化到消失世俗的七情六欲,那些肮脏的东西少了,没有了。私心少了,公心多了,妄见少了,正见多了,就是大道之心多了,这是一个新旧交替的艰难痛苦的历程,这样方能自行调正,自动运化。这是觉悟的过程,迷而不悟,到不了这个层次。

2)无私无妄,成为真正的人,这是老子修真大道“修真”的要求,是把握自然的过程,只有这样方能返朴归真。它不是什么“任其自然”,提倡放任,是不对的。真,便是对必然性的认识和把握。这个“真”,便是自由。因此,真正的人,是自由的人。认识和把握了必然性,便是“善”,是完善的人。通过实践,实现了这个必然性,使它从必然变为现实,把大道的理想变为现实,实现了天人合一,是“美”,是美满的人。真、善、美三者,浑然一体,原不可分,便是返朴归真,至真、至善、至美。

3)深根固柢、长生久视,是修真的根本目的和最高境界,所谓“尽其天年”、“我命由天亦由我”。老子正是由于“修道养寿”而享有一百六十多岁,(《史记老子列传》)而且留传了万古常青的《道德经》五千言,以至“死而不亡者,寿也”,(三十三章)成为后人的光辉典范。

我们不仅个人要深根固柢、长生久视,推而广之,我们的家庭、国家,以至人类、宇宙,都要在道德哺育下,深根固柢,长生久视。

清静虚静,自正自化,把握自然,返本还源,返朴归真,与道合一。深根固柢,长生久视。

2.动作要领:

1)同上。

2)双手拇指相交,左内右外,合抱于腹部,呼吸绵绵,精气神俱返身中,默默自守,吸气九次或三十六次。

 

这部《大道自然法》,是信息和招式相结合,是炼心和炼形相结合,是内外相结合,而以信息为主,以炼心为主,以炼内(炼己)为主的。因此,口诀不但要熟记,更要心领神悟,逐步加深理解它的真意所在。

它的口诀,可以作为静功观想的要求和意境,从而进入大道的境界。

这部道法,行住坐卧都可以炼,但站式是基础,要先炼好。它不受时间、地点、场所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炼。整部八节一起炼,也可以分别炼其中一、二节。

它可深可浅,因人而异,升降开合,微妙唯心,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圆机活法,在乎其人。

它本身没有什么禁忌范围,适合于大众修炼。

有精神病史或家族史的人,癌症等特殊病人,或危重病人应个别指导,加强辩证修炼。

 

 

            

 

 

回目录

 

 

要诀篇

 

十二诀妙用无穷  微妙玄通道境界

 

《道德经》五千言,浑然一体,句句是法,处处是诀,择其要者十二字,随字衍义,以明其无穷妙用,从此悟入,自有益处。如能悟到法无法、诀无诀、功无功、德无德,便是真悟,大彻大悟了。

 

修真十二要诀

 

一、明字诀     五、柔字诀     九、  反字诀

二、常字诀     六、和字诀     十、  善字诀

三、虚字诀     七、啬字诀     十一、观字诀

四、静字诀     八、损字诀     十二、愚字诀

 

 

回目录

 

 

一、明字诀

 

道理不明,寸步难行。修真先明道,然后方有立脚下手处。明道的要求:

首先,要知常,认识并把握自然之道的本性和规律,避免“不知常,妄作,凶”(十六章)的结果;

其次,“见小曰明”,(五十二章)察之于秋毫,谋之于未兆,“为之于其未有,治之于其未乱”,(六十四章)见机而作,动在机先;

再次,“自知者,明也”,(三十三章)明道之后,实践功夫便是以己合道。所以人贵自知,凡不合于道者损之、反之,合于道者守之宝之,累功积德,以至大成;

第四,“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三十六章)修炼大道者要掌握天地盈虚消息变化之道,人生祸福成败倚伏之理,随顺自然,而不主观强为,见机而作,趁势而兴,而且更要善于观察,透过现象见本质,掌握规律知未来,不可为表象、假象所迷惑,善于正中见反,以反求正,这是十分微妙难明的真理。这一点对于指导修真尤为重要。

当随着修真的进程,不断产生种种幻景之时,如何处理?修炼日久,自感没有大的进展,或者反感旧病复发,多有不适之时,如何对待?当进展顺利,效果显著,赞扬之声不绝于耳之时,如何防危虑险?等等不一,尤其是当炼虚静自然法不容易收发自如之时,或出现一些新奇现象,正邪难分、进退难决之际,都要一心不乱,知常守常以御变、待变,而明心正我尤为至要。心明自然无私而正我,无私便无畏,正我便真气浩然,自然处变不惊,守之以道,御之以常,这是防偏治偏的秘诀。

明道以自见、自是、自恃、自矜、自贵为大戒,此五者取败之路。

明道的最高境界是“明白四达,能无知乎”?(十章)

 

二、常字诀

 

常是道的自然规律,是道的自然体现。符合于道的叫常,不符合于道的叫反常。修真首先要明道知常,才不会下手便错,一无是处。

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修炼大道者要炼此“和”字。法婴儿,就是法婴儿的“精之至”,“和之至”,这是归根复命的关键所在。所以,“知和曰常”。(五十五章)从此下手,头头是道,遂心所欲不逾道,以其心不但明于道,掌握了道的规律,而且化于道。如果“不知常”而妄作,难免凶险危殆的。

修真要知常达变,以常御变,万变不离其宗,则宇宙在吾手,万化由乎心。修真处世,顺其常,合于道,则能久能成。“大道甚夷,而民好径。”(五十三章)这种反于常道,骤成必骤败,欲速则不达。

守常为上,用变为下。

守常、自然无为是它的终端;用变,临时随机处理,出于不得已而为之,已是下策了。

“万物芸芸各返根,返根复命即长存;

知常返本人难会,妄作招凶往往闻。”(张紫阳《悟真篇》)

 

三、虚字诀

 

“葆此道者,不欲盈。”(十五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也。”(四章)老子教人修真贵“虚”忌“盈”,“持而盈之,不若其已”,(九章)“夫唯不盈,是以能敝而新成”。(十五章)唯有“虚其心”,以至“致虚极,守静笃”为修真必由之路。不虚,心无以静,根本谈不上什么修炼。所以他要人们学习山谷,要虚怀若谷,众流趋之,万善集之。

虚则能容人容物,无所不虚则无所不容。大海不择细流,高山不拒累土。常虚则注之不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上德若谷”。(四十一章)

虚极静笃自合道,炼神还虚返自然。

虚则无私无欲,虚则心灵朗照。虚静之极,无我之至,绝虑忘机,逍遥自在,大化流行,天人合一,而与虚空同体。

道家有“炼虚合道”功夫,“以阳神之虚,合太虚之虚,而融洽无间,所谓形神俱妙,与道合真者也”。(《唱道真言》)

 

四、静字诀

 

长生无妙诀,只在一静中。欲养其静,以坐为最妙法门。三教皆以静为下手入门的要法,而静绝难于动态中得。

老子教人修真,尤重此“静”字:“清静可以为天下正”,(四十五章)“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三十七章)“牝恒以静胜牡”,(六十一章)“静为躁君”,(二十六章)“静胜热”。(四十五章)当其浊之时,要“浊而静之,徐清”,(十五章)并以“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也。……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十六章)为归根复命之道。于此可见静的重要性。

唯静能养精气神,唯静能养心性慧,唯静能归根复命。《阴符经》说:“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

一静可以制万动。心静意自正,心静神自定,心静气自和,心静精自足。所以静为自养之道,养心莫善于寡欲,寡欲莫善于主静。

静者,道体虚无,实妙万有。静则役物,躁则役于物。人之本心自性,原自湛然常清,寂然常静,“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修真守静而至于笃,便是洗心退藏于密,韬光养晦,返朴全真,自可静明虚灵,玄鉴无遗。

静如止水,心似渊泉,静之至也。不动心,不起念,不追逐于名利,不醉迷于声色。要讲究无欲自静,不静而自静,此为真静。

如果因为唯静为善,就勉强为之,便会“强静生患”,欲静反躁,以至祸害随之发生。

但是,又要明白静不可无动,动静相根相生,相反相成,所以要动静不失其时。只是人生习惯于动,动多静少,所以逆而反之,要静多动少,以得其中和。

程明道《静后见万物皆有春意》诗: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英雄。

 

五、柔字诀

 

“柔弱胜刚强”,(三十六章)“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七十六章)“抟气致柔,能婴几乎?”(十章)“弱者,道之用也”,(四十章)“守柔曰强”。(五十二章)

老子处处以柔为教,因为柔弱是道的作用的特性。道之动是周行而不殆,是圆的运动,无曲折,无断歇,圆转无碍,不僵不滞,这正是柔弱的表现。婴儿是人的新生状态,他的表现是柔弱中和,草木万物也莫不如是。所以看似柔弱,却充满无限生意,是生命的途径,而刚强则是去死不远了。貌似柔弱,中寓至刚,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的没有超过它。

修真要法柔、守柔、用柔、归柔(如婴儿)。虚其心,弱其志,是柔的表现。体宜柔,筋宜柔,气宜柔,要效法婴儿筋柔骨强而握固,达到精之至、和之至。

能柔,则不刚不躁,从容自然。能柔,则能“曲则全,枉则正”,(二十二章)无往而不适,无往而不自得。

能柔,则“善行者无辙迹”。(二十七章)

善于用柔者,则善于用无。道自无中参,功从柔处得。

 

 

六、和字诀

 

“知和曰常。”修真处世要掌握“和”字,这样才能符合道的规律。婴儿生气勃勃,天真活泼,精气神三宝不亏于内,因为“精之至”,才能“和之至”。这是修炼大道者的模式。“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只有使阴阳两气相根相生,相冲相荡,互相交通而产生和气,不能失去平衡,不能有所偏离,才能和气致祥,以为修炼大道者治病健身、延年益寿,以至开发潜能的根本和基础。

以“冲气为和”,作为根本,不断积功累德,以至“和之至”地步,自然达到深根固柢、长生久视的目的,获得“修之于身,其德乃真”的人生真我的效果,然后再推己及人,以至道化天下。

所以和为“常”,和为本,和为贵。唯有和气才能致祥。庄子说:“我守其一,以处其和”,“不淫其性,不迁其德,无大喜大怒,以干阴阳之和”,养中致和,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功态中幻景幻觉,不扰于心),万物不伤,疾病不入。明朝德清说:“和气积中,英华昭著,秀实生成,皆道力也。”

修炼大道者既要和之于内(己),又要和之于外(众),要“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五十六章)达到“玄同”的境界。否则“和大怨,必有余怨”,(七十九章)虽然“报怨以德”,(六十三章)已是晚了一步,“焉可以为善”?亡羊补牢,是下下之策。

修炼大道者既要和之于人,更要和之于天,和之于自然,方能天地相合,以输甘露;阴阳相合,以孕太和;上下相合,以通志意(信息沟通);内外相合,以一天人。

唯有切实掌握“和”字妙诀,自可从“把握阴阳,和于术数”,进入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回目录

 

 

七、啬字诀

 

“治人事天,莫若啬。”(五十九章)啬是治人事天的法宝。唯有啬,方能重积德,而达到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啬精、啬气、啬神是修真养生的根本。啬者,如农民之善播种、善耕耘,更要善敛藏、善俭用也。啬者,俭用不伤。若大用无度,则耗散其真。孙思邈说:“嗜欲无穷忘却精,用心不已失元神;劳形散尽中和气,更仗何因保此身?”

庄子说老子“以深为根,以约为纪”。(《天下篇》)约就是节约啬俭。只有由文返朴,由博返约,“去甚,去奢,去泰”,(二十九章)“适动静之节,省思虑之费”以治人,“不极聪明之力,不尽知识之任”以事天,爱其精神,啬其知识,见素抱朴而不失,方能根深而柢固。

啬才能全性葆真,不以物累心;啬才能积功累德,不以欲害身。“神太用则衰,精太用则竭,气太劳则绝。”(臞仙)

啬的方法是:“精何以不竭,必也远色乎?气何以不泄,必也寡言乎?神何以不离,必也无欲乎?”(《养身集》)啬神可以补气,啬气可以补精,啬精可以补神。

然而,唯其善啬,方能善施;唯其善施,方能善啬。“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八十一章)

正是:

万千法门皆歧路,行不由径徒自误;

大道自然只平常,治人事天莫若啬。

 

八、损字诀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四十八章)为学所以明道,道理不明,盲修瞎炼,未有不走弯路,甚至出偏的。古语说:未有神仙不读书。为道必须日损,“少私寡欲”,(十九章)“去甚,去奢,去泰”。

损是修炼入口处,是下手第一着。“五色使人目盲,五音使人耳聋,五味使人口爽,驰骋畋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行妨。”(十二章)这些都是“大逆不道”的。如果沉溺于其中,要过常人的生活还不可能,怎么谈得上修真呢?唯有损,才能反,才合道。庄子说:“无以人害天,无以物伤性。”

损是涤除功夫。损之又损,是“强行者,有志也”(三十三章)的表现,是“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四十一章)的实践过程。损者,虚其心,弱其志;损者,破迷转悟,少私寡欲,以至于见素抱朴。损之又损,就是反之又反的过程,损无可损,便至于无为,无为自然而无所不为,不为而成,自正自化,自得正果。

损是为道的秘诀。要痛下决心去损,不但私欲要损,一切违背自然的生活习惯、文明享受、日常作为以至于种种有为法,亦都要损得干干净净,损得一私不留,一尘不染,一相不着,一念不生,一法不执,才能返于自然无为。不但私妄昧要损,一切世俗之心要损,不合于道的我见我明我情要损,而且对于正确的也要损,从否定中求得肯定,尤其要损己之有余,以奉天下之不足。

损的整个过程,是修真实证返于自然的过程,是含德之厚、归根复命的过程。它正是“学不学”、(六十四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六十三章)的过程。老子说:“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二十章)以道养身,身在道中,正是损的要求和最终目的。

洪自诚说:人生减省一分,便超脱一分。程明道说:减尽便没事。

自损即所以自全。损去其多余,方能补其所不足;损之于后天,方能复之于先天。损中有益,损而能益,不损不益。善于用损,便善于修炼大道。

善损者,不盈不骄,不刚不躁,守柔守雌,守后守下,处恶处卑,自然立于不败之地,是谓善为道者、善摄生者。

马丹阳说:道性虽无修无证,心要日损日消;消到忘心忘性,方契无修无证。

 

九、反字诀

 

“反者,道之动”,(四十章)“与物反矣,乃复至于大顺”。(六十五章)反就是“逆”。它是道运行的特性。道的运行是周而复始,如环无端,没有休歇,从道的虚无本体生出万有,万有又复归于虚无的道体,这就是反的过程,也就是道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没有休止符的。物极必反,相反正所以相成,对立面必定要向它的反面转化。一部《道德经》对种种矛盾着的对立面作了深刻精辟的论述,目的教人修真要善于用反、守反,以反求正,以反求常,以反求进。唯有善于“反”,方能复至于大顺,合于道的自然,而与自然浑然合一,这是道的自然本性所决定的。同时,世人之道,惯于用正,用顺,而与自然大背其道,正如《黄帝内经》说的“以妄为常”,完全颠倒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修真就是要来一个拨乱反正,使它“颠倒颠”,是否定之否定,方能反其反常,而至于常,大顺于道。

老子一再要求通过修真,复归于无物、无极,复归于朴,复归于婴儿。复归的过程,便是逆反的过程。由于“正言若反”,世人便难知;由于反反得正,世人便难行;由于私欲横流,积重更难移;以致唯有上士方能勤而行之,到了中士则若亡若存了,而下士却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为有于无,为正于反,为道于自然,正是老子修真大道的灵魂所在,而人们感到“玄”、“玄之又玄”,即是在此。

反者,一法天道的周行不殆,因循于自然;一反世人之常道,归之于天道,合于自然;皆以自然为指归,就是道法自然。

明于用反,善于用反,是修真的顿法(捷径),也是唯一的正法(不二法门)。

反之于无极、无物,就是反之于道的本体——无,天地未形,万物未生,阴阳未判;反之于朴,朴为太极,为一,是有之始,为天地万物人生的本来自性、先天状态,未经开凿雕刻;反之于婴儿,婴儿是人生之朴,泊然无欲,赤子之心,天真活泼,精和之至,自然之至;这都是要求返本还元,复归于道之自然,取得深根固柢、长生久视的正果。

从来修真无别诀,知返自然即玄机;

大道玄妙反中求,平步青云有何难?

 

十、善字诀

 

善是修真成败的关键。学以明道,知常曰明,明了之后,便要善择善处,时时处处事事在善字上着眼。

首先,要“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八章)凡是居处交友(道侣),从事应世,都要择善而从,有利于修真积德,尤其要动静不失其时,心如渊泉,常静似止水无波。

其次,要“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五十四章)“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无筹策,善闭者无关籥而不可启,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二十七章)修炼大道者不能脱离根本,“鱼不可脱于渊”,(三十六章)要守中抱一而不离;要法道之自然,以自然为宗师,法无定法;要“悠兮!其贵言也”,(十七章)信者不言,言要善信,自己要心中有数;要善于闭口返观收听;要善于以道自守,唯道是从。

第三,“夫唯道,善始且善成。”(四十一章)修真不但要善始,从学于明师,有适合于己的上法,并且取得了良好的初步效果,并且要善终,善于成功;要以善人(善为道者)为师,而以不善人者为资,以人为镜,资助自己的进步。

第四,要法“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七十三章)要道法自然,无所用心于其间,功到自然成。“天道无亲,恒与善人。”(七十九章)宇宙自然之道,不分亲疏,只要修炼大道者善于把握自然规律,自然而然就会开花结果。

第五,“上善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八章)“恒善救人,而无弃人;恒善救物,而无弃物”,(二十七章)“人之不善,何弃之有”。(六十二章)要象水一样,利而不争,自处于恶,以慈爱之心,待人接物,救人救物,普济众生。“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四十九章)善与不善,一视同仁,都要善以待之。

最后,要以闻道的“上士”自勉,以道为善人之宝,向古代“善为道者”、“善摄生者”学习,勤而行之,做一个“强行者有志”的人。

 

十一、观字诀

 

修炼大道者不是以站在万事万物对立面的客观立场来进行观察与研究,而是把自己溶化于万事万物之中,作为一个参与者来从事观察与探索,这种区别导致了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根本差异。

老子说:“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五十四章)他以同类相比,观察而知其然,就是以道观之。

观的立场是参与者;观的方法是从实际出发,同类相比;观的手段与工具,是经过知常修真的“玄鉴”;观的标准是天之道,道法自然;观的要求则是“观徼”、“观妙”,而以“观复”为根本。

修真要掌握这个“观”字妙诀,首先“恒有欲也,以观其徼”,(一章)从观察对于己身的细微变化入手,及时总结、肯定,寻找自身的敏感点,天时地理方位以及饮食、树木花草的敏感点;然后,“恒无欲也,以观其妙”,(一章)进入无欲观妙,在恍恍惚惚之中,观察体内之妙趣横生,由此而进入“众妙之门”;当修真有种种收效,万物并作之际,就要“观复”,以达到“归根复命”。

“玄鉴”以观,不能心中有私欲蒙蔽,有“知见”障碍。唯有“无疵”,方能“玄鉴”。

有一分私欲,便有一分渣滓,玄鉴之时,便有一分暗昧,甚或以假乱真,不可不引以为戒。有一分私心,便有一分魔生。魔由心生,内魔引外魔,辗转相因,以至修真常于几成而失败,而危及生命。

古往今来,教训良深。要时时以心观心,以人观人,谋之于未兆,治之于未乱。

“观”字的作用玄妙深远,善于修炼大道者未有不是善观者。

 

十二、愚字诀

 

大智若愚,智者多失,愚者独全。

愚以自守,无知无欲,返朴归真,昏昏闷闷,顺天之行。唯大智者,能和光同尘,“明道若昧”,(四十一章)不但明于“知和”、“知常”,而且明于知己知人;不但明于人之道,而且明于天之道。如此大智大慧、明白四达的修真上士,不以智为智,而是大白若黑,“知其白,守其黑”,(二十八章)而是大智若愚,知其智,守其愚。所以老子说:“众人皆有余,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二十章)虽然,修真已至道之华,能够“前识”,而以“愚”自居。他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以其智也。故以智治邦,邦之贼也;不以智治邦,邦之德也。”(六十五章)以我之愚,推之于民,溥天下皆愚,这不是奇谈怪论吗?不然!“与物反矣,乃复至于大顺”。

治身治国,本无二致。修真要求浑浑沌沌,返朴返婴,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无物,自有而归无,这就是“愚人之心”。治国同样如此,“其政闷闷”,方能“其民淳淳”。(五十八章)自守以愚,相处以愚,便是人生、人世的大觉悟、大解脱、大境界!

常人莫不以智自居,自缚于智,以致“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二十四章)困于知见,束于知见,迷于知见,而至死不悟。此等“知见病”——包括思想病、信仰病、知识病、法理病、功能病、文明病,以及种种的现代病,所在多有。所以,老子深叹:“虽智大迷”,(二十七章)“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五十八章)而在修炼大道者之中,何曾少见,有的以门派自拘,有的以大师自居,有的以第一自封,不一而足。迷固是病,悟亦是病,执悟成迷,病更难医。

老子劝导修炼大道者:“自知者,明也”,“自胜者,强也”,“不失其所者,久也”。(三十三章)要求以愚自处,以为修真积德的根本。

大道若愚,“大巧若拙”,(四十五章)大勇若怯,“大辩若讷”,(四十五章)不是天下最高尚、修真大有成就的人,那一个能够做得到?在修真中,守愚,炼愚,化于愚吧!

人人共处于愚,便是共忘于道,如鱼之相忘于江湖,至乐无乐。

 

 

回目录

 

 

悟真篇

 

、《道德经》是大道科学

(一)

《道德经》,言仅五千,古今中外,解者三千余家,纷纷纭纭,各出己见,可谓汗牛充栋矣!然其玄玄妙门,究有何人得以一窥?老子历史的真面目,谁复能识之?不得其根本,不识其精奥,左之右之,古之今之,乃俱失之交臂矣。

老子乃言道德之意也;

老子乃修道德,近以修身养寿,远以化民济世也;

老子乃继承中华道统,总结发扬大道科学,以究天人之际,造福万代,造福宇宙也。

古人或称之“道学”,魏晋称之“玄学”;

东汉奉为道教之祖,封为太上老君;

唐太宗追认为先祖,分其荣光以为天下;

后人溯为道家创始人;……

今也,我们聚会鼓山,愿当老子的好学生,专心诚意学习《道德经》,沿着老子走过的金光大道,坚定地开始千里之行。

于此,历史浓缩了,

于此,时空恍惚了,

于此,万物无际了,

攀登了一座又一座的高峰,

开阔了一次又一次的视野,

洗涤了一层又一层的心灵,

进入了一道又一道的妙门,

大道科学跨越二千五百年的门槛,来到我们的心坎;

众妙之门超脱了芸芸众生的尘污与层缚,顿然大启。

大道,大道科学,玄之又玄的是众妙之门呀!却又实之又实,确是人生之路呀!

玄妙啊!深奥啊!难以言状的大道科学!

真实啊!亲切啊!身心验证的大道科学!

您是玄与实的奇妙结合。一步有一步的体验,一天有一天的趣味,一路有一路的奇迹,无限风光在脚下,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您指明了人类拨乱反正的科学航向;

您引导了自我人生崭新的光明道路;

您帮助了人们踩着疾病和困惑前进;

您赐予了众生以不可思议的大道力量;

您谱写了一曲曲洋溢幸福的青春之歌。

《道德经》继承发扬了人类上古的大道,

这是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这是负阴抱阳、冲气为和之道;

这是正本清源、塑造道德之道;

这是修真成圣、死而不亡之道。

天人合一,万物合一,我无我矣,宇宙即我矣!

 

(二)

 

《道德经》跨越了二千五百年的时空,又焕发着青春活力,走向了现代,走进了无数人们的心中,掀起了一浪更比一浪高的“老子热”、“大道热”,同时,阔步迈向未来,显现了它无比旺盛而持久的生命力。

它历千古而常青,难道是偶然的吗?

修真之士,须站在历史的高度、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进而站在宇宙的高度,才有可能充分认识这种老子修真大道重现于世的历史必然性,才有可能反观自我,真正认识自己,而以高度理性自觉地将自我的命运与它紧密地结合起来,选择同人类未来的命运、历史发展趋势相一致的价值取向,才有可能将修之于身和修之于天下紧密结合起来,于弘扬大道科学中修炼自我,实现人生真善美的大道境界,从而具有无上的自豪感、无比的幸福感、崇高的使命感。

胸怀宇宙,放眼天下!

胸怀大道,审视自我!

胸怀老子,走向未来!

自觉,自觉,高度的理性自觉,一事当前,自觉用大道观察、衡量、处理之,而不掺杂丝毫的俗见俗情。

激情,激情,沸腾的革命激情,以道化己,以道化俗,探索、弘扬大道科学于天下,一分一秒都需要革命的激情,熊熊地燃烧生命之火,照亮人们走向大道之路。

自觉和激情完美的结合,高度的理性自觉和沸腾的革命激情的溶合;它是大道的催化剂,它是大道的推进器,它是大道的升天梯。

许多修道者,至今尚在大道门外徘徊,不得其门而入;有的已带进了大门,却又逡巡观望,盲目地又遛出门来;有的望门兴叹,心生妒忌;有的道已小成,甚至几代受益,却陷俗离道而去;有的积极钻研理论,勤于修炼,却收效甚微;……殊不知正是由于缺乏这种高度的理性自觉,更缺乏了这种沸腾的革命激情呢!

老子修真大道,要求修炼者须具有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须对自我人生作明确而透彻的哲学判断,方有突破口,方有坚定正确的前进方向。

愿闻道勤行的上士,从此思考,循道而趋,何惧不能成就自我的大道千里之行?

如果其心有所不愿,或仅抱着“拿来主义”的实用态度,尽可旅游一番,早早归休!

大道科学是大公无私、大正无妄、大明无昧的,要求真修实炼的人,其心态必须与之相应,才能相互印证,以道印心,以心印道,而不断走向天人合一的美妙道境。

大道科学是最能容纳一切,而没有丝毫排他性的,如江海般善纳百川众流。但是,对于一切不合于道的谬误,一切毒害人们的思想和心灵的东西,一切妨碍自己进道的障碍,它又总是旗帜鲜明地毫不妥协地展开批判,坚决地捍卫大道科学的纯洁性,而且在这个反复不断的斗争历程中,开辟大道前进的道路。

大道科学要求我们完整地科学地去领会它,去把握它,去传播它。

大道科学倾听实践的呼声,需要我们身体力行、心领神会地去探索,去总结,来丰富它,来弘扬它。

大道科学世代相承,绵绵不辍。让我们以巨大的历史责任感,接过老子手中的大道火炬,将它一代代传递下去,一代代发扬光大吧!

真的上士,奋然迈进吧!

 

 

回目录

 

 

二、改变世界观  走向天人合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99月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了“21世纪科学与文化:生存的计划”国际讨论会,发表了《关于21世纪生存的温哥华宣言》。

宣言严正指出:“地球的生存已成为人们所关心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宣言要求“更新思想:在当代科学中,机械的僵化的旧的宇宙模式已被一些新概念所取代。这些概念展示了一个不受任何机械规律硬性限制的、具有持续创造力的宇宙形象。人本身成为这种创造力的一个方面。以老的机械论模式所无法反映的方式与宇宙整体有着全面的联系。‘自我’不再是听任大机器摆布的机件,而成为创造性动力的一个方面,与整个宇宙有着直接内在联系”。

宣言号召“去探索能使人在尊严并与环境和谐中生存下去的一种未来模式”。“对一个恢复了生命节奏的大宇宙认识,将有助于人回归自然界,并理解自己与一切生命及物质世界之间的时空关系;承认人是造就宇宙的创造性过程的一个方面,会扩展人对自身的看法,并有利于其超越利己主义。而利己主义是千万人与其同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缺乏和谐的首要原因;克服过分注重其中某个方面而造成的身体、精神、灵魂这一统一体的分裂,人就会发现宇宙及其至高无上的统一性原则在自己身上的反映。”

二十世纪科学家的宣言,其中心思想不正是与老子的天人合一观不谋而合吗?时空虽然相距2500年,但却遥相呼应着啊!

二千五百年前的老子,出于“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溥”(五十四章)的救世慈心,而著《道德经》,言道德之意,实乃大道科学啊!

老子之道,宇宙中自然之道,中华上古流传迄今之道也。

它究天人之际,察万物之情,通古今之变,应人生之事,证大道之真,是世人修真成圣之道。(《老子传真前言》)它的核心,它所一以贯之的,就是老子的天人合一观。

老子“认为人生不是孤立的,从根本上来说,它是属于自然界的,但同时又是属于整个人类社会的,而整个人类社会也是自然界的产物”,“因此,他不但突破了个人这个小圈子,而且突破了人类这个大圈子;不但突破了现在这个小圈子,而且突破了历史这个大圈子;不但突破了万事万物这个小圈子,而且突破了天地这个大圈子。他把人类的思考范围,从人生扩展到整个宇宙,将个人与社会、与天地宇宙都置于‘道法自然’(二十五章)这样一个整体的巨大系统中来;把有限的人生、社会、人类放到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中来,更将有形的万有放到无形的妙无中来;并将此两者有机地和谐统一起来”。(拙著《老子传真前言》)

这是老子天人合一观所具有的宇宙视野和大道胸怀。它既否定了利己主义,否定了自我中心主义,又进而否定了人类中心主义。它和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共产主义理想有着本质上的相通之处。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立、自由和必然、个体和人类之间的真正解决”。“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恩格斯满腔热情地赞美它:

“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是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在主要的方面和日益增长的程度上,达到他们预期的结果。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反杜林论》)

人啊!该打破“机械的僵化的旧的宇宙模式”,而展示一个“具有持续创造力的宇宙形象”,而“自我”应“成为创造性动力的一个方面,与整个宇宙有着直接、内在联系”。

人啊!去探索和谐生存下去的一种未来的模式吧!认识具有生命节奏的大宇宙,超越利己主义,复归自然吧!

人啊!应尽力避免身体——精神——灵魂这一统一体的分裂,“此时,人类在精神领域完全实现了自己,从而变成了完全的人,并且完成了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宇宙与人生的统一。此时,思维的解放,精神的自由,也得到了实现”。(萧焜焘《自然哲学》)

人啊!去“发现宇宙及其至高无上的统一性原则(即老子揭示的“天之道”)在自己身上的反映”(即老子要求的以人之道配合天之道)吧!

这是大道的启示!

这是历史的召唤!

这是时代的呼声!

这是中外巨人的期望!

让我们“更新思想”,改变世界观,尊重“宇宙及其至高无上的统一性原则”,走向天人合一,实现真正的和谐与幸福吧!

 

回目录

 

 

三、天人合一  成就自我

 

“宇宙的普遍规律是永恒的、绝对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萧焜焘《自然哲学》)

“宇宙的普遍规律”,即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恒道也”(一章)中的“恒道”(从其认识论方面来说,即客观辩证法)。而人们对它的认识,即“知常曰明”,(十六章)即“可道”,转化为主观辩证法了,也就是老子的大道思维,它乃高度的理性思维的结晶。

“关于宇宙整体的研究不能不从地球出发,以人为中心,以服务于人类社会为目的。”(萧焜焘《自然哲学》)

证之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就是从人出发,也是为了人,而后法地,而递进为法,以道法自然为其究竟。在此历程中,更提示了“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二十五章)人为宇宙中“四大”之一,从而破天荒地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地位,充分肯定了作为“宇宙的花朵”的人——修道真人的地位与价值、作用,高扬了人——真正的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萧焜焘指出:“宇宙的纯客体的研究必然要进展到关于宇宙的最高的花朵,即作为精神实体的人的历史发展的研究。”

一部《道德经》乃是究天人之际,察万物之情,通古今之变,应人生之事,证大道之真的修真成圣的大道科学宝典。

“宇宙自然的辩证法、人类生长的辩证法、社会精神的辩证法,构成辩证法自身的整体发展过程。”(萧焜焘《自然哲学》)

试观老子的辩证法体系,不正是如此涵括一切而又周密圆满的吗?

“宇宙自然必然地包摄着人类自身的生长,对它们的研究,可以称为‘自然辩证法’。”

“人类自身的生长必然地向社会人生和精神现象过渡,从而达到辩证进展的完成,对这个辩证进展的研究是自然辩证法研究的继续,可以称为‘历史辩证法’。”

“只有掌握‘自然——人类——历史’这条线索,才能从整体上抓住辩证法的精髓。”(萧焜焘《自然哲学》)

它就是老子大道哲学的内在结构体系,但又超越于它,而落实于人生——人心上来,其线索应是:自然——人类——历史——人生——人心,而完成其天人合一的大道科学体系,落实于人,落实于道化的人生,而以落实于人心的净化、升华为道心为其究竟。

我们——修真之士,只有掌握了这条线索,才能从整体上、从根本上、从本质上抓住了老子辩证法的精髓。

认识自己,认真地探索自己,抓紧自我革命,加强自我的道德修养,“这时道德修养受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驱使,一反温顺驯良之故态,拍案而起,以自我牺牲的精神,无条件地担负起挽救社会沦丧之使命。此时道德感升华到神圣的地位。历史上开拓社会前进的英雄,便是这种崇高的神圣道德的典范”。(萧焜焘《自然哲学》)

我们之所以狠抓自身革命化,以实现“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以自我道化的人生为始点,进而修之于家、于乡、于邦、于天下,正是我们人生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崇高历史使命感,也正是我们修真所必然导致的神圣道德感啊!是以将自己全部的生命与心灵投入于弘扬大道科学、道化天下的伟大事业中去,乃人生修真的不得不然,亦内在玄德的自然需求啊!

老子亦人也,有为者亦若是!让我们沿着老子传承的中华大道之路,奋勇前进吧!

为此,我们要立下冲天的大道志,伟大的毅力只为伟大的意志而产生,它们都毫无例外地服务于伟大崇高的理想目标。

大道队伍中,之所以人心不齐,力量涣散,甚至内干扰导致内耗,皆缘于人生价值定位的失误,没有共同的理想目标,自是不能同志大道,同心相印。

因此,大道在心,微妙在心,神化在心。只要我们修之于心,求之于心,化私心为道心,有什么内外干扰的可畏?它们不正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吗?有什么主客观的困难可成为前进的障碍?它们不正是我们生长、成熟和升华的动力源泉吗?有什么误解和偏见的困挠?它们不正是学习大道思维、提高人生境界的课题吗?

风物长宜放眼量,万物反观皆自得;

但须昂首问青天,不可低头思故乡。

欲修大道,炼就金丹;欲深根固柢、长生久视;欲道化人生、道化天下,必须切切实实地把握“老子性命双修三部曲”,从正我、无我而溶我于道,其中奥秘在于一个“脱”字。唯有脱尽私欲俗念(一切广义的世俗之心,突出的表现是我见我明我情),方能破迷转悟,识妄转正,超凡脱俗,而修真成圣。

当务之急,是提升人生境界,即修炼大道境界,不要以我为我,而忘了老子无身之教:“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十三章)要站得高,看得深远,今日之我乃修真之我,我之健康,我之幸福,我之升华,能不饮水思源吗?能须臾离之于道吗?能自我孤立于整体吗?

我们的人生,既是属于自然界的,又是属于整个人类社会的,而整个人类社会也是自然界的产物,进而我们的人生更是属于宇宙大道的。因此,我们应开阔眼界,拓宽视野,扩大心量,像老子那样:“他不但突破了个人这个小圈子,而且突破了人类这个大圈子;不但突破了现在这个小圈子,而且突破了历史这个大圈子;不但突破了万事万物这个小圈子,而且突破了天地这个大圈子。他把人类的思考范围,从人生扩展到整个宇宙,将个人与社会、与天地宇宙都置于‘道法自然’这样一个整体的巨大系统中来;把有限的人生、社会、人类放到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中来;更将有形的万有放到无形的妙无中来,并将此两者有机地和谐统一起来。”它就是老子修真大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的真谛所在。它显现了老子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的浑然一体。它体现了老子的大道思维和人生境界。

人生修真到了这个境界,得其所矣!复归于道矣!大顺乎自然矣!得人生的真善美,走向永恒的人生,死而不亡矣!

“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一切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黑格尔)

“激情是人世间各种事物中真正绝对的东西。”(巴尔扎克)

热情、激情,“它成了意志力的内在的动因。但意志并不是纵情任性,它如果不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即不合理,那只是莽撞的盲动,也不可能成功。因此,意志一定是有情合理的”。

“情欲升华为‘意志’,净化为‘感情’。感情不可究诘,不容分析;但又澎湃于心,波澜叠起。感情是人生的斑斓色彩,人生而无情等于朽木死灰。”

“且莫诅咒苦难的人生,正是有了苦难才成其为人生,而苦难的克服才有真正的欢乐。乐从苦来,这是人生真谛。”(萧焜焘《自然哲学》)

我们在《道德经》五千言中,不是于字里行间,处处体味到了老子之心的跳动,感受到了老子血管中血液的沸腾吗?不是时时窥见他那救人救物的慈爱吗?不是体验到了老子那深沉的时代忧患意识、聆听到他那呼唤复归大道的历史声音吗?

我们“只有对宇宙人生进行哲学的思考,才能揭开宇宙的奥秘,启示人生的涵义”。

“思维的辩证能动性、辩证复归性、辩证过程性,才是它的最本质的东西。思维的这个本质就是‘理性’。”

“理性思维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精神的成熟。

此时,人类在精神领域完全实现了自己,从而变成了完全的人,并且完成了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宇宙与人生的统一。

此时,思维的解放,精神的自由,也得到了实现。

这一切,也意味着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萧焜焘《自然哲学》)

“完全的人”,即得道的真人——真正的人。

“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即老子道莅天下、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溥理想的实现。

它们之间,于本质上乃是道通于一,并无二致啊!

“理性思维就是一种解放,就是精神的自由状态。解放与自由,决不是蔑视现实,对现实采取抽象的虚无态度,它是现实事物之间的必然性联系的揭示,现实事物辩证发展过程的展开。”(萧焜焘《自然哲学》)

我们拥有了老子大道理性思维,就是取得了人生思想领域解放战争的胜利,就是精神的高度自由,就是深刻认识和把握了宇宙人生、物与我、人与我,尤其是大道与个我的必然性本质性的联系,并且使自己的命运按大道辩证发展的过程而展开。

萧焜焘指出:

“解放与自由:

对于主体而言,就是自我的完全自觉;

对于客体而言,就是真理的显现;

对于人生而言,就是幸福的享受;

对于情操而言,就是深情的热爱。

因此,思维的解放与精神的自由,意味着主客交融,天人合一;善与美统一于真,意志与感情统一于理性。”

进而言之,它们俱都统一于大道,溶合于大道。

让我们——一切有志于修真之士,俱以萧焜焘的论述作为修炼的要旨和理想境界,拳拳服膺,汲汲追求,并将自身作为大道科学的实践场,从中探索宇宙、人类、社会、历史、人生、人心之真吧!

大道哺育了我,我验证了大道;

大道在我心中,我生活在道中。

用我们的人生,来谱写一首大道的赞歌,激扬微妙的心曲,献给宇宙,献给人类,献给祖国,献给未来!

 

 

回目录

 

 

四、人生的终极关怀

 

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大道幸福观?什么是走向大道幸福之路?这是人生的根本意义所在,也是人生的终极关怀所在。

幸福与不幸,是命运的两种截然相反的品味和归趋。

以奉献为幸福的根本真谛,即老子揭示的:“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八十一章)将自我的幸福,建立在慈心化世,“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溥”(五十四章)的深厚根基之上。它的始点是“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五十四章)于是乎!有罪以免,有求可得,得以实现人生的理想目标,即当一个宇宙公民,以肩负弘扬大道于天下为神圣使命,而没有一己之私,没有个我的心——“圣人恒无心”,(四十九章)自然是“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三十五章)此乃以道莅天下,非但鬼神不灵不害,更是德高鬼神钦啊!循此以进,“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四十八章)以至于“玄鉴”(十章)无疵矣,神主自明,因袭“道纪”,(十四章)须臾不离,自是“大道甚夷”,(五十三章)而“慎终若始,则无败事”(六十四章)矣!

由是体现了我命由天亦由我,而享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无上幸福,让个我的人生复归于道,升华于道,成为内真外圣的大道真人,宇宙中“四大”之一的真正的人,臻于大道的真善美境界,人生得其所哉!“死而不亡者,寿也”。(三十三章)是谓至乐无乐——“天乐”啊!此乃大道的幸福观啊!

反之,俗人滔滔,皆是立足于个我,从其极端利己主义出发,放眼天下,无非是我享乐主义的对象,以我为核心,从而扩散为无数的同心圆,其衡量万事万物的唯一标准是:我的利益,而且由之而派生的我见、我情,无非俱是我利的注脚。如此而已,岂有他哉?它诚是人世间万恶的根源,然而,它又正是异化的人类社会赖以前进的原动力。于是,人类从此步上了辉煌的科技进步与所谓灿烂的文明历史,且又同时步上了残酷的剥削与侵略,卑劣的毁灭人性的道德沦亡的历史,由此而演出了一幕幕人间的悲剧!

从人心的异化,到宗教、艺术、科学、哲学、国家、法律、家庭、亲情……凡是人间、人类的一切莫不异化啊!从人类力所可及的海洋、土壤、空气、南北极,以至于太空,莫不日益扩大、日益加深其异化毒害的范围与程度。

凡此种种异化,莫不显现于人生对于幸福的理解与追求之中,连人世最美妙动人的爱情之帷幕,也都是由此异化总根源化生而来的:爱情吗?我所爱者,乃供我所需所乐的,也即其所爱的人之“物化”,化为我所占有所需要的所爱玩之“外物”而已,于是乎!或供养所爱者如金丝雀,或赏玩所爱者如掌中珠,或驱役所爱者如仆人,或欣赏所爱者如天香国色的西施,或要求所爱者为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尽其天职,尤其甚者,或统御之如性工具,一百个一千个的“不准”,禁绝所爱者与第三者的一切来往,女的则是“同性恋”,男的则是“红杏出墙”,纵然是兄弟同胞,也是“不正常的”!

幸福观的异化,以及其核心点的爱情观的异化,竟至如斯乎!人啊!不复成其为人矣!人的兽化,竟然到了这种地步,无以名之,或直称它为“魔化”,倒是异常真切的吧!它无异是奴隶主式的幸福观、爱情观,但又进化到了现代,披上了现时代种种的美丽外衣,其骨髓深处能不渗透出极其腐朽反动的霉黑残毒气味吗?其心灵王国的深处岂不正是集一切落后愚昧、狠毒残忍之大全的私妄昧当家作主吗?

于是乎!此种的人生,其幸福乃是建立在掠夺、剥削、伤害他人幸福的基础上,然而,剥削者是没有自由的!这是人类的毒瘤;这是心灵的癌症;这是人生真正幸福的毒根、病根与祸根!此“三根”不除,何有于幸福!何有于人生!曾禽兽之不如啊!《参考消息》不是曾报导过《兽有兽德》的吗?

可悲之至啊!此等之人,连兽性且沦灭为魔性了。竟然处于与人类一切的真理、正义、平等、自由为敌的地步,甚至成为人类正直人们的公敌。

不言而喻的,此种不成其为人的人:邪恶的毒人、歹人、匪人,终日惶惶不安,其命运是异常悲惨的,可谓“虽智大迷”(二十七章)之徒,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是不可逃脱的归宿!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放下屠刀,洗心做人。

两种幸福,两种幸福观,两条幸福之路,道之与俗,正之与邪,不是昭然若揭的吗?历史与现实的教训,不是血淋淋般历历在目的吗?

何去何从?何选何择?

祸福无门,唯人自召。

 

 

回目录

 

 

五、我命由天亦由我  形神俱妙显道用

 

健康长寿,是人类自古以来不懈探索的理想追求。许许多多的修道者,以及诸多学派、哲人和几乎所有的正教正宗,都是以自己的身心为工具,辛勤无畏地进行实践体验,从而留下了不少宝贵的经验与教训。

老子《道德经》,乃是最正确最圆满最深刻最系统而又最简单最容易的长寿道术——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这“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五十九章)八个字,便已点明大道科学的妙用——最根本的功能与作用,正在于使修真之士的身心——肉体生命与精神生命均得以根深柢固,扎下深厚的基础,从而实现长生久视。

历史证明:老子以其修道养寿,而享寿一百六十多岁。老子便是我们的光辉榜样!老子走过的金光大道,便是我们今天正在走着的金光大道!这是我们修炼老子修真大道的无限幸福。

《道德经》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更有几百万年悠久的历史传统来作证;同时,我们多年来的身体力行,也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

因此,中老年人,尤是老年人,要健康长寿,必须:

首先,甘当老子的好学生。走老子所走过的成功之路,这是唯一的选择!除了此道,别无它道。

其次,我命由天亦由我。由天,遗传密码所决定,这是先天的;由我,后天除了善养不伤之外,更要善修真,善积德,可以由后天而先天,改变先天素质的亏欠,把握自我的命运。

第三,形神俱妙显道用。形——身体与神——心灵两者都要“妙”,妙者——少女也,即青春美好也。

第四,以我为主辅自然。知常曰明,明字当头,切切不可迷误,岁月不饶人,一误,悔之莫及矣!再回头,百年身!知道之明,要有自知之明,见小之明,知和之明,处处时时讲究一个明字,不明即迷!因此,对于读书明道,要求更高,对于洗心向道,袭明而不失,要求更严,把握自然的规律,以我为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起一个“辅”的作用。

第五,外其身而身存,死而不亡者寿。不可念念不忘我的病痛,我的年纪已大,余日无多,更不必谈什么儿子、孙子、面子、票子、位子之类了。生生之厚,反而速死!善摄生者,唯道是从,不摄自摄。

要有崇高的大道理想,要有无比的幸福感、自豪感,以自己能够参加人类历史转折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的大道科学实践,让古代久已失传的大道重现于世,以身证道,用自己的健康长寿和高尚道德来作为大道的历史见证人,将弘扬大道科学作为自己余生的唯一历史使命,不仅化之于己,化之于家,更化之于世,为之乐观战斗!为之奉献一切!

第六,负阴抱阳,冲气为和。一阴一阳,一日一月方是明,方是和,不可偏离。一切从实际出发,以阴为主,以下为基,后而不先,在生命的动态中求和得和。和谐,是最理想的生命状态,时时注意调适之,养护之。

第七,采药炼丹,重于积德。不可乱发功,擅用丹田气;不可乱出元神,滥用意念;不可贪心妄求,迷恋世俗名利。要啬,要俭,不敢为天下先。

第八,放眼宇宙,道化天下。不要自我束缚,陷于代沟,陷于世俗,陷于私妄,陷于疾病。要超脱世俗,要“独”,要“信”,要“严”,要“愚”,而归结于“道德为心,弘扬真经”,“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溥”。(五十四章)

学习《诗化的人生,人生的诗化》、《道化的人生,人生的道化》、《真化的人生,人生的真化》,这是我们探索、总结人生“三化”的历程,以我心之信之真,来印证和交通道心之信之真,让大道信息与我同在,身心化之于道,于是把握自我,升华人生,我命由我。

第九,改变思维,解放思想,打破僵化,对老年人特别重要。历事证道,解剖自己,批判自己,否定自己,升华自己,把力量用在这方面上来,务要走向大道理性,不要去追求什么功能,讲究什么法术,陶醉什么气感,迷恋什么信息,珍贵什么法物。

第十,讲求辩证,科学地生活。少吃,少睡,少静,多读,多写,多动,轻身可延年。饱食气机滞,厚腻伤脾胃,热燥生百病,睡多神反疲,多读多写,使视野开阔,让大道潜移默化于心,精神健康,而且煅炼大脑神经细胞更加活跃,复归于青春。

修道恒无心,天下为我心;心中唯大道,道在尔本心。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各种注意事项,修炼原则,都必须严格遵守。要不断地总结,以利再战,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回目录

 

 

六、诗化的人生  人生的诗化

 

“我来了,跟随你聚集到‘大道’之下,这也许是我人生的一大转折。”它何止是您个人的心声。

且看,从四面八方,带着不同的信念、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文化素养,带着各自人生的困惑和疾病的困扰,许许多多男女老少来了,我来了,你来了,他来了,这里没有“单数”,只有不断扩增的集合群数。

或许不少人被疾病所驱使,跌跌撞撞而来;

或许一些儿童、少年无知无欲被家长随兴带来;

或许有人为了爱好气功、探索奥秘,立志而来;

或许,各人有各人的或许,它仿佛是人生“偶然性”的体现;

然而,他们之中,不久会有更多的人和您颇具同感,自觉地意识到人生的转折。

什么是人生?人生是什么?

这个永恒的话题,使人激动不已,令人懊恼无穷,它产生了伟大的天才,它夭折了不幸的人们。

人类的幼年,纵然被认为“愚昧”、“野蛮”、“落后”,但我们的远祖决不以为然。他们的心是晶莹碧透的,彼此之间,心心相印,息息相通,他们与宇宙万物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他们虽然生活清苦,却是充满了慈爱、自由和幸福,没有文字,没有“科学”,但是拥有大道,生活在大道之中,相忘于大道,而不自知自觉。

古往今来,无数诗人艺术家人类学家为之倾倒,为之呕歌,这种诗化的人生,人生的诗化!

随着时光的流逝,人类成长了,富有了,却在心灵中长满了荆棘,让自私困住了扼杀了自然的德性——天德,科学发达了,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了,欺诈、残害、污染也随之科学化了,尖端的杀人艺术也应运而生,……这是人类的壮年。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人类刚刚步入壮年,便显得如此苍凉衰老,这是不合于道的。“不道,早已”,(三十章)长此以往,会早早夭折生命的。岂不是吗?茫茫大地,竟无一寸净土!浩浩太空,倾弃了多少垃圾!可怜的动物和植物,在窒息着,在挣扎着,成批成批地消失着。人类啊!用自己值得骄傲的智慧,随“私”所欲的创造着灾难,一步一步走向无边的苦海。

灾难,引发深刻的反省。

历史,毕竟不是私欲薰心的人所左右得了,万物终究是一分为二的。

大道,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她时现时隐,虽然有团团的历史迷雾,纵然人群中更多的是一私障目,不见泰山,然而,宇宙万物的母亲——大道,她却永远慈爱地关注着人类,用她那玄妙神奇的力量,挽狂澜于既倒,无声地呼唤着:人类啊!自然之子,复归吧!复归于自然——母亲的怀抱吧!

大道,辛勤地启示着:人类啊!反省,反思,反行吧!“反者,道之动也”。(四十章)万物反观皆自得。回头是岸,速离苦海,让人生来个转折,攀登大道之岸!

人生,不该是迷茫,不该是悲剧,不该是苦海,……

人生,本来是朴素,本来是光明,本来是幸福,……

让我们汇集在大道科学之下,用全部的生命与心血,来改写自己的以及人类的历史吧!诗化的人生,人生的诗化,人类正应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让一切的不幸、贫穷、自私、疾病、心灵的疙瘩、额头的皱纹,都溶化于这首抒情诗中去,成为强烈的反差。让那些红色、灰色、黑色,化成蔚蓝色,充满青春活力的蔚蓝色,涌发无限生机的蔚蓝色,让它成为我们宇宙、人类、人生的基色。

 

 

回目录

 

 

七、道化的人生  人生的道化

 

我们来自五湖四海,虽然带着各自不同的愿望,怀着各异的心态,进入了大道玄玄妙门里;

我们如饥似渴地学习一本正经——《道德经》,从那永不涸竭的源泉中,辛勤地汲取人生的养分、人生的智慧、人生的健康;

我们以能够当上老子的好学生,而感到无比的幸福、无比的自豪。当我们身体力行,修证老子修真大道,沿着老子所继承、所总结、所发扬的中华先祖的大道奋进时,那种幸福,那种光荣,那种自豪,还有什么人间的语言所可形容?还有什么世间的珍宝所可比拟?大道啊!您是我们的第一生命!您是我们人生的唯一需要!

我们从此开始了人生的道化,今我非昔我,此我非彼我,道我非俗我,“吾丧我”(《庄子齐物论篇》)矣!“涤除玄鉴,能无疵乎?”(十章)玄妙啊!心灵的镜子——“玄鉴”,要不断地涤除,损之又损,洗之又洗。艰苦啊!能够从我的先天自发性(实即和盲目性浑沌不分)里,从我的后天染污中,达到无疵无垢吗?对此玄之又玄的大道科学,对此窈窈冥冥的无上心法,孰能闻道而勤行,坚信而不疑?对此“正言若反”、(七十八章)反为道动的大道思维,对此以损为益、无私成私的崭新道路,斯世啊!孰能以之为天下贵,持而葆之?对此超尘脱俗、一垢不着的大道境界,对于慈心化世、唯独无我的人生理想,孰能烈火炼真金,勇敢地投身于熊熊燃烧的炼金炉中?

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心印,一步一个血印!

艰难,痛苦,曲折,委屈,干扰,打击,风风雨雨,颠颠沛沛,既有不测之风云,复多世俗的磨难;既有外来之矛盾,复多内心的波浪……

这是一条古人走过来的金光大道,然而,它却“夷道若颣”,(四十一章)宽坦平夷的大道,好似处处充满了丝线的结节,那么崎岖不平,那么踬扑难行!

试观古往今来的修道者,犹如过江之鲫,好似牛身之毛,但是得道者却罕如凤毛麟角!那么多的人,失落在何方?他们一代一代遗足在那里?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老子告诫:它是千里之行,要慎终若始,要“自胜者强”,(三十三章)尤要自知者明,方能陶铸以修真成圣。

我们开始了道化的人生,热切地在弘扬大道中,完成人生的道化,心中播种着大道,脚下走着前人走过的大道,然而,却是迥异凡俗完全陌生的大道。

我们进入了大道科学的世界,它是一场宇宙的革命,然而,它首先是一场持久而艰苦的自我革命,我们的思想、思维、感情、性格、习惯、理想,……人生的一切座标、一切结构,莫不需要焕然一新!

在这个艰难曲折的历程中,不惧骂杀,只怕捧杀;不惧艰苦,只怕安乐;不惧打击,只怕情结;不惧孤独,只怕混俗;不惧敌人,只怕自己!

胜百万雄兵易,胜自我心中之敌难上难!

胜世俗之名缰利锁易,胜自我之心迷情惑难上难!

胜有形之私妄易,胜无形之私妄难上难!

我们不失败自己,谁能令我们失败!

委屈,是前进的动力;

眼泪,是幸福的泉源;

容忍,是修炼的熔炉;

冲击,是涤除的利剑;

难受,是升华的契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成于灾难,败于世俗。

无情地解剖自己,须“为学日益”(四十八章)以致之;

勇敢地批判自己,须“唯道是从”(二十章)以行之;

不断地否定自己,须“自胜者强”(三十三章)以持之;

自然地升华自己,须重于积德以成之。

万物反观皆自得!

“道可道,非恒道也;名可名,非恒名也。”(一章)老子于道于名,乃作如是观。我们于理于言,应否如是观?

心定于道矣!坚信于道矣!

以心交心,以心印心,心有灵犀一点通啊!

以信交信,以信印信,其中有真信,信信相溶也。

宇宙万物皆备于我矣!

大道也,宇宙也,万物也,自我也,浑然一体,不可分矣!皆溶于道矣,何有于我、你、他哉!

何正何妄?何真何假?何对何错?

绝对相对,正正反反,自其俗观,肝胆楚越啊!自其道观,楚越肝胆啊!老子乃玄同一切。

余生皆道而已,道化人生,道化家庭,道化天下,与俗反矣!与“情”绝矣!亲疏贵贱,得失利害,祸福寿夭,……固不入于胸次,无动于衷,感情纯化,“道”是无情有“真”情也。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平风静浪,最易覆舟。

让我们共同修炼,共同行于大道,共同弘扬大道,共同唯勤唯慎,共同升华人生,迈开大步,走向永恒!

 

回目录

 

 

八、真化的人生  人生的真化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呼唤世人:“认识你自己!”其后的柏拉图深有感触地说:“我们知道许多外部世界的知识,但我们却很难认识自己。”

是的,一个“我是谁?”的问题,困扰着,困惑着,却又吸引着,凝聚着一代代无数的人们去探索,去实践……

然而,美国哲学家梭罗的正告是,“你得做一个哥伦布,寻找你内心的新大陆和新世界”。思想家蒙田说:“这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无论从何种角度来说,都是自己彻底地了解自己。”

其实,也许法国哲学家莫罗阿的自我经验是最有益的,他认为:“认识自己的一个真正伟大之处,在于他能认识到自己的渺小。”

可是,日月递升,寒暑相推,世上新人推前人,这些可敬可爱的先哲们,究竟在“认识你自己”上前进了多少?留下什么金科玉律供后人遵循呢?无疑地“认识你自己”本身不是目的,它仅是一个立足点,使自我在这个浩茫宇宙,在这个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在这个祸福倚伏、刀光剑影的人类历史长河,在这个正邪并存、真善美和假丑恶混淆不清的现实生活,怎样从中寻找、认识、确定自己?亦即人生的定位。有了正确的立场,而后人生的追求方有正确的选择,得以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从而超越了蒙昧无知、充满“原欲”的动物界;从而超越了师心自用、充满“私欲”的世俗界;从而超越了自我、充满“道欲”,进而实现了真我,升华于大道的真善美境界。

自其同者观之,乃是人类自觉不自觉地对于大道的探索,对于真化的人生的追求;自其异者观之,千殊万别,各家的理论,各种的理想,各种的归趋,纷然杂出,反而离道愈远,失真愈甚,随波逐流,千回百转,歧路险径,迷误了无数的人们。

老子早在2500年前,就号召人类:“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五十四章)揭示了认识自己的唯一途径是“知常曰明”,(十六章)唯有明白把握了大道之“常”——根本规律,在修炼道德上自胜自强,身心溶化于道德,于是乎大道之于我,“其德乃真”,是真实不虚的。此时此际,我不仅清醒地认识了自己,而且自觉地实现了自己,从自然的人生、世俗的人生,升华到大道的人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体现了与道合其真的人生的真化。

它是种道得道、求真得真的第一个阶梯,使自我焕然一新,脱胎换骨,成为修真得道的“真人”;其后,尤须步步递进,“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溥”。(五十四章)老子怀其愚人之心,慈爱宇宙万物,慈爱天下百姓,直以弘扬大道科学,道化天下,德被无极,为人生的升华,为人生的究竟。

这是一条金光闪闪的康庄大道,已为多年来,修炼老子修真大道的人们所证真了的。

历史总是曲折前进的。大道的历程,尤其充满惊涛骇浪,不但险滩密布,“夷道若颣”,(四十一章)而且乌云暗合,“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五十八章)是以老子预见到大道的难知难行,“知我者希”,“夫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七十章)不得不“被褐而怀玉”,(七十章)蓬蔂而行,到深山老林去修炼,大道隐矣,流之于诸野啊!

战国时代的庄子,心痛于斯,悲叹乎:“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庄子齐物论篇》)以老子的五千真言,世罕真知而能真行的啊!

“道之真以治身”,(《庄子让王篇》)大道的真谛精髓,其真实妙用,在于以之修身,真正地以道修身,“其德乃真”,于是修真者之德,是为真德。真德者,得大道之真,身心化于道,是乃修真、求真、证真、合真,成为道德人格至上的真人。此是以大道之真熔炼自我之真,以自我之真印证大道之真,乃以真印真,以真合真,百炼成真,修真得真的历程,即真化的人生、人生的真化的历程。

庄子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谨修而身,慎守其真。”(《庄子渔父篇》)

真者,天之道,自然不可变易,即宇宙的真理、大道的信息,它是客观自在的。我们要“法天贵真”,唯有打开心锁,自觉地“涤除玄鉴”,(十章)放下思想包袱,解除心灵疙瘩,粉碎精神枷锁,抛弃世俗的名利情欲,使之道德为心,无疵无垢,光明晶莹。为此,必须“精诚之至”。“不精不诚,不能动人”,何有于道?何积乎德?痴人说梦而已!唯精唯诚,金石为开,天人一体,证道之真。

修炼大道要“慎守其真”,守之之道,要在“不拘于俗”。(《庄子渔父篇》)碌碌世人,“皆以利惑其真,而强反其情性,其行乃甚可羞也”,以其所行之道,“狂狂汲汲,诈巧虚伪事也,非可以全真也”。(《庄子盗跖篇》)世俗之人,迷惑名利而乱其真,勉强违反其天然之真情真性,他们的行为是十分令人羞耻的,所行走的道路,如痴如狂,汲汲忙忙,从事的是欺诈、取巧、虚伪,怎么能“全真”呢!

我们行于大道,要活泼于天真,切勿拘束于世俗,我思我情,我言我行,本之于道,无论其得失成败、荣辱祸福,俱应无益损乎其真,以大道为人生的“真宰”,一切“唯道是从”,(二十章)“真君”泰定,道居心中,一心清静天下正。“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与天为徒”,(《庄子大宗师篇》)“通乎道,合乎德”,“不与利迁,极物之真”,(《庄子天道篇》)于是,乃得以“反其真”,“葆真”而不失,累积其真,实现人生的真化,而成为“真人”——真正的人。

修真之士的一生,乃人生的真化,其日常的行住坐卧,应事待物,无非是“采真之游”。(《庄子天运篇》)采真者,历事证道,去私除妄,采真积德也。即诗化的人生,人生的诗化,复归于朴,复归于自然,得宇宙之大美也;亦即道化的人生,人生的道化,“孔德之容,唯道是从”,(二十章)即我即道,即道即我。诗化、道化即是真化,真矣,善美自在其中。道者,真善美的浑然一体,大朴不雕啊!

难矣哉!真也。

难在“真其实知”,求其“真是”;

难在“真恶富贵”,利不惑真;

难在道德为心,不离于真;

其“不知贵真”,碌碌而受变于俗者,固不足以语此啊!

真化的人生,超越于世俗,其真性真情,出之于道,发乎自然,归之于德。裴多菲诗云:“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他是为了人间的自由,而超越了爱情,以至于个体的生命。古代的大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其以百姓之心为心也。况乎人生的真化,乃站在宇宙的高度,纵览大道的历史,阔视万物的芸芸,反观世俗的万情,道德纵横于心田,洒向人间都是爱,处处显现其“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四十三章)

诚然如是,我们偕所有修真之士,俱心心相印,心有灵犀一点通矣,宇宙与我为一,万物与我并生,纯真,和谐,美满,幸福,是乃真化的人生,人生的真化矣!此是真道真修,真信真德,真我真相,真心相处,真人真色也,真愚真忘于大道的海洋矣!

 

 

回目录

 

 

九、老子“五修说”

 

大道是“五修”,无“五修”,非大道也。

五修者,修道的五个层次,也是积德的五个层次。道随德进,这是人生修炼大道的正确的动机,唯一的途径,根本的宗旨,最终的境界,是为“彼岸”,是为“究竟”,是为“圣人”。

老子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五十四章)道体现于我身,我乃得大道之真,自身的德性,也复归于真朴,与道合真矣。这是修道的始基。

进而“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五十四章)如果修道之德,仅限于自身,是可鄙的利己主义。独善其身便是私,其身也是独善不了的。要化及于家,积德乃有余裕矣。

进而“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五十四章)如果修道之德,仅限于自家,美曰俗情,大私也,犹未脱离出动物般的自私。要化及于乡,(包括今人的邻里、机关、学校、工厂、商店等所在之单位及其周围)他的德,乃蓬勃生长矣。

进而“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五十四章)如果修道之德,仅限于自乡,不过乡土情深,易陷于“地方主义”、“家族主义”和“本位主义”等,亦不过“私”的扩大而已。要化及于邦,他的德,乃益见丰满矣。

进而“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溥”。(五十四章)如果修道之德,仅限于自身所处之邦国,固然是爱邦、爱国,但若陷于狭隘“民族主义”与狭隘“爱国主义”,犹未完全脱离于“私”。唯有化及天下,他的德,乃如水之溥,溥天之下,无有不受其泽矣。

于是乎!人生乃由“修之于身,其德乃真”,成为得道的真人,更推而广之,由己身而家乡,而邦国,而天下,到了“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溥”之际,自身亦自真人境界而臻于圣人境界矣。

老子“五修说”,常为世人所忽,常为世人所笑。忽者,未闻大道也;笑者,束缚于私也。

有志修道者,以一己之真为圆心,推而广之,溥而化之,为无数的同心圆,我身的“道场”,随之扩展外延,以至于家乡、邦国,以至于天下、宇宙,乃是正我、无我、溶我,炼神还虚,天人合一矣!

 

 

回目录

 

 

十、德

 

德者,得也。

一是得之于己。溶之于心,心明性见。心明者,一是心明于道,一是道明于心,两者相辅为用,而以后者为究竟。道既明于心,心即溶于道,即心即道,即道即心,于是乎性见。性见者,大道的本性,见之于心,后天染污的习性,一私不留,一尘不染,此之谓“涤除玄鉴”,(十章)此之谓德(得)。此种自心之德,与道合一,隐而不可见,故又谓之“玄德”。(六十五章)

二是施之于人。弘道传法,济世度人,乃出于自心本性,不得已而然,自然而然,毫无一己的私利与计较在其间,纯是天然的流露,“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三十八章)此种之德,即“玄德”。是以老子又说:“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四十一章)

若谷者,以有为无,不以德为德,更绝不以德自居,面有德色,施德望报,始终如谷之虚,是以其德越广(溥)越上,而自以为“若不足”,以其“不盈”,所以愈有愈多。但是,在此建德积德的过程中,又是“若偷”,“若畏四邻”(十五章)的见知,以自隐无名为务,永远道德相根。若是掉落世俗,有心为德,便是“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三十八章)以其施德图报,未离却私啊!

德之于己,德之于人,是玄德——与道相化之德的一体两面。它们相根相生,相互促进,缺一不可,俱是道的自然本性。

老子西出函谷关,传与世人《五千言》,司马迁说它“言道德之意”,(《史记老子列传》)实乃大道科学啊!

道是体,德是用。

道的本性,谓之德,因其不可见,故称“玄德”。

与道合真,谓之德,亦因其不可见,称为“玄德”。

玄德同于道,故道自含德。体用原不二,即体即用,即用即体,同出异名,皆属于道,自含万有,众妙出焉。

既是为人的品德、社会道德,更是修道者的金钥匙、尖端的科学技术、大道的传感器、蓄水池与升天梯。

修德,建德,积德为修炼的根本,亦为修身的根本,此为百家众教万法的殊途所同归。

若是于德不修,于道何有?

积德进道法,是善为道者的根本大法,是必经之路。

 

 

回目录

 

 

十一、老子之慈

 

老子怀其圣人之慈,要求修真之士,“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四十九章)“恒善救人,而无弃人;恒善救物,而无弃物”;(二十七章)更痛切地指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六十三章)这是老子道莅天下的慈爱之心,我们当于此“善救”“不弃”上深思猛省而力行之。

若一时的沉迷,老子乃当头棒喝:“报怨以德”,(六十三章)“和大怨,必有余怨”!(七十九章)真正修道者,难道不应于此棒喝下猛然醒悟,憬然悔改吗?

其所以“弃”之、“怨”之、鄙之者,以俗观俗也。

其所以“救”之、“善”之、“德”之者,以道化俗也。

让我们俱怀老子之慈,以道德为心,唯道是从,从我心身中,迸发出大道神妙的凝聚力来,凝聚众多涓涓细流,汇成大道的洪流吧!

 

 

回目录

 

 

十二、大道的爱

 

大道的爱,是宇宙的爱,是万物的爱,是老子的爱,是百姓的爱。它的本性本质是“生”。是以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有无之相生。”(二章)其所以“道生之,而德畜之”,(五十一章)乃大道的爱以致之啊!

大道的爱,是无私的奉献。“孰能损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七十七章)有大道大德的人(真人和圣人)其所以能损己之有余,以奉天下百姓之不足者,以其有一颗大道之爱心啊!

大道的爱,是高度的自我牺牲精神。“夫慈,故能勇”,“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若以慈垣之”。(六十七章)此“三宝”之首的“慈”,正是大道之爱的集中显现与结晶。它为了慈爱同志、慈爱人民、慈爱万物,忘我无私,不怕牺牲,勇于常人之所不敢,因此,战无不胜,守无不固,垣无不成。

大道的爱,是纯朴真淳的自然。它来不得半点的虚情假意,含不得淡稀的薄膜阻隔;它好似眼睛中受不得一颗小砂粒,好比视野里容不得一片阴翳。

大道的爱啊!洒向宇宙,洒向人间,洒向人心,遍是老子的慈爱,是绿色的海洋,是青春的活力,是生命的源泉,是胜利的激情。人生的自觉革命,科学的理性革命,宇宙的和谐革命,您是原动力,您是创造力,您是周行力。

大道的爱啊!是那么地神圣,是那么地纯洁,是那么地崇高,是那么地雄壮,是那么地深沉,是那么地奔放,是那么地神奇,是那么地美妙!宇宙寄予厚望,万物齐共欢欣,流水一路欢唱,百花遽然盛开。

修炼大道,涤除玄鉴,在其最高境界,在其最终本质,便是培育此大道的爱,以宇宙自然的爱、大道朴素的爱和我心中纯真的爱,三者合一,浑然一体,了无痕迹,如羚羊挂角,本自天成,何思何虑?何往何之?

有了它,如来拈花,而迦叶会心一笑,不立文字,教外得以别传矣!

有了它,心心相印,心有灵犀得以一点通矣!心照不宣,心相通,意相随,爱在心,情更浓,永结同心,同志大道,同积玄德,同步永恒的人生!

有了它,老子深怀时代忧患意识,横眉冷对千夫指,直斥腐败的统治者为:“盗夸!”而又“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四十九章)啊!老子的慈爱,诚无以复加矣!

愿我们人人以老子为光辉榜样,甘当老子的好学生,沿着他走过的金光闪闪的道德之路,兢兢业业地辛勤千里之行吧!

愿我们共同如鱼之处于陆,而相濡以沫,相济以大道的爱吧!

愿我们永远地为弘扬大道科学而战斗不止,而奉献自己的生命和心灵,和我全部的大道的爱!

 

 

回目录

 

 

十三、大道理想观

 

幻想不是理想,妄想不是理想,遐想不是理想,空想不是理想,梦想不是理想,枉想不是理想……

理想,和它们沾不上边!

理想,祗是合乎大道之“常”的愿望,合乎人类共同利益的根本愿望,即以大道科学为指导的人生奋斗目标和执着不懈的追求。

理想的基本要素:

科学性:合于大道科学之“常”,体现了客观必然性的要求;

现实性:立足于坚实的基础,经由主观的努力,可以化可能性为现实性;

专注性:忠贞专一于自己人生的理想,执着追求,心不旁骛,目不斜视,足不好径;以自我全部的生命与心灵来投注;

奉献性:伟大的理想,必定顺乎时代,应乎人民,唯大道大德者,愿损己之有余,以奉献天下之不足,具此高度自我牺牲精神的革命者,方足实现之,亦方足以言之;

艰巨性:理想的历程,步步荆棘,处处危机,科学的入口处是地狱,害怕艰难困苦、意志薄弱的人,不必徒托空言,不必枉费心机,唯有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勇士,能够完成千里之行;

继承性:理想自有其传统的继承性。它不是无源之水,它不是无根之木。理想,有其深厚的历史传统,深深植根于人类几百万年来群众性实践的基础之中,承前而启后,推陈以出新;

开创性:理想一定高超于现实,理想必然大反于世俗,非高度的创造性思维的人,不足跋涉,不可探索;

纯洁性:凡是人类真正的理想,皆是冰清玉洁,非具有伟大崇高道德修养的人,是与它无缘的。

伟大崇高的人生理想,即是人生的神圣使命,为自我的终极关怀,乃心目中至神至圣者,立志为之以全部的生命与心灵以投入,坚贞不渝。

何况乎大道的理想呢?

理想是美丽的,但抱着美丽的理想,而不身体力行的人,只能通向黑暗的地狱!

理想是崇高的,

但灵魂卑劣的人,是触不着它的踪影!

理想是神圣的,但连决心也下不了的人,是理想的绝缘体!

 

 

回目录

 

 

十四、须立大道志

 

“蕴藏在心,谓之志。”(孔颖达《毛诗正义》)

志者,蕴藏在心,朝斯夕斯,念念不忘,介介于怀,以修道、证道、合道、弘道为人生之大志愿、大目标、大理想,“从一而终,之死靡它”,精诚专一,忠贞不二,千里之行也,慎终若始,效驽马之不舍,积跬步而完人生大道之旅,行行复行行,自强又自胜,以自我全部的生命力和心灵力从事弘扬大道科学,作为人生唯一的历史使命,其收获的多寡,其归泊的境界,概不思量,毫不计较,一切咸其自然,一切不得不然,一切安于性命之情。此为修真之士的志愿、志向、志气啊!

大道之志也,乃上士闻道,感道而动,蕴藏于心,情动于斯,力促其实现,丝毫不改不易。其志之所适,表而为情,发而为言,笔而为文,外人感焉,感之而动乎其心,油然而萌乎其志,是谓同心同志。此“得道者多助”,所以推己及人,推己及物,道随其德,与日俱进。

同心必同德,同步自同行,两心若相印,玄德交归焉。

无志不立,无志不行,无志不成。

若心中犹未蕴藏,信口轻诺,其信必寡,虽指天誓日,信誓旦旦,心中无大道之志,终必“路遥知马力,时久见人心”,以之自欺犹则可,以之欺道终不得。自欺实是自误,欺道不过种失,聪明反被聪明误,可怜复可笑!

 

 

回目录

 

 

十五、真

 

(一)

 

大道贵真。“悲来吟往,不知其所受也,要以情真而语直。”(明袁宏道《陶孝若枕中呓引》)

言语所以流露真情,真情所以弘扬大道,是以其道之情愈浓啊!则其弘道之语愈直矣。而世人每以忠言逆耳以为病,全不顾其利于行也,反以情真语直为忌,而非之,而毁之,其迷亦甚矣!

 

(二)

 

庄子说:“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渔父篇》)精诚之所以“动人”者,乃既以自我之真,亦以对方之真,既以自我之精诚,亦以对方之精诚,于是彼此两真相合,精诚相合,方能动人。

动人者,以真印真,以精印精,以诚印诚,即心心相印于真,心心相印于精诚,所以动人啊!

 

(三)

 

“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庄子渔父篇》)我之心真蕴藏于内,我身之真神动于外,此真之所以珍贵啊!

真者,道之精华也。道之真以修身,“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五十四章)此“真”乃天下至尊至贵啊!

唯其以修身之真德,而后“其情真,其味长,其气胜”。(宋张戒《岁寒堂诗话》)

道情真矣,道味自长,道气自胜。观乎《老子》,真言真情,千秋如在。

 

(四)

 

心化于道,与道合真,凡事以道处之,则“眼视之而愈亮,心思之而愈明,气感之而愈壮,神味之而愈清。”(李德仁《道与书画》)

 

回目录

 

 

十六、真•善•美

 

大道的境界,于微尘中显大千,于相对中含绝对,于有限中寓无限,于刹那中见永恒。

个中奥妙,唯许心会而难口传,唯可神领而难语达。

这是大道之真,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这是大道之善,与俗反矣,上德不德;

这是大道之美,言语道断,心行路绝。

老子说是:“道可道,非恒道也;名可名,非恒名也。”(一章)此乃千古绝唱也。

 

 

回目录

 

 

十七、大道的美

 

孙绰《天台山赋》:

“恣语乐以终日,等寂默于不言;

浑万象以冥观,兀同体于自然。”

“魏晋时代人的精神是最哲学的,因为是最解放的,最自由的。”“这种精神上的真自由、真解放,才能把我们的胸襟象一朵花似的展开,接受宇宙和人生的全景,了解它的意义,体会它的深沉的境地,近代哲学上所谓‘生命情调’、‘宇宙意识’,遂在晋人这超脱的胸襟里萌芽起来。”(宗白华《艺境》)

由此可见,艺境通于道境,艺境实是道境的具体化。如果没有超脱的胸襟,心花如何怒放?“宇宙意识”、“大道情调”从何理解与受纳?

大道的美,是一种心灵的美、哲学的美、艺术的美,是一种人生永恒的美。它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力量;它有汹涌澎湃、移山倒海的力量;它有劲松挺拔、傲雪经霜的力量;它有斡旋造化、起死回生的力量!

大道的美,赋予我们的生命以青春的活力,而使我们超然于成败得失、死生祸福之外,焕发出一种镇定自若的大无畏精神来。

大道的美,矫矫脱俗,无丝毫脂粉气味,淡雅绝尘,世情尽去,天真活泼,一派真性情、真血性,即赤子之心。它痛绝虚伪,它返朴归真,它大顺自然,它超迈千古。

大道的美,自澄怀以观道、虚心而证道中,含养蕴蓄而来,复又含道以应物,热爱而化物,遂透析种种物象之中所蕴含的内在的本质之美,所谓万物皆有道性、人人皆有道性啊!心中虚灵一点原未昧啊!

大道的美,发源于这宇宙里最幽深最玄远却又弥纶万物的生命本体——道。

修道者沐浴于大道的美之中,从而以之修炼身心,美化自我的生命。

修道者“道德为心,唯道是从”的历程,就是道化自身、美化自我的历程。他执着于“现在”,“在刹那的现量的生活里求极量的丰富和充实,不为着将来或过去而放弃现在价值的体味和创造”;而“美的价值是寄于过程的本身,不在于外在的目的,所谓‘无所为而为’的态度”。(宗白华《艺境》)

大道即是宇宙的大美;修道即是人生的美化;证道历程即是创造美的历程。

大道的美,把自我的灵魂重新建筑在大道的热情和真率上,彻底摆脱一切世俗的羁绊,反抗层层桎梏性灵的礼教,向自己的真性情、真血性里发掘人生的真意义、真道德,塑造人生崇高优美的人格,充分发挥个我生命的真价值,他拿鲜血来灌溉和培育这种大道的美——人生新生命的美。

化于大道之美的真人,傲然独得,任性不羁,当其得意,忽忘形骸,志气宏放,无往非道,美在心中,盎然四溢。

 

 

回目录

 

 

十八、愚

 

大道若愚,愚不可及也。愿我们人人虚心弱志,但求一愚,此老子之所以“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二十章)“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四十九章)于一己之一切,无论成败、得失、利害、贵贱、寿夭、荣辱,何等的错综,何等的纠缠,何等的困挠,我但愚之而已。

妙哉!愚啊!

老子大道若愚,老子愚人之心,千古难知,天下难及,上士难期。

妙哉!愚也!

吾心但愚于大道,吾欲独愚于百姓,愚到无我是真愚,人生难得一愚真,沌沌兮!与道合真,与天合一。

妙哉!愚也!

自然远离私心自用、私智自恃、机心自足的聪明人。若或受他们的诟骂、讥笑、打击与不祥,也是不可避免的常事。因此,唯愚者能处恶而不争,浑然无其心也。

大圣若凡,凡不可知也!愿我们人人和光同尘,挫锐解纷,知白守黑,以贱为本,而珞珞若石,明道若昧,功由乎天,过责于己,为其人生之所当然,咸其自然罢了!

“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且鄙。”(二十章)众人啊!都是很有作为的呀!我却独自顽钝而且鄙陋。

一介凡夫,驽马不舍而已,何圣之有?凡到不可再凡处,显现大道若愚的真本色。

难啊!凡也!

不凡不愚,不愚不凡,必愚必凡,溶我于道。

俗人病在自圣,而自命不凡,处处以圣自居。岂知此乃乱世之圣,正修道之大忌,是以老子要求“绝圣弃智”,(十九章)必弃必绝,它与道莅天下的圣人,毫无共同之处啊!

修真之士,唯自命凡夫,不但不以圣自居,直是心目中看不见圣人形象,无论上帝、老子、如来……俱是大道玄德的真人、圣人。他们慈心救世,其心目中亦何曾有一“圣”字在!

庄子“独以造化为师友,而不为世俗所役”。(班固)超凡脱俗,无一丝尘俗气氛,无一毫世俗牵累,师友造化而唯独,“全真修性,不以物累己,究性命之原,探道德之奥,穷天地万物之理”。(颜之推)独立于道,超迈千古,世俗不役,外物不累,轻松自如,能师友,能探索,能葆真,归自然,“上与造物者游,而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庄子天下篇》)矣。

 

 

回目录

 

 

十九、修炼大道境界

 

大道的境界,乃“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六十四章)的所致。累土是其要素,九层之台是其结构,境界为其优化的结果。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此更高的层楼,即房屋的结构——高层建筑,亦是境界也。站在大道最高境界上,站得高,看得远,心胸廓然开朗,目穷千里,视野无比开阔,器宇霍然豁达,气度不可限量矣,于是乎!我是宇宙公民,放眼宇宙万物,处处总关情,是为宇宙情愫,何有于一我之情意思虑哉!这是境界之高,吸蓄信息之广,以致功能之大,发挥作用之伟啊!

臻此大道境界,须自人生的诗化、道化、真化,而走向人生的永恒。

臻此大道境界,须自坚持三共同,于弘扬大道中,不断否定自己,超越自己,升华自己!

臻此大道境界,须自知行合一、性命合一、道德合一、天人合一的金光大道奋勇前进!

臻此大道境界,须时时履践“三大革命”,让自己一身而三任,革命家、哲学家和科学家浑然一体,密不可分,以身证道,成为大道的优良种子,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老子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也。”(七十章)何难之有?无我即是,反俗即是,力行即是!“信言不美”,“善者不辩”,(八十一章)“不争之德”(六十八章)也。“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四十一章)其余不足与语啊!

下定决心,修炼境界;

不断超越,升华人生。

 

回目录

 

 

二十、修真须修炼境界

 

修道者,须重视境界,修道须修炼境界。王国维境界说,洵是至论,发人深省。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人间词话》)

三种境界,三个层次,一层更比一层高,不经历此三种境界,而能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未之有也,是以其成之者,“罔不经过”也。而“此等语”,“非大词人不能道”,唯实践之深者,方能道之。

我也不学,尝试以意解之。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秋风萧飒,一夜之间,树脱碧装,落叶纷纷下矣。举目荒凉,“独上高楼”,妙哉!独也。独我超脱于众,登临高楼,放眼远眺,望尽天涯路。这是高瞻远瞩,要有自我的高度,而不混同于俗,认清前进的方向,选择正确的道路,即“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四十一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六十四章)也。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虽然心劳矣,力瘁也,形体也日见其瘦削,始终如一,毫无悔意,“为伊消得人憔悴”,执着地追求,恋恋不舍,为了伊人,虽然悄然憔悴,仍是之死靡它,乃“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四十八章)“自胜者强”,“强行者有志”,(三十三章)殷勤致力于“涤除玄鉴”,(十章)百炼成真也。

第三境界:道遥遥,路茫茫,“众里寻她千百度”,求之求之,求之不得,辗转反侧,谁知回头蓦然望见“伊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呢!正是“回头”反观,蓦然得之,意中伊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也。是即“进道若退”,“建德若偷”,“大成若缺”,(四十一章)“慎终若始”,(六十四章)终于“以无事取天下”,(五十七章)“大器免成”(四十一章)矣,乃“道法自然”(二十五章)也。渐在长期,顿在刹那,入乎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修真证真,与道合真,成为真正的人,为大道的至高境界也。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如是,修道者岂能外此?自是应当千百倍超过,方许修道大成也。

非上士不足以闻道勤行;

非真人不足以天人合一;

非圣人不足以道莅天下。

不是天下至信至诚、至慈至爱、至强至严的修真之士,曷足以语此!痴人面前莫说梦,小人心底唯藏私也。

但是,王国维的境界诚然高矣,上士的境界诚然高矣,与大道的境界,仍有霄壤之别,此又不可不知也。

大道的境界,玄之又玄,超绝于俗,卓立于“独”,若强为之形容,则一“愚”而已。老子说:“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二十章)

修道者的“吾欲”如何?是他能否得以进于大道“众妙之门”,(一章)超登大道境界的决定性因素。其进退成败,端在是否“独异于人”,不独不异于俗人,不将俗心换上道心,尽在世俗名利场中,情欲网里,摸爬滚打,闹得不可开交,却又希冀于大道场来觅金探宝,岂不徒然贻笑于大方?此种人士,能够“贵食母”吗?

追求气感,追求功能,搜求异宝,贪求信息,妄求健康长寿,一系列无尽的“求”,皆缘于个我之私而生发开去,而流散无穷,而因循自误,唯独不求真道,不愿修真,终陷于“不知常,妄作,凶”、(十六章)“不道,早已”(三十章)的困境危境之中,不知不觉“动皆之死地”,(五十章)不是十分可叹可悲的吗?

救之之方,首要在于救心,将俗人、小人的心态端正过来,将一己的私欲改变过来,以老子之心为心,以大道之心之为心,其境界自然高超清远,自可一超直入矣!

此为修真证道的“金针”,有志者自下针砭。

修道者,贵在修炼境界。境界不高的人,拘拘于俗,汲汲名利,戚戚私情,乃“下士”(四十一章)之下者,固是与道无缘,以其私妄昧,系大道的绝缘体啊!

境界清高的人,“少私寡欲”,“见素抱朴”,(十九章)乃“上士”(四十一章)之才也,自是与道缘深,以其公正明,系大道的蓄水池啊!

 

回目录

 

 

二十一、着重修炼人生境界

 

人生于世,有人品、人格、人性的优劣高低之分,即人生境界层次的优劣高低之别。

修炼者由于人生境界的差异,从而决定了他积德进道能否完成千里之行,以实现自我命运的转折、自我人生的升华、自我理想人格的塑造,即达到心灵的净化和超越,而且性命双修,形神俱妙,深根固柢,长生久视,天人合一,与道合真,臻于大道真善美的至高境界——真人境界和圣人境界。

由此可见,境界低劣的人,于人世间尚且鄙之曰俗人、小人,是乃为非作歹的渊薮。这种人与修炼大道是无缘的。欲修大道,先学做一个正人君子。

由此可见,境界高尚(与俗人、小人比较而言)的正人君子,是乃修炼的“上士”,为老子所深切寄望,而期以“闻道勤行”,(四十一章)“慎终若始”,(六十四章)以成大器,庶几“天下莫之能知,莫之能行”(七十章)的中华上古的修真大道藉之以溥及于天下啊!

由此可见,境界介于正人君子与俗人、小人之间的“中士”,则已然是“若存若亡”的状态了,其欲修炼有成,乃缘木求鱼啊!“中士”于道的存亡,正是他人生境界心灵深处的私妄昧作祟,时时掀翻其公正明已然取得的胜利,神主不明,心魔主宰,其道不亡,更待何时?而“中士”之所以“若存若亡”者,大道固未为他内心所真正接受,不愿真诚炼心以合道,始终是来大道中予取予求,左一个实用主义,右一个拿来主义,终究言之,不过是大道的同路人罢!其中亦有沦落为害道败德、叛师离道的人,较之“下士”,(四十一章)也已大大不如了。这也是人生的辩证法,尤其是心灵的辩证法所无情揭示的啊!

由此可见,“下士”之所以闻道大笑者,实由于其人生境界的低劣与局限。庄子说:“夏虫不足以与语冰,曲士不足以与语道。”(《秋水篇》)井底之蛙,所见者小,而坚执认为“天”固如是之大,辩之何益,故“善者不辩”(八十一章)啊!

综上所述,人生境界——为人生全部的学问与修养——先后天的素质的综合水平,尤其是心灵境界,既为修炼的基础和始点,贯穿于修炼的全过程,而为修道者人生归趋的所在,人生价值的所现,修炼终极目标的所致。

因此,我们修炼老子修真大道,要着重修炼人生的境界,而以从私妄昧转化为公正明的心灵境界为其根本性的要求,为其决定性的追求,从而提升整个人生,弃绝世俗的假丑恶,体现大道的真善美,做一个现实社会中道德纯真的理想人格的人——得道的真人。

于此历程中,自然而然地以弘扬大道为己任,乃其自身内在的本性——“玄德”之不得不然,咸其自然啊!

 

 

回目录

 

 

二十二、再谈修炼大道境界

 

修真证道了,道得之于身,叫做德。老子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五十四章)就是庄子所说“道之真以治身”(《让王篇》)的“真”,即得到了大道的精髓。这时自我便从私我、小我超凡脱俗、洗心革面而成为得道的真人——真正的人,具有大道真善美境界的人,是为宇宙“四大”之一的大写的“人”。

道是一种规律,天道是宇宙规律,人道是社会规律和人生规律。

道是一条途径,宇宙、社会、人生所自然而然的必然趋势。

道是一种境界,真善美的境界。

但是,由于社会与人生的异化,因为私妄昧的作祟,世人往往是背道而驰。因此,要自觉地选择这条途径,明确而坚定的走下去,是异常艰难、异常曲折、异常痛苦的自我革命的历程,即不断地从世俗染污中超拔出来,使人生的境界于大道中步步提升的过程。这就是读书、炼心、积德,使命第一的指向和巨大意蕴。

它对于人生是一个再塑造的伟大道德工程;是一个自觉而顽强地向大道复归的历程。这就是八年修真、入世化俗的正反面经验的结晶。

它是“善人者,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二十七章)的师资结晶。

它是人生修真彻底摆脱盲目性,摆脱“虽智大迷”(二十七章)蒙昧状态,摆脱“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五十八章)的危险地区的根本保证。

这就是新的八年之所以要突出强调修炼境界的实践基础和哲学根据。

它是许许多多人修炼的历史性总结,短短十字,凝炼着多少血的教训啊!

修真得道,得了大道之真(善美自在其中),开启了“众妙之门”,(一章)实现了人生的道化,达到了自由、和谐、健康、幸福、成就的大道境界。

由此可知,大道境界是对大道规律的把握,而且使之于我的身心中对象化了。

由此可知,大道境界是自我修真心灵净化——“涤除玄鉴,能无疵乎”,(十章)是乃洗心术、换心术、印心术啊!其心虚矣!其心净矣!道自来居,大道于我心灵王国中,成为绝对的主宰——公正明当家,具有无上的权威——“孔德之容,唯道是从”。(二十章)它是步步提高道德人格的硕果。

由此可知,大道境界是“知常曰明”、(十六章)“明白四达”(十章)的境界。唯有以老子大道哲学来武装自己,来转换与拓展思维,来指导人生的一切,才有可能达到人生的自由,才能实现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必然归趋,从而 “不失其所”、(三十三章)天人合一。

这是修真之士强行有志、自胜者强,方能登攀的大道人生境界!

这是修真之士怀着一颗“我愚人之心”(二十章)——“以百姓之心为心”,(四十九章)方能登攀的大道人生境界!

这是修真之士以宇宙为己任,修之于天下,含德之厚,方能攀登的大道人生境界!

大道人生境界,如此崇高,如此伟大,如此神圣,如此纯洁,如此真善美。

大道人生境界,如此健康,如此和谐,如此自由,如此幸福,如此圆满。

大道人生境界,如此智慧,如此超越,如此光明,如此美妙,如此不可思议。

立志修真之士,学习那大鹏的厚积薄发,一抟九万里,于刻意弘道、完成人生历史使命中,顽强不屈地向着大道人生境界英勇攀登!

任由那蝉、雀自鸣得意地热嘲与冷讽吧!

 

回目录

 

 

二十三、修炼大道境界  必须学习哲学

 

冯友兰认为,科学是增进人们的知识,而哲学的作用是提高人的思想境界。所以说哲学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这是“中国哲学的传统”。(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应当略作调整,即哲学的功用,既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尤在于提高人生的思想境界、心灵境界。

修真,就要在修炼境界上狠下功夫。

须知,一层境界,即表示人生的道德素质与人格水平、智慧与知识的底蕴、理想追求的指向与生活激情的投入,整体所已经达到的层次——境域与界限。即祛伪修真,转私妄昧为公正明、修道建德的尺度,或曰水准。它乃修炼的综合性成果、整体性成果啊!

须知,欲修炼境界,非认真地学哲学、用哲学不可。“如果空谈哲学,与自己的思想修养毫无关系,这就是概念游戏,就是“戏论”。(钟肇鹏《哲人其萎——忆冯友兰先生》)

 

 

回目录

 

 

二十四、将自己提升到老子的水平

 

“要了解但丁,就必须把自己提升到但丁的水平。”(意大利克罗齐)

难啊!我们要研究老子,就必须把自己提升到老子的水平,就必须放下自我,直在老子心地上驰骋,才能够庶几近之、得之。

怎样才能将自己提升到老子的水平?较之提升到但丁的水平,不知要难上多少倍!但是,这却是一条唯一正确的研究者之路,舍了此路,别无他途。

要将自己提升到老子的水平,要直在老子的心地上驰骋,必须虚心诚实地学习老子,虔诚严正地实践老子,这是研究老子的始点,这是基本的心态,完完全全地无去一切的我见我明,而以老子之见之明为我之见之明,即舍去自我之心,而以老子之心为心。只有如是,方许谈得上研究老子,方能逐步提升自我达到老子的水平。也就是说,方能取得研究老子的“准许证”,允许进入老子门墙,而升堂入室,得到微妙玄通的奥秘。

难啊!是以自春秋而后,研究老子,代有才人出,古称有三千多家,时至近代更繁花似锦。然而,皆难得其真者,以其未能当一个小学生,以老子为榜样,信之仰之,敬之亲之,学之效之,追之求之,以期不断地提升自我,而达到老子的水平,我与老子,老子与我,虽二而一,浑然无间,究竟来说,我即当代活的老子,然后,以此水平,以此身份,来研究老子,无异于以老子研究老子,庶可几于老子矣!

以此,足可补我《老子传真》前言中的不足处,亦藉以自策自勉,兼以策勉诸同志道友及天下之研究老子者。

 

回目录

 

 

二十五、学习大道哲学

 

什么是哲学?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哲学家,各有不同的答案;即使是同一时代,不同的哲学家,答案,也各各不同;即使是同一流派的,它的答案也因人而有所不同;有时,即使是同一个哲学家,它的答案,也随着他的人生阅历与哲学反思的进程而不同,甚至大异其趣的。

然而,诸多的不同之中,自有它的同在,即都是为了探索宇宙、社会尤其是人生的真理,使自我有一个安身立命之所,使人生得以超越与升华。

究竟说来,这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但是,其中却也不尽然,有的是本质与现象、本质与假象、主流与支流,甚至是正与妄、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因此,欲探索大道哲学者,须时时以道自处,处处警惕,切勿“好径”,(五十三章)切勿急功近利,切勿以道合我,而一切以“道德为心,唯道是从”为根本的最高的唯一无二的标尺,偏离或舍弃,都是“不知常”的“妄作”,(十六章)俱属于“不道”,(三十章)而危机四伏,一失足成千古恨矣!

然而,哲学是什么呢?

哲学是爱智的学问,是明哲保身的学问,是探索和寻求宇宙人生即天人之际的学问;

哲学是人生的神主,是人类的灵魂,是时代的精华,是宇宙的精神;

哲学是修炼大道者的境界,是真善美的彼岸,是人类的终极关怀,是道化人生的必经之路和必然归宿。

哲学出之于道,异之于道,返之于道。它自身经历了历史性的肯定——否定——肯定,即正反合的历程,不断地经由积极的扬弃而在新的高度上复归于道,是为大道哲学。而以大道哲学的本体(立场、角度)、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和对待万事万物,即是大道思维。它是从属于大道哲学的,两者混而为一,不可致诘,犹如体用关系,本来是一物,方便取二名。

大道哲学经老子继承、实践、发扬而升华到历史的新高度,卓立千古,永葆青春。

我们立志探索大道科学,就要进入老子的心灵境界,就要学习和领悟大道哲学,是为“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五十四章)是为“道之真以治身”,(《庄子让王篇》)是为与道合其真。真者,大道哲学的神圣殿堂也。

我们欲得其真,而进入大道哲学的殿堂,唯有放下自我,从涤除玄鉴求无疵入手,方能虚其心,道来居,识其常,含玄德,从而步步稳健地迈进在大道千里征途上。

舍了此道无他道,离了此路别无路;

欲行大道将心来,一超直入复何处?

夷道若颣防颠覆,人心惟危坎坷多;

相反相成自古然,历经百炼成真金。

 

道不经过不知难,万事切莫从我观;

反者道动是根本,万物反观皆自得。

艰难险阻玉汝成,不是一番寒彻骨,

怎来梅花扑鼻香?道场正在俗场中。

 

愿共同志如磐石,牢牢定在道海中;

愿共同志似倏鱼,相濡以沫难同当。

何恩何怨复何悔,超脱超越更超然;

放眼宇宙胸怀宽,大道风光在险峰!

 

回目录

 

 

二十六、读书明道  身体力行

 

读书联系实际,是长期的循环往复的历程,周行而不殆,每一循环,便升高了一步。

其中紧要处:

一在于须有高度的理性思维,不可一味强调非理性思维,此老子所以贵“师”爱“资”,忽视它便导致失败,“虽智大迷”,此为修道的“要妙”(二十七章)所在。因此,要以高度的理性思维,来审视、总结、吸取他人无论正反、成败的经验教训,以作为我的修道养分、进道的指针。

现在修炼者的盲区、误区,主要在于强调什么非理性、先天元神,追求什么“悟”与“慧”。试想,做一个正常的人尚不够格,还要想入非非,盲目追求,岂非出偏之源、取祸之道?

一在于须有丰富的履践经验,事未经过不知难,学到用时方觉浅,实践出真知,真知与真行,相互共印证,此是我们的使命所在。所以日记、心得、总结等等,看似平凡无奇,孰知乃是透露了风光无限的大道信息,至高至超亦至难至妙的功理功法(大道之“常”)即蕴蓄其中呢!

前者,重在读书明道以知常;

后者,重在身体力行而证道。

一知一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即知即行,知行不二,如环无端,终始如一。

 

 

回目录

 

 

二十七、玩物丧志  安贫乐道

 

玩物丧志,丧失人生的壮志;

享乐失道,失掉命运的大道。

玩物者,必役于物,而为物之所玩;

享乐者,必汩于乐,而为乐之所享。

乐亦是物也,享乐者亦是玩物者。玩物与享乐,根本没有差异。丧志者,无道之可言;失道者,有志遂必丧。丧志与失道,终归于一啊!

自古是安贫乐道,岂偶然哉!

安于贫穷,安于贫困,而心中不贫不困,以其知足恒足矣,清廉自持,外邪难侵,故始终乐乎于道,“不失其所者,久也”。(三十三章)

此之“安”者,非穷而不得不安,亦非困而不得不安,是乃庄生“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安其性命之情”之安也。非但身安,尤且心安;非但安之,尤且视富贵如浮云,待玩物与享乐若蛇蝎。其心安矣!若镇海的磐石;其志壮矣!直气冲于斗牛;其道坚矣!海枯石烂终不移;其乐妙矣!诚无上人间之所稀!

刘禹锡的《陋室铭》,何必有仙则灵哉!吾之“安贫赋”,有道万事足也,纵然天子、三公之富且贵,固无动乎衷,而不若共进此道,同弘大道于天下啊!

或曰:如此说来,富且贵之人,终是与道无缘的吗?

答曰:非也。君不见老子所殷切期望的圣人——有道的侯王,“以道莅天下”,(六十章)不以智治邦,而以德化民吗?然而,对于此等人士来说,修身证真,是倍加艰难而困苦的历程啊!

或曰:这不正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吗?

答曰:诚然如是!艰难困苦者,以俗观之也;若以道观之,正是烧炼真金的烈火,正是培育海燕的暴风雨,不仅不可畏避,而且尤须主动地迎向呢!

愿天下有志于道者,知大道之难能可贵,识人生之千载难逢,乐命运之于斯升华,而全身心地投入弘扬大道的伟大事业,一往直前,义无反顾,目不暇接,心不旁骛,决不将千里大道行,仿佛于山阴路上,留连徘徊,而抟击逆流,高歌猛进!

 

回目录

 

 

二十八、子罕以不受玉为宝

 

“宋之鄙人得璞玉,而献之子罕,子罕不受。

鄙人曰:此宝也,宜为君器,不宜为细人用。

子罕曰:尔以玉为宝也,我以不受子玉为宝。

是鄙人欲玉,而子罕不欲玉。故曰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韩非子喻老》)

高尚的子罕,以不受玉为宝,不仅于璞玉无动于衷,且坚拒不受,因其所宝者,道也,乃欲世俗之不欲,而“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也。

 

回目录

 

 

二十九、摆脱世俗  解放心灵

 

修炼大道,要努力摆脱世俗的羁縻,从而得到心灵的解放,达到“心中无一物”,玄鉴无疵垢,心灵澄澈透亮,无一尘俗气,无一染污色,无一混浊味,犹是雨过天青,好比月朗星稀,那样的清澈,那样的蔚蓝,那样的朗辉!

修炼到此心灵境界,自可有欲观徼、无欲观妙,方其无思无虑之际,寂然不动,遂感而遂通,外物之来也,心镜自显,“不见而明”,“不行而知”;(四十七章)外物之去也,心镜自泯,不着一相,了无痕迹;是为炼心妙谛,无上之心法也。

法法本无法,万法自心生,生法乃道心,有心万事足。

 

回目录

 

 

三十、名缰利锁最须防

 

修炼大道,名缰利锁最须防。有的人防之一时,却又放松了。“争知道名利,如锦复陷阱,使人贪而堕其中,到头只赢得一个大不惺惺去。”(《陆象山语录》)

他是从老子“见小曰明”(五十二章)“为之于其未有,治之于其未乱”,“其未兆易谋”(六十四章)等处悟出的。

 

 

回目录

 

 

三十一、列子体道

 

列子拜老商氏为师,自述体道的感受,中有“九年之后,横心之所念,横口之所言,亦不知我之是非利害欤?亦不知彼之是非利害欤?”(《列子黄帝》)列子修道九年之后,纵横其心念,纵横其言说,莫非大道也,何有于彼我的“是非利害”?这是他心化于道,道德为心,心之动静,固唯有道。因而,随心所念,纵横来去莫非道,以至信口所言,纵横左右不离道,道外无彼我,更何有于彼我的是非利害呢!

设若列子修道九年之后,仍然心之所念,口之所言,时时处处,都脱不了“我之是非利害”与“彼之是非利害”,那还谈得上什么修道、体道?“俗心不死,道心不活。”“俗心灭,道心生”,所以“不知”彼我之是非利害。此之“不知”,非不知也,乃心中无此分别,无此是非利害,何知之有?

 

 

回目录

 

 

三十二、遮蔽•去蔽

 

人生孰能没有遮蔽?

太空明月尚有乌云遮蔽的时际。

然而乌云的遮蔽,固无所损于明月的皎然清辉,而私妄的遮蔽乃深害于人生的自然归趋。

明月之所以无损乎乌云的遮蔽者,以其本性不受染污而藏垢也。

人生之所以深害乎私妄的遮蔽者,以其本性的潜移默化而改易也。

遮蔽本非迷,迷者必遮蔽。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泰山固独立而不改,巍巍乎独存,何赖乎尔之见与不见?其所以迷之者,乃不仅是一叶的障目,亦更进而障乎其心矣。

我心不障,何蔽于叶?是以灵台贵乎澄澈明亮,乃能明白四达而无有能遮蔽障碍之者。正是:

我心若不迷,大道心中居;俗物孰能障,人生自如如。

世之迷者,必有所蔽。

无论是名缰利锁、酒色财气,无论是情爱瓜葛、俗事攀缘,凡此等等,皆自私妄一根之所派生,枝枝蔓蔓,流衍难穷,错综复杂,俨然一庞大的私妄昧体系矣。尤有为科学所迷,知见所障,功能所蔽,遂成一曲之士,拘拘于墟,洋洋自得,而难语乎宇宙之大;或为夏天之虫,自缚于时,沾沾自喜,而难语乎严冬之冰。其遮蔽之深也,乃下士闻道而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也。

太空的明月,虽有乌云的遮蔽,而无待乎去蔽的功夫,自有云散见月之时;

人生的遮蔽则不然,不论其迷之时日的短长,其迷之程度的深浅,皆足以迷失方向,误入歧途,而贻害终生。故亟须及时去蔽,破迷转悟,从否定中寻求肯定,自破迷里不断臻于无上正等正觉,而结其人生修道的正果。

欲去其蔽,必先识蔽,此为学日益以知常的功夫也。唯其日益之学,方足以日识其蔽之所在,而有以损而去之。

欲求其明,要在去蔽,此为道日损以力行的功夫也。唯其日损之道,方足以日去其蔽之遮障,而有以清而明之。然一损不足以进道,须着眼用心于“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四十八章)者,以其积习难改,积重难返,积迷难悟,故须全力以损之,损尽私与妄,损去我之所多余,无为而已,则无不治矣!大顺乎自然矣!由是去蔽的功夫,尽矣!合道证真的境界,至矣!

去蔽,须读书明道以知常,须涤除玄鉴能无疵,须历事炼心以证道,须道德为心而弘道,此即正我、无我、溶我的修真历程。它乃极其艰难痛苦、极其曲折复杂、极其严肃不苟,而且危机四伏的历程。唯天下之至慈至智至强者,可完其大道千里之行。此岂俗人俗眼俗心俗情俗气者,所可窥其一斑,所可望其项背者哉!古语云:“金针不度无缘人。”非不度也,其人的私妄昧,乃大道的绝缘体,既顽且固复不化,无从传感,何能受度?

金针所度者,有缘之人。非度之也,乃其人的公正明,是大道的蓄水池,得以自度也。

圣人“以其病病,是以不病”。(七十一章)

得道的圣人,非不病也,乃其善于以病为病而不病。圣人之所以不病,正由于他能够“知不知,尚矣”,(七十一章)知乎俗人之所不知,而识乎大道之真,且“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五十四章)是以不病也。岂天生使然?岂机遇使然?“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六十四章)非朝夕之功可致之也。

俗人不病,是以病病。

世俗深重的人,不以病为病,是以不得不病乎其病矣,以其“不知知,病矣”!(七十一章)俗人不知其人生的正道,固无所逃乎其病矣。不知知的俗人,既无大道的真知,复以私妄的迷误为真知,欲其不病可乎?

若以此俗人小人的心态来修道,何有于真?种病得病,种失得失,历历不爽,此正是大道的辩证法啊!

修真证道,即是不断去蔽除障、脱迷转悟的历程。千里之行,日日皆始于足下。我若不蔽,孰能蔽之?因此,我们应当永远立足于无,永远从零开始,永远处于虚空,永远与大道合其真,而含育万有,充满无限的生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超然脱俗,卓然独立,周行不殆,人生得其所矣!

 

 

回目录

 

 

三十三、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要求他人原谅,有什么用处?原谅多了,岂不反害了自己?如果不能原谅,又有什么不好?不是正好鞭策自己痛思、痛省、痛改吗?

眼睛不要盯着别人的脸色与是非,眼睛要向内,盯着自己的失误,从失误中寻求祸根,深挖,全刨,不留余地,以免“斩草不除根,来春又发芽”,到一定气候,又要重演“陷俗离道”的悲剧!

最大敌人是你自己,

最可怕的是以其“小”而姑息养奸。

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者,非道也。奈何容许自己非道、离道之私妄心态,深深主宰心灵王国,不但和平共处,且是沆瀣一气?

 

 

回目录

 

 

三十四、涤除玄鉴  能无疵乎

 

“夷道若颣”,(四十一章)不可“好径”,不可眩惑于“不信”之“美言”,尤其玄鉴不要于麻痹大意之际,放松了涤除功夫,不知不觉中暗昧了,失其清亮朗彻,于是本来坚定的“道信”,却又“信不足焉,有不信”,(十七章)本来心心相印,心有灵犀一点通,却暗添隔膜,本来肝胆相照,切磋琢磨的“道情”,却被一丝俗情所障碍。究其实质,正乃松懈了自我革命的要求,放松了对私妄昧的警觉性与敏锐观察,尤是动摇了对大道信息的“信”与“严”,“外魔”乃趁机而入矣,而它之所以能“入”,也正是涤除未能“无疵”,缘于此“疵”之潜藏心灵底处,于是“内魔”(时或表现为顾虑、疑虑、忧虑——“三虑”作祟,乃离道之反动力也),于我——修真之士,或忘于“不可怠慢,不可松懈”的教诲之际,遂为外魔所乘,而沆瀣一气矣!此老子谆谆告诫:“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六十四章)而“人之所畏,亦不可不畏”(二十章)也。

戒慎恐惧啊!于其不闻不睹之际,尤须惊觉乎“感觉”之不可凭,“感性”之不可信,“流言”之不可从。

戒慎恐惧啊!于其“和其光,同其尘”(五十六章)以道化俗之际,尤须坚持唯道是从,舍己从道,道德为心。

 

 

回目录

 

 

三十五、无私

 

欲淡机浅方近道,私欲淡时道欲浓;

心机浅处天机深,无私无欲大道基。

无私者,无去私心私智也。

无欲者,无去私欲私情也。

无私无欲的心田,方可播下大道的种子,让其萌发、生长、壮大,根深柢固,欣欣以向荣。

若是私欲浓时道欲淡,心机深处天机浅,身在世俗,未能在世修炼而“免俗”,却是心陷世俗,红眼向洋看世界,俗人昭昭以求利,我亦心窃慕之,行响往之,私欲用事,欲火猛烧,烟雾迷漫,莫辨方向,大道啊!早被抛于九霄云外。于是乎!俗事杂沓纷呈,俗利争挠五内,俗心逐渐昏迷了那仅仅初步萌发的道心,逞其私情,求其必争的利益,从世俗来说,是人们必争之德,仿佛于“道”也是无可厚非的,白白不要,岂不冤哉枉也,而人们的白眼相看,又是多么的难挨难耐啊!岂不自我陷于孤立和深深的寂寞吗?争之有理,私智临事,机心偾张,遂一发而难以收拾矣!冀其好好地公私合营,而不陷俗离道,岂非痴心枉想么!

不淡不超,不超不淡,欲超先淡,相辅为用。

每见俗人终日竞竞,分秒必争,奋其全部的心力来实现俗利。纵然其利于众于己,是可以两全其美的,可以大有收益的,然而,当他不遗余力以赴之时,曾不若强弩之末,又如何奢谈妄求什么大道呢?

没有从事大道那种独立不改的道性,那种一尘不染的品格,那种超凡脱俗的气魄,那种放眼天下的胸怀,那种敢于牺牲自我一切的精神,那种亲疏贵贱利害不入胸次的境界,又何苦徒将大道科学看作超级市场,空想进去“予取予求”一番呢!

 

回目录

 

 

三十六、心静如镜

 

“心如止水鉴常明,见尽人间万物情。”(刘禹锡《和仆射年相公寓言二首》)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天道篇》)不妨看作是对老子“涤除玄鉴,能无疵乎?”(十章)的最佳解说。

心静则明,心静如镜,观之以道,得道之情,观于万物,无所遁形。

心静如镜,不将不迎,内之精气神不外驰,外之尘俗气氛不内侵,身心合道,一而不二,顶天立地,独立而不改,超然卓立,无任何的外力而可使之改易变移,周行而不殆,循道而趋,唯道是从,不因亲疏贵贱、荣辱祸福而可使之稍有停殆离轨,此乃大道的品格。

是以善为道者,其人生升华,得宇宙自然的真善美,显大道品格的伟大崇高,世俗浮沉,万物纷纭,众人皆迷,而我独醒,敢为中流之砥柱,力挽狂澜之于既倒,挺身以道化天下为己任。

此圣人之心,圣人之精神也。圣人的鉴天地,镜万物,不是“观照”而已,乃是观之使“复”,以慈爱世人、博爱万类之心,恒善救人,恒善救物。故人之不善,何弃之有?物之不善,何弃之有?除非其人其物,甘为下士,闻道而大笑,非但不信,且视为愚痴,视为精神失常,从而自己拒绝于大道。此是“道不远人,人自远道”啊!

心静如镜,不仅鉴天地、镜万物,更可返观内视,内知一己的小宇宙,而善于自知自明,外知幻化万千的大宇宙,“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徼。”(一章)把握大道之“常”,窥察宇宙之“奥”,实现天人合一之“和”,运用道德之“化”,化己化家,化乡化邦,化天下,化万物,道化宇宙,德溥无极,成就得道的圣人。

心静如镜,心平则神宁而气和,心君泰定,百体从令,脏腑平安,气从以顺,升降有序,运化有度,精得其养,真得其全,不治自治,何邪之不祛?不寿自寿,何伤之足忧?是以“一心若清静,天地悉皆归”。老子揭示“清静可以为天下正”,(四十五章)岂虚语哉!

“涤除玄鉴”,要使它无丝毫的疵点,无丝毫的暗昧,心明于道,自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十章)既是修炼大道,激发人体潜能的无上妙法,亦是修炼大道,培育金丹、却病延年、长生久视的至妙法门。

法法本无法,无法是大法。无法也好,大法也好,万法也好,都是在此“心镜”上做文章。只在你善做与否?善为文者,不雕不琢,师于自然,心无挂碍,自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回目录

 

 

三十七、万物道观皆自得

 

风物长宜放眼量,是兮未必是,非兮未必非,是是非非浑不是,玄同一切,超然世俗。

我兮不是我,他兮不是他,彼此俱无我,浑然成一体,冲气以为和。

须以世俗为道场,挫其锐,何必锋芒毕露?廉而不刿,切勿“话片打死人”,解其纷,有何纠纷缠绕不休?

诸多事不解自解,只要不改初衷,不变道心,至诚格人心,正宜以“愚”自守也。“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二十章)“和其光,同其尘”,(五十六章)须“光而不耀”,(五十六章)含而不露,借外修内,借人以修我,万物道观皆自得啊!

冲气为和是一个过程。上善若水,柔弱胜刚强,太刚则易折,木强则折啊!

弘扬大道是韧性的战斗,从自我成一统的小天地里走出来,肩负着历史的沉重负担,带着深深被扭曲了的性格,跨越世俗,迈进道场。

责己以严,待人以爱,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不精不诚,不可动人,求之在我,尽其在我,何必责之于人?

万物道观皆自得,其是其非,曲折迂回处,随我之“观”而异而变而化。

 

 

回目录

 

 

三十八、从自己错误的后果中学习

 

恩格斯说:“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325页)

一个伟大的阶级如此,一个伟大的民族如此,一个伟大的人也自是如此,这是深刻不易的历史辩证法。

那末,对于一个修真弘道者来说,难道可以例外的吗?否!非但未可例外,而且,尤其是如此啊!

“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这是所有学习之中,最重要最有成效而且最为快捷的学习途径,是以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是以失败可以成为成功之母。

一个能够向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的人,是一个能够认识自己,并且善于否定自己的人,也是一个能够摆脱自我的盲区与局限而走向正区的人。

因此,他是一个不断摆脱“虽智大迷”(二十七章)状态的人;

因此,他是一个把握了“反者,道之动”,(四十章)善于从否定中开拓前进的人;

因此,他是一个“自胜者强”、“强行者有志”(三十三章)的人。

“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这是实践出真知的根本规律。古人说:“多难可以兴邦。”我说:“多病可以延年。”其关键处,乃是善于向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所以,才有可能完成此伟大的转折,而取得惊人的成功啊!

要敢于正视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

要善于分析导致错误后果的主客观因素,尤其是自己的失误所在;

要巧于把握成败祸福稍纵即逝的契机,勇于人之所不敢,迎着艰难上。

这是转祸为福、转败为胜、转错为正的决定性环节。

这不仅是一个理论的问题,尤其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恩格斯指出:“没有哪个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这是历史辩证法的根本规律之一。

人类历史如此,一个民族历史如此,个人历史也自当如此。

因为,从人类、从民族来说,相反可以相成,灾难,特别是历史的巨大灾难考验煅炼了人们,迫使他们自觉、不自觉地都要向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从而真切地认识和把握历史辩证法,于是,方能得到“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成果。如我国经受了“十年灾难”,可谓是巨大的历史灾难啊!接着在邓小平领导下,拨乱反正,换来了二十来年的欣欣向荣,而且正是方兴未艾的历史的进步来作为补偿的。

作为修真弘道的个人的我们,难道不正是从总结、学习自我人生的历史灾难中,从而深刻地认识大道之珍贵而不畏艰难险阻地身体力行,于是取得巨大的历史性的进步作为补偿的吗?

从巨大的历史灾难到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这是人类、民族以及个人从盲目而自觉的历程,其关节点是“学习”,以取得对于客观历史规律的高度理性自觉,方能“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六十四章)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统一了起来,自然无往而不利,无攻而不克。

 

 

回目录

 

 

三十九、知非即舍  自胜者强

 

知非即舍。

知识非道,即予舍弃。

凡是我的所思、所言、所行,苟有非道——不合于道,立即舍弃,当下剪断,决不拖泥带水,决不藕断丝连。

知非难。

世人往往以非为是,以妄为常,司空见惯,潜移默化,改易本性,染污心灵,而难以自觉,难以自拔,难以自行了断。即使修道者,每每亦于此等紧要关头,难以认清,每每陷于妄知、无知,而难以真知。

即舍,难上难!

其所知之非,或是先天之根器,或是后天长期之薰染,或是习性兴趣之所偏好,俱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何能知非即舍?“即”之一字,非“自胜者强”(三十三章)的人,何能做到?

知非即舍。

欲知其非:

一要“知常曰明”,(十六章)首先把握大道之规律,观之以道;

一要“自知曰明”,以道观我,了了分明,不为私迷,不为情惑;

一要“见小曰明”,(五十二章)知其非于机微之际,以其“未兆易谋”,“其微易散”,以便“为之于其未有,治之于其未乱”(六十四章)也。

苟非一心为道,化私于公,化妄于常,如何能在此“三明”中自知、自见、自处、自舍?

知非,须大公、大智、大勇;

即舍,尤须大公、大智、大勇。

人生修道,关山重叠,云迷雾阻,知非明道,确是难于上青天。

我们有幸闻道,而行于大道,乃是人生之无上幸福,自当“持而宝之”,(六十七章)终生不失。

一个人,要知非即舍,

一个家,要知非即舍,

一个集体,要知非即舍。

由个人而家庭,而团体,要知非即舍,它的难度是递增的。但是,这是修道积德的规律、途径,是必须实现的境界。

是以老子要求一切修证大道的人们,要修之于身、于家、于乡、于邦、于天下,然后,其所德之道,乃真、乃余、乃长、乃丰、乃溥,个人乃由私妄的我,而实现真正的我,以至人生之至高境界——圣人境界。

到此老子的“圣人”境界,庄子称之为“古之博大真人”,(《天下篇》)《黄帝内经》称之为“上古有真人”,(《上古天真论篇》)佛家称之为“佛”,道家称之为“仙”,等等不一,名称万殊,然而皆是“名可名,非恒名也”,皆是“同出而异名”,(一章)皆是同出于大道之门,而为其玄远高深的理想人格、理想境界。

非者,不是道,不是究竟。凡是不能了达大道的,俱属于非,应当即舍。

老子指出:“大道甚夷,而民好径。”(五十三章)径者,旁出的小路。世人放着十分平坦宽夷的大道不走,而爱好那崎岖的山径。

证之今日,修道者,往往不在大道上行走,嫌其平淡无奇而路途遥远,欲抄捷径,出奇制胜,都由于贪心作怪,以致自远于道。

 

回目录

 

 

四十、疾病是最好的老师

 

(一)

 

疾病是人生难免的事。生老病死中,病,也是老年人的常态,或是一个“阶段”,即走向死亡的中介,是不可避免的。无疾而终,究竟是否真实?我想,它作为人类健康长寿,以至安乐死来说,是十分美好的愿望。

但是,古今中外,能如是者,看来是尚无先例。

如来也好,老子也好,生前均有所病,或者也还说不上“无疾而终”的。

欲问我对疾病持什么看法,我说:疾病是最好的老师!学到用时方恨少,平素所勤奋掌握的医学知识,以至大道科学知识,究竟如何?临阵作战是否用得上,是否应付裕如,胜之以道?的是缺乏自知之明。

到了疾病临头之际,这是最严正的考试,也是最科学的检验,同时,是最好的学习机会,尤其对于修道者来说,更是历病炼心、历病证真的道场啊!

大道哲学是转化法:私妄昧可以转化为公正明;疾病可以转化为健康;灾难可以转化为幸福;腐朽可以转化为神奇。

以身试病,以身试法,以身试药,即以身试道、以身证真啊!

因此,人生的种种不幸:疾病也好,灾难也好,打击也好,委屈也好,……无一不是修炼的最佳课题,无一不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无一不是修道之“善地”——道场。

如此说来,对于疾病、灾难,岂非是“求之不得”吗?否!非也!岂可执一而论?

正确的态度是:

首先,上工治未病,防患于未然,“其未兆易谋”,“为之于其未有,治之于其未乱”。(六十四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此所以贵乎“知常曰明”、(十六章)“见小曰明”(五十二章)也。善为道者,自是善摄生者。其善为善摄,乃是于其未兆、未有、未乱而善谋、善为、善治之。

其次,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倘遇疾病之来,我但“不拒不迎,泰然处之,辅其自然,正确对待”而已。或急躁,或麻痹,乃一体两面,皆是私妄昧的显现啊!

正视它,以道观之,不急不慢,从实际出发,科学地客观地对待,了解其来源、其性质、其症状、其内外因、其特点、其禁忌、其趋势,等等,即规律性。

由此的真知,笃实履践,复以真行而获得我的真知,而且举一可以反三,解剖好一个麻雀,天下麻雀之理不外乎如是矣!前者,由我的感性而上升为理性,复由理性而指导感性;后者,由我的个性而上升为共性,复由共性而指导个性。

藐视它,战略上有百战百胜的信心,有偏向虎山行的意志,有百折不挠的毅力,有韧性战斗的精神,后而不先,不可匆遽从事,冒冒失失,自取其祸。

古之名医,曰和曰缓,确有深意啊!

急急忙忙,成得了底事?慌慌张张,徒然失信于道。心图侥幸,大失其正。这些,都是主观随意性的表现,乃大道的反面——私心妄见的作祟而已。

重视它,面对疾病,正视疾病,分析疾病,知己知彼,战而胜之,何难之有?严字当头,抓紧处治,一丝不苟,一病不苟,一点儿麻痹大意不得,一丝儿苟且偷安不得,不可因循自误,不可盲目求医,要知医择医,要识法择法,辩证对待,集中力量打歼灭战。

小中可以见大,病中足以证道,知常达变,微妙在心,把握由我,如如自在。

 

(二)

疾病是最好的老师!

它那么客观,那么公正;

它那么严厉,那么无情;

它那么蕴藏,那么无私。

 

疾病是最好的老师!

它给予唯道是从的人以升华;

它鞭挞唯我第一的人以悲痛;

它两面锋利,祸福判然分明。

 

疾病是最好的老师!

它考验人生的方程式;

它锤炼战士的毅力;

它培育大道的思维。

 

疾病是最好的老师!

它予善为道者以良机;

它予不道者以早已!

它是修真修假的试金石。

 

 

疾病是最好的老师!

生老病死本是人生之常,

旦夕祸福亦是难免之事,

它启示病机即是生机!

 

疾病是最好的老师!

多难兴邦,古训昭昭;

多病延年,大道妙用;

微妙玄通,系乎道心。

 

 

 

 

回目录

 

 

四十一、干扰必不可少

 

正于蒙受严重干扰,而难以摆脱之际,耳畔悠然传来玄音:“干扰必不可少!”启我妙悟,于是升华了我的干扰观。

干扰的形态,种种不一;

干扰的来源,方方面面;

干扰的伤害,层出不穷;

干扰的困恼,出乎意外;

干扰的途径,有无相生。

以道观之,干扰者,乃人生弘道历程中必有的矛盾,是以干扰必不可少。宇宙浩荡,何曾有没有矛盾的角落?时空绵延,何曾有没有干扰的刹那?唯有矛盾的不穷,唯有干扰的不断,方能于此中深味“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啊!

不是说海燕欢呼暴风雨吗?

不是说真金跃进烈火炉吗?

真正的大道战士,勇敢地迎向一切的干扰,永远地以微笑迎接一切的挑战!

真正的参天松树,巍然地笑傲狂风,而益发精神抖擞,英姿焕发!

树欲静而风不止,那欲静之树,决非长青的松柏,而只能是依依的湖柳。

燕雀宴安以自乐,局促于屋檐与灌木丛,岂能企望乎厚积薄发乘海运而南徙的大鹏哉!

当其干扰之来也,或惊慌而失措,或幻想逃避之,或苟且以偷安,或贸然而从事,皆非道啊!

干扰必不可少!正宜视为人生成长的根本规律,正宜作为走向天人合一的康庄大道!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二十章)于干扰不但何畏之有?而它正乃我们成功与幸福的基本营养素啊!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为往圣继绝学,扬大道于宇宙,三大革命敢承担,何论乎区区的矛盾,何碍于变化莫测的干扰?没有了矛盾,缺乏了干扰,岂不太寂寞、太冷清、太平淡了么?岂不少了相反适以相成的巨大动力了么?更从何而显现“反者,道之动也”(四十章)根本规律的妙用哉!

于是乎!我乃深知干扰之所以必不可少,从而乐观地迎向干扰,研究干扰,且于战而胜之时际,又迎接新的干扰,以夺取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人生之路,几十年来,不正是如此地走过来了吗?

弘道之途,十几年来,不正是如此地闯过来了吗?

一步一个脚印!

一步一个心印!

一步一个血印!

战士于此磨炼,心灵于此涤除,真金于此烧炼,

让炼狱之火烧尽我身心一切世俗的渣滓,我将于烈火中永生!

让干扰铺天盖地地压来,作用相等于反作用,我的反干扰力必将于是陡然成倍成百倍地增长,从而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矫健地在不平凡之路上迈进!

愿共天下甘受干扰、处恶若饴之徒为侣,逍遥乎大道的宏伟事业,从容于千里大道的探索,心相印,意相溶,步相随,共同走向天人合一,走向永恒!

 

 

 

回目录

 

四十二、师·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二十七章)

修炼大道的要妙,至要至妙的诀窍所在,乃是贵重善为道之人的成功经验,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知真悟,珍爱不善为道之人的失败教训,经过实践否定的妄知妄悟(其中包含邪信邪悟)。一正一反,相反相成,相辅而进,缺一不可,是谓以“辅”(六十四章)其自然,而不敢为也,不敢有所妄为,以致“妄作,凶”。(十六章)“不道,早已”。(三十章)

俗人昭昭,俗人察察,自恃其智,实即大迷,其主要表现则是“不贵其师,不爱其资”,异想天开,一意孤行,自以为是,囿于己见,聪明反被聪明误,大道甚夷而好径,寻寻觅觅妄追求,私妄待道反自得,机关算尽太聪明,竹篮打水一场空,反误了卿卿性命,莫要怨大道无情,谁叫你多了心意!徒供后人作资鉴。

贵师爱资,非读书明道,无以识之;非涤除玄鉴,无以明之;非道德为心,无以明之;非唯道是从,无以进之;非百炼成真,无以化之;非弘扬大道,无以成之。

此乃人生闻道、修道、明道、证道、得道的升天梯、金锁匙。每行进一步,即是每一次的涤除玄鉴,即是每一把心锁的打开。心有千千锁,一道道的心扉不自动打开,何能行于大道,开启一道道“众妙之门”,(一章)何能心心相印,心有灵犀一点通,而与道合真?

 

 

回目录

 

 

四十三、天无绝人之路  道有回天之力

 

宇宙无限,大道无限。

在此无限之中,个我的生命是有限的,个我的知识与智慧更是有限的。

但是,我们一旦将自我溶入了无限的宇宙,溶入了无限的大道,那么,自我的人生便跃升而至于永恒的境界——大道至高无上的真善美境界,从而人生的价值,也将是永恒的无限的了,“死而不亡者,寿也”。(三十三章)

此种于有限的人生中,寓无限的人生价值,俗人“虽智大迷”(二十七章)啊!乃井底之蛙、夏天之蝉,它们的生命境界那么低下,它们的视野那么狭窄,是它们先天素质的局限与生存时空的制约,“命”也!又拘囿于后天的拜金主义、拜物主义,何足以知之哉!是以老子深刻揭示唯“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而中士之“若存若亡”,下士之所以“大笑之”,(四十一章)三等人士,乃人生三等境界的大别所在。此种境界差异,既体现了他们人生诸素质总和的差异,更显示了他们“器识”本质性的差异。

虽然如是,三等境界之间,尤其是中士的境界,如果经过自觉的艰苦磨炼,是可以“下学而上达”的。因此,天无绝人之路,道有回天之力,经历后天的顽强坚毅的奋斗,是可以改变其先天的种种不足与局限,是以“我命由天亦由我”啊!

温故而知新,不认真地回顾自我的人生,不切实地以道观之,来总结自我的人生,黄粱一梦尚未醒,怎么谈得上人生境界的提升,怎么够得上把握大道、把握人生呢?

殷望诸多中士迷梦速醒,发愤图强,贞诚修道,坚定不移地走在大道上。

 

回目录

 

 

四十四、道德规律  历历不爽

 

宇宙与人生的根本规律是道德规律。“道德”两字,是宇宙与人生,即天与人的本性本质所在,是以司马迁指出:“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史记老子列传》)古之博大真人——老子“以其修道而养寿”,因而“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五十九章)享寿160余岁或200余岁。是以庄子深刻揭示大道玄德之妙用,乃在于“道之真以治身”。(《庄子让王篇》)

老子认为,“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也,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五十一章)万物之所以成为万物,都是由于“道生之,而德畜之”作用的结果,是以万物无不尊道贵德,这是永恒自然的啊!

于此,老子深刻地揭示了宇宙、万物及人生的根本规律:尊道贵德律,并阐明它乃属于自然辩证法,是“莫之爵,而恒自然也”,不是任谁的主观封爵,外加于万物,而是永恒自然的。

此是宇宙法则,就是道德法则,亦是自然法则,万物概莫能外。

法则者,规律也。规律者,道的本体运化之秩序也。

证之老子修真大道多年来入世化俗、修真实践的经历,或正或反,正者转危为安,转病为健,转祸为福;反者,逆道损德,未有能逃脱“不知常,妄作,凶”、(十六章)“不道,早已”(三十章)的归趋;其尤甚者,害道败德,亦未有能超逸“强梁者不得其死”(四十三章)的古训,难逃“疏而不失”(七十三章)恢恢天网的归宿。诚然是,种什么因,结什么果,因果规律——道德规律为其永恒不变客观自然而最根本的规律,历历不爽,概莫能外啊!

一方面是,“天道无亲,恒与善人”,(七十九章)“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五十五章)

一方面是,“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七十三章)“不道,早已”,“强梁者不得其死”!

何以如是的截然相反呢?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二十三章)

简要地说,种道得道,种德进道,种失得失,这就是大道因果观。

现在,且引《参考消息》曾经转载的,巴西《这就是》周刊1993224题为《腐败导致死亡》的报导:

“巴西53岁的医生阿尼塞托马丁斯进行了10年研究,得出令人吃惊的结论:卷入腐败行为的人容易得癌症、心肌梗塞、过敏症、脑溢血、心脏病等。马丁斯认为:‘腐败会导致死亡。’他对583名被控犯有各种贪污受贿罪的官员进行了研究,并与583名廉洁官员的情况进行对比。在不廉洁的官员中,60%的人生病或死亡;而廉洁官员中这个比例仅为16%

据马丁斯说,腐败官员易得病的原因在于心理问题。报告认为:‘当违反自己的伦理道德准则时,在精神和身体上就会受到自体攻击,最终导致生病,甚至死亡。’

研究报告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段涉及16名官员的经历,这16人平均年龄41岁,全都在里约热内卢福利局工作。1979年,他们被指控利用公职谋取私利,全都被免了职。一段时间之后,这些人又重新任职。只有一个被证明是无辜的,他没有生病,其他15人均在3年后得了病,其中6人死亡!4人死于癌症,1人死于肺气肿,1人死于脑溢血。在活着的9人中,2人变成瞎子,4人患癌症,2人留有脑溢血后遗症,1人患帕金森氏综合症。

马丁斯证实,在被调查的583名腐45官员中,70%的人心理状况极差和经常服用镇静剂。”

感谢有心人马丁斯医生十年的艰辛调查与探索,从现代实际生活中提供了虽然常见却易为人忽视的无情事实:“腐败会导致死亡!”古今中外,这是一条普遍而绝对的真理啊!有道是:“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统统都报。”难道可以一律视之为迷信,而打入冷宫的吗?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十四章)道德规律,历历不爽,因果报应,触目惊心。“善人者,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二十七章)

但愿老子惊世真言,能令“虽智大迷”、而且“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五十八章)的人们从速醒悟,知师资之贵爱,痛迷途之已远,握道德之规律,严修真之于身。

 

 

回目录

 

 

四十五、再谈道德规律  历历不爽

 

世人皆从人类社会伦理道德来看待人生的道德修养、道德规范、道德境界——道德人格,从中探索总结出人世间的道德规律,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统统都报”;又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之类。如果进一步究问: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从何而来?它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抑是圣人救世的理论假说?

两千五百多年前的老子,予此作出了迥异于众的结论,“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其所以如此,乃是“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五十一章)这是宇宙万物及人生的根本规律——尊道贵德律,也就是道德规律,历历不爽,正是自然辩证法的客观自在的作用,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老子以他自身修道养寿,享寿一百六十余岁或两百余岁,便是我们光辉的榜样!

尊道贵德律,一体两面,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啊!从事于道者,同于道;从事于失者,同于失,历历不爽,了了分明。播什么因,得什么果,岂有自外于道德规律的?

前文举了巴西马丁斯医生十年研究的例子,可谓触目惊心!2002年《天津老年时报》所载《善恶影响人寿命》,同样富有说服力。据报道:“美国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的专家跟踪调查了加州阿拉米达县七千位居民,密西根大学调查研究中心对两千七百多人进行了十四年跟踪调查,三所大学得出相同的结论,并向世人宣布:善恶影响人的寿命。”他们在研究“社会关系如何影响人的死亡率”的课题时,“惊讶地发现:一个乐于助人且和他人相处融洽的人,其预期寿命显著延长,在男性中尤其如此”。这不是证明了老子说的:“天道无亲,恒与善人”(七十九章)和“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八十一章)吗?有道是“施者比受者更有福”。“相反,心怀恶意、损人利己和他人相处不融洽的人,其死亡率比正常人高出1.5-2倍。”这不是证明了老子说的:“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七十三章)和“强梁者不得其死”(四十三章)吗?

一善一恶,一正一反,一福一祸,一寿一夭,岂不是明明白白昭示于世人?因此,他们认为:“不同种族、收入高低、体育锻炼以及生活作风,都不能影响这个具有普遍性的正确结论。”概莫能外啊!由是可见,为人处世,道德善恶是人生命运的根本规律,而提高道德人格是提高生命质量、延长生命长度、改变命运的根本途径。

他们研究发现:“善良的人长寿的原因是: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乐于助人可以激发人们对他的友爱和感激之情,他从中获得的内心温暖缓解了他在日常生活中常有的焦急。从免疫系统角度看,常常行善有益于人体免疫系统。”

且看,哈佛大学的“一次实验,让学生看一部记录片,其影片记录了一位美国妇女终生在加尔各答救助穷人和残疾者的经历。学生们被她的生动事迹感动了,随后对这些学生的唾液进行分析,发现免疫球蛋白A的数量比看记录片前增加了。这种抗体能防止呼吸道感染”。

反之,“一个心脏病常常发作,又对他人怀着敌意的人,其心脏冠状动脉堵塞的程度就比较大。再如视别人意见为敌的人,往往一触即发,暴跳如雷,容易使血压升高,甚至导致任何药物都难以治愈的高血压”。

至于那些贪污受贿、盗窃等违法乱纪的人,因为他们做贼心虚,法律的利剑悬在自己头上,所以经常坐立不安、失眠、烦躁、全身失调。他们不敢把自己的丑事向同事、家人透露,终身背着一个沉重的包袱,精神压力有增无减。这种人的寿命无论如何比大多数人都短。

他们共同认为:“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如果经常面对着周围人对你的深深感激,身心处于一种和谐的境地,就会感到越活越有意思,越活越年轻。”因此,知足常乐,“知足之足,恒足矣”!(四十六章)这同样也证明了老子说的:“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五十五章)其实,这是生活中平凡的习见的事实,也是一种平凡的真理,绝不是什么神秘莫测的事实,更不是什么迷信之类的谎言。因为,一个人自身便是实体与场的统一体,而且从属于社会、民族、国家、人类,以至于从属于天地、宇宙的实体与场,而为其中不可离析的一分子,是以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的和谐与否、自我心地的善良与否,其负载的信息与生发的能量也大相径庭,而有霄壤之别。感激哈佛大学的实验,它从免疫学的角度来予以证实,虽然不过是全豹之一斑,却也是难能可贵的。他们的结论是:“一个人要想长寿,就必须使自己成为多做好事、行善积德与社会及周围群众和睦相处的好人。”

这是从人世间的常人境界来说的,不失是一种积德养寿术。然而从《老子》的角度、从宇宙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的角度来看,则应当由此而臻于闻道而勤行,经过持久的修真证道的实践,将人生的价值定位于弘扬大道科学于世,以修之于天下、德化无极为自我人生的历史使命,那么就会实现老子所期望的不但“求以得,有罪以免”,(六十二章)而且“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三十五章)进而“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五十九章)臻于大道的真善美境界,人生亦由俗人、凡人而成为真人、圣人(平民化的圣人),“死而不亡者,寿也”。(三十三章)

 

回目录

 

 

四十六、谨于大道  如法修真

 

“谨道如法,长有天命。”(《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

谨守宇宙自然之道,坚持如法修真,则天人合一,生气通天,“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同上)得以深根固柢,长生久视,而尽其天命天年。

由此可知,长寿秘诀即“谨道如法”。守道不可不谨,谨守不失,持而宝之,以为“天下贵”。(五十六章)修法不可不如,如法修持,不可偏离,乃得大道之真。诚能如是,“长有天命”,乃水到渠成,夫复何疑!

且看,不少炼老子修真大道者,短短一、二年间,不但病祛身健,更有白发转黑,青春焕发,年轻数岁的。若是持之以恒,不是可想而知的吗?

是以老子称它是:“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五十九章)

是以司马迁称老子“修道养寿”,享年一百六十余岁,或说是二百余岁。

 

 

回目录

 

 

四十七、信字诀

 

大道原来有真信,从古至今识者稀。

道是“有物混成”,(二十五章)而“道之为物,唯恍唯惚”。(二十一章)于恍恍惚惚之中“有象”“有物”,于窈窈冥冥之内“有精”“有信”。物者,老子明白指出乃“象”、“物”、“精”、“信”,此四者混成于道,而为道自身不可分析、不可或离的本体也。

“其中有信”,即大道的真信也。它是道的本体——无名和有名状态所内在之“信”,虽然窈窈冥冥、隐隐约约,看似虚无、真空,却乃含有宇宙万物得以生长化灭的信息,包括今人所称的遗传基因、信息密码等;具有内在的生命力、生命秩序与生命周期,包括今人所称的生物钟等;万物皆按其自身的自然规律而生长化灭、有无相生;宇宙万物之间,具有纵横交错的信息联系与信息传递,相根相生,相反相成,浑然一体,相互为用,无论是“天之道”、“人之道”,皆是信而有徵,信验昭著,历历不爽的。

此为老子的“信息论”。它是全息,而物质、能量、运动、信息皆一体同道,密不可分。大道有信,且以其信自然显现于万物,谓之曰玄德,此大道之所以取信于万物、取信于人也。

但是,大道之信,乃“视之而不见,名之曰微;听之而不闻,名之曰希;捪之而不得,名之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十四章)微、希、夷三者混成于一道,是客观真实存在的。

这是“信”的第一义。

修炼大道者,首须信道,要正信、深信、坚信,方能做个闻道勤行的上士;若是疑信参半,便落到或存或亡的中士了;等而下之的下士,于道不仅不信,反而大笑之。有人说“信则灵”,信为入道的阶梯,不信道难来居,岂能心有灵犀一点通、心心相印、息息相关?自然谈不上同心同德、同步共振,更遑论天人合一、与道合真?

因此,修真要炼心,炼心之要,在于炼信。

“信者,人之干也。”(《列女传贞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无信不立,其行不远。信是德的核心。“信,所以守也。”(《国语周语》)守信是为人的根本。所以《贾子道德说》称颂:“有信,德之美也。”“信者,德之固也。”《左传僖廿五年》直以“信”为“国之宝也”。

对于个体的人来说,是言合于意,心口如一,言行一致,说话把它当话,言无二响,不是口是心非的空表态,心中另有潜台词,或别作旁白,甚至食言自肥。信,要内无欺隐,外无欺物,专一而不移,定身以行事,言出必行,一诺千金。修炼大道者尤以信为立身的根本。

于是乃能以我之信合乎大道之信,以信取信,两信共交凝,天人得合一,进而与宇宙大道的信息互感互应矣。

诚能“笃行信道,自强不息”,(《孔子家语五仪解》)以此坚定不动的信心,努力“为学日益”,(四十八章)明道知常,自能“信解”——心无疑虑,明见其理,不断“为道日损”,(四十八章)“涤除玄鉴”,(十章)自可“妙觉”——开启玄门,直入道妙。“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宋陈亮《梅花诗》)经历千锤百炼,化尽私妄,信力油然萌生,乃“慧心开发,信力明悟”。(南朝陈江总《摄山栖霞寺碑》)信力,或称之“念力”,系心灵能,是人为宇宙四大之一的自身灵能。

这是“信”的第二义。

修炼大道者,要累信积德以进道,自应是“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四十九章)对于信行大道的人们,要以信待之,使之达到至信大道的境界;对于不信大道的人们,也要以信待之,让大道在其身显现妙用,引导进入大道之门;于是,乃得大道之信,亦由于修炼大道者自身的信——“德信”,方能道溥天下。

此是大道的究竟地步——理想境界,以道莅天下,百姓信道勤行,同化于道,其历程虽异常遥远而艰辛,却乃历史的必然。

修炼大道者,要取信于万物,取信于人民,以道化人类、道化宇宙为大道科学的理想,从而宇宙万物、天下百姓的信息,亦自然反馈于我,相济为功,积累大德,日进于道。老子说:“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而且“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所以“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六十章)其德交归,相辅相成,共“愚”于道,齐享极乐。

此为“信”的第三义。

然而,“信”之不易。从来大道甚坦夷,而民好径妄作凶。欲修大道,须识“一本正经”。正经者,《老子》五千言也。握此一本,以察万殊,谨防市场上以“不信”之“美言”来“市”的名师,不要提倡盲目性(迷信),不要崇拜自发性,不要凭印象出发,不要跟着感觉走。大道朴实无华,它“言善信”,(八章)“言有宗”,(七十章)而是“不美”之“信言”,绝不哗众取宠,标新立异。以此为鉴别是否大道的标准。

大道是试金石:信与不信,正信与迷信,真信与假信,一试便分明。

辨明真信,然后真行,行住坐卧,得道之真。修炼大道者,须信其所当信,而不信其所不当信,是谓正信。若信其所不当信,则坠入邪信、迷信矣。此种关头,最是轻忽不得。它是不断认妄破迷的过程,亦是不断洗心去私的历程。与此同时,更加坚定自我向道的信心,从而具有无比坚强的自信,于是以上的“三信”俱得以建立而日益深化,成为我心的自然德性。此为立信、守信、积信的根本功夫。

欲知其三昧,唯有信中信。

 

回目录

 

 

四十八、淡字诀

 

“道之出言也,曰:淡兮!其无味也。”(三十五章)道言的味道,恬淡呵!好象没有味道一样。这个淡字,乃是道的正味,所以老子说:“恬淡为上。”(三十一章)要求修炼大道的人:“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六十三章)循此而进,自是正道,然而,“大道甚夷,而民好径”,(五十三章)放着平坦宽夷的大道不走,而俗人们却偏爱好那崎岖险阻的山中小径!

它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俗人们不能“虚其心”、“弱其志”,(三章)虽然也修炼,却是俗心浓得很,不合于道,有害于心身的嗜欲,恋恋难舍;不良的习惯,自知不对,却又沉溺难拔;尤有不少人对于名利地位,种种享受,总是梦思系之,甚至求之不得,辗转反侧,陷入失眠,弄得神魂颠倒者,亦颇有人在。从而伏下了无数的祸根,不知白了几许青丝!与此同时,或者以自己能够修炼而自安自慰,实际却收效甚微,而衰老和疾病已在不知不觉中兼程并进;或者边修炼边埋怨功效不著,进步不快,内心惶惶寻求速效妙法;更有严重的,宜淡反浓,自恃有功保身,或肆意追逐声色犬马,或追求激发功能,而走上了“不道,早已”,(五十五章)背离了大道,而早早危殆死亡,这种教训是十分惨痛沉重的。

唯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十九章)“去甚,去奢,去泰”,(二十九章)才能做到“恬淡为上”。淡以自处,淡以自持,淡以自甘,才能真正“味无味”,而品得道的正味,得到道的三昧,自然“道乃久,没身不殆”。(十六章)

唯有淡是声、色、味之正。“五色使人目盲,五音使人耳聋,五味使人口爽”,(十二章)怎样才能正确对待?它的秘诀就在于一个“淡”字。调和五色、五音、五味,便归之于淡。淡是五色的正色,五音的正音,五味的正味。所以,淡是和的结果。淡方能养和。非淡不能静,静则阴生。因此,淡能养阴,补阴,得以阴济阳的效果。

唯有虚其心、弱其志、致虚极、守静笃的人,方能进入“淡”的大道境界,如庄子所说的:以大自然为师,以天地万物为友,同化于道,相忘于道,淡然逍遥,至乐无乐。

 

 

回目录

 

 

四十九、严字诀

 

修道,弘道,须严字当头。

其始也,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欲成方圆,必以规矩。必欲必以,不以不成,丝丝合拍,一丝不苟,严也。

其终也,遂心所欲,不逾于道;道化于心,所欲皆道,不严自严,严而不严。

其始其终,唯道是从。其始必从,唯施是畏;其终何从?其德已真!

《老子》一书,言道德之意,旨在弘道化世,修炼道德,以人合天,字里行间,是非判然,思默言行,取舍分明,岂不严乎?

大道科学(包含大道哲学、大道医学等),称之科学者,严也。如果不严,何谓科学?老子“五修论”,必从“修之于身”(五十四章)始,而后逐层递升,逐浪波及,而“慎终若始”,(六十四章)方成大器,而道化天下。

我们须戒慎恐惧于其不闻不睹之际,此等守独、慎独功夫,是大道严肃性的体现和要求。若不以严自律,初勤即怠,始严即惰,稍超便俗,何有于道哉!此是无数修行者的通病所在,覆辙昭然,触目惊心,正宜为我们的殷鉴。

于道须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也,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五十一章)宗教家、宗教信徒之所以舍身从道,舍身向道,以道为第一生命,信之至,虔之至,诚之至,产生人间诸多可歌可泣、可钦可敬的惊人神迹,乃出之于他们严肃对待大道,言必有信,行必有果,严肃庄敬,真正觉悟也。无此之严肃待道,切莫轻谈修道!

于师须严。司马迁称孔子于周则严事老子。严事者,严其身心,肃其容貌,必庄必敬,无丝毫之二心,此严新所以说恭以待师也。无论是无形有形,或今或古,一切之师,严以事之,师严而后道尊。唯有严事,坦白忠诚,胸无城府,无私心,无虚伪,方能以心交心,心心相印,而得以心有灵犀一点通,以我之道心(道心即我心,我心即道心,道德为心也),印师父之道心,印老子之道心,印宇宙之道心,心心不二,心心合一,此乃无上心法,亦大道之究竟,即老子“涤除玄鉴,能无疵乎”(十章)的极致,亦释迦牟尼“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境界。其“无疵”,其“无上”,非严何以致之?其交心,其印心,首先自律以严,然后事师以严,于己是自觉自律,自觉自为,不欺暗室;于师是必恭必诚,信从不疑,真心向道。

昔年某禅师欲引我入其密宗,乃由其徒抄赠《事师五十颂》一文,密宗事师有五十方面的要求,可谓严矣。然此事师之严,乃尊于道也,不可沾染点滴世俗气味。

严以事师,所事之师,是明道之师,是“明师”,而非“名师”也。此处,最须明辨,切勿误拜“名师”,迷误终生。

于心须严。涤除心镜,明净透亮,物来则应,物去不留,非易事也。它是一场严酷的自我革命,从思想、思维、情感,从后天识神,而心灵而先天元神,步步深入,步步艰苦,步步复杂,步步艰险。老子要求“自知者明”,“见小曰明”,“自胜者强”,“强行者有志”,(三十三章)严之至也。日损又损,损无可损,方为得道。非严,无由成千里之行,终是大道之同路人,甚至堕落为叛离者。

于事须严。历事证道,历事炼心,历事积德,历事弘道。世俗之事,大道之事,日常生活琐事,皆是修道弘道的课题。世俗即道场,道场在世俗。稍一不严,便溺于俗;其中分野,一念之间。严字当头,肃然以待,切勿放纵,稍纵即逝。逝者,大道之失,大道信息之消逝也。非道之逝,自逝自失也。

于言须严。“悠兮!其贵言也”,(十七章)言必以道,非道不言。严戒世俗之言,言不由道,言不合道,是所大戒。言为心声,言以载道,言以弘道,可不严乎?

于时须严。人生有限,大道无限,世俗亦无限。若以有限的人生,彷徨徘徊于大道与世俗之无限中,进进退退,反反复复,非败不可。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生命的浪费是最可怕的浪费!虚掷时光,蹉跎岁月,莫大罪过,大道罪人,大负于宇宙自然,亦大负于自我人生之价值。古语说:“行尸走肉”,“尸位素餐”,“醉生梦死”,“流浪形骸”等,皆启人深思,可不痛恶深绝之吗?

修炼大道,为人处世,无时、无地、无事不严字当头,严正,严肃,严事,严明,严谨,严格,严重,严厉等等,无一非严。“天地不仁”,“圣人不仁”,(五章)大道之规律,何仁之有?唯严而已。“天道无亲,恒与善人”,(七十九章)“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七十三章)一正一反,大道之严也。

那些自负于道、自离于道的人,还有什么大道的信息、大道的功能、大道的神妙?俱往矣!随其自心之变,俱失矣!神奇复化为臭腐矣!神奇复化为臭腐矣!后悔莫及,其谁之怨?大道哲学、大道科学、大道医学的规律,是何等的严厉无情!

真正悟道者,未有不严以待之。无严不进道,无严不成道。道毁于小成,病复于小愈,此世人的通病,亦小人心态之所必然。

严乎严也!时不空过,路不空行,话不空说,书不空写,事不空干,友不空交,心不空思。一切不空,不空于道也;一切皆空,皆空于俗也。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十三章)“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二十章)愿一切有志于修炼大道者,于“严”字深思熟虑,身体力行之!

然而,严正而不失其天真,严谨而不失其活泼,严肃而不失其慈爱,其严也,正是大道大公无私、大正无妄、大明无昧的本性之要求,也正是大道玄德的自然体现。

生活是严峻的,它不能容忍不能自立的人。

大道是严厉的,它不能容许不能自胜的人!

自古以来,修真证道,有大成就,遂大事业,成大器者,无不是自严之,而不以严为严,复又不严而自严,岂是他人严之哉?是以身心严化于道,以其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大道之“常”也。

 

 

回目录

 

 

五十、勤字诀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四十一章)

老子殷勤厚望于闻道的上士,期其成大器,修身化世,道溥天下。

上士者,上根大智的人,其先天素质特佳,且后天品质学识兼优,不染尘俗,此为修道证真的内在根据;其次,上士有幸(缘也,势也,机遇也,看似偶然性,孰知乃必然性的表现呢!)闻知了中华上古的大道,内心笃信无疑,立即勤而行之,始终不怠,以抵于大成。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乃此“勤”字。

我之主体符合于大道的客体矣,主观符合客观,以我合道,真知真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矣,得以成功遂事,道德圆满的,唯此一“勤”也。于此,老子解答了何以“修道如牛毛,得道如麟角”的千古之谜,深刻揭示修道大成的根本规律和唯一之途径。

唯此一“勤”,得以“善始且善成”啊!否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曝十寒,自认聪明,私智太甚的人,是不必奢谈浪语什么修炼大道的。至多不过是“若存若亡”的“中士”,(四十一章)行于大道的匆匆过客罢,徒为时间老人所笑!

上士之“勤”者,约略述之:

勤于“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为学明道以知常,为道日损以反俗,真知真行,其真正在其心的勤勉不懈也。

勤于“虚其心”、“弱其志”,以“实其腹”、“强其骨”。(三章)心虚道来居,志弱德自广,腹实蓄金丹,骨强身轻健。

勤于“涤除玄鉴”(十章)以无疵,心光迸发,无欲观妙,有欲观徼,逍遥玄玄妙门,探索天人奥秘。

勤于“致虚极,守静笃”(十六章)以观复,而归根复命,返朴归真,复归婴儿。

勤于“处众人之所恶”,(八章)愿受邦之垢与不祥,自甘烈火炼真金。

勤于“知不知”、(七十一章)“学不学”、(六十四章)“为无为”,(六十三章)“以辅万物之自然”,(六十四章)以至于大顺。

勤于“治人事天莫若啬”,(五十九章)广积玄德,“损有余,以奉天下”,(七十七章)“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八十一章)

勤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十四章)“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孔德之容,唯道是从”,(二十章)“行于大道,唯施是畏”,(五十三章)藉以“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五十五章)从而精之至、和之至。

勤于“贵师”、“爱资”,把握大道要妙,坚执大道之常,因袭大道之明,守柔守弱,守辱守后,守下守无,守独守愚。

勤于持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而不失,善于救人救物,道溥天下。

十一、勤于“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十六章)“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寿也”,(三十三章)化心中之私妄昧为公正明,与道合一,以弘扬大道为终身的历史使命。

十二、勤于“道法自然”,(二十五章)“希言自然”,(二十三章)从事道德,独立不改,得失成败,恒其自然,玄同一切。

于“勤而行之”的同时,复以“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六章)为戒,不勤者,不过于勤苦而伤其心,不过于勤劳而伤其身,不过于勤快而失其度,用之过勤,欲速不达,“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六十四章)一步步踏实前进,生命不息,勤行不止。

众人或曰:我不是上士,终身与大道无缘吗?

各安其性命之情,务从实际出发,笨鸟先飞,乌龟勤爬,驽马不舍,终致千里也。岂可以自知不足而自卑?尤宜闻道勤行,人一己十,以全部的生命与心灵来投入,来进行自我人生道德工程的建设,来着手自我灵魂真善美工程的塑造,但求“唯道是从”,无愧于人生,无愧于大道而已。

 

 

回目录

 

 

五十一、强字诀

 

“守柔曰强”,(五十二章)“心使气曰强”,(五十五章)“自胜者,强也”,“强行者,有志也”。(三十三章)

老子要求修炼大道的上士,要成为真正的强者,其强的主要表现:

心能使气。“抟气致柔,能婴儿乎?”(十章)心正气顺,心平气柔,心慈气和也。

守柔。心要柔,身要柔,气要柔,“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于天下”。“善者,果而已矣!勿以取强焉。果而勿骄,果而勿矜,果而勿得已,是谓果而勿强”。(三十章)临阵用兵非好战,“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六十九章)善得其果而已,而以“取强”、“骄”、“矜”、“得已”为大戒,其准则是“果而勿强”,守柔也。

自胜。战胜自己心中的敌人——私妄昧,坚持人生的自我革命,是修真成圣的根本,治人事天的准则,亦是修持道德的真谛,天人合一的通途。

强行有志。修炼大道非胸有大志的上士是不必问津的,唯有知难而上,强行不殆者,可致千里之行,以期成大器也。

于此可见,老子既处处以柔为教,又时时以强相求。老子之强,其本质特征是“守柔”,乃“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也”,(七十八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故坚强居下,柔弱居上。”(七十六章)“将欲弱之,必固强之”,“柔弱胜刚强”,(三十六章)而“强梁者不得其死!”(四十三章)如此说来,岂非老子提倡“柔”而反对“强”吗?否!不然!老子反对的乃是世人的“坚强”、“刚强”,尤其是“强梁”,凡此皆“勇于敢则杀”(七十三章)之“强”也。

“守柔”之强,如初生之婴儿,看似柔弱,实为强韧,含无限之生机活力;如至为柔弱之水,而善攻至为坚强者,滴水可以穿石;如善战之师,不武,不怒,不与,胜之于无形,不战而胜;圣人以道莅天下,守柔守弱为道之大用,“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二章)“无为而已,则无不治矣”。(三章)

因此,老子之强,乃柔强,而非“刚强”;乃韧强,而非“坚强”;乃和强,而非“强梁”。柔强者,至强至柔,浑然一体也;韧强者,百炼金刚化为绕指柔,韧性的战斗也;和强者,负阴抱阳,一团和气,无所偏失也;是谓“守柔”之“强”,实乃大道之“强”。以此之强,而自胜自强,自可成就大器,“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五十四章)以至于修之于天下,修之于宇宙,其德乃溥,而德被无极矣。

然而,大道“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曰”,(十五章)于大道老子也是“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二十五章)老子大道之强,亦复如是。它体现了大道的本性,显现了大道的妙用,而难以形容,难以穷尽。

修真之士,既得其强,不可以强自居,须知其强,守其柔,是为至要。对于老子强字、强名、强容的大道,尤须立足于无,守此柔强,勇于世人之所不敢,加大强度,“强学而力行”,(扬雄《法言修身》)有志于强行探索,完成弘扬大道的人生历史使命!

 

回目录

 

 

五十二、独字诀

 

独是修真、证真、成真的诀中诀。

不独不超,混于凡俗,溺于私妄,痴迷自误,何有于道?何修于真?此等之人,黄粱梦犹未醒也。

不超不独,挥我慧剑,斩绝群魔,心地清净,超凡脱俗,修得其真,是乃上士,“吾欲独异于人”(二十章)也。

独者,独立也。大道之本体本性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所以“可以为天地母”。(二十五章)此为大道绝对性的体现。由于“独立”,不为任何外物所改易,超然独立,廓然无偶,自变自化,我行我素。因而显得“寂兮!寥兮”!是那么寂寂寥寥,无声无息,空虚落寞,难为世知。“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立,在冬夏青青。”(《庄子德充符篇》)此乃大道之风格也。松柏挺然独立,不畏严冬酷夏,我自青青向荣。

修道者,法此独立,不因世俗的私利情欲而动摇自己,不以自我丝毫之主观妄想而离开大道,苟合于道,亲疏、贵贱、利害、成败固无动于衷,我自卓然独立,无私无畏,守道不改,与道合真。其大忌大戒在于“俗”字,不从俗中独立出来,则难免“末俗陵迟稀独立,斯文崩坏欲横流”,(陆游《溪上作》)反成俗不可耐之人矣!

独者,“独有”也。“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庄子在宥篇》)独有者,进入大道“众妙之门”,登乎“玄之又玄”(一章)的境界也。于是,真善美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所以为人生之“至贵”,天下之贵无逾于此矣。成玄英说:“人欲出众,而己独游;众无此能,故名独有。”独有亦即独至,达到大道之无上境界,世人所畏惧而裹足不前,“无限风光在险峰”,唯独立不改,独有大道者能够独至也。

独者,“独见”也。“故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圣人所独见,众人焉知其极?”(《吕氏春秋制乐》)是以万物反观皆自得。老子大圣,独见大道,见世人之所不见,是以《道德经》“其文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故能弥历千载,而其书独行”。(唐刘知几《史通六家》)有此独见,乃能独行,节操高尚,超群拔萃,“贞悟独拔,群异不足以动其心;至诚坚固,众论莫能以干其执”。(晋丘道护《道士支昙谛诔序》)修道者独具只眼,不迷恋于奇功异能,是以“群异不足以动其心”,不汲汲于向外追逐,转逐转远,自离于道;不迷惑于奇谈怪论,是以“众论莫能以干其执”,不致于纷纭奇诡的众论中,迷失本真,挠乱原执之大道,自失于本。独见者,独明也。

独者,“独悟”也。具无上的正等正觉,悟至妙的玄玄大道,乃能独来独往,特立独行,摆脱万物的挂碍,自由往来宇宙之间。“独处守正,不挠众狂”,(《汉书刘向传》)独守正道,不为俗众之狂迷所挠乱,以其独悟独得于道也,“穆然亡容,尘务不干其度;默尔独得,肤见莫测其奥”,(晋孙绰《太傅褚衮碑》)何惧于“独唱无人和”?(苏轼《馈岁》)每有“独造之语,自是奇丽超逸,览之跃然而醒”,(明王世贞《文艺卮言》卷三)足以自警警世也。然而,“贤者虽独悟,所困在群愚。且各守本分,勿复空驰驱”,(汉赵壹《刺世嫉邪赋》)《道德经》乃上士明道修真之书,若中士已是“若存若亡”矣,它必为群愚的下士所大笑而遭困也。

独者,独乐也。“独乐其志,不厌其道。”(《礼记乐记》)由于其匠心独运,慧心独照,“我心苦用拙,绵绵抱独照”。(元马臻《自适》)得以苦心独诣,“微言析毫芒,独诣超畛域”。(明李东阳《送乔生宇归乐平》)于是而“必有独闻之聪,独见之明,然后能擅道而行矣”。(《淮南子汜沦训》)此修道者之所以独乐于道,情所独钟,正信而固恋,以修道为人生无上的艺术也。

独者,独步也。老子独步千古,“独醒时所疾,群小谤能深”,(杜甫《赠裴南部》)正是“楚屈原之独醒兮!众皆以之为咎”。(明刘基《述志赋》)庄生叹曰:“万世之后,而遇一大圣,知其解者,犹旦暮遇之也。”(《齐物论篇》)此庄子之独知老子,正以独知独也。

修道者,宜“含道独往,弃智遗身”。(嵇康《四言赠兄秀才入军》十七)心中唯含道,舍道别无物,独自天下往,弃绝世俗智,复遗我自身。

独者,独异也。难矣!“举世皆同吾独异”,(苏轼《谢苏自之惠酒》)正如鲁迅说的:“‘个人的自大’就是独异,是对庸众的宣战。”(《热风随感录三十八》)但是,大道之独异,唯不独善其身。若是修道只局囿于一己之身、一己之家、一己之群,所修者乃似道而非也,亦不过“叶公好龙”之徒罢。“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李白《赠韦秘书》)

凡此种种,老子一语道破:

“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二十章)我的欲愿独自特异于世人,而贵重取食于宇宙万物的母亲——大道。

孰谓老子无欲?其欲之极,道化天下,德被无极也。

且看老子独异于世的体现:

尽管是——

众人都熙熙然欢乐,好象享受丰盛的“太牢”宴席,好象春天登台远眺。

众人都很富裕有余;

世俗的人都昭然明白;

世俗的人都察之又察;

众人都是很有作为的;

然而,

我独自栖泊啊!在它尚未萌发几兆的时际,

我独自好象遗亡;

我独自好象昏昏昧昧;

我独自好象闷然浑浑噩噩;

我独自顽钝而且鄙陋;

这是何等鲜明的对比,何等强烈的反差!

老子之具此“七独”:“独立而不改”,“独泊兮!其未兆”,“独若遗”,“独若昏”,“独若闷”,“独顽且鄙”,“吾欲独异于人”,乃出于其“我愚人之心也哉”。吾是以知老子之所以成为老子矣!

“独”呵!一字值千金,一独迈万古。

老子独立大道源头,览古察今怀未来,挽狂澜之于既倒,胸怀宇宙万物,造福人类万代,此其“独”而不独也。

孔子徒怀犹龙之叹,孰知龙门亦可跃,成龙“独”有术乎!

 

 

回目录

 

 

五十三、用字诀

 

大道是蕴藏着无穷无尽妙用的宝藏,要真正进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章)得以一生受用不尽,须在“用”字上讲究,方能用之有道,用得其正,用得其所,用得其时,用得自然。

首先,用“弱”。“弱者,道之用也”,(四十章)大道作用规律在于柔弱。“弱”,不是世人所说的弱。老子的弱,乃是“柔弱胜刚强”,(三十六章)此弱是“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四十三章)“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故坚强居下,柔弱居上。”(七十六章)因此,“守柔曰强”。(五十二章)能够守此柔弱的,则是真正的“强”者,于是“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七十八章)可见,老子的弱,却是天下无敌的。修炼大道者要善于用弱,无弱不成强,不要去追求表面的坚强、刚强,那都是好景不常的,更不要妄用、滥用其强,使自己成为强弩之末,甚或走上死亡的路。唯有善于用弱,才能“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四十五章)虽然,修真有了“大成”、“大盈”,却是自视“若缺”、“若冲”,不但不自足自满,反而痛感不足,更加谦虚。因此,就会“其用不敝”、“其用不穷”,大道对于他的作用,不会敝坏败弃,永不穷尽。

其次,用“冲”。“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也”,(四章)“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六章)大道的作用,是体现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万物阴阳双方“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经过矛盾、斗争、交通、融洽,而达到和谐、平衡、统一、圆满的状态。这是“冲”的妙用。昧了此理,便不得道的作用。同时,在发挥其作用之际,要把握“不盈”、“不勤”的原则,我们在辅其自然之时,切切不可过于勤快,闹出拔苗助长的笑话来。

第三,用“无”。“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十一章)无论是车,是器,是室,万物都是“当其无”,方有其用,只有其中具有“虚无”,才能发挥它的作用。这是大道的体用观。有体的虚无,方尽体的妙用。俗人习于用有用实,而昧于用无用虚。老子教导我们,当其用有之际,要着眼其无,善用其无,要把握无用之用,方是无尽妙用。“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兮!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三十五章)因此,大道是“淡兮!其无味”!人们是品尝不出它的味道来。以无味为味,以无用为用,以无功为功,以无得为得,虽然视之、听之,恍恍惚惚,窈窈冥冥,不足见,不足闻,似无而实有,却能“用之不足既”,其用不足以穷尽。

第四,用“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无割。”(二十八章)圣人以道临天下,其妙诀,乃在于用“朴”,以为百官之长,而得以道溥(普及)天下。因为,“道恒无名。朴,虽小,而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三十二章)用朴,就是守朴,守此处于“无名”状态的大道,而不要使“大制”分割,“散则为器”,(二十八章)不但降低了层次,且更流散无穷,不知其可,终于歧路亡羊。此是“大道甚夷,而民好径”。(五十三章)放着朴素、坦夷的大道不走,不修不炼,偏偏“好径”,贪图奇功异能,迷惑“轰动效应”,昧于用“朴”,难得善果。

第五,用“下”。“善用人者,为之下。”(六十八章)以大道化己济世,人际相处之道是“为之下”,方能“善用人”,“用人之力”,使各尽其力,自觉自愿地弘扬大道。用“下”,是待人处世的“不争之德”(六十八章)和无上妙诀。

第六,用“复”。“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五十二章)无论是以语言、文字弘扬大道,或传授大道,或为人治病,或观察病情等等,都要耗用真气、动用自身蓄积的能量,即“用其光”的过程。此时此际,一定要把握“复归其明”的原则,不可用了之后,使其光暗淡下来。如果暗淡无光,便是大伤元气,危及生机,遗留身体的祸殃,轻者功败,重者身亡。那就违背“袭常”的要求,不能承袭其光明。

大道之用,总的规律是“弱”,从此而生发出用“冲”、用“无”、用“朴”、用“下”、用“复”等等的要求,其实正是“弱”之用的不同表现,是道之用的一体多面。善于用“弱”,自然善于用“冲”、用“无”、用“下”、用“复”了。

大道之用,最大禁戒则是:“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二十三章)“强梁者不得其死”!(四十三章)

大道之用,尤其妙在无用之用,以无用为大用。“使有十百人之器而勿用”,(八十章)虽然有十百倍于人力的利器而置之不用,岂非咄咄怪事!殊不知这是天下百姓与圣人同化于道,复归自然,没有私利,没有“机心”,民风淳朴,到了“无为而无不为”,(四十八章)“无为而已,则无不治矣”。(三章)这便是“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六十三章)实则“用无用”的妙用,不是善于为道者,难体此三昧。

 

 

回目录

 

 

五十四、信

 

有信体,有信力,有信德,有信息,有信用(作用),有信境,有信效(信果)。

要在信道与信己的合一,是乃自信(正信,深信,坚信,全信),故自信是根本。

有此自我的坚强信念,自能无坚不摧,无攻不克,不但不畏惧艰难困苦,反而自觉地主动迎向艰难困苦,从中磨炼,从中煅炼,从中升华!

要信,信之深,信之全,方信而不移。

信了,便有力,是信力,乃大道之力也,此力不可限量。

炼信,要在涤除玄鉴,无私无畏,无妄无昧。我心似明镜,不迎亦不将,有来则应之,其去无痕迹。虽“去”有过程,道观复道处,宠辱皆不惊,我自如如也。

不独不信,不信不独,炼信须炼独,吾欲独异人,卓然超千古,道正浩气存,德高鬼神钦,万邪自不侵。

 

 

回目录

 

 

五十五、信 

 

信仰,是对世俗人生的一种挑战;

信仰,是心灵中的深层次的需要;

信仰,是个体与群体之间的金桥;

信仰,是情感和行动的完全融合;

 

信仰,是自我生命的折射;

信仰,是人生的自我实现;

信仰,是个我人格的升华;

信仰,是命运归属的选择;

 

信仰,是自我心灵对人生理想的认同;

信仰,是自觉完成神圣使命的驱动力;

信仰,是与道合真、天人合一的天梯;

信仰,是走向大道真善美境界的通途。

 

 

 

 

回目录

 

 

五十六、修真须信仰大道

 

什么是信仰?修炼大道者——须有什么样的信仰?  

“信仰就是所希望的事物的实质,是未见之事物的确证。”(《新约全书希伯来书》)

“信仰是人心中最高的情感。也许,在每一世代中,……没有一个人超越它。”(丹麦克尔恺郭尔《恐惧与颤慄跋》)

“信仰是指在无充分的理智认识足以保证一个命题为真实的情况下,就对它予以接受或同意的一种心理状态。”(《苏联百科全书》第8卷,第659页)

“信仰是使个性坚强、行为持久、态度真诚、意志集中的一种知识状态。”(贺麟《文化与人生》第89页)

法国心理学家黎朋说:“决定人生和历史的真正因子,就是信仰。信仰是不可避免的。它永远构成人类精神生活的主要部分。一种信仰也许被人推翻,但继之而起的又是一种新信仰。”(转引自贺麟《文化与人生》第90页)

惠特曼说:“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品性和生命。”

英国伦理学家包尔生认为,若无信仰,便没有什么真正伟大的东西能够完成。(包尔生《伦理学体系》第362页)

“信仰对于组织坚强的群体,完成群体的事业,具有巨大的凝聚力。”

“共同活动产生共同的心理体验,从而产生共同感情。这种共同感情,是信仰产生凝聚力的动因和源泉。”

“这种共同信仰,将成为一个群体得以巩固和发展的内在力量。”(张锡金《人生哲语:信仰说》第112页)

信仰是人生的支柱;

信仰是人生走向自觉特征;

信仰是人所以成其为人的根本;

信仰是人们把握自己命运的标志;

信仰使人生从中获得激励,产生巨大的动力;

信仰使人生超越有限而追求无限,超越短暂而走向永恒。

信仰错综复杂,正误并存,既有理性的信仰,也有非理性的信仰;既有自觉的信仰,也有盲目的信仰;既有主动的信仰,也有被动的信仰;既有科学的信仰,也有非科学的信仰;既有宗教信仰,也有非宗教信仰;既有高境界的信仰,也有低境界的信仰;而且,从深层次来看,既有大道的信仰,也有世俗的信仰。

因此,具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就有什么样的信仰,这是一种必然的现象。

古今中外哲人志士革命者关于信仰及其力量的论述,(见《哲学札记论信仰的力量》)于其一斑之中,不是对于我们有志于弘扬大道科学的修真之士深有启发的吗?

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我使命感有了,但是不强烈。”或许说:“曾经有段时间,使命感很强,可是,后来却逐渐淡化了。”或者说:“我也知道树立大道使命感是人生之本,但就是树不起来啊!因此,作些弘道之事,也是时紧时松,甚至有时就是提不起劲头来。”如此这般,等等不一。

我反复思量,近来有悟及此,正是缘于对大道科学,对弘扬大道、道化天下之理想,虽然,从理性上有所认识了,也从生命体验上有所亲证,或颇有收益了,但是,就总是信之不坚,把之不定,行之不力,其关键处在于,自觉的坚定的科学的大道信仰并未真正地确立起来,人生命运之航向,究竟驶向何方?仍然徘徊逡巡于大道与世俗之间。换句话说,究竟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要追求什么样的理想人生?我要怎样塑造人生、升华人生?即究竟我与大道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是出之于道,复归于道,因而极其强烈地爱上了大道,爱上了大道科学,爱上了弘扬大道、道化天下的伟大使命?或者,还总感到从内心深处爱不起来,虽然,大道对我自身、对我家人、对我周围的人,曾经起着不可思议的身心健康等种种奇迹般的玄德妙用,可我爱的聚焦点,却总是转不过来,依然故我啊!总是一、三、五、七地转着,总是围着个人的生活课题、家庭的种种难关,困惑着,旋转着,而且深陷着,说到底,就因为道对我有许多大好处,所以我不能离开它,然而,亲近它,热爱它,却总又隔着一道无形的厚厚的膜啊!怎么办是好呢?

这便是“中士闻道,若存若亡”(四十一章)的心态!这便是抱私求道、以道合我的心态!不速从此痛下决心,立即摆脱世俗的纠葛,从而超脱出来,跃升到上士的队伍中来,何有于道呢?亦何有于自我人生的价值呢?说到底,“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啊!不亦太可悲了么?

有志于道者,善为道者,愿成为宇宙之中真正的人者,正宜于此大憬悟,觉昔非而今是,提起精神来,珍惜当今的大好际遇,珍惜人生的转折,立大道的宏志,树大道的理想,爱大道的事业,坚强地确立大道的信仰,坚定自我人生的弘道使命,以之为人生的指针,以之为心灵的主宰,以之为人生的支柱,以之为命运的航向,将会沸腾起无比的弘道激情,激发起无限的生命活力,使自我之人生充满了青春的朝气,似大鹏展翅,抟击长空,如逆流抟浪,乘风万里矣!自我之成就端赖于斯!人生之幸福,端源于斯!大道之真善美,唯在于斯!

正确的坚定的信仰形成的过程,尤其是坚定的无限的大道信仰的形成过程,是首先经过“为学日益”,获得了对于老子修真大道的一般性的认识,也即抽象的理论知识——理性认识;然后,经过“为道日损”,(四十八章)逐步地深入地而且历经反复地修炼实践,从而对大道有了正面与反面的情绪体验与真切体会,较为深刻地掌握了理论知识,从内心深处予以主观的认可与肯定,坚信它的正确性,深信它对自己人生命运的必要性;最后,经过理性认识、生命体验、情绪感受、情感投入和树立意志等全方位的立体化的自我革命和深刻融合,于是形成了我们对于大道的无比坚定、无比强烈、无比深刻的热爱和信仰,以之作为人生的根本需要,以之作为命运唯一选择,以之作为人生幸福的根源,以之作为安身立命之本,以之作为为人处世之宝,以之作为个我的终极关怀!

正是:信之弥坚,仰之弥高,行之弥力,愿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与心灵来从事于弘扬大道科学的神圣而伟大的光辉事业!为之而奋勇前进,永不退转!为之而披荆斩棘,开辟人类发展之新路——复归于道;为之而“修之于身”,(五十四章)实现人生之三化:诗化、道化、真化;为之而“道莅天下”,(六十章)德被宇宙;为之而同志同心,从容于三大革命的征途;为之而奉献自我之一切,并且从而修真成圣;为之而深根固柢,长生久视,天人合一,臻于真善美之大道境界!

是乃信仰的伟大力量!

是乃大道玄德的妙用!

是乃宇宙的殷切期望!

是乃万物的深情厚意!

是乃人生的自由实现!

此正其时矣!从速下定决心啊!

难道还有犹豫的余地吗?难道还有反复的机会吗?

人生何幸闻道而修真?

难道对道还不能有坚定之信仰吗?难道对道还不能无限深情地热爱吗?

信仰与怀疑,热爱与淡泊,

难道不是昭然若揭地分清道之与俗吗?难道不是无情地印证了福之与祸吗?

愿我同志,深思之,细味之,进行观念上的大革命,开展思维上的大革命,来一个严肃而深入的哲学反思,对自我人生的座标、人生的方程式,对自我人生“理所当然”、不言自喻、不证自明的公理:作为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的根据、原则、尺度,作一次彻底的无情的审视与批判,破旧以立新,吐故而纳新,弃世俗私妄昧的根柢,而培植大道公正明的根柢,清除世俗的盲目的信仰,而确立坚定真诚的大道的信仰,让我们的人生,涤除玄鉴而无疵,修炼一颗纯真洁白的道心,从自发的、异化的人生,走向自觉自为的人生,由必然王国进入大道王国,从而担当起弘扬大道科学之历史使命,俯仰宇宙而无愧,笑傲世俗而自如。

 

 

回目录

 

 

五十七、修真要炼己筑基

 

修炼大道,要炼己筑基,必须坚决打好一场思想领域的解放战争,务使自己迅速果断地不怕痛苦牺牲地从私妄昧的利己主义王国中解放出来,复归于公正明的唯道主义王国中去,做一个真正的人。

祗有经历了这场激烈、残酷的生死搏斗,痛歼了自我内心的顽敌——私妄昧心魔,真正地取得了第一个战役的决定性胜利,改变了人生的价值取向,端正了人生前进的轨道,才完成了修炼大道的炼己筑基的道德基本建设工程。

这是艰难痛苦的心灵革命历程,

这是艰巨的伟大的道德幸福工程,

这是艰辛的高度理性自觉的真我塑造过程。

非天下之至公至正至明者,孰足以语之?

非天下之至慈至勇至严者,孰足以成之?

非天下之至信至诚至真者,孰足以共之?

 

 

回目录

 

 

五十八、化俗心为道心

 

调心,调正心态,化俗心为道心,是法中之王,是诀中之诀。

严新说的“重德为本”,“德是高科技”,实质指此而言。调正转化的过程,即是重德积德的过程。一切正法、正教,无不从心地上起修,而贯彻于全过程。老子称之为“涤除玄鉴,能无疵乎?”(十章)要求心灵的镜子明亮洁净,无一丝的疵垢,修炼大道的大要在此。

心之不调,心之不正,坚持其贪婪之心,其染污之心,其迷惘之心,……坚持其世俗之心,进入道场,固然道不远人而自有所得,但由于其心冥顽不改,且更私迷心窍,私欲膨胀,利令智昏,终于必有一天离道而去,适成为大道的反面教员。

前车之覆,昭昭在目,不是足引以为戒吗?“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二十七章)也。不善于为道之人的覆辙,正是我们进道的不可多得的营养和资鉴啊!正可帮助我们从相反的一面加深对《道德经》的理解,从而更生动切实地弘扬大道科学啊!

因此,对于“不善人”,(二十七章)我们以道心相待,既是“圣人不仁”,(五章)又是欢迎“回头是岸”。总之,绝不感情用事,绝不轻视,但也不必多所惋惜,多所牵挂,“实事求是”而已。君不见:“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吗?

 

 

回目录

 

 

五十九、化俗欲为道欲

 

“善人者,善人之师。”善为道之人,乃严于以道制欲、以道化欲的人。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二十七章)不善为道之人,乃以欲忘道、以欲离道的人。

善与不善之分,在于“以道制欲”与“以欲忘道”,在于“以道化欲”与“以欲离道”。

究之,道非无欲,其善乃在于以大道之欲制私妄之欲,而转化为大道之欲。此老子所以“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二十章)啊!

俗人执其私妄之欲以求道,本自无道,何忘之有?何离之有?说化忘道离道者,以其暂得大道的妙用,浅尝而已,旋即忘之矣!旋即离之矣!

 

 

回目录

 

 

六十、化个性为道性

 

修炼大道,不怕有矛盾,就怕不认识矛盾。矛盾是客观存在的,要正确认识,适时处理好。有人提倡没有矛盾的世界,那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以前有个课题——总结两面人。每个人都有他的两面性,只是有所不同。在我们身上随时随地都有公正明和私妄昧的斗争,不可能风平浪静,不可能没有一点私妄。两种世界观的矛盾和斗争随时随地都有,这就是两面性,或叫做两重性格。这是正常的,不然,还要修什么真?

我们要以自我为典型,勇敢地解剖自己,科学地批判自己,坚决地否定自己,然后,革命地升华自己。只有这样,才是“涤除玄鉴,能无疵乎”(十章)的真谛,才能道德为心、唯道是从,而永远不离于大道。每个人都应明白自己的两面所在,要认真透过日常生活琐事,透过平时修炼现象,透过思想的浪花和潜流,挖出私妄昧的所在——自我心中或显或隐的敌人,然后刨根挖柢,不断铲除,务必干净,这样,才能体味“修真”的含义。从这个角度看,有了矛盾,暴露出来是好事,方能及时发现,及时加以处理。但是,要真正变成好事,要有一定的条件。我们是有条件论者,不是无条件论者,这点一定要明确。

矛盾,它的趋向有两种可能性,一是往好的方面转化,一是往坏的方面转化。怎样善于转化,把握它的趋向?这是重要的关键。如果某个时机、某个事情、某个关节口、某个转折点,把握不了自己,就要向坏的方面滑下去,这一滑就是一落千丈,一泻万里。若不注意,那是很危险的,甚至后果不堪设想,有道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

老子讲“为学日益”,一是天天读书,读书第一。书怎么读?有字的书和没字的书都要读。今天遇到这件事,这个人,要动脑筋思索一番,然后,再用《道德经》来对照,用老子的眼光来观察,尤其是要“为道日损”,(四十八章)严肃反省我今天自损的情况怎样,认真来个检查验收。因此,写日记是炼心的妙法,是交通大道信息、实现天人合一的捷径。这样,就把有字的书和无字的书结合起来读了,这是辩证的统一。但是,很多人有字的书读得不够,没有字的书更不善于读。日常处事,依然故我,俗心肠俗眼光,那就很难提高,而且俗情浓时道情淡,极易陷俗离道。

我们采真之游,就是向自然界学习,向宇宙万物学习,向各方面的人学习。善为道者,是我们的“师”,不善为道者,是我们的“资”。推广来说,我们今天做件正确的事,是符合大道的,是正面的经验,便是“师”;如果做了错误的事,甚至违背了大道,是反面的经验,便是“资”。为使自己成熟起来,都要认真总结,以人为镜,以史为镜,以自己的正确和错误为镜,要贵师爱资,来指导今后的行动,这是修道的要妙所在。所以,要立足于损,损之又损,内因起作用,才谈得上“为道日损”;内因不起作用,就谈不上“为道日损”,这是为学日益的目的。自我的内因怎样起作用呢?一定要有自我革命的精神,否则修不了道。它要求高度地自觉,为学为道都要主动化,进而达到自动化。自损难得很,损是吐故的过程,也是纳新的过程。两者,是同步共振的。不损,就不能进入大道。有些人,一直在大道的门外徘徊,收获不大,其症结在此。

修真不是拿来主义,这个功能拿来,这个健康拿来,这个幸福拿来,就是给了你,你也保持不了。我们要把握自己的命运,就要善于损掉私妄昧,还要把自己正确的、多余的东西,也损给他人,以奉天下的不足。

通过修真,不断地解剖自己,批判自己,否定自己,使自己从两种性格变成一种性格,使自己私妄昧的个性变成公正明的道性,成为新我的本性,新的与道合真的个性,于是,其德乃真,成为真人——真正的人。这是修真的关节点。

只有这样,心灵中没有一丝的疵垢,才能达到高度的功能态。如果有了疵垢,一丝一点都会起作用,你测的东西就不准确,判断就容易出差错,行动方面也会产生某种妨害,好比精密的科学仪器,一个小小的零件不合格,便会出很大的失误。它不精密,问题倒不大。随着我们修炼的进展,要求就更高、更严。

在世修炼,世俗即道场。要调节自己,对各种矛盾都要站在大道立场上,以道观之,以道处之,唯道是从,才能冲气为和,达到大道层次上的新和谐。这里决定性需要的是,对自我革命的高度自觉,不可动摇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毅力。所以,《金刚经》的根本要求是“无上正等正觉”。有了这种觉悟,才能真正把握大道,才能普度众生。不然,以自我的心为心,根本就没有道心;凭自己的个性办事,根本就没有道性。只有自己的私利私情,跳不出旧我小我,对大道终是格格不入,连或存或亡的状态也保持不住,非要当个同路人,中途非要离道而去不可。

修炼大道者,相处一起,共同修炼,应当既往不究,过去心不可有,而“报怨以德”。(六十三章)怎能象世俗小人那样当个“算账派”呢?

我们要弘扬大道科学,就必须既有高度的理性自觉,又有沸腾的感情动力。道情胜过友情,道情胜过爱情,它是人类感情的升华。它要求以心交心,以火点火,肝胆相照,相济以德。我们的主题要明确,我们的目标要明确,这是我们的基本点。没有这个基本点,谈不上同心同德,共弘大道。

我们不要怕矛盾,有大道的胸怀、同志的感情,就能冲气为和,就能完成我们修真传真的使命。它是一种严峻的考验。不能用“我”去看问题,以我观之,颠颠倒倒,烦恼自找。一定要站在大道的高度,站在人类历史的高度,站在整个中华民族的高度,以老子之心为心,去看待问题,去处理问题。纵使对方完全错了,很世俗化,今天,既然相处在一起,我们就有责任去帮助他。我们的心目中,不应该再有什么世俗的是非恩怨。那些符合大道、符合百姓根本利益的,就要执着,就要必争。不争之德,是指世俗方面。

老子要求我们要求以得,怎样求道得道?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心,这颗心如何变成大道的道心?每个人都有他的个性,这种个性如何化成大道的道性?这是一个转折的过程,自我革命的过程,是异常艰苦而持久的过程。它就是从私妄昧的世俗个性转化为公正明的大道个性,即修成为真人。但是,化了以后,还具有个人的爱好,这是每个人的特殊性。道性并不排斥合于大道的个性——特殊性,只是不容不合乎道的个性——特殊性。因此,对个性要一分为二,知所取舍。无论个人的何种特殊性,都要服从于、溶化于大道的共同性。如果强调一己的特殊性,或自外于道,或凌驾于道,乃背道而驰啊!

总的个性要服从道性,个性中的私妄昧成份要逐步地化成公正明成份,且成为“我”的本性本色,叫做以我合道,与道合真。没有道性,没有大道的风格,怎么成真呢?有些人说:我不想成真人,我何必要这样呢?我有求于道,我就要求能够健康长寿、能够出功能。崇高的道性,是人生的真善美,是人生的升华,成为高尚完美的人,没有低级趣味的人,才是真正的人。这是人生必经之路。你如果要从这个灾难中解脱出来,要改变自己人生的命运,就要走这条必经之路。如果不愿走,那是你个人的自由。这是自身命运内在的必然性要求,不是从外强加于他的。不少人误解,为什么要读书?还要写心得,更要改变人生观,要求那么高、那么严?不晓得心病还得心药治,这就是大道的神方妙药,你吃不吃?你愿吃,就是道德为心;不愿吃,尽可随你的便。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不可稀里糊涂,要化被动为主动,化盲目为自觉,而且要热爱大道。它应当成为我们人生的最珍贵、最幸福的选择。

我们道化自身,还要推己及人,道化家庭,道化天下,要以此为自己人生的历史使命,为之鞠躬尽瘁,死而不亡。时不我待,机不可失!我们要奋勇前进,我们要快马加鞭。人人要有这种使命感、自豪感、紧迫感。

老子说:大道易知易行。为什么世人难知难行?为什么天下莫之能知、莫之能行?就是私妄昧作怪,就是俗心不死,道心不活。有人陷俗太深,又没有勇气自拔,该是迷途知返的时候了。

千言万语只等闲,绝知大道须躬行。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鸟语花香,玄机妙启。

奋发精进吧!将自我个性溶化为道性,焕然一新成真人,让青春永在,让人生永恒。

 

 

 

 

回目录

 

 

六十一、修真须炼性格

 

从这里挖就很有潜力。要提高生命的质量,提高时间的质量,而不是去拼体力、拼精力、挤时间,这是以道处之与以俗(俗我)处之的分界线之一,也就是正与妄的分水岭所在。只有前者,才能坚定而快速。既从容自在,又游刃有余;若是后者,只是一个石秀式的拼命主义,三拼两拼,把命都拼掉了,怎么还谈得上使命两个字。因此,它是世俗堕落的深渊,而人们却习以为常,喜欢左倾冒险主义,还误以为是英雄主义,甚至还以公字出发,自我安慰,岂知乃是飞蛾的投火,从其心态和思想体系来看,脱不开自我中心主义,其本质不管如何隐蔽而深藏,却始终不离一个私字。     看来它好象是性格、性情上的放任,其实一个人性格和性情的形成和塑造,是离不开先后天的环境条件,包含祖宗万代的遗传密码和人类社会层层相因的异化——私妄昧,说到底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因此,一个人的思想、心灵、思维、性格、情感等等,是一个庞大而浑然一体的体系。其中,一以贯之的,难道不是一个私妄昧的劣根吗?当然,这个体系也包含后天和先天、显意识和无意识、理性和非理性,概莫能外。所以,修真证道必须深入地开展一场全方位、立体式的整个人生体系的彻底革命,才能够挖掉私妄昧的根柢,而让宇宙大道的根柢在我们的生命中深深地扎根,而枝繁叶茂,欣欣以向荣。

性格从哪里来的?性情怎么养成的?它是人之本性的一个组成部分。当一个人在婴儿时期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且看中外的狼孩,便可明白。他的性格、性情不是“狼化”强于“人化”吗?古语说:“蓬生于麻,不扶自直。”又说:“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矣。”从读书来说,潜移默化之功,也是十分重要的。

老子指出:“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四十三章)其中也包含客观环境外因外力,对于一个人道德人格的形成、真善美的塑造,具有不可漠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但是,乃以内因自力为其根本,为其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回目录

 

 

六十二、修道须炼个性

 

“个性要强这个缺陷伴随我几十年了”,满足于“威望较高”,“有骨气”,否则便“闹别扭”,“这种性格又造成了家庭矛盾,在修道之中不能解脱,背上包袱。”因此,“以道观之,只有很快改变这种固习,才会进道。”

什么叫个性?个人的特殊性也,大别于共同性、普遍性。

谁人无个性?要强?要的是什么强?高的是什么威望?有的是那种骨气?可怜复可悲!本来始终在非本质原因上打转,原由是害怕承认自己的极端利己主义,拒绝改变自己卑劣的小人心态,徒托空言,奢谈什么“大鹏一跃九万里高空”?

自求解脱之道,正在于那里最痛苦最丑恶最不愿意承认的,就将刺刀深深地刺进去,务令“见红带血”,着实解剖一番,清洗一番,消毒一番,否则一切无从谈起。

“忽视了错误之所在,虚荣心极强”,“看到了自己好高骛远这种骄傲自满的个性和由之而产生的种种错误。”将一切归罪于个性,而不认清自己个性的本质,尚未走出切实真正改错的一小步,便“使我今天身心轻松多了”,便“我重新又有了自信”?如此轻易,如此廉价吗?

你能“同时感到所有的师父、道友都很亲近”吗?

你将心掏出来了没有?

你愿不愿在行动中证明自己?

我们读日记,可都不感到“轻松”,都不感受你的“亲近”?

别再酒不醉人人自醉了,别再在迷幻中辗转不休了,别再自欺欺人了!

真行须真心,心真行乃真,虚心说假话,到头终是空。

 

回目录

 

 

六十三、修真莫任性

 

任性,放任自我的个性,听凭感情用事,以至于放纵,甚或流于放肆,而毫无顾忌,遂陷溺而不可自拔矣!此乃诸多人失败的一大根源啊!

由于任性,其失误在于:

遇事未能以理性御之,镇定而冷静地观察和处理,热情有余,而理智不足,不能很好地冷热结合,情理相融。因此,处事往往失之于急切冒进,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有道是:“方向不明,决心大;方法不对,干劲高;条件不足,拼命冲。”岂不危哉险也!

对人对事,听任我的感觉,随它而走,唯一己的感情、喜恶是从,喜爱的,上天;厌恶的,摔地,往往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此为人处世,心理很难平衡,很难心安道得,很难安其性命之情,而辅其自然而不敢为。

非理性化的倾向、情绪化的倾向,是危险的倾向,是人类无异于动物的天生自然——自发性,实即人类的动物性——兽性的本性、本能之显现。是以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人类走向理性化,以理御性御情,进而以道御性御情,是臻于自觉而成熟的标志,是道化自身的标志。三毛的悲剧,岂不正由于情爱的失落?岂不正由于所托者非人?终于随情而陨落矣!酿成了人间的一幕大悲剧。所谓一往情深,所谓一见倾心,若是没有高度的大道理性为之主宰,为之根基,能持久而不失,能经久而愈烈,能走向永恒的,又有几许?孰知那只能是人间世俗的错爱呢!

任情任性的危害,顾可胜言哉!一笑倾城,一笑倾国,岂非其极至吗?任性任情的危害,古往今来触目惊心,昭然若揭。难道可以说这是我个人的感情、我个人的事,而有权随意处置吗?不!绝对不可!

因为,我们来之于道,生之于道,长之于道,且又复归于道。道者,我的母亲,我之一切啊!性也,情也,爱也,个我的一切,莫不从属于道。那种借口我的权利、我的自由、我的个性,以及我的隐私权等等,莫非利己主义的遮羞布啊!莫非私妄昧之心魔的幻化万千啊!

立志修炼大道者,时时事事处处,莫放任!莫放纵!莫放肆!严字当头,以道御之,让自我高度的大道理性与沸腾的生命激情相溶相化,浑然一体,而浓凝为大道之常——宇宙人生之常,而成为大道人生之真,而无我溶我。成为宇宙大道的真我,是为“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五十四章)啊!是为平民化的真善美的道德人格啊!是为内真外圣之道!

因此,个性的修炼,性格的修炼,情感的修炼,思维的修炼,气质的修炼,以至于气机的修炼、心机的修炼,是极其重要的。统而言之,从理性的修炼以至于非理性的修炼,从后天的修炼以至于先天的修炼,从显意识、识神的修炼以至于无意识、元神的修炼,是同等重要的,是互为条件,相互递进的,而以前者为始基,为根本,而贯彻于人生的全过程;后者为升华,为究竟,而又相互为用,循环不已。

唯其如是,我们弘扬大道科学的历史使命,方有切实巩固的保证啊!

 

 

回目录

 

 

六十四、再谈修真莫任性

 

做一个人,尚不可任性,何况修炼大道?何况要治疗特殊难治之病?何况要改变自身的命运?

任性,尚不可以,而竟然是太任性了,那还炼什么功,修什么道,成什么真啊?

大道之常——客观规律,是不可违背,不可对抗的。它是无情“不仁”的。谁违背规律,对抗大道,是或早或迟要受到惩罚的。老子不是早就揭示了:“不知常,妄作,凶”,(十六章)“不道,早已”(三十章)吗?

任性的人,自认为聪明得很,可以我行我素。岂知这种“聪明得很”,正是老子所要求人们弃绝的私智。它是灾祸的根源啊!他所我行的我素,只是早已染污不堪的世俗中私妄昧的个性,执而行之,岂非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渊吗?

此种的人,在今天修道者中,比比皆是,乃“虽智大迷”(二十七章)也。而当其任性到了极度,即“太”之时,便是“强梁”(四十三章)之际,决不会逃避“妄作,凶”的苦果的。

戒慎恐惧啊!此“人之所畏,亦不可不畏”(二十章)啊!

 

 

回目录

 

 

六十五、千年冰川犹可化  本性积习何难改

 

习惯,是一种沉重的历史重荷,是世俗私妄昧中陈年的积淀。

它是修炼大道者可怕的惰性力量,亦即后退力、反动力,乃进道的莫大阻力,不容等闲视之。

积习难改,是以“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私妄昧的积习,已经潜移默化,深入我的天生本性中,成为一种习性了,要改变它,难啊!然而,虽难,却不是不可能。

有志修炼大道者,正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敢的人,勇于常人之所不敢,只要是证道的课题,历道的关口,何怕之有?越是艰难险阻,越能煅炼成长。困难,但是有趣味啊!千年冰川犹可化,何惧人生积习难改?真的强者,奋勇前进!

积重难返?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放下,放下身心一切的包袱,放下小我的一切利益,为有壮志敢牺牲,当我们站在大道的高度,胸怀宇宙,志在天下,以百姓之心为心,血管里流淌着是无数先烈、仁人志士的热血,道正理直,气壮山河,还有什么积重难返呢?

一心虚静,一心宁明,一身轻松,一身豪情,放一把烈火燃烧自身,让一切历史的负面影响,让一切人生私妄昧的积淀,让世俗千丝万缕的罗网层缚,烧得一干二净,新的自我在大道的烈火中新生。

积见难泯?我既超尘脱俗了,坚持道德为心,唯道是从,以大道的见解为见解,而着力消解自己的偏见、成见、妄见,在认识论、方法论上、在思维定势上来一个彻底的转变,这是天翻地覆的精神境界、思维领域的革命,于是“万物反观皆自得”矣,我心虚了,我心静了,我心明了,而后我心灵了,绝不容许我思、我见、我情、我言、我行,……一切以我为核心,以我为准,我是者是之,我非者非之,我善者善之,我恶者恶之,翻成为自我进道的魔障。如果那样,还有什么大道?所余几何?不过是唯我主义者罢!与道南辕北辙啊!人之所畏,亦不可不畏也。

积怨难消?人生诸多的崎岖不平,历史行进的波澜起伏,祸福相倚伏,安知昔日的种种灾难祸咎,不正是今日幸福修真的独厚土壤和玄妙良机?思之及此,更何必耿耿于怀,心有余怨呢?抚之以德,化之以超,和之以道,焕然新我矣!

虚其心者,心中无去此种种之“积”,什么难改之积习,什么难泯的积见,什么难消的积怨,历经玄鉴的不断涤除,一积不留,一尘不染,我心无疵垢,本性自改移,自然成真人啊!于是,前此的习呀,重呀,见呀,怨呀,本性呀,诸如此类之积,皆烟消雾散,俱消化于无了,岂非正是自我人生修真的绝妙课题,自我人生证道的绝佳营养。

将我如何消化淤积,复归朴素,修证大道历程中的前进与后退,迷误与妙悟,平坦与曲折,成功与失误,幸福与灾难,即可师可资的要妙,认真总结,切实把握,既利于今后的大道之行,又利于世人的行于大道,岂非天下最难得最有价值的绝妙好词?岂非最珍贵最深厚的积累玄德?

 

 

回目录

 

 

六十六、修真要炼意志

 

修炼意志是修真重要课题之一。

什么是意志?

许全兴认为,“意志是人们思想、欲望、要求的集中体现和确定行动目标及调控实现目标行动的能力。意志的内容和能力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意志简论》,《南京社会科学》1998.2

欲修真证道,成为真正的人,担负起弘扬大道的历史使命,非有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不可!

历史的经验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正是说明了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为什么古往今来“修道者如牛毛,得道者似麟角”?于诸多方面的因素之中,修道者意志的薄弱是其决定性的因素。

马克思指出:“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6页)

爱迪生说:“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伟大人物的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变换到何种地步,他的初衷与希望仍不会有丝毫的改变,而终于克服障碍,以达到期望的目的。”(王通讯、朱彤编《科学家名言》)

这是他们的切身体会,要“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要付出“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要有“坚强的意志”,“初衷和希望仍不会有丝毫的改变”,只有这样,才会“终于克服障碍,以达到期望的目的”,“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老子早就告诉我们,即使是闻道勤行的上士,一定要有处恶受垢受不祥的充分思想准备,忍受得了人世间意想不到的艰难困苦与屈辱委屈,经受得了意料之外的严重打击和曲折灾难,尤其是战胜自我心中的敌人——五自(自贵、自是、自见、自矜、自伐),永远做到“自胜者强”,“强行者有志”,(三十三章)而且“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六十四章)

这是老子对于修炼大道者要修炼意志的基本要求。

贝弗里奇指出科学家的品质,“几乎所有有成就的科学家都具有一种百折不回的精神,因为大凡有价值的成就,在面临反复挫折的时候,都需要毅力和勇气。”达尔文的这种性格非常突出,据他儿子说,他的这种性格超出了一般的坚韧性,可被形容为顽强。巴斯德说:“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第144页)

由此可见,在道德人格、大道人生境界之中,修炼意志是其重要的内容,是修真成败的关键。修炼意志,要有“百折不回的精神”,“在面临反复挫折的时候,都需要毅力和勇气”,要有“坚韧性”,要“顽强”,要有“坚持精神”,也就是要具有钢铁般顽强的意志,非凡的毅力,英勇无畏的精神,他不仅不被任何困难和威胁所压倒、所动摇,而且敢于以微笑来迎接一切的挑战,敢于将不可能化为可能。因为他坚信:天无绝人之路,人有回天之力。

一九七九年,加拿大前总理特鲁多访华时,对邓小平讲,我现在下野了,希望重返政治舞台。你曾经有过这种经历,你的秘诀是什么?邓回答只有一个:忍耐。

许全兴认为意志的含义是:

第一,意志是人们的行动自觉追求的目标,是人们思想、欲望、要求的集中和凝聚。

第二,意志是人们选择、确定行动目标的能力,即果断性。

第三,意志是调节、控制实现自觉确定目标的行动的能力。这是它最重要的内涵,即坚持性、自制性。

一个人的意志——意志力,作为性格品质来说,应当是有它的先天因素,但是,它主要是后天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尤其是童年时期的家庭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有名的“狼孩”的故事,可见其一斑。

一个人的意志,同个人的生理因素、气质有一定的关系,尤其是同个人的心理因素关系更大,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取决于他的人生观,取决于他的人生理想追求的目标。不是说坚强的毅力只为伟大的目标而产生吗?当然,如果只有伟大的目标,而缺乏坚强的毅力,那将是一事无成。

老子深刻地揭示:“夫慈,故能勇”,“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若以慈垣之”。(六十七章)修炼大道者,浑无自心,而以百姓之心为心,怀着一颗救世的慈心,视百姓皆如自己的子女,因此,他就能够勇敢。用这颗慈心来战斗就会胜利,来防守就会坚固。天将要建树他,好似就用慈来卫护着他。

由此可见,勇敢、顽强、坚毅、果断等等优良的意志力,其本质在于心灵境界,在于大道的慈心。修炼意志,根本在于炼慈。但是,炼慈就要入世化俗,刻意弘道,就必须修炼意志。两者又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

如何修炼意志?

首先,从炼慈入手,努力自觉地“涤除玄鉴”,(十章)排除一切世俗的物欲利诱,树立高尚的修道目标;

其次,从日常生活中,坚持“孔德之容,唯道是从”,(二十章)坚决做到言必信,行必果,绝不轻诺而寡信,绝不言行脱节、心口不一;

再次,要自找苦吃,明确自我的盲点、弱点与障碍所在,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鼓足勇气去冲决,去战胜;

再次,要在逆境中不犹豫,在困境中不徘徊,在险境中不畏缩,英勇顽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

最后,要善于以史为镜,以人为镜,总结正面反面的师资要妙,时时以圣人、伟人的光辉事迹、顽强意志来对照、培养、激励自己。

让我们认真地艰苦地修炼意志吧!

海燕,迎向暴风雨!

真金,跃进烈火炉!

将自我性格与意志中薄弱、懦弱、软弱而不合于道的一面,即臭腐的一面,于自我革命中,于弘扬大道中,化为坚强、顽强、韧强而成道性、道品的一面,化臭腐为大道的神奇,从而保证完成修真人生的千里之行。

 

 

 

回目录

 

 

六十七、修道须修食

 

食物即药物,药食同源而不可分。

食物生人亦害人,治病亦致病。所以,许多病从口入,仍须病从口除。

辨饮食的阴阳虚实,不利于病的,坚决拒绝,点滴不沾,这是去病的根源,也是“唯道是从”、(二十章)“心定于道”的标志。

不明白作用的饮食,不可轻试。

除恶务尽,把关务严,不可有一丝的大意,以致酿成大灾。

“食复”,尤是治病养生的大要。因饮食不当,而使疾病复发的,比比皆是,误人非浅,甚至有以致命的。医者不预先告诫病人,医者之过失。病者不明食复的危险,知所趋避,病者自身之过失。甚至是抗不住的美味诱惑,而明知故犯,是自取其祸,自趋死地。

祸福无门,唯人自召。

龚易图痛切指出:“死于食,与死于色等。”其实,死于食,尤多于死于色,而其严重性则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世人许多疾病所以产生,所以缠绵终生,所以以病逆生,多由于不明饮食既可生人,亦可死人的道理。

医不知食治,是乃庸医;

病不知食治,是乃祸根;

修道不修食,终是无道。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天大的要事。它的宜忌,一定要切实把握。

如何把握?请参阅《饮食养真录》一书。

 

回目录

 

 

六十八、修道须戒绝“三毒”

 

修炼大道下手入门,须戒绝“三毒”,“三毒”不断,莫谈修道。其人若修,乃邪人行正道,正道亦邪而不正了。

三毒者:

“一贪,对于顺境,所感乐受,而起贪欲之想,是谓之贪。贪者,染着为性。

二嗔,对于违境,所感苦受,而起嗔恚之想,是谓之嗔。嗔者,憎恚为性。

三痴,对于顺违诸境,苦乐诸受,而起与道理相逆愚痴之想,是谓之痴。痴者,迷暗为性。”(杨卓《佛学基础》)

处顺境感受悦乐,乃人之常情,然而,不可起贪欲之想。若一味贪恋,执着追求,则染着成性,做一个正人君子尚不可能,还妄谈什么修炼呢?

因此,对于世俗的种种利乐享受,不可贪求;对于修道的种种利乐功效,如祛病健身、开发智慧、激发功能等等,尤不可贪求,此为第一要着。

处逆境感受苦闷,乃人之常情,然而,不可起憎怒之想。若一味恨怨,执着我见,则憎恚成性,做一个正人君子还不可得,还奢谈什么修炼呢?

因此,对于世俗的种种灾难病厄,不可憎怨;对于修道的种种违逆磨难,如自身思想的烦恼与疙瘩、家庭矛盾、人际关系的纠纷,以及气攻病灶、疾病反复、感应治病、脱胎换骨等的痛苦感受,尤不可憎怨,此为第一要着。

无论处顺处逆诸种境遇,苦乐诸种感受,均不可妄起与大道相违背的愚痴想法,妄生怀疑、自卑、妒忌、怨恨或迷信、贪恋、自大、追求等种种妄情,而陷于痴迷境地。若一味痴迷,执着妄情,则迷暗成性,做一个正人君子尚不够格,还空谈什么修炼呢?

因此,对于世俗的一切顺逆处境、苦乐感受,不可痴迷;对于修道的种种顺逆遭遇、苦乐感受,尤不可痴迷,以致迷暗成性,不识大道,终于陷俗离道而去,此为第一要着。

贪也,嗔也,痴也,分别是三毒,其实毒根本一,乃是自身的私妄昧。由于自私——利己主义,凡事站在私我立场以观之以处之,于是我感、我见、我明、我情、我执,无一不是以“我”为中心,而发生种种妄想颠倒,于是清净本性遂受染污,遂惑于憎怨,遂陷于迷暗,从而更加深重其私妄昧,更加发展其利己主义了,乃背道而驰啊!

不少修道者,眼前尚在“三毒”苦海中升降浮沉,尚是陷溺于染污、憎怨、暗昧之中,究竟心中作什么打算?赶快醒悟过来,何去何从,作出选择,当下了断。

 

 

回目录

 

 

六十九、我若无我  何魔可障

 

大道行世,天下为公;

以德为本,其道乃真。

任重道远,须坚毅地不断征服自己,战胜自己,夺取公正明攻克私妄昧的决定性胜利,方可实现人生命运的根本转折,从而稳健地迈进在老子修真大道上,以期成大器,完成自我人生的理想道德人格、大道真善美境界——真人境界以至圣人境界,是为终极关怀,是为人生的究竟。

炼我金丹,微妙在心,我无人相,何魔可障;

超凡脱俗,形神俱妙,深根固柢,长生久视。

天人合一,玄之又玄,涤除玄鉴,妙门自启;

求之不得,不求自得,一超直入,凡众莫识。

世人只多一个我字,衍生无限是非,导致不尽烦恼。

正是:放眼处,尽是烟雾迷漫,着念时,无非魔影鬼踪。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十三章)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二十七章)

几多人于老子棒喝下憬然醒悟!

欲修大道,欲含厚德,

欲炼金丹,欲证正果,

欲弘大道,欲成大器,

大魔障的所在,乃在于未能“绝圣弃智”,(十九章)“以智治邦,邦之贼也”。(六十五章)噫!老子“正言若反”(七十八章)啊!殷训历历,血迹斑斑,“虽智大迷”,一言千钧!

大智翻成大迷!智令智昏,乃智见障的致人于死地啊!智者所以大迷,缘于“以我为师”,“师其成心以自用”,我眼迷朦观大道,我心私妄待师资,由是执迷不悟,沿其思维的误区,纵其妄见、偏见、邪见,一放难收,尽情驰驱,岂不危哉险也,此所以“而民好径”,(五十三章)偏在险区攀缘,自得其趣啊!

我不自迷,孰能迷之?

我不自败,孰能败之?

自迷自败的人,乃“虽智大迷”之人啊!

 

 

回目录

 

 

七十、法侣财地

 

法侣财地四者,我皆有之。

老子修真大道是无上大法,今已闻矣,且步上大道;

侣者,大道的安排,使命的必然,同志道侣共修此道,共证此真,共铸宏章;

财者,足以安贫乐道;

地者,逢中华振兴之际,居福州一陋室。

或说:“心因性因素对自己干扰很大。”

大道真人,乃是立足于“独”!不独,何道之有?何真可传?唯其卓立特行,超然物外,是以“吾欲独异于人”(二十章)也。

或说:“有时,会有个疑问:我行吗?”

心之疵垢,道之障碍,信不足焉,有不信啊!信己与信道,原须统一啊!何疑之有哉!

人类转折之机,大道重现之际,乃三大革命的绝佳时际啊!

人生何幸而逢之,而且更天赋崇高的使命哉!

此两者,远超上述的法侣财地,乃大道的最高层面,亦宇宙的最大期望啊!

 

回目录

 

 

七十一、法财侣地  统之于道

 

古人修道的经验是:法财侣地,缺一不可。孰知四者俱应统之于道,以道御之乎?

大道难得今已得,妙法难传今已传,资财(包括“才”)难备今已备,道侣难觅有同志。

然而,心同此大道之志,似大丈夫之“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孟子)虽难能可贵,亦实有人在焉。唯是“邪妄不能惑,私俗不能拘,内外不能摇”者,方是大道生死与共的“道侣”,可将全部的生命与心灵相互交托,相互印证,相互溶化,而并进大道,并积玄德,并了生死,正是浪迹天涯莫浪许!

于是乎!老子被褐怀玉矣!深怀“知我者希”的千古浩叹,吐露“夫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七十章)剖心沥血之真情,良有以啊!

我们透过他的深重历史忧患意识,不是仿佛感受到老子从心底飘逸的一缕淡淡的悲哀么!

老子尚复如是,我也何人,敢不自量乎!

纵然梦里寻她千百度,为伊消得人憔悴,愿将真心抛真情,孰知世人转疑“真”,假作真来真亦假,真情翻难真受用。

一江春水向东流,大道不废万古流,大浪淘沙真金现,进退得失咸自然啊!

 

 

 

回目录

 

七十二、火燥水滥均须防

 

“火燥者,上升不止;水滥者,下降不息。

若有法度调和斤两运用,则火不炎,水不泛滥,自然定矣。

用时则有,不用则无,其理玄机,在乎口诀。”(《悟玄篇》)

法度调和者,“心使气曰强”,(五十五章)务令心君“抟气致柔”,(十章)“绵绵不绝,用之不勤”,(六章)自是可以“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矣。

用有舍无,玄玄妙机,在乎口诀,以心使气,以意调之也。

口诀者,“抟气致柔”也,“绵绵不绝,用之不勤”也,“冲气以为和”也,“道法自然”(二十五章)也,如此等等,莫非妙诀,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若上升不止,则火燥炎上,阴益亏,阳愈亢,病在害目、升压、头昏、烦躁、失眠,……可不惧之哉!

若下降不息,则水泛滥不潮,阳气衰惫,内湿滋生,病在食呆、神疲、低压,头晕、眼花,……可不惧之哉!

火燥与水滥,乃修炼大道的大忌。

水火不调,阴阳不交,伤及生机矣,“不知常,妄作,凶”(十六章)也。患之者,乃不老实的人,急功近利,揠苗助长,而适得其反啊!

老子修真大道本无此种种的弊端,以其法天道之自然,修乎大道之纯真也。有人违之,乃出于私智,擅自“移花接木”,妄修盲炼,而又拒绝读书明道以知常,种失得失,一定不易之理啊!

 

回目录

 

 

七十三、调气之方  以平为期

 

“调气之方,必别阴阳。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篇》)

修炼大道须调气,它的方法,首在识别吾身之气的阴阳虚实,谨察其所在,从而调整之,以达到和谐平衡为“期”。期者,期限也,时期也,期准也,即常称的火候,不可过,不可不及,适可而止。

老子明示“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七十七章)抑高举下,损有余,补不足,修真之道,法此天道,必中必和,“以平为期”也。是乃修炼调气的大方,也是祛病健身的要则。扩而言之,治身处世,莫不如是啊!

修真须洞晓阴阳,不识阴阳莫妄为。“必别阴阳”,“谨察阴阳所在”,必须做到“洞晓阴阳”,心中了了分明,而后下手调气。若不识阴阳,切莫妄为,有一分之昏昧,便致一分之偏差,此“不知常,妄作,凶”,(十六章)不可不畏啊!

进而言之,炼丹必用阴阳。修炼金丹,大法之要,在乎阴阳冲和,自心态、心境、心气、心机、心情、心性、心神,以至于心灵,又自心以统乎气,气态、气色、气机,更进而关乎生态、生气、生机,而至于病态、病气、病机了。逆顺正反,关系至大,是以修炼金丹,“必用阴阳”,而阴阳之用,乃不仅仅在乎“气”,尤在于“心”,根乎“神”,此为秘中之秘,常人多忽之。

炼心阴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须“涤除玄鉴”,(十章)以期“无疵”,化私妄昧为公正明,艰巨艰难的自我革命之历程,唯高度自觉,胸怀大志者,可期大成。碌碌小人,汲汲世俗者,不足与语“道”也。

“用阴气冷如冰雪,用阳气如火烧身。”(《气法至妙要诀》)此是以意调气之妙,不可不知,尤不可不善于运用。

“过动伤阴,阳必偏盛;过静伤阳,阴必偏盛。且阴伤而阳无所成,阳亦伤也;阳伤而阴无所在,阴亦伤也。”(《不费钱最真确的养生法》)

动静适宜,气得其和,是以老子要求“致虚极,守静笃”,(十六章)又要求“动善时”(八章)也,岂可一味虚静,而无动于衷乎!

阴阳互根,一定之理,一有所偏,终必俱损,一阴一阳之为道啊!

 

回目录

 

 

七十四、积渐以成  败之于躁

 

渐法须渐悟,如水之浸润,渐以成之,乃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要着眼于润,于无形无声之中,不知不觉之际,潜移默化,积渐以成,自然身心融化于大道,何惧于自我先天之素质的不足?即使下根下器之人,何愁不会下学而上达?

但是要润,最忌者躁急。世之修炼者多败之于躁,“躁则失君”,(二十六章)心君一乱,难定于道,何能避免“不道,早已”(三十章)的归趋?

 

 

回目录

 

 

七十五、火候要讲究

 

圣人传药不传火,修炼大道不讲究火候,怎么修炼?一块铁,在炼钢炉里,炼到一半,温度——火候未到,你便退了火,不炼了,其结果不想而知,只能是一堆非铁非钢的废品。

不少人修炼,正是如此可笑而又可怕的做法:书读了,不知所云;功炼了,只问气感;德积了,只求功能;心洗了,敷皮潦草。如此者般,蜻蜓点水,似有还无,始终是在大道门外徘徊、犹豫,就是那一颗“心”啊!下不了决定,调不正态度。当其趑趄欲行之际,仿佛传来“行不得也哥哥,不如归兮!”的呼唤,一步三回头,甚至进一步,退两步。

究其实质,如果不怕丑的话,便是小人心态来求道,所求者非大道也,乃欲从道中“捞取”自己名利所需的“敲门砖”、“垫脚石”而已,乃欲从道中“换取”自己健康所需的“奇迹”、“神异”而已。它仅仅是“贪”之或隐或现罢了!

世人修道莫妄谈,叶公好龙徒遗笑!道在心中勿外求,一心清静天下正。

有人说,我每星期上山修炼一天,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已经做出了巨大的牺牲,这是常人办不到的呀!

这种人语焉不知所云!什么难能可贵?什么牺牲与努力?不过是想“一本万利”吧!欲要治病,挂号排队,花时花钱,效果不理想,走投无路,才求之于道,明明是为己,却说是为道?即使为己,也是远远不够的,第一,时间没有保证,连时间都舍不得花,匆匆忙忙,半天便草草下去了,平时又少读少写少炼少干,“四少”作怪,谈得上什么“火候”?煮饭也不过是“夹生饭”。没有一定的量,那成一定的质?连“半成品”也不够格,只能是“废品”,到头来,看看人家,比比自己,口未出怨言,心底早已生怨了,又是亲呀疏呀!又是厚呀薄呀!又是虚荣心、自卑心,又是失落感、乏味感。孰不知自己始终在私妄中摸爬滚打,片刻未离于俗,于道是一个远方来客,暂宿而去,自怨自艾,依然故我,何益之有?怨天尤人,徒生烦恼,无济于己!其次,即没有人生的新高度,不肯自离于俗,自进于道,就谈不上什么“质量第一”,昏昏求道,不过欲藉道以谋私利罢!

 

 

回目录

 

 

七十六、养精蓄锐

 

《辞海》释为:“养息精神,积蓄力量。”

《汉语大词典》释为:“保养精神,积蓄力量。”

两书可谓大同小异,只是“养”字,一作“养息”,着重于息,一作“保养”,着重于保,而对于“锐”字却未涉及,其实并未达意。

“养”者,培养也,涵养也,保养也,蓄养也,含养也,积养也,摄养也,奉养也,供养也,修养也,教养也,休养也,还可列举一些。

此处之“养精”与“蓄锐”是相对成文的,其意义本来显而易见,取的是蓄养之意,是以“养精”二字释为“摄养精神”或“含养精神”为妥。

“锐”字指的是锐气,而非泛指“力量”,乃是养精饱满充实而后所储蓄培育的一股锐利之气,所向之处,力不可挡也。

因此,“养精蓄锐”当释为:“含养精神,积蓄锐气”,可能较稳妥些。它实际是出于古代修道者的体验,从而总结出了精与气的关系。

老子说:“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朘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五十五章)

“养精”,实质即老子所要求的“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从而达到“精之至也”的高水平;“蓄锐”之体现是“握固”、“朘怒”、“不嗄”,“和之至也”,乃积蓄培育一种内在的生命活力与锐利之元气的作用。这就是“重积德”之自然而然的大道硕果,攻无不克,可以长久矣!由是可见,“养精蓄锐”者,乃“啬”的基本要求,循此而趋,可致深根固柢、长生久视,是为老子摄生的精妙处。

 

 

回目录

 

 

七十七、论大道炼丹术

 

(一)

 

精者,气之精,气凝为精;

神者,精气共凝成,精之精也;

气者,神之体,“心使气曰强”,是为神气。

人身三宝精气神,修真凝炼结金丹,

下丹者,精为主;

中丹者,气为主;

上丹者,神为主;

是乃精气神三者浑然一体,又各有其所侧重,是即“为主”之意。

气为阳,精为阴,

精气相合,阴阳冲和,其神清明。

丹者,大分之,有内丹、外丹;有人丹、天丹。

 

(二)

 

炼丹之要,大略言之:

1.少私寡欲,恬淡为上。

2.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3.心使气曰强,抟气致柔。

4.以百姓之心为心,而浑无我心。

5.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有一分之疵,丹质不纯;

有一分之疵,致一分之阴霾。

心机→气机→生机→丹机;

心态→气态→生态→丹态;

心色→气色→生色→丹色。

色者,光也,全体生光,古代道书所谓“阴尽阳纯”也,不知令多少人误读、误炼而迷误终身。

6.吾以观其复,复归于气穴——丹田,是为静曰归根,归根复命也;是为重积德,有国之母,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是为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精之至,和之至也。

7.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心不虚,溺于俗矣,道难居矣!腹不实,根不深,柢不固,其命危矣!志不弱,神驰不反,道离矣!骨不强,先天之本伤矣,头倾视深,半百而衰,不道,早已矣!

其心虚矣,道自来居,其腹自实,丹田有宝命不危,而且决定长生久视,是谓我命由天亦由我也。

其志弱矣,神自内收,其骨自强,先天之本固矣,肾精自充,脑髓满,神主清明,是谓含德之厚比赤子也。

8.天地之间,其犹橐籥欤?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绵绵若存,用之不勤,采集宇宙能量,外为我用,以为丹资。

9.天地相合,以输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

阴阳相合,以结金丹,民莫之令,而自成焉。

10.恍兮!惚兮!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丹者,象物精信共凝成,混而为一也。

11.心正气自顺,心平气自柔,心慈气自和,炼丹关键在炼心,积德进道,提高道德境界,是乃蓄水池也。

12.饮食、起居、处世应俗,以道观之,以道自律,严以自守,独以自处。

13.法财侣地,缺一不可,俱统之于道,含之以德,与善人,居善地,为善事,三、五道侣,相处以道,同修共炼,互助相济,是为外力外律,亦为炼丹之必要条件与基础。

1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5.见素抱朴,抱一为天下式,守朴为天下式,清静为天下正;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无知无欲,自正自清,自化自成,无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16.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反者,道之动也,弱者,道之用也,唯反唯弱,能柔能和,乃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而终抵于大顺自然矣!

17.其安易持,炼丹须身心俱安,居善地,与善人也。

其未兆易谋,知机其神,谋于未兆,切勿麻痹大意,切勿昏昧伤丹,见小曰明也。

其脆易判,其微易散,于其丹之脆微,切须如鸡之孵卵,温之养之,动静不失其道,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孔德之容,唯道是从也。

为之于其未有,丹之未成,知常曰明,行于大道,唯施是畏,而又自胜者强,强行者有志也。

治之于其未乱,防危虑险,民之从事,恒于几成而败之。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

18.知其母,守其子;知其雄,守其雌;知其阳,守其阴;知其前,守其后;知其有,守其无;

后而不先,持而不失,不争之德也。

19.无中生有,有无相生,知有守无,袭明不失,道者,善人之宝也。

20.唯大德者,可以天人合一,而大道信息与能量源源涌来矣!

21.果而勿强,慎勿伤及内丹,人之所畏,亦不可不畏也。贵师爱资,修炼金丹之要妙,天道无亲,恒与善人也。

22.不知常,妄作凶,不道早已,强梁者不得其死,宜为终生之戒。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也。

 

(三)炼丹原则

 

1.道法自然丹自结;

2.涤除玄鉴丹道秘;

3.恬淡为上丹质清;

4.抟气致柔炼活丹;

5.微微温养丹饱满;

6.啬为丹宝生机旺;

7.含德之厚丹力充;

8.刻意弘道丹源活;

9.天人合一炼神丹。

 

(四)金丹妙用

 

1.治病健身,已病能治,未病能防。

2.延缓衰老,复归青春,形神俱妙,深根固柢,长生久视。

3.激活大脑细胞,开发智慧,激发灵感与应变力。

4.修炼道心道性,脱胎换骨,洗心革面,培育道风道骨,焕然一新,成为真正的人。

5.激发自身内在的种种功能,提高人生的价值,走向与道合真、天人合一的大道真善美境界。

6.必要时,亦可以我之金丹助人治病,通经、助功,然而,须严守《用字诀》,勿滥勿昧,自召其祸。

7.深入探索宇宙人生的奥秘,探索人体自身的奥秘,深化对《老子》的学习、实践与探索,从而总结、弘扬大道科学于天下。

 

(五)炼丹大戒

 

1. 炼己不纯难炼丹;

2. 法杂混炼不成丹;

3. 饮食不洁丹色变;

4. 起居不节丹机衰;

5. 环境污重勿炼丹;

6. 动气怨怒丹基伤;

7. 大病劳神丹虚惫;

8. 妄用金丹失吾宝;

9. 躐等冒进命必危;

10.陷俗离道丹必败。

 

(六)

 

玄玄妙法,至简至易,切实可行。老子修真大道三部功法:无为自然法、虚静自然法、大道自然法,以及老子修真静功,俱可修炼金丹。

灿灿金丹,微妙玄通,难以思议,从何而来,不可究诘。破迷转悟,廓清浓雾,一超直入,于宇宙大道的高度进行修炼,各得其所得。虽然,千差万殊,顿渐不一,祗要各安其性命之情,而又勤行不懈,俱可大顺自然,得其丹果。

法本无法,法生于道,微妙在心。心者,大道之心也,是为切要。

防危虑险,唯施是畏,道德为心,唯道之是从,善建,善抱,善守,何危之有哉!

大道难闻今已闻,金丹难炼今已炼,

速速下手犹恐迟,切莫松懈大道志。

 

炼丹为老子修真大道之重要组成部分。兹整理1997112笔记,略加补充,供为炼丹之资,殷望认真总结,予以充实与深化。

 

 

回目录

 

 

七十八、修炼金丹  微妙在心

 

老子修真大道金丹大法,乃天人合一、与道合真的深根固柢、长生久视的根本法。

它的根本要求是:

明道知常,辅我性命的自然,而不敢妄为。然而,今之修炼金丹者,多是妄为之徒,迷俗而不返,执私而不悟,贪食而不改,懒散而不勤,遇障而不进,涤心而不敢,凡此等等,不一而足,能有炼此金丹的资质吗?诚是背道而驰,陷溺世俗,于道何有?

微妙在心,涤除玄鉴,神主自明,神清气爽,金丹自结。心者,一颗纯真透明的道心也。不此之求,碌碌炼气,汲汲功能,恋恋信息,失之千里矣!

积德进道,复归婴儿,于弘扬大道之中,忘我无私,放下自我以至牺牲个我的利益,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大道的利益为自我的根本利益,“孔德之容,唯道是从”。(二十章)奈何多是不此之图,而时时我的金丹、处处我的利害。当弘扬大道而从事“平凡”、“琐细”工作之际,往往浮现心底脑际的是,又花去了我多少时间,又影响了我的学习,要想个两全其美的妙法来;或从中我所得几何,等等,大违“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三十八章)之旨,呈现了自我中心主义,实质乃有意识无意识的私在作祟啊!试问:当一个战士奔赴前线作战时,能想到自我的利益吗?雷锋愿当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安在那儿,便在那儿闪闪发光!出世俗的污泥而不染,毫不利己,专门利民,正是我们的风范啊!

以身证道,真实地记录下自己每日所学、所炼、所益、所损、所为、所思,以自我的身心作为大道科学金丹妙法的实验场,自己指挥自己,自己研究自己,自己记录自己,自己总结自己,为大道行世,为人类幸福,为人生升华,留下修炼金丹的历史性记录,印下先行者的心路身迹。

日常生活大道化,道德为心,唯道是从,非道不处,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以修真上士自居自律。

时机无限妙,时势无限好,人生如此幸运,踊跃奋起,此其时也。

愿我同志,共将我心献大道,体此道心,体此民心,永结同心,共同建构现代化的大道科学体系,以之奉献人类,奉献宇宙。

大道如此玄妙,

宇宙如此多娇,

人生如此生动,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回目录

 

 

七十九、相由心改  数从德变

 

数者,势之必然,事物发展之趋势。但,它未必是不可逆的。

解铃终须系铃人,旁人是代劳不得的。

与道有缘者,祗要如获至宝,一心向道,积德化己度人,便可“相由心改”,从心理到生理俱变,数从德变矣。

迷而误者,不论是出于私心,抑或是由乎妄见,往往是两者兼而有之,均是盲目的、自发的。

此等人,或吃尽了苦头,途穷而后返,苦尽甜来;或有了大曲折、大灾难,而悔悟;或有了机缘,遇上了大道而感悟。

善为道者,当善于救人,使之心明而了悟于道。至于执迷不悟者,自当别论。

其误不在于迷,而在于执。既迷而难返,复执而拒悟,是乃“无药可医”,“无法可治”,神仙也奈何不得的。

抱着私妄不放的人,不必多劝他,天下无人傻到去“与虎谋皮”,道不同,不相为谋啊!

 

 

回目录

 

 

八十、脱胎换骨

 

(一)

 

脱去俗胎成圣胎,换掉凡骨成仙骨。

老子说:“涤除玄鉴,能无疵乎?”(十章)是为脱胎换骨之根本,此凡俗之心,亦首须“脱胎换骨”也。陈抟说:“相由心改。”

老子说:“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三章)腹实,丹田有宝圣胎结,男儿也十月怀胎,世人笑呵呵,圣胎结,婴儿现矣。骨强,一派仙风道骨,轻身延年矣。

老子说:“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精之至”,“和之至”。(五十五章)

修道而复归于赤子婴儿,是为真正的脱胎换骨也。

脱胎换骨,古代道书语焉不详,今之气功界多不涉及,非过来人、个中人,难得真知啊!它乃修炼大道金丹的究竟——终极目标之一。望修真之士,身体力行,勇敢探索,精勤总结,以自身的真知真行,导引大众之真知真行,以我之昭昭,启发世人的昏昏。任务诚为艰巨,其革命性、科学性、人民性、现实性正在于此。

奋勇向前啊!

 

(二)

 

修炼得道,脱去凡胎而成圣胎,换易凡骨而成仙骨。元乔吉《折桂令红梅徐德可索赋类卷》曲:“返老还童,脱胎换骨,饱餐烟霞。”

《警世通言假神仙大闹华光庙》:“凡人成仙,脱胎换骨,定然先将俗肌消尽,然后重换仙体,此非肉眼所知也。”

《西游记》第二十七回:“那长老自服了草还丹,真是脱胎换骨,神爽体健。”

 

(三)

 

内丹名词:

指修炼功成。

玄全子《诸真内丹集要》卷中:

“爱护灵丹,如龙养珠,如鸡抱卵,谨谨护持,勿令差失;毫厘有差前功俱废。阳神出壳,谓之脱胎。”

指筑基功成,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之功。

《玉溪子丹经指要》:“渐渐大,渐渐灵,渐渐成。”

紫阳曰:“果生枝上终期熟,子在胞中岂有殊。”

《天仙金丹心法》:

“脱胎者,是胎化为神,非迁上宫出天门之谓也。但胎有由脱,出定是问,定既出矣,神斯成焉。神成,而形虽三寸,须眉体格,毕肖我形,故曰身外身也。然此纯是天然,不假人力。”

炼神还虚,复归本来。

《中和集》卷三《问答语录》:

“性寂情冥,照见本来,抱本还虚,归根复命,谓之丹成也,喻曰脱胎。”(《中国道教气功养生大全》)

大药已成之象。

《悟真篇》:“不假吹虚并着力,自然丹熟脱灵胎。”(《道教大辞典》)

 

回目录

 

 

八十一、知几其神

 

“知几其神乎?几者,动之微。”(《易系辞》)说明“吉凶之彰,始于微兆。”(《易系辞注》)是以老子要求修真之士“动善时”,(八章)善于把握时机,“其未兆易谋”,而且“慎终若始”,(六十四章)终致完成大道千里之行。得事物的先几,所谓“预则立,不预则废”也。古代善奕棋者,持一先而不失,遂无敌于天下矣!

语云:“时不再来,机不可失!”可见机的重要性。古今中外成大事业者,未有不是神于知几,善握其几者。

尝试言之,知几之道,以为深入探索的阶梯。

天机,宇宙自然之机,“道法自然”,(二十五章)法此自然之机也。此乃宇宙自然内在的必然性的驱动之机。

道机,宇宙自在之机,“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二十五章)自有其大道内在的必然性的驱动之机。如老子所继承发扬的中华修真大道,于今日公之于世者,大道之机也。我们有幸修道证真,逢此良机妙缘,人生命运得以转折,天机与道机之力也,乃天之功、道之功啊!

生机,宇宙万物得其天机、道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机缄不息,生生不已,宇宙自然的大德,亦宇宙自在大道的大德也。是以“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二十五章)人所以贵为四大之一者,人之所为贵为万物之灵者,以其尊道而贵德,自觉地法天法地法道法自然也。法者,老子修真大道也。法是客观见之于主观,即客观辩证法化为主观辩证法,亦即老子的大道思维。离开了大道思维,从何法此自然,而得其生机?可见修炼思维,提升到大道的高度,方能天人合发,生机盎然。

心机,欲遂我们生命的生机,须修炼思维,修炼心灵,涤除玄鉴,神主自明,以正我的心机,以化我的心机,与道合其真,令我的心机纯正、纯真、纯洁,一私不留,一尘不染,一疵不着,天真活泼,方可遂其生机,了无阻滞,方可养其生机,蓬勃生发。

病机,修炼至此,随着心机的道化,生机的活泼,气机的畅达旺盛,蕴藏于我们生命之中的种种潜能潜力,自然而然地迸发,于是病机不治而自消,那些世人视为疑难危重的疾病,悄然告别矣!此证之于多年来修炼老子修真大道者的身上,不是昭然若揭的吗?谓予不信,请验之《修道证真录》,尤望下水学习游泳,勿徒在岸上驰骋议论。

气机、心机正矣,道化心灵,心者,君主之官,神明自主,神明自在,神明清朗,“心使气曰强”,(五十五章)不但外物无可干扰于我者,而且“道德为心,唯道是从”,从容大道,我自如如,进而“抟气致柔,能婴儿乎”?(十章)达到“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五十五章)复归青春,“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五十九章)矣!

丹机,随其病机的消除,心机、气机偕化于道,偕养于德,丹机自正,丹田有宝命不危,我命由天亦由我啊!是为“反者,道之动”(四十章)也,与俗反矣!远矣!复归于道,大顺自然,结我金丹。

这是人之道法天之道的秘要妙旨,正是“知几其神”的极致,乃修真之士所须孜孜以求的修炼要妙。

它可简括如次:

天机——道机——生机——心机——气机——病机——丹机

自天机以至丹机,从上而下,又自丹机以至天机,由下而上,上下往返,循环无端,是为天人合一之道。

顺乎天道,合乎自然之机,乃逆乎世俗,违乎异化之势,一顺一逆,一正一异,不可不知,不可不道。否则即随其违背此大顺之机,而逆反大道,是以乃由病机(含祸机)而陷于死机矣!

修真之士,所以每见有随其心机的异化,心机的迷俗不反,而旧病复发,新病陡增,而灾难随之,甚至沦入万劫不复的覆灭深渊,自“不知常,妄作,凶”,(十六章)而“不道,早已”,(五十五章)“强梁者不得其死”!(四十三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五十八章)其正者,乃此种种之“几”也;其极者,乃此几兆变化之“度”也。物极必反,不极不反。然而,于其极而后反,多是坐失良机,大祸已成,欲反不得,徒叹奈何天啊!故须谋之于其先兆,握其生命的先机;次者,须散之于其微;复次者,亡羊急图补牢,虽晚亦须紧急从事。

难矣哉!几也。

妙矣哉!知几其神啊!

至上之法,乃“为之于其未有,治之于其未乱”,踏踏实实地修炼,“其安易持”,稳健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六十四章)

 

 

回目录

 

 

八十二、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

法者,效法也,即学习把握自然规律,不是放任自流,无所作为,乃“辅”其自然,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

道法自然。

要效法自然,须从实践中去认识自然,探索自然,使自己的主观认识由盲目无知而“知常曰明”,(十六章)明白自然的内在本性和规律,然后,以此之“明”,来指导自己的实践,又进一步地认识自然,探索自然。如此循环反复,逐步深化,人类与自然,主体与客体,不断地走向和谐统一。

这是人类对宇宙客观自在永恒不变之道的认识过程。因此,老子说:“道可道,非恒道也。”(一章)

千言万语祗等闲,唯有道心最是真;

道法自然世难知,一本正经指迷津。

 

回目录

 

 

八十三、道•法

 

是唯一;法,却万殊。

法法本无法,无法是真法。

各自从其个体的特殊性出发,循道而趋,积德而进,印心而真,如此而已。

莫于有处求,莫论无时佳。

“民之从事,恒于几成而败之。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六十四章)败事之根,源于混俗。慎之又慎,在于反俗。我不自败,孰能败之?我不自障,谁能障之?

 

回目录

 

 

八十四、法

 

要在有法中见无法,无法中又见新法,既继承古法,而不拘于古法。始于有法,终于无法,于无法中万法生。

如来说:“法法本无法,无法法亦法;

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法到了最高境界时,法就化解了,成为无法之法,即看不见的法。这是无法之妙。

无法之法是妙法,万法归宗归何处?宗即是道。道生法,法生术,术生数。

修真证道,从有为法入手,终于无为法,无法之法是真法,是大法,乃复归于道,到达了大道的境界,即所谓“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炼功夫”,心动法生,言出法随,此为炼功夫的要妙。

但是,切切不可误解为修真的要妙,两者相距何止十万八千里!

修真,须明道知常,方有切入处。

修真,须涤除玄鉴而无疵,方有心意的可凭。

否则,以盲导盲,盲修瞎炼,只在功夫上着眼,唯功能是求,本身即已是大偏了,“不知常,妄作,凶”(十六章)是其必然的结局啊!

 

回目录

 

 

八十五、法·术·功能

 

法,术,功能,应是在自身的道心中求得。

若能遵循老子揭示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四十八章)的根本大法和唯一的途径,日积月累,勤而不怠,拙而不巧,愚而不智,雌而不雄,后而不先,则自然水到渠成,而得以“道德为心,唯道是从”矣!于是升降浮沉不离于道,荣辱成败皆积玄德,从自心流出的莫非道意,道德之风格本性自然而然地本来具有,大道之法术功能随其自身的素质素养与客观需要自然而然地不期其然而然地涌现。

是以道为万法万术之母,亦为功能之母。

修真之士,切须“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二十章)则随着自身修道实践,从自心“涤除玄鉴”,以求“无疵”(十章)开始,且伴随着现身说法以弘扬大道开始,其德乃真、乃厚、乃广矣,不但其自身的长生久视与人生事业,可以“求以得,有罪以免”,(六十二章)而且人为“四大”之一的种种灵能、智慧莫不天然显现。此所以老子赞叹:

“大道甚夷”啊!奈何碌碌众人,汲汲虚伪,而狂热地“而民好径”(五十三章)哉!

不立一法,则万法自立;

不有一术,则万术皆备;

不有一能,则万能自蕴;

此大道之所以“大象无形”,所以“道褒无名”,(四十一章)所以“天下皆谓我大,大而不肖。夫唯大,故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六十七章)

俗人执着于有,深昧乎无;

俗人执着于小,深昧乎大;

俗人执着于身,深昧乎心;

孰知无用之用乃至用乎?

孰知无法之法乃至法乎?

孰知无象之象乃至象乎?

孰知无有之有乃至有乎?

孰知无为之为乃至为乎?

孰知无我之我乃至我乎?

“无为而已,则无不治矣。”(三章)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四十三章)

修之于身,炼之于心,但求道德之真,而不求一法一术,不冀一功一能,至此大道境界,随心所欲不逾于道,何有于俗哉!于是其日常生活中,行住坐卧莫非道,举手投足尽通玄,天人合一得其真,微妙玄通识者稀矣!

但求自心,但炼道性,但做自我革命的功夫,凡此种种俱于我身心中求之、为之,是为“修之于身”(五十四章)也。身之不修,其德乃假,何有于真?舍心而言身,纵使身体异常健康,而却心中蕴满私妄昧,何能心花怒放、心光迸发、心能外用?其身体祗不过是一具臭皮囊,古人所谓“行尸走肉”而已。

 

回目录

 

 

八十六、法术无邪正

 

法术本无邪正,邪正源于自心。

若用之正,虽邪亦归于正;

若用之邪,纵正也流于邪。

但我论道,兼及于法,却未论术,术自在其中。

 

八十七、大道功能观

 

“把功能看得很重”,不单“还是在有上盘算”的过失,实是脱不开一个“我”字,乃世俗的功能观,源之于一己的私妄昧,与大道功能观相距何啻十万八千里?直是截然相反啊!须透视出骨子里的“私”字来,方是大道思维的妙用。

这里面,有一系列相派生、相关连的问题,如我与功能,功能的作用,功能的目的,功能与大道,功能与人生,功能与命运,功能与积德,以及功能的定义,功能的范围,功能与信息,功能与师父,功能与先后天因素等等,贯穿其间的是大道或世俗,即公正明或私妄昧,黑白分明,祸福判然,乃本质性差异的所在。于此,世人多忽之,而运用功能,须有高度自我牺牲的精神,以奉献为宗旨,世人尤多昧之。

然而,俗人昭昭,俗人察察,俗人汲汲,唯功能是问,唯功能是求,以其可资我于俗,足以市买尊贵,获得难得的功名利禄,至少也显得与众不同,超人几等,脸有光彩啊!

有的专以功能判断大道,说什么“如果出不了功能,还修什么道”?毅然掉头而去,而其数年来片面追求功能,喜阳畏阴,未老先衰,教训的沉痛,早丢于脑后了。

有的专以功能来判断老师的水平与修炼的进展,竟然忘记修道是为了端正人生的航向,从根本上把握人生的命运,按大道来塑造自我,从而升华人生,成为真正的人,充分发挥人生的价值,从而修真成圣,以此作为一生的终极关怀。不知千万种功能,皆从不同的角度为此而服务,否则,不获其益,反遭其害,“不道,早已”(三十章)啊!

试观孙悟空七十二种变化,奇功异能,出类拔萃,大闹天宫,然而,心猿意马,与道无缘,需在五行山下镇压五百年以修炼心性,又需紧箍咒以制服它,令其不得纵心所欲,放任个性,而后,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历千辛,受万苦,方乃得到“有字真经”,以为修道之始,可知该如何正确对待功能,该如何对待功能与修道的关系矣!

几多人儿,不此之思,却竟依然是我的习惯性思维,我的素来判断,我的一贯追求,我,我,我,面临大道的一切,均加上一个前置词:“我”字,能不身在道中心在俗么?能不游离道外心难定吗?

反观我们,何幸如之?直闻大道,迳登彼岸,复一超直入,平步青云,超矣越矣,何止一天等于二十年?于恍惚中见妙象,从窈冥里闻玄音,与道可以合其真,与天可以合其一,与物可以合其灵,何修到此?

 

 

回目录

 

 

八十八、安其性命之情  正确对待功能

 

修道者如何对待功能,颇令不少人迷惑。此种迷惑,反映了他们的一种羡慕之心,一种贪求之心,一种炫奇争胜之心,不离世俗的名利欲也。

它为修炼者大忌大戒的所在,但是曾有几人能够正觉正悟,而正处之?

功能自然是好的,只要你用得其正,用得其所,用得其度,而且用之有方,既可积德行善,造福大众,又可促进发展,积德进道,成为修炼的莫大助力。

但是,如果违背了用功之道,用其光,不能复归其明,反而留下身体的殃害,甚至危及生命。这种沉痛的教训所在皆有。

什么是功能?必也正名乎?名不正,理不清,道难行。

最根本最重要的功能,应当是:“道德为心扬真经。”修炼者“道德为心”了,心溶化于道德,无私心,无妄见,无俗情,“涤除玄鉴”,(十章)无疵无垢,既至公大明,又善于容纳,便是“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五十四章)以德修身,从俗人而化为真人,把握命运,塑造人生,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与此同时,道德已成为他的本心本性,一思一行,不离道德,不论公事私事、大事小事,都与私俗沾不上边,而是事事、处处、时时透过自身的言行来弘扬道德真经,而修之于家,于邦,于天下。反映了他的“特异功能”——人为万物之灵的“灵能”(上德、玄德、广德)不断积累、不断发展的过程。

它为一切修道者所应当执着的大道之理想,所应当坚持而不失、强行有志的追求,是以老子说:“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二十章)以此为根本功能,岂非吾欲独异于人吗?道生养万物,以道养身,岂非而贵食母吗?愿深思之,笃行之!

它是修炼的根本宗旨所在。然而,世人多舍本逐末,忘记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即使得到一些小法小术,甚或世人惊叹的奇异功能,亦是属于“而民好径”,(五十三章)终非正道。

如此说来,那些功能,如透视、治病等等,显得不重要了?否!它自有其作用,天生我才必有用,不过说明它非根本,不应作为修炼目的来追求,而犯了歧路亡羊的错误。

这些功能的激发、培育,往往是取决于:

修炼者的先天素质(根器之差异);

修炼者的后天条件,身心健康、阴阳冲和、精气神饱满等,尤其有否大志大愿;

修炼者所从学的是否“明师”及正法;

修炼者是否善学苦学苦行等。

因此,对待功能的正确态度是:

把握根本。这是人人皆可做到,易知易行的,但切不可违背老子的警戒:“而天下莫之能知,莫之能行也!”(七十章)任凭私心妄见俗情以求道,一味追求功能,而迷妄自误。

顺其自然。这些功能的出现,有其自身规律和主客观条件。修炼者应“安其性命之情”,(《庄子在宥篇》)从自身之情出发,不可不切实际,以致“不知常,妄作,凶”。(十六章)如阴阳未平衡,宿病未根治,气机未通畅,特别是“三观”(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未正确树立,不出功能犹则可,出了功能反招祸。

各有千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是功能为我服务,而是我以功能更好地为大道服务。各人的使命不同,其功能亦自不同,道理十分浅显明白。这也是一个生态平衡现象。要弘扬真经,传播大道,需要千军万马,各显所能。如果千篇一律,万人同一功能,又能成得何事?

不争之德。在大道的真人队伍中,谁想出风头,争奇好胜,突出自我(包括自我的团体),便离“修真”十万八千里矣!应是浑然一体,溶成一个人,来发挥自身的功用。庄子说:“至人无己。”(《逍遥遊篇》)老子要求“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十三章)应牢记“道褒无名”,(四十一章)实践“不争之德”。(六十八章)

凡此皆是大道之超越处。不超不越,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何能开启?

它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以心印心。若无其“心”,怎能沟通大道信息,怎能实现天人合一?岂非痴人枉作梦!欲速则不达,南辕北辙勿信步。切实在“明”字上痛下功夫,“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四十八章)一益一损,生养其“明”,在思想领域来一场解放战争,心中有此灵犀,自是一点通。舍此一途,别无他路,戒之,慎之!

执着大道,勇往直前,善于播种,自然有良好的收获。种道得道,“天道无亲,恒与善人”(七十九章)也。

 

 

回目录

 

 

八十九、种道得道  种失得失

 

修道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退千里。休止不得,徘徊不得,迟疑不得,保守不得!是以修道者须“守中”、“得一”,而义无反顾;然后,“强行者,有志也”,“自胜者,强也”,(三十三章)始能“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六十四章)

行道如驾车上山,不正则偏,一偏万丈深渊。马虎不得,迷惘不得,好径不得,妄作不得!是以行道者须“知常曰明”,(五十五章)“自知者,明也”,(三十三章)而且“见小曰明”,(五十二章)始终“袭明”(二十七章)而不昧,“不失其所者,久也”,(三十三章)永远不偏离方向,方可完成人生大道千里之行。

或说:修道行道,这般苛刻要求,我又不想当真人,只图个身体健康,平平安安过日子,这么干,岂不自找苦吃?

是的,要自找苦吃,吃得苦中苦,方知大道玄中玄,才能够品尝到它的美味妙味来。如果没有严字当头,自己对自己的苛刻要求,切莫妄想求道,图什么健康效益,只能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痴心妄想。你不想当真人,有你自个儿选择的自由。可是道是客观的严肃的,是任何人主观愿望改变不了的。一道当前,唯有舍我从道,别无它途!大道不仁,它决不会垂怜迁就依然故我的小人心态。

或说:我只想治治身上难治之症,因为走投无路,才被迫来求道的,谁想却有那么多讲究,要读书,要写心得,更要炼什么心,还要改变生活方式,岂不是太苦了自己么?即使病好了,活得又有什么意味?

“道不同,不相为谋”,司马迁早已明告了。须知所患疑难顽症固然难治,可并不是不治啊!所以难治,正在于你的心态的病症,它包括人生的追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尤其是自身的道德素质,不此之图,而欲绕道而行,舍心病而图身病的解脱,本已违背了大道规律,自然与道格格不入。于大道来说,原是可治之症,却被你自己的自我封闭、自我拒绝,而置于不治之列,还在道中混日子,排排病气,有什么价值?被迫求道是好事,是人生的大转折。悟了,从此步上康庄大道;执迷拒悟,妄图以道合我,劝你早日再见。

或说:我来了一段时间,看看人家,求道得道,解脱人生的疾病与困挠,心中也信。但是,比比自己,书翻看了,心得也按期写出了,特别是功很勤炼,却进展缓慢,效益不大,因此又存在不少疑虑。病没全好,叫我怎么信得起来呢?乍看之下,是无可厚非的现实主义者,于我身效果不显著,自然信之不深。若要我全信深信,除非奇迹出在我身上。这种人,就是忘记了大道是人生的路,唯有自己认识了道路,改弦更张,行必由道,身体力行,方可有所收获。舍此言道,是邪道;舍此言信,是邪信。救治他的方法是:“老老实实”四个大字,一切按学员要求办,否则不但一事无成。这种心态,乃致偏之源,或竟已出了“大偏”,而尚且自我迷醉其中,岂不危险万分?

或说:我认真修炼,尽力行善积德,每天也至少读半个小时的书,可以问心无愧于大道了。

半个小时,三十分钟时间,读什么书?南辕北辙,方向还未认清,便放了下来,你的心思在哪儿?如此读书法,读什么书?如此读书心,是什么心?能问心无愧吗?这是什么样的自问自答?一天二十四小时,你只愿花四十八分之一时间来读所谓的书,不是少得可怜?应付得可怕么?当然,也有一些根本连半小时也不愿读的,写时胡诌一番,应付了事的,不过九十步与一百步之别罢了。

奉劝这些人,无心莫谈道,求道莫自欺,一条简单易行,而又切实可靠的标准:你一天除了正常工作之外,时间、精力花在大道上究竟有多少?愿不愿去花?如果仅此而已,赶紧闭口不要再高谈大道。

或说:道诚然是崇高美好的,但它要大量的投入,我只好留待退休之后,现在能跟上也不错了。

即此一念之差,其心与大道早已相隔十万八千里了!道,是人生内在的需要,而不是外加的。道,是人生必经的正路,而不能是被动的。舍此内在之需要,怎能步上人生的正路?自我开脱,乃迷恋陶醉世俗的遁词而已。或进或退,或即或离,于此一念,便已分明!迷悟关头,当头一棒!悬崖急勒马,回头方是岸。

或说:我精勤努力了一段时日,效果果然很好,但比起有的同志,她却一日千里,真是望尘莫及,如果能够那样,再艰苦些,当然也是心甘情愿的。可我颇有自知之明,先天后天都不足,所以,心里踏实得很,稳步前进,慢慢来,不离道就好了。

不然啊!心中想“不离道就好了”,你与道,竟尚一分为二,未能浑然合为一体。古人说:“道不可须臾离者也,可离者,非道也。”危险啊!自满自足,胸无大志,不过是“叶公好龙”罢,何道之有哉!警惕啊!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等心理状态,乃崩溃你所修得之道的蚁穴呀!

或说:殊途而同归,只要努力,只要颖悟,终可同归于大道的,何必一定要按老子《道德经》说的办,循道而趋?况且,你破译的未必准确,你又没什么超人的功能,我能得到多少?却又“高标准,严要求”,真令人透不过一口气来,强调自我革命,还要刺刀见红,我还是另找捷径,绕道而行吧。

宇宙唯一此大道,大道是客观自在、永恒不变的。舍了此道别无道,无论老子、如来、耶稣、默罕默德,无论什么哲学家、科学家,无论什么革命家,都是人类史上的佼佼者,都是自觉不自觉地循此大道而趋的。

人生艰难唯此道,切忌好径,“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五十八章)“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二十七章)奈何人类走过了曲折痛苦的历程,奈何人生走过了曲折痛苦的历程,纵然总结、反思,却又依然师心自用,私智自迷,偏要寻寻觅觅什么道外之道,弦外之音?道从道中悟,若不躬身履践,从何而明,更从何而悟?雾里看花终是迷!病在于聪明反被聪明误,所以自误者内心世界的私妄昧幻化为道、为悟、为明,遂一放难收,执迷难悟啊!怎么是好?放下即是,无私即是,力行即是!

或说:不是说大道无偏差吗?怎么九年来,也有的人病反复了,也有的人结果不妙呢?

大道何偏之有?修道何偏之有?“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十六章)老子不是明白告诉了吗?知与不知,常与非常,乃偏与不偏的分野处。

种道得道,自然结果,不得而偏也。“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三十五章)

种失得失,必然归宿,不得而正也。一意私行,一味妄求,复谁之怨?咎由自取啊!

 

 

回目录

 

 

九十、正确对待信息

 

凡物皆有信息,人自不例外。尤其是修炼大道的人,其信息自是远超于修炼之前,或是多数超于未修炼之人。他的心态,即是信息源,又是信息库,既产生、发射其自身的内在的信息,又接收、蕴藏其周围的外在的信息。同时,此两者且相互融合、或者经过加工改制、提炼与放大,而成为一体化。

但是,人是一个复合体,其心中,自然有公正明与私妄昧的浑然相处,其身中,自然有正气、清气与邪气(内外之邪气)、浊气的浑然相处。修炼大道者,乃以前者不断地战胜后者,从而逐步地达到转私妄昧为公正明、转邪浊气为正清气,即转伪为真的历程。

于此历程中,作为其自身本质体现之一的信息,也必然经历一番艰难困苦、英勇卓绝的自我革命历程,而与之同步进展的,与之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实际乃其心灵境界中灵能的显现。老子不是说过“其中有信”(二十一章)吗?其之中有信啊!其人其事其信,浑然一体也。

当其为“上士”之时,闻道而勤行,其人诚矣,其心虚矣,其德真矣,他所内蕴的私妄昧暂时为他所具有的公正明所压伏,所消减,并且随着不断吸收的大道信息与能量与日俱增,于是,他的良性信息——大道的公正明信息占了上风,东风压倒了西风啊!不言而喻地、自然而然地、而且不知不觉地进入大道境界,是以痼疾不翼而飞,功能不激而发,身心不期而健矣。然而,“夷道若颣”,“进道若退”,当此“上士”(四十一章)欢庆丰收硕果,沾沾自喜,自认为以道合我,有求已得,有罪已免之际,依然是一个“故我”,仍旧实行拿来主义、实用主义,而不更加虚心诚实地在明道知常、炼心积德上,在审视自己、解剖自己、批判自己、否定自己上狠下功夫,从而自胜自强,慎终若始,则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甚至似悬崖瀑布,一落千丈矣!

此时此际,非从“上士”掉落到“中士”的“若存若亡”不可,尤有甚者,乃陷于“下士”之流中。他所携带的信息,自然而然地随之而质与量俱变矣!其人其时不走向自己健康、幸福的反面去,殆亦不可能啊!此是一定不易的规律。

上士尚且如是,何况乎“中士”(四十一章)呢!自是每况愈下,每演愈烈啊!

历史是一面明镜,殷鉴昭昭啊!

背道而驰的人,没有不付出沉重代价的。

老子早就正告世人:“不知常,妄作,凶”。(十六章)“不道,早已。”(三十章)“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七十三章)

宇宙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信息,

世间充满了公正明与私妄昧的信息,

一个人的心灵中同时具有正反不同的信息。

戒慎恐惧啊!

持而不失啊!

慈为人生之宝,道德为心,唯道是从!

正与反的信息,善与恶的信息,道与魔的信息,不可能不相遇,不可能不相混,不可能不相斗,于是,一场信息战便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面临此际,我自心定于道,与道合其真,我须“见小曰明”、(五十二章)“知人者智”,(三十三章)明察不良信息之源,迫于不得已而用兵,善于保护自己,善于顾全大局,以慈垣之,每战必胜,而又“恬淡为上”,(三十一章)胜而勿美,乃以善救善化之道以莅之,而以稳妥引导,化邪为正,转魔为道,作为修真的大课题,人生的大考验,而绝无一己的恩怨是非杂于其间,何惧一时邪恶之汹汹,一己之艰险哉!

 

 

回目录

 

 

九十一、正确对待大道信息

 

对于大道的信息,无论来自何人何时何种情况,都不应“心中起疑”,不应有什么问号,某人之失,乃前车之鉴也。我们对它,应取的正确态度是:

宁可信其有,不可疑为无;

信其有,对此“有”又须以“道”判断之,切勿“唯信息论”,即使是自己良好气功态中的信息,也应如是对待;

有些信息,尚需待以时日,让时间和事实来验证;

有时“境过事迁”,信息也因之相应变化,即从原初的相应性变为不相应了。此种情况,也是常有的,尤须全面辩证地分析,正确地对待,切切不因此动摇了信念;

有的信息的准确度并未100%,或接收者心中一时的“云翳”障蔽;或接收者身体状况的欠佳;或外环境的种种干扰;或者竟是信息传播者(发放者)本身的因素(层次局限,甚至私妄的夹杂等);它们之间又容易相互牵涉,而共同起干扰作用。对于这种信息尤应善于分析,是其所是,非其所非;若一时是非难清,不要有自我主观倾向性,可按第三点对待;

对于正确的信息,付之实践时,亦须从实际出发,不可贸然从事。

感受——接受信息,始终要明,保持玄鉴的晶亮无疵,保持灵台的澄澈,保持心境的清静,是决定性的因素,是取得圆满成功的根本保证,不应有丝毫的“疑”在,那些“没把握”、“不知是不是”、“似乎”之类,俱在涤除之列。当其冒然萌生之际,即须追而究之,弄个明明白白,从根源上来加以解决,以绝后患。

否则,“信不足焉,有不信”,(十七章)反转来成为不良的信息干扰,即无形之中的“条件反射”,不可不防,不可不畏。

“那信息是伤人的”,物质与信息密不可分,信息与人同样如是。善者,善之,其信息自是良性的;不善者,亦善之,对不良之信息,我亦以大道的良性信息待之,藉以化之,纵使不化,亦何伤于我哉?

但是,如果盲目地去了,陷迷其境,而无以善处,自然是无形之中已被其所伤了。

“唯道是从”,(二十章)“唯施是畏”(五十三章)啊!

这些,是我们几年来探索的正反经验,希望今后共同深入实践,认真总结,探索规律,来丰富大道科学,乃我们弘扬大道科学的历史使命,亦是当务之急。

至于大道信息所关涉到的当事人,其信其疑,决定于其心其德,是所谓“悟性”。

悟性实是德性,不是虚无缥缈的,不是凭空产生的,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是他先天素质和后天修养积累所致,乃养之有素而非激发于一时者。此点,常人多昧之,亦多忽之。所以,或盲目不解,或侥幸希冀,或归于偶遇,或视为迷信,或大笑之,都是失之于偏,乃知见障、自我障的作祟啊!

我们对于大道信息,自应坚信不疑,忠贞不渝,终生奉行。有一分之疑虑,即有一分之动摇于大道,此乃溃千里之堤的蚁穴啊!岂可不戒慎恐惧呢!

 

 

回目录

 

 

九十二、唯信息论要不得

 

(一)

 

唯信息论要不得!

它之所以要不得:

一是任何信息,即使是十分正确的信息,也“唯”不得。因为,大道的一条重要原则,即唯物辩证法的一条重要原则,是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一切要从实际出发,要将从大道的实际出发、从人民的实际出发和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三者有机地辩证地结合起来,才能够进行哲学判断——高度的理性自觉的判断,以决定取舍,决定如何实行。

二是信息世界是十分广阔而又异常复杂的。凡是物质,皆有信息,正与妄,正与邪,高与低,利与害,纷纷纭纭,性质不同,层次有异,适应与否,是必须而且唯有能够知常的人,才可能进行识别,做出判断,决定取舍的,何“唯”之有?

三是对于信息之来源,即“信息源”,须心中明白。否则以妄为真,以邪为正,认贼作父,神主不明,盲目迷信,走向覆灭的深渊是其可悲的命运。尤其是当他自以为“信息对我有帮助”,“信息常常是正确的”,而放弃以修道之我的自主性,即坚持“道德为心,唯道是从”的准则,坚持以后天的大道科学的理性自觉来正确对待,它的危险正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渊啊!

四是即使经过了以上的判断,确实是可信的,是正确的,来源也是正的好的,有利于修炼的,还要区分其主次和缓急,即当前我的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主要矛盾中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何者为重,何者为轻?何者须急切从事,紧抓不放?何者须缓,徐以图之?须全局在胸,有一个整体性的安排才行。

五是于诸多信息中,尤须分别它是否属于大道信息,是否有利于我的自我革命,转私妄昧为公正明,是否有利于弘扬大道科学,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作用,更为切要。

因此,对信息要正确对待,这已是一般人的常识了。做一个修炼者,怎么反倒昏昏昧昧,陷于迷信信息的盲区之中,不但不思自拔,而且饮鸩止渴,却沾沾自得其乐呢?

因此,唯信息论者赶快悬崖勒马!如果坚持不改,如果姑息养奸,让自己的日常行为,让自己的人生命运,由所谓“信息”来指挥,实际上成为“信息决定论”者,而出卖了自己的灵魂,不是失去了做一个“正人”的资格了吗?还有什么道可说呢!

因此,要猛击一棒:唯信息论要不得!“不知常,妄作,凶”(十六章)啊!

“夷道若颣”(四十一章)啊!“大道甚夷,而民好径”(五十三章)啊!

坦夷的大道,原本易知易行,有求以得,有罪以免的,何以却“若颣”,显得那么曲折,那么崎岖,那么艰难,那么险阻呢?正是由于人们的“好径”,放着光明幸福的大道不坚定稳健地行进,却偏爱那捷径,实质是避开正道,而转到邪径上去了。因而,“我修道几年了,怎么进展不快?”“我旧病已好了,为什么又会复发了呢?”“我的愿望何以总是难以实现呢?”等等不一的疑问和困惑,都是此“好径”的结果。

好径者,其共同的特征是,抱私求道,以道合我,拒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唯一的根本途径,拒绝通过自我革命,清涤私妄昧,培育公正明,以实现自我的大道理想人格——真人,于是乎乃背道而驰矣。

但是,好径者偏偏不肯承认自己的好径,却一口咬定我是心定于道的,我是努力弘扬大道的。这正是他们常用的遮眼法、昧心法,不但欺人,而且自欺,在种种冠冕堂皇的理由下,公然大搞走私生意来。因此,我们对此须有高度的警惕性,听其言,观其行,察其心,验其果,用大道的明镜——公正明一照,便可令它无所遁形,而现出私妄昧的狐狸尾巴来了。

好径者的这种欺骗性(不论是自觉不自觉的)是足以迷惑不少人的,是大道群体的腐蚀剂。有志修道者,于努力识别的同时,尤须坚决纠正,不让它蔓延开来,是为当务之急!

好径者,迷途知返吧!放下私智吧!从速复归于修真大道,否则悔之晚矣!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也。”

不爱此“资”,虽智大迷啊!

如何珍爱此“不善人者”给予我们之“资”呢?如何使我们从“虽智大迷”中走出来,而把握此修道的“要妙”(二十七章)呢?

决定性的是,要具有深刻的历史辩证法的思维,方能从自己修道践德的客观需要出发,从自己的内在需要出发,从自己人生命运的转折,从自己弘扬大道、深入探索大道科学的需要出发,亦从如何知人读人而更有效地助人救人的需要出发,同时,将这四方面的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我们自己的出发点,作为内在的动力,来对此不善人者的修道之“资”,进行以道观之,尽可能客观地、全面地、具体地掌握其情况及变化的全过程,然后又深入地分析其本质本性,即内在的变化根据和当时的客观环境条件,以内因为主导、外因为辅助来认识它的根本性规律,于是经过一番科学的辩证分析和综合加工的工夫,乃上升为我们修道之“资”,确是得来不易啊!

在此过程中,正是我们学习、训练大道思维最有效的途径和过程,同时,也正是我们努力修真、策励自我革命的必经的途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贵师”的同时,也得以“爱资”,并且以此“爱资”的深刻认识和体验,转而促进对“善人者”之“师”倍感珍贵,从而从心灵深处生发对于大道的无限热爱。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于自己修道证真的立场、观点、方法和情感上逐步完成其根本性的转变,而促进人生命运的把握与人生理想的自觉追求,向着真善美的大道境界不断地奔进!

让我们于此历程中,共同深深体味老子揭示的“贵师”“爱资”的修道要妙,而远离“虽智大迷”的思维险区吧!

 

(二)

 

唯信息论要不得!

它之所以要不得:

一因宇宙万物林林总总,莫不各自有其信息,其中境界之高低,同一境界之中,复有层次、角度、利益之差异,而且各有正误之别,即使正中未必无误,而误中亦未必无正,况且尚有不少未知领域,需要深入探索,尚有未了解情况,需要进一步调查了解呢!

二因自我心灵境界纷纷纭纭,也是万物杂陈,当其接受信息之际,容易“万物并作”,(十六章)各种念头遽然袭来,刹那间,何取何舍?若非养之有素者,极难把握泰定,而将由于玄鉴之疵垢所产生的内部自我的干扰立即清除,况且与生俱来之种种私妄昧积习难改呢!

三因周围境界、所处之人际关系,繁杂的社会圈、人生圈,纷至沓来之信息波,如何以我为主,唯道是从,而处之泰然呢?此种之外干扰,难识难觉复难排,可不慎之哉!

老子要求修真之士,“知常曰明”,(十六章)必以读书第一所日益的大道之常,来指导自我的“为道日损”,(四十八章)将私妄昧损得一干二净,来日又滋生了,又再损之,如此损之又损,损之不已,我心似明镜,一私不着,一疵不留,一尘不染,晶莹透亮,自然朗照十方,明白四达,于是所接受之宇宙万物的信息,自是纯真无杂,即是此际,仍然应当“行于大道,唯施是畏”。(五十三章)当其付于实施之时,必须坚持一个总的原则:“孔德之容,唯道是从”,(二十章)合乎大道之常者,从之;不合者,弃之,坚决拒绝。从之者,尚须视主客观的种种条件,即从实际出发,一切依时间、条件、地点为转移,在普遍性原则——“常”(客观规律)指导下,根据特殊性原则——“变”来组织实践,此乃握其一本,统其万殊,即知常达变也。它正是老子修真大道治病口诀“道德为心,唯道是从”的本质所在。

或说:为什么我收到的信息总不一样?

非也!那来的总一样?这个结论下得草率,不负责任,只要一一对照,认真审视,便可明白过来。

不可稀里糊涂,不可陷于私妄昧,不可拘于井底之蛙,不可缚于自是、自见,何不以道观之?老老实实地用《道德经》来对比分析,来总结一番呢?其实,有差异,是正常的;无差异,才是怪事啊!宇宙间不存在无矛盾的世界,事物总是相对立而共处,相斗争而发展,相反适以相成也。

或说:我收到的信息,大多是老师所不爱听的。

你又不是我,你今日能了解多少的我呢?怎么知道我爱不爱听?我爱听什么?如果我爱听的,你就写、就讲,就投我之所好吗?为什么就忘了大道科学所要求的是自我革命,在自己的心灵境界上扫除这种世俗的虚妄习气,管什么我爱不爱听?“唯道是从”,“以百姓之心为心”(四十九章)而已;为什么就忘了大道科学所要求的是高度科学性与彻底革命性,它不讲私情,它只讲客观规律,奈何凭感情用事?竟然置革命与科学于不顾?这是修的哪家的“道”?

“信不足焉,有不信。”(十七章)关键处,在于对道的信度如何,信之不足,乃有不信也,此即于道若即若离、若存若亡的危险苗头啊!如果诚信于道了,自信是忠言了,有何私心私见私情来阻碍你的大道之行?我国历史的优良传统是:“直笔”,古代忠臣的忠谏,昏君不听忠谏,继之“尸谏”,连这种品格也不愿学,怎么去弘扬大道?为有壮志敢牺牲!怕什么?顾虑什么?畏首畏尾,所余几何!天旋地转,头昏眼黑,私妄昧之作祟也;日月交辉,心明眼亮,公正明之作主啊!什么我脑中有股力量,叫我去干,……什么我有种不可自已的冲动,令我……,什么我有一种预感、感觉,要我……,什么我面对抗不住的诱惑,于是,……什么我做不到的“事”,我就不表态,但健康与功能却是要的,如此等类的什么,不一而足,唯一就是把大道科学抛之脑后,忘得一干二净,“道不负人,人自负道”,“道不远人,人自远道”,自己负道了,远道了,还妄想什么大道的妙用?一次的陷俗离道,一次的负道而行,治疗这种的“反复”,需以十倍百倍的艰辛血汗,岂是“我错了”,一句话就可了的?知错即改,知非即舍,直须在“知”字上痛下苦功。

她既已离道矣,却又乏自知之明,俨然迷妄于昔日的功能,迷信于自己的信息,又是请师父,又是托梦释梦,复又请同样离道而去的人,来帮助解析所谓的“大道之梦”,虽然“出之于良好的动机”,妄想插手疑难病症的治疗,岂非咄咄怪事吗?唉!“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五十八章)

迷人迷梦,迷人相聚,共析迷梦,其梦者谁耶?其迷者谁耶?奈何梦梦转迷迷,迷迷更梦梦?

然而,作为仍然坚持修道者,虽然心中有所悔悟,而对此突如其来的帮助,莫明其妙的怪梦,竟然亦安之若素,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下来,且又油然而生感激其关怀之情。孰知这么一来,便已深受对方的干扰,而十分不利于疾病的治疗,有害于全家的共同修炼呢!孰知这么一来,便已使自己有“好径”(五十三章)之心,而有所偏离大道呢!

考究它的根本原因,乃在于没有真正认识大道,因此,不可能切实把握自己,也不可能认清对方的过去与现在,而有正确对待的态度和方法。再进一步考究,实质乃陷于俗,迷于情,而又作为心中的偶像,无形之中崇拜着,心印着,却又师其成心以自用。要摆脱,要清除,难啊!难上难!

当务之急,要读书明道以炼心,不断总结知要妙啊!

知之不深,知之不切,不痛不痒,有何效益?若其真知,需拿出悔改的真心来!

 

 

回目录

 

 

九十三、大道是最好医师  玄德是唯一金丹

 

对于人生命运攸关的根本问题,要痛下决心,早作了断,不要老是拖着,生命是经不起拖的。然而,颇多修炼者却正是明知故犯,往往以不是理由的理由来自我原宥,那些藉口实质不过是私妄昧的遮羞布,不过是自欺欺人的遁词罢了。可是,他们却不知如此者般,乃是私智自迷,师心自用,在大道中,花言巧语,敷衍应付,看来左右逢源,道俗兼得,何等圆融,何等自在!而祸根早已深种,且迸发成灾呢!当其生命被拖进灾难的深渊;当其不仅旧病复发,而且新病萌生之际;当其命运转折关头脱轨翻车之时;悔之晚矣!

从事于道者,同于道!

从事于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人生得其所哉!幸福源源涌现啊!

同于失者,人生流离失所矣!灾祸接二连三啊!

老子说:“天道无亲,恒与善人。”(七十九章)此善人乃善于从事于道的人也。他又指出:“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七十三章)给予从事于失的人以当头棒喝!

奈何挟其私智刚愎自用,却将“虽智大迷”,(二十七章)而且“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五十八章)的严正警告,丢到脑后去?

奈何当其以身试法,尝受到欺道玩道、混俗迷俗的灾难苦果,不是痛定思痛,亡羊补牢,竟然忘却“莫将灾难作等闲”的耳提面命,辗转于一己的我见、我障、我明的迷妄世界中?

道者,导也,导之而不行,莫奈之何!金针不度无缘人,尽可任其自行选择。

身病易医,心病难治,尤其是医心灵之病难上难。

大道是最好的医师,玄德是唯一的金丹。唯闻道勤行,强行有志,自胜者强的人,可以化消病机于无形,可以化转臭腐为神奇,可以超脱凡俗成真人。

老子早已说过:“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也。”(七十章)易在涤除玄鉴,清洗私妄昧,培育公正明,发扬人生的奉献精神,便可稳步前进在宽坦平夷的大道上,自有成大器之期。然而,老子深叹“天下莫之能知,莫之能行也”,以其抱私不放,迷俗不舍,以至于负私顽抗也,是以于道只能是以“莫”字了之。究其根本,“夫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啊!于道是福、俗是祸的根本分野,陷于盲目无知,却自以为知,得俗忘道,鸠晏自毒,是以令老子徒怀济世救人的慈心,而不得不“被褐而怀玉”、(七十章)蓬蔂而行啊!

 

 

回目录

 

 

九十四、做出历史性的总结

 

(一)

 

老子痛切指出:“善人者,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二十七章)于人如是,于己亦莫不如是;于今如是,于史亦莫不如是。这是修道证道成真的要妙所在。

然而,“不贵其师,不爱其资”的“智”者,比比皆是,率其私心以待道,纵其私欲以道,始终离不开“大迷”的状态,何有于道哉!

人生呼唤高度,命运期待转折!

过去,现在,未来,便是个人的一生,构成了整个生命的流程,显现了命运的走向。

历史地回溯过去,是为了贵师爱资,把握要妙,既是为了使自己沿着正道激励信心,奋勇前进,又为了使错误的过去,转化为今日正确的先导。若不如此,漫漫长夜,终是昏昧,如何迎来黎明的曙光?

唯有站在大道的立场,怀着恢宏的宇宙胸怀,方能以深邃的大道思维眼光,来透视宇宙、人类,尤其是自我人生纷纭复杂的历史——过去,从而切实地把握了现在,“我用微笑来迎接一切的挑战”!知难而进,越是困难,越有趣味,越敢奋进,进而展望未来,迈向未来,创造未来!

如此的总结,是为自我人生的历史性总结,方是符合大道科学的总结,方能把握人生的要妙,方可从中迸发无限的青春活力,培育对老子修真大道的深情厚爱,推动自我以全部的生命与心灵来溶入于大道,来生死以之、义无反顾地弘扬大道科学,以之为人生命运的唯一选择,为人生价值的终极关怀,为一己生活的全部内容。

它是那么的浓郁,那么的激情,那么的深厚,那么的纯真,那么的坚韧,那么的永恒啊!

 

(二)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第119页)

回溯过去,一个活生生的人,在人生中,在修道实践中,追求着自己的什么目的,不是昭然若揭的吗?此“自己的目的”,乃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所在。而这种“自己目的”,正是驱动自我的命运走向或祸或福的深刻的内在机制。

祸福无门,唯人自召。昔日深重的灾难,巨大的心灵创伤,严酷的疾病困境,不正是命运的真实写照吗?不正是由于自己目的的追求而酿造的苦果吗?

路是人走出来的,历史是自己谱写的。

人啊!你为什么以自己的心血和智慧,以自己的脚步,走出如此挫折、不幸的命运之路呢?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从漆黑中,射来一道光明,是历史的偶然性引导你闯进玄之又玄的门吗?难道历史竟然是一堆偶然性的堆积?不对!错了!奈何惊雷难醒梦中人?

“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从而也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越表现出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21页)

马克思指出:“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些偶然性本身自然纳入总的发展过程中,并且为其它偶然性所补偿。但是发展的加速和延缓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这些‘偶然性’的,其中也包括一开始就站在运动最前面的那些人物的性格这样一种‘偶然’情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393页)

恩格斯说:“历史事件似乎总是总的说来同样是由偶然性支配着的。但是,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同上,第4243页)

我们要总结人生历史,把握要妙,就要深刻明了:“在这里透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同上,第506页)透过种种的偶然性,来认识和把握人生命运的合乎大道科学的走向幸福的必然性,来发现和把握这些内部的隐蔽着的起支配作用的规律,始终是修道证道成真者的最根本的要务。

有朝一日,真正地把握了它,就会交出一份合乎大道科学的人生历史总结,“执古之道”,(十四章)以御我过去、现在、未来的万有,从而坚定不移地开始大道人生的千里之行。

这种大道思维孕育的个人历史性总结,既是自我命运转折和走向的要妙所在,又是大道弘扬天下的客观历史记录。我们个人作为大道的受益者——修炼大道者,难道不应做一个大道科学的历史见证人吗?不应该勇敢地“现身说法”,以我证“道”吗?

这种历史性的总结,它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时空交叉点的产物,咸其自然啊!亦自我人生的不得不然啊!自应“以自然对待自然”,岂可有违此大道的自然,而不客观地、严肃地、完全彻底地真正致力于揭露历史的全部真相,摆明事实,认清当事人的本质,透视大道之“常”呢?

这种历史性的总结,它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经验与教训相结合的产物,自应是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具体与抽象的统一,而且是大道与个我的统一,过去与现在与未来的辩证统一。

着手这种历史性的总结,它是艰难痛苦的历程,是十月怀胎方得一朝分娩的历程,“不是一番寒彻骨,那来梅花扑鼻香” ?它是再次更深入更细致更严酷因而更自觉更严肃的自我革命的历程。

 

 

回目录

 

 

九十五、论合力

 

整体大于局部——个别的总和;一加一大于二。

从局部、个别,从一来讲,其自身并未改变,是以其本来面目、本性来参与的,可是当它参与进去组成了一个新的整体性结构之后,不但整体大于局部的总和,而且获得了原来所有局部从未有的性能与作用;同时,原先的局部、个别、一,也不再是原来的“自我”,而是一个新的处于整体——浑然一体、密不可分的结构中的一分子了,于是,其自身的本来面目和本性,也必然地不以意志为转移地起了不知不觉的某种的质的变化。

这就是合力的作用。

黑格尔说:“大家各自努力维持自己的个别性,(按:即个性)但大家同时又都做不到这一点,因为每个个体性都受到同一样的抗拒,并相互地为别的个体所消溶。一般人们看到的公共法则于是就是这样一个普遍的混乱。在这场混乱里,各人独自夺取其所能取的,对别人的个别性施以公平待遇而归于消失。这个秩序就是世界进程。”(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第251页)

黑格尔认为“世界进程”是众多个别性相互作用、相互磨合的结果,尽管人们抱着一定的动机和目的去行动,但却往往事与愿违,因为有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即老子所说的“道”。但是,他却将人们有意识活动背后所深藏的最终的动因,归之于“绝对精神”,因而迷失了方向。

由此可见,良好的动机,正当的目的,未必会如愿以偿,所谓人生于世,不如意事常八九。

由此可见,在一个深隐难知的客观法则——最终动因的无形支配之下,人们带着自己的个体性——个性,虽然努力维护,却不得不受到“同一样的抗拒”,而且相互消溶,而所谓的“公共法则”“就是这样一个普遍的混乱”,“各人独自夺取其所能取的”,实质上这就是盲目性的“恶”的作用,即利己主义的历史作用。

由此可见,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对别人的个别性施以公平待遇(按:即所得平等、公平)以图巩固自己的个别性”,可是,恰恰相反,其自身的个别性却“同样因别人的公平待遇而归于消失”。这不但是一场可怕的无情的痛苦的混战,而且在混战之中,每个人都不得不改易自己的个别性——个性,实质不得不更深刻地走向异化。

恩格斯于黑格尔失足之处继续前进,提出了历史合力论:

“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

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

所以以往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

但是,各个人的意志——其中的每一个都希望得到他的体质和外部的、终归是经济的状况(或是他个人的、或是一般社会性的)使他向往的东西——虽然都达不到自己的愿望,而是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

然而从这一事实中决不应作出结论说,这些意志等于零。相反地,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贡献,因而是包括在合力里面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78479页)

由此可见,意志对于历史的巨大作用,因为,历史的创造,其“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

由此可见,“每一个意志”,个人的意志,“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即社会环境的“生活条件”的特殊性造成了人的意志的特殊性,这就是论世方可知人的依据。

由此可见,“历史事变”是由于“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这个结果,是“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即历史合力的产物。而历史合力的作用,总是以整体的不自觉和不自主地进行的。而且,其结果的出现,却“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即使是任何历史巨人也同样如此。

由此可见,历史的进程“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老子称之为“人之道”须服从于“天之道”,是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是谓“知常曰明”。(十六章)

由此可见,“各个人的意志”,都希望得到“使他向往的东西”——“他的体质和外部的、终归是经济的状况”;但是,“都达不到自己的愿望”,(按:可见这是一种客观自在的规律的作用和社会存在的必然现实)“而是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

由此可见,这些意志不等于零,“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贡献,因而是包括在合力里面的”。历史的经验是,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每个意志、每个个性的相互融合,相互消溶掉不适合于整体的意志与个性,而形成一个新的合力,因而就是力量,就能取得胜利。而在这种新的历史合力中,在这种团结的力量中,既有自我的奉献,也包容了自我,同时,自我也从中得到或实现了自己所可能实现的意志(愿望),也从中改变了自我。这就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从而实现主客交融、主客合一,进一步走向天人合一的境界。

修真之士之所以化个性为道性,即是自觉地通过“为学日益”来真切地把握宇宙、历史和社会、人生的根本规律——“常”,以之来指导实践——个人与社会的实践(老子所说的“修之于身”、“修之于家”、“修之于乡”、“修之于邦”、“修之于天下”的大道实践),从而“为道日损”,(四十八章)损弃私妄昧,“涤除玄鉴”,(十章)以求其无疵,于是“损之又损”,既损去一切世俗的私妄昧,又损去一己的我见我明我情,在理性世界与非理性世界都来一番艰苦的彻底的革命,从而神主自明,让公正明来当家作主,复损一己的有余,以奉天下之不足,“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损尽便无事,进入了大道自然无为的境界,自是“无为而无不为”,(四十八章)以个我全部生命与心灵来担负起弘扬大道于天下的伟大崇高的历史使命,臻于大道真善美的境界,个我消溶了,修真而升华了人生,成为具有内真外圣的道德人格的真人;刹那消溶了,“死而不亡者,寿也”,“不失其所者,久也”,(三十三章)与道合真,天人一体,走向永恒了。

是为大道合力论的究竟,它对于人生的命运,对于人生的祸福,对于修真的成败,实在是一种深刻的隐藏的根本规律、根本动力、也是终极原因、终极动力、终极关怀的所在啊!

 

回目录

 

 

九十六、道不轻传  非真勿授

 

“然此真言者,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篇》)

真言者,大道之真谛也。

弘扬大道,教授真言,重在择人。唯上根上器的“上士”,方能闻道之后,勤而行之,终身不殆,是乃其人可教,复经考验,确有真心真德,进而授之以真诀。

高士宗说:“非其人勿教,人难得也;非其真勿授,真难遇也。得人得真,自古难之;勿教勿授,自古秘之。金匮真言,此之谓也。”

故大道真言,古人说:“宁可失传,不可妄传。”又说:“传之匪人,必受天谴。”误传非人,必受宇宙自然规律的谴责,尤其不可以道谋私,使之成为超级市场的奇货,乃有“万两黄金不卖道”之戒。

是以“知我者希”,大道难传,则“圣人被褐而怀玉”,(七十章)决不投向市场,肆意叫卖。

 

 

回目录

 

 

九十七、苟得其时  传之其人

 

“苟非其人,此道不明。”(高士宗《素问直解序》)大道本明,何昧之有?

然而,举世之人,其知者谁?茫茫世界,伊人何方?此高氏之所以“心焉伤之,无可语者”。

俗人之所以不明于道也,以其“医安苟简,畏其所难”,(高士宗)乃贪嗔痴三毒作祟,复又畏难苟且,贪图简便,不思明道啊!

宜乎高氏之所以深叹:

“呜呼!《素问》之传数千百年矣。数千百年之不明,何日明之!儒与医之不知,何人知之!”

“呜呼!世如斯,医如斯,学道者又如斯,则经几晦于方技,将见《素问内经》徒寄空名于天壤耳!”

高氏说:“余之劳心神,历寒暑,以成此解,亦第藏之名山,传之其人而已,此复何计哉!”

高士宗信是有心大道之士也。“非其人勿授,非其真不传”。

不得其时,藏之名山而已;苟得其时,“传之其人而已”。个人于此,“复何计哉”!

高氏之用心良苦哉!

“是注体会先圣微意,言言中的,字字见解,而一针一血,尤必深入浅出,俾千百世后,永为划定不易之说,庶轩岐问答之神,跃然纸上,而至精至微之理,炳若日星。”(《黄帝内经素问直解》)

高氏之抱负崇高哉!

放眼纵览今世之学中医者,举世滔滔皆若迷,孰知“《素问》以阴阳之理,阐天人之道”?孰知《黄帝内经素问》乃承绪于《道德经》?孰知中医源于中华上古之大道?即其上善之士,亦置《素问》于不问,遑论等而下之者?

大道重现于世,势所必然也;大道医学重昌于世,亦势所自然也。

吾安得其真之人而传之大道医学,而共探《黄帝内经素问》,而总括二千余年来中医源流,贯通世界医学,以完成大道医学的科学体系,奉献于人类,奉献于宇宙哉!

 

回目录

 

 

九十八、历史呼唤高度  人类需要老子

 

人类走过了三百七十万年的历史,这是目前世界考古学家所承认的年限,今后可能还要不断地拓展,这且由它去。

从上古先民到今日现代化的社会,古往今来,变化纷纭,人们的认识何曾跟上,因而留下了不少历史大疑案,难怪有识之士慨叹:数典忘祖。至于什么是人类的文化史、文明史?人言言殊,甚或以为有了文字,才有文明史、文化史。那样,岂非变成了文字史?简直不可思议!几百万年的人类,漫漫如长夜,只是到了几千年前产生了文字,才有文化、文明?也如有人认为唯有现代科学才是科学,而前此(指几百年前)均是前科学时代,真乃咄咄怪事!

人类先祖是尊崇自然,和大自然浑然一体,而不自外于自然,以天地为父母,与万物为朋友。曾几何时,随着智慧的增长,对于自然予取予夺,无情地掠夺自然,残酷地征服自然。自然之子、万物之一的人类无情地背叛了自然,也背叛了自我的天性,这就是“异化”。由于异化,丧失了真我,沦为物欲的奴隶、机器的附庸,堕落为拜金主义者。

一切科学、技术、文化,都逃不脱此种“异化”的漩涡。于是乎!大道隐矣而不明,道失而隐于诸野,道德每况愈下,莫此为甚!朝朝代代,古今中外,诸多有识之士,痛苦地挣扎着,求索着,呼唤着。

历史进展到了二十世纪的今天,它在大声呼唤着高度!没有一个新的高度,怎能从世俗的迷惘中超脱出来?又怎能拨开层层迷雾认识历史,认识自我?更怎能复归于自然,复归于大道?

于是乎,在历史必然性的作用下,老子写下了《道德经》五千言,然而,心灵锢蔽的人们,拒不容受,是以老子预先有“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四十一章)的警告,是以老子有“被褐而怀玉”(七十章)的慨叹!

同样的,在历史必然性的作用下,世界有识之士通过了《温哥华宣言》,呼唤改变人类的世界观,指出利己主义是祸根,要求与自然和谐相处,他们从另一个角度逼近了大道。

与此同时,二千五百年来,在此漫长又是一瞬之间,曾有千百家投身于《道德经》的研究与探索;时至今日,更掀起了世界性的“老子热”。

然而,可惜的是,人们由于种种的局限和束缚,更由于缺乏身体力行与自身心灵境界的锢蔽,往往是以我为主、为我所有,从而,产生了无数个的老子,而老子的老子,世人不复见识了。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们所见者,唯有仁之与智,而大道隐没无闻,乃不可得而见了。

可是,相反适足以相成,历史的长河引发人们无尽的思考:老子何许人也?他说的道德之意,究竟有何所指?

时也!势也!不积不发。老子之大道重现于世,实乃历史的必然,正体现了历史辩证法的力量,满足了人类对老子的需要。

古称《道德经》为“三玄”之一,将它列入“玄学”。确然,它有“玄之又玄”的一面。但是,多年来,我们群众性的实践,验证了它是大道科学,是灵验无比、实之又实的“实学”。因此,它是“玄”与“实”的奇妙结合。唯有道者方能见道,正是,道外难语道,道自道中悟。

是以老子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也,而天下莫之能知,莫之能行也。”(七十章)乃是由于世人缺乏一个历史的高度,他的人生也缺乏一个高度,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新的人生的高度,必须人生有一个转折,心中超越,放眼宇宙,纵览古今,“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十四章)切切实实地把握住上古流传下来的大道,来统御现今的万有,方能有所突破,方能敢于脱俗,而与道合真。

人生必须转折,

大道指引前程!

还老子以历史的真面目,阐《道德经》的本意,让大道科学造福人类,造福宇宙,万古常青!

 

回目录

 

 

九十九、道•自然•幸福

 

你是宇宙万物的本体,产生万有的原始;你是宇宙万物的母亲。

你是宇宙万物的内在生命力。宇宙万物有了你,才能存在,才能生活,才能演化,才能富有生机。

你是宇宙万物生长化灭的道路。宇宙万物莫不循道而趋,莫不尊道而贵德。

你是宇宙万物的自然规律。宇宙万物有无相生,祸福相因,生死辗转,都是合乎规律的显现,古今中外,曾无例外。

你是宇宙万物的全部信息。宇宙万物都是你的“基本粒子”,都与你息息相关,心心相印,同步共振。

你是宇宙万物的无穷能量。宇宙万物从你汲取能量,养育自己,取得内外环境的和谐统一,实现生态平衡、天人合一。

你是宇宙万物神化无方的密码。宇宙万物从你获得,体现自己的“特异功能”,或使之普遍成为中外科学,或尚有待于人们的探索研究,使之“科学化”,让人们顶礼膜拜。

你是宇宙万物天生的自然本性。宇宙万物本来俱足的“玄德”,自然而然地合乎道,自然而然地隐含德。你含容万有,以自然为宗师,善纳百川万流,你和光同尘,而不同流合污,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至贵而无价,慈爱而不偏。

你是宇宙万物天然的主宰。宇宙之花、四大之一的人,如果“虚其心”,(三章)你便自然来居。人类的历程,原本与你相溶相化,而后,随着前进的步伐,却异化于你;今后,必将以不可抗拒的趋势,向你回归,复归于道。否定之否定,人类将自我扬弃,这是历史的大循环。我们每个人,都将从中得到新生,实现人生的真善美。

道啊!你无始无终,至大至小,不远不近,无内无外,不明不暗,亦无亦有,含阴含阳,至智至愚,宇宙万物不求而自得;唯有人类的“上士”可以自觉地把握你,实现真正的解脱,超脱凡俗,而与道合真,成为真人,道化天下,成为圣人。

自然,是道的最根本的准则,是宇宙万物最终的不可穷诘的绝对真理,不可道,不可名的“恒道”、“恒名”;又是宇宙万物可道可名的世人皆可知的相对真理。此两者,同出于道,都叫做“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章)

自然,虽是“言语道断”,不可穷诘,不可思议,却是可以“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徼”,(一章)以心灵无疵的镜子来照察一切,以纯洁的身体来体察一切,宇宙固与我相应啊!

自然,天生的,不得不然,没有外力,只有“天之道”的作用,无论得失荣辱、寿夭祸福,都是道的规律性的显现,道的作用与力量的显现。“天道无亲,恒与善人”,(七十九章)“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七十三章)

自然,宇宙万物循道而趋,从无生有,复归于无,是不可抗拒的必然趋势,“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九章)

自然,没有利己主义的市场,没有偏见妄为的余地。你最朴素,最简易,最公正,最包容,最宽广,最合于道。

自然,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三山五岳,带来了各自的文化修养、生活习惯、思维定式,带来了各自的人生追求、七情六欲,汇聚在一起,跨进大道的队伍,人生从此开始了转折,乃是大道的自然力量。它是人生历程上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结合点。让我们都珍惜这个“自然”吧!

自然,大道之自然,不是常人所说的“任其自然”,“顺其自然”,“因循自然”等的“自然”,而是“道法自然”,(二十五章)着重在此“法”字。要“法自然”,须明乎自然之“常”,而后,方有可“法”之处;要“法自然”,须把握必然性,因应偶然性,避免盲目性。此道法之自然,是自然的本质(本性)与规律,是超越了的自然,是升华了的自然,是自觉了的自然,才是大道须法、不得不法的自然。

自然,第一个自然,是天生的自然,它是自发的、蒙昧的、朴素的自然,对于人类来说,是盲目的自然,也是难以为力的自然。第二个自然,是人为的被所谓“征服”的自然,也就是被扭曲了的自然,是人类对于自然的异化。对此,马克思、恩格斯都提出了正告。第三个自然,是天人合一的和谐的自然,是人类认识、把握了自然规律——道,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与万物相溶于道,身心皆得大解脱、大自在,一切无不自然的自然,此即老子所启示的“道法自然”。这是“无为而无不为”(四十八章)的自然,为大道的最高境界,是道化人生的最高标志。

自然,山回水转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人类的历史,面临着巨大的转折,地球之舟驶向何方?人生的历程,面临着巨大的转折,生命之舟驶向何方?无论中外普遍地兴起“老子热”、“大道热”,绝不是偶然的,乃是历史的必然——自然而然的。

自然,人类作为你的儿子,应当以道自处,观之以道,唯道是从,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应当复归于你的怀抱,应该与你和谐统一,应该以德来报答你,更应当珍惜天生的自然之情!

幸福,是人生真正价值的实现,既是对大道的执着追求,“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二十章)我的欲望独独不同于世俗之人,而贵重取食于母亲——大道;又是行于大道的艰苦跋涉历程;更是道化人生,获得人生之真、善、美,实现天人合一的大道境界,修真超凡进入圣人的殿堂。

幸福,是人生的转折与新生,去私除妄,破迷转悟,是无假不辨真,无难不进道,无魔不成道;是在烈火中的永生。

幸福,是“为学日益”,(四十八章)知常知和,自知,见小,自明于道;是“为道日损”,(四十八章)损去悖离于道的一切,从正我、无我、溶我而臻于真我——得道的真人。幸福,是踏在“损”的阶梯上,逆反于世俗,一步一步复归于道、复归于自然而实现的。

幸福,是大道的自然结果,是万事万物皆可为师,是“不争之德”,(六十八章)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八十一章)的归宿,是遵循“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损己之有余,以奉天下,而且“为而不恃,成功而不居”。(二章)

幸福,是人生的升华,是道化的人生。它容不得一点“私”字;它万两黄金不卖道;它靠的是读书知常以明道,累功积德以进道;它以上德、玄德为修道的金钥匙,为进道的升天梯,为人生幸福的基石。

幸福,是人生的净化,洗涤心灵,一尘不染,明白四达;是以“少私寡欲”(十九章)为起点,进而化我于道,公而忘私。它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贵,不强梁;它自知,自爱,自胜,自强,自觉,自由,自在;它以“百姓之心为心”,(四十九章)愿为大道的桥梁,大道的铺路石子。薪虽然会烧尽,火永远传下去。

幸福啊!老子《道德经》,老子修真大道,我们学习,实践,探索,我们贯通,升华,弘扬,用我们全部的生命,用我们的心灵,用我们的智慧,用我们的“德”以证道,来实现天人合一,来弘扬大道,溶有限之人生于无限之大道,永远不失其所。

幸福啊!我们要洗去老子的千古蒙尘;我们要还老子之真,既不要神化,更不容丑化。我们要在人类的转折关头,奉献上我们用心血生命来破译的《老子传真》系列著作,奉献上我们集体身体力行,身心验证的大道!

幸福啊!你只建立在让万物、让全人类都幸福的基础上;你只建立在以小我——真我之自然,来维护、涵养大我——宇宙之自然的基础上。

滚滚长江千古流,道化天下,自然而已。我们有幸顺此自然,辅其自然,正是人生的最大幸福,人生价值的真正实现。人生如是,还有什么遗憾?如果我们有朝一日偏离了大道,岂不是违背了自然,也失掉了幸福吗?

从来修道无别诀,知返自然即玄机;

大德至公玄中玄,体此三昧成真人。

幸福啊!它从来与崇高的使命感、自觉的责任感是分不开的。让我们“肝胆相照,切磋琢磨,同心同德,弘扬大道”吧!

春江水暖鸭先知。与其岸上观水,何如毅然下水,一试便知。“道可道,非恒道也”,(一章)道外难语道,道从道中悟!大道是没有门户的,道不远人,道不负人。

我们仿佛听到,二千五百年前的老子呼唤着:

人类啊!自然之子呀!我是慈爱你们的。迷途知返吧!复归于自然,复归于大道,复归于母亲的怀抱吧!

 

 

 

回目录

 

 

防偏篇

 

论出偏与防治

(一)

“夫唯不争,故无尤。”(八章)

虽然自己是“处众人之所恶”,当前的处境是大众十分厌恶的,而我甘心安处,坚持象水那样“善利万物而不争”,(八章)只是付出,只是施舍,只是奉献,而没有丝毫的争较得失之心,如此这般,“故几于道矣”,几乎相溶于道了,所以便能够“无尤”,心中没有怨尤,身体也没有灾尤。

 

(二)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十三章)

修炼大道者,当他进展神速,治病增功进道异于常人之际,心中的惊喜莫可形容。但是,他不是居高思危,反而贪得无厌,妄求不已;或是当他原有的一些功能,突然间消失之际,心中懊恼万分,惊悔交集;这些俱是转折关头。若是不能坚持“以道观之”,“唯道是从”,却观之以私,唯利是图,是注定未有不出偏的。考究其根本原因,乃在于“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十三章)我所以会有大祸患,因为我有这个身体,到了我没有这个身体,我还有什么祸患呢?既有我,自有我身,为何老子要求“及吾无身”呢?

这是因为身——生命是根本,“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而世人多见利忘道,以私害身,把自身看得过分尊贵,用现代话来说,叫做“我字当头”,或“唯我主义”。因此,老子来一个釜底抽薪,启示此“无身”大法。修炼时,切切不可念念不忘于我,而要做到“及吾无身”,即由正我、忘我而溶我于道,化一己的私利妄念,而为大众的公利正念,于是乎自然是“吾有何患”!

及我无身,宠辱不惊,毁誉不加,成败不阻,祸福不虑,我自合于道,与道共其长久。

 

(三)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十六章)

“常”是大道的根本规律。认识并把握大道的根本规律,才是明白大道。“知常曰明”,是修真的根本途径。

然而,虽是“大道甚夷,而民好径”,(五十三章)尽管大道是十分坦夷的,但是人民却好走崎岖小径,由于“不知常”,背离了大道的规律,结果必然是“妄作,凶”,逃脱不了出于私心妄念、胡作妄为的凶险危殆的结局。

古往今来,“妄作,凶”者,比比皆是,可说是白骨累累,血泪斑斑,历史的教训异常沉痛深刻。而至今犹有修炼大道者,如飞蛾的投火,迷而不悔,只缘私心妄念作怪。

去私除妄,四字金言,简单明白,妙用无穷。欲修炼大道有成者,须于此反复致意,不可或离,可离非道也!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十六章)这是修炼大道、以人合天的根本规律,亦是修炼大道的不二法门。

知道大道的根本规律,就会善于容纳;善于容纳,才能廓然至公;廓然至公,才能全面周到;全面周到,才能与天合一;与天合一,才能溶化于道;溶化于道,才能持久不失,终生不会危殆。

这便是修炼大道,须从读书明道以知常开始,然后,逐层递进,由常而容,而公,而全,而天,而道,而久,最后,“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以至于“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溥”,(五十四章)自然是“没身不殆”了。

大道者,人类智慧的结晶,至高无上的科学真理,至深至妙的哲学智慧。循道而趋,逐层递进,何偏之有?何危之有?其偏其危,皆由于违背大道的私心妄念,皆源于小我的主观偏离于大道的客观。

 

(四)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十九章)

此三句话,可作为防偏治偏的三大原则。

首先,“见素抱朴”。心目中看到的只是朴素,手中怀抱的也只是朴素,除了朴素,别无余物。朴素者,万物的本性本色,也就是我的本性本色。一切以我的本来面目示人,既不骄贵,也不自卑,我就是我,朴朴素素,平平淡淡,自自然然,无所污染,不用雕琢,唯道是从,心不旁骛,不奢求,不虚妄,如此而已!任它风浪起,稳坐钓鱼船。我行于大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二十五章)

能够见素抱朴,“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五十六章)亲疏、利害、贵贱,不入于胸次,世人的毁誉,何能影响于我哉!

其次,“少私寡欲”。心中的私,要少,少之又少,追求的欲,要寡,寡之又寡。少和寡两字,要活读,既是形容词,又是动词,一是说明私欲之少与寡,一是要求虽少寡之私欲,也要着意涤除,要“涤除玄鉴,能无疵乎?”(十章)不可和平共处,不可公私合营,不可姑息养奸,而留下无穷祸害的根源。

正当的个人利益,不是私。但是,从大道来说,尚是要求“损有余,以奉天下”。(七十七章)

私者,“损不足,以奉有余”。(七十七章)通俗地说,便是损人以利己。私者,利己主义也,乃万恶的根源。然而,私既从此利己主义生发、培育、壮大,而成为庞然大物,实有其复杂而庞大、严密而牢固的体系——独立王国,包括其立场、观点、方法、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心理、感情、习惯、性格,以至于思维方式、潜意识与无意识——心灵深处的一切,等等。

因此,真正修炼大道者,要求洗心革面,要求脱胎换骨,要求伐毛洗髓,要求昔死今生,死去活来,重新做人。即要求高度自觉的自我革命、不断革命、彻底革命的精神,方能从盲目自发而进入必然王国,而到达自由王国,获得心身的大解脱、大超脱,陶铸成为大道的真人。

再次,“绝学无忧”。做到见素抱朴,能够少私寡欲,自然而然是绝学无忧了。无知是真知,无知是大知。彼知者,实是不知也。所以“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八十一章)《黄帝内经素问》说:“知其要者,一言以终;不知其要者,流散无穷。”所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五十六章)因为言与名,不足以尽道。真知乎道者,当于言说意象之外悟之。

但是,道由人传,书以载道。入手功夫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四十八章)然后是“学不学”,(六十四章)末了是“绝学无忧”,此乃大道学问的三阶段——三部曲,非个中人,难真知乎此。

到了这个地步(境界),无知无欲,“无为而已,则无不治矣”,(三章)“道褒无名”,(四十一章)我但“执大象,天下往”,自是“往而不害,安平泰”(三十五章)了。

若能坚持按此三大原则来修炼大道,正大光明,稳如磐石,自正自化,何偏之有?乃不治之治,不防之防啊!

 

(五)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二章)天下之人,都知道了“美”和“善”,其结果必然是心响往之,虽所不能,也梦寐以求之,弄得乱其本性,自戕其真,而走向了反面,只是“恶”与“不善了”。

须知美之与善,都要出乎自然,不失其朴素之真,方有美、善的可言。否则,以人灭天,损害了自然,犹如东施效颦,不但徒见其不自知、不自量,适足显现她的盲目追求之可怕,而徒然留下千古笑柄。试问:东施如是,岂非出了大偏?

何况美之与善,固无绝对的标准。以白鹤之脚太长,而截短它,象这样的愚人看来是少有的。但是,在修炼的人们中,这种愚蠢的想法,倒是不乏其人的。其毛病就在于贪心追求上。

美与善,俱要不失其真,俱要“自全其天”,不违背自然。

 

(六)

“唯之与阿,其相去几何?美之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不畏。”(二十章)唯阿、美恶,全是人们以主观标准来区别、判断的,究其实际,它们之间又有多少差别,又有多大距离呢?

其一是判断的标准,因人因时、因事因物而异,难有一个绝对不变的、客观公正的标准,如各个民族的审美观,便是如此。

其二是标准的可变性,时过境迁,其标准亦不能不随之而变。

其三是虽有此标准,而它与事物本质的关系,究竟如何?而且,从长远来说,今日之是,未始不是明日之非;从大道来说,世俗之是,必然是大道之非。

若是世人倘且登泰山而小天下,非天下小也,以其眼界的开阔也。何况乎大道,“以道观之”,何是何非,何美何恶,何唯何阿,不过是“眠床下踢毽子,一般高”而已,其差别计较,又有什么意义呢?

譬如种种功能,不少人心生羡慕,刻期求效,而用心着意去追求。殊不知欲速则不达,功到自然成,更不知要“安其性命之情”,它的有与无,是先天和后天种种因素相互作用的自然结果,而有无俱要归之于道。否则,福兮正是祸之所伏,有的以道谋私,不但消退于顷刻,而且贻害于身心。它们均是从属于大道,但并不等同于大道。大道包含人体潜在本能,但若没有激发出自身潜在功能,仍然不失其为大道。

“人之所畏,亦不可不畏!”千百万人们实践所视为畏途者,修炼大道之人,亦不可不畏,而盲目从事。所畏、不可不畏的,乃是偏离于道,“不知常,妄作,凶”,“不道,早已”,(三十章)正是:“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惨于欲得”。(四十六章)

因此,要“行于大道,唯施是畏”。(五十三章)

 

(七)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二十四章)

踮起脚跟来,不能站立得稳;跨起大步来,不能行走得久。因为,它们都失去了人体行立的常态,所以反而难以正常的行立。你想踮高一些吗?自己脚跟就站不稳了;你想跨大一些吗?自己后劲就接不上了。这些都是违反自然规律,私心妄想,胡作妄为,因此,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二十三章)天地之所以出现飘风和暴雨,并非天道之“常”,而乃是其“变”。天地失常,尚不可能持久,何况于人们呢?

修炼大道者极其深刻的历史经验是:“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二十四章)这一种人,或可称为“唯我主义者”,一切以我为核心。他只以自己的见解为见解,不能兼听则聪,兼视则明,所以“不明”;他自以为是,不能虚怀若谷,所以“不彰”;他伐天功为己功,伐众人之功为己功,仿佛功高盖世,天下第一,所以“无功”;他自我矜持,贡高我慢,不可一世,所以“不长”。他由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四自”作祟,处处我字当头,时时突出我字,心目中只有一个“我”字,再容不下宇宙万物,而其结果则必然是:不明、不彰、无功、不长,走向明、彰、功、长的反面去。这种人主观愿望为何与客观效果恰恰相反呢?就由于“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二十四章)此“四自”的表现,在大道来说,都是弃余之食,赘累之形,非但无益,反而十分有害,都是背离自然之道的。它遭到了万物的厌恶,因此,善为道之士是不会这样处理的。

试观一些人修炼大道之所以会“出偏”,岂不是由于这“四自”作祟,犯了“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错误,以致违背了“道法自然”(二十五章)的根本规律,迷妄自误,不明不彰,盲目得可怕,妄想贪求,要以奇功异能自炫于世,不但无功、不长,功夫废于一旦,到头来,要如常人那样生活,尚且不可能,只得自食苦果。好比司机,他偏偏要喝得酩酊大醉来开车,若不受科学规律的惩罚,那才是怪事呢!

对治的方法,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反其反常,乃得其常,此反反所以得正也,此即“反者,道之动也”。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二十二章)老子不愧是妙手回春,力挽狂澜于既倒!他教导修炼大道者,只要变“四自”为“四不自”,看来好似异常轻巧地在此前头加上一个“不”字,其实,此一“不”字,力逾万钧。非但如此,简直是从根本上扭转修炼大道者人生的航向,拨乱反正,来一个“颠倒颠”,彻底破除了“唯我主义”,成了“唯道主义”,一切唯道是从,于是乎顿时云开见日,其明与彰,其有功与长,自然而然纷呈毕现,不得自得。

此一“不”字,为何有如此不可思议的法力?一语道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二十二章)要于私于世,实行“不争主义”,实行“不争之德”。世俗之所争者,一己之私之所争者,既于大道是“余食赘形”,厌之恶之,何贪之有?弃之避之,唯恐不及,何争之有?善为道者,实在也不是“不争”,只是他所争的是“修之于身,其德乃真”的真,所争的是道化天下、德被无极的德,自是非世俗之人所愿争、所能争的,“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若是有朝一日,众多世人俱来与我争“善为道”,岂不是大快道心的事吗!要真真实实地在“四自”前,加上此一个“不”字,非把立足点(立场)真正转移过来,转到大道上来不可,非放稳脚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不可。

“不”者,防偏治偏的一字妙诀也。

 

(八)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于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二十六章)虽然有荣华壮丽的宫观,安息居处,超然自在,奈何万乘之国的君主,反而以其身轻举躁动于天下呢?轻浮,就会失去根柢;躁动,就会失去主宰。失根,便有生命之危;失君,便有倾覆之虞。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这是多么深刻的历史教训。它是修炼大道者出偏的根本原因,就因为这些人违背了这条客观规律。唯有重是轻的根柢,静是躁的主君(主宰),这是宇宙万物生存、生长、生化的规律,也是修炼大道者必须严格遵循的规律。

试看草木,如果违背了它,岂不是大风一吹,便要连根拔,而有生命之危吗?唯有根深柢固,上轻下重了,才会迎风招展,欣欣以向荣。

试看动物,也是不能头重脚轻根柢浅,不然,它就难于行走,而不自在。

人类更不例外,老年病多有“上实下虚”的症状,即上重下轻。它是人生的根柢已经动摇,且危及生命的信号,治疗方法便是使它逆转而为上轻下重、上虚下实。

修炼大道者所以会违背这条规律,而犯了“轻则失根,躁则失君”的大错,乃是由于他私心太重,贪欲太浓,利迷心窍,以致失去了主宰,不能静以御动,稳步前进,以致轻举妄动,盲目躁进,不顾自己的根柢所在,不管自己的基础如何,以致脱离了根柢,不能重以御轻,深根固柢,妄想在沙滩上建筑万丈高楼,不认真做好炼己筑基功夫,他的倾危覆亡是拭目可待的。对于这种私心重、盲目性强的人们,必须当头棒喝,或许可以惊醒迷妄。

修炼老子修真大道,切须牢牢记住:“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三章)只有虚心弱志,化私心为道心,损弱其争竞奔逐的私志,才能充实他的丹田,坚强他的骨骼——深根固柢、长生久视;牢记“夫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十六章)修真务以归根复命为根本,而不可舍此而妄求;牢记“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三十八章)要以厚重自居,而以轻薄为戒,以实在自居,而以华荣为戒;切切实实地做到:“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五十四章)“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六十四章)万丈高楼平地起,全靠的是根基牢固不拔;善于抱道者,须臾不会脱失,守道不离,抱一为天下式,清静为天下正。这样,自可符合“重为轻根,静为躁君”(二十六章)的根本原则,符合修真的辩证法,自然不会有“不知常,妄作,凶”,“不道,早已”,自然不惧怕什么偏差,而可以及时防治了。

警惕啊!修炼大道要象古之君子那样:“终日行,不离其辎重”,(二十六章)虽然终日行走,而始终不离开他的行李粮食。

 

(九)

“故善人者,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二十七章)善人,是善为道之人,即闻道勤而行之的上士。善于为道的人,虚心向善于为道的人(先行者)学习,现代叫做“取经”是也;而对于不善为道的人,善于为道的人,也应虚心地以其反面的经验教训作为自己的资鉴,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大道,既是客观自在的自然规律——客观的绝对真理,而人类虽然经过多少万年,无数代人身体力行、艰辛探索,来认识它的规律——反映于人类主观认识的相对真理。但是“道可道,非恒道也;名可名,非恒名也”。(一章)大道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不可以名说来穷尽它。因此,善于修炼大道者,“万事万物皆可为师”,“众人皆可为师”,尤其应当“道法自然”,师造化。对于先行者,对于善于己者,真诚事师,虚心请教,主要学习他的正面的成功的经验。当然,对于他所经历过的艰难曲折、偏差失误,他是如何正确对待并战而胜之,更应认真学习;而对于不善于为道者的痛苦教训,他的“不知常,妄作,凶”,以至“不道,早已”,等等历史的覆辙,即反面的失败的教训,尤应重视,引以为戒,让错误成为正确的先导,让失败成为成功之母。在此一正一反的学习中,使自己受益无穷,从而修炼大道,再不是纸上得来终觉浅,也再不是心中了了,指下茫茫,无从下手处。如是以人为镜,以史为镜,知正知反,可师可资,便可有所依循,做到“唯道是从”了。

若是“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二十七章)不尊贵自己的师父,不珍爱自己的资鉴,虽然智慧,实是大迷误,这是叫做为道的精要妙旨。

 

(十)

“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四十三章)

“物”即道,道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二十五章)之物。此处亦概指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因为万事万物,皆从属于道,自是不能例外。

损之与益,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是道的一体两面,其损其益,都是道之“常”,为道的生长化灭的自然体现,皆由于道与万物自身的自然规律而演变、显现出来的。损益之间,互相负抱,互相倚伏,相根相生,相反相成,周行不殆,如环无端。

它所以“损之而益”,或者反过来“益之而损”,而其结果大大出乎去“损之”、“益之”人们的愿望,不但大相迳庭,却乃适得其反,走向自己主观愿望的反面,遭到了自然规律的惩罚,自食其播种下的苦果、恶果。追究其根本原因,正在于这些修炼大道者忘记了历史的教训:“人之所恶,唯孤寡不穀,而侯王以自称也。”(四十三章)人们不是都十分厌恶“孤寡不穀”吗?但是贵为侯王的有道之君却用以称呼自己,表示自己的处境,肩负着天下的重任,却象幼年失怙(孤)、壮年失偶(寡),无依无靠,又无内助,不善于谷养自己,异常恳切地渴望着众人的教诲辅助。

 

如果甘愿“处众人之所恶”,(八章)“受邦之垢”,“受邦之不祥”,(七十八章)人皆争荣,己独守辱;人皆争先,己独守后;人皆争强,己独守弱;人皆争有,己独守无;“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六十九章)脚踏大道的实地,立于不败之地,其进也,其先也,其得也,其成也,俱是不得不已,自然而然,亦不得不然,一切俱由于大道内在的力量,俱循乎大道自身的规律。道得心安,道得路平,道得步稳,必然能够“夫唯道,善始且善成”。(四十一章)身心唯道,言行唯道,不但有良好的开端,而且必定有良好的结果。自是不会犯主观脱离客观,私心违背大道,以致欲益反损,欲损反益,把握不了大道,甚至迷妄自误,出偏危殆,自取其祸。

“故人之所教,亦议而教人:‘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学父。”(四十三章)上古流传下来的历史教训,我也用来教导人们:“强梁者不得其死!把它作为教学的根本原则。

强暴刚猛的人,不得好死!这是千古昭昭的教训,也是历史辨证法的根本法则。它原来刻在周代的《金人铭》上,用来垂示后人。此种人的失败,而“不得其死”,正由于他以强梁自恃,不顾主客观的条件如何,无视事物的自然规律,出于他一己的私妄昧,妄想强行闯关,骄矜自用,盲目“取强”,未有不碰得头破血流,而没有好下场的。

谦受益,满招损;柔弱胜刚强,强梁者自取其辱,而动皆之死地。修炼大道的人们,警惕呵!自爱呵!

 

(十一)

“行于大道,唯施是畏。”行走于大道上,唯邪是畏,最可怕的是误入邪路。因为,“大道甚夷,而民好径”。虽然大道是十分平坦宽夷的,但是,人们偏偏爱好崎岖山径,妄想走捷径,以奇取胜,早日取效,出人头地,或早结道果,结果走上了邪路,迷妄自误,害己误人。

为什么明明白白的康庄大道不走,反而热衷于崎岖危险的邪径呢?此等修炼大道者,亦可说大多是大道的绝缘体。因为他们抱私求道,以道谋私,大道在其心目中,不过是求名求利、为己张本的敲门砖与“终南捷径”,日思夜梦的是:道中自有黄金屋,道中自有美如玉,道中自有万户侯,道中自有神仙境。忆及前七、八年,曾晤及一武汉来的炼佛家功夫的人,他说访问了不少当今气功界名人,皆跳不出“名利”两字。当时听了,颇感疑惑,但愿他是夸大其辞。时至今日,却觉得虽不尽然,自有不为名、不为利,只为“气功正名”者。但是,反观误于名利财色者,却也大有人在。这些“大师”们,岂不是犯了没有“唯施是畏”的错误,而追逐于邪径吗?

戒慎恐惧啊!人之所畏,我亦不得不畏。“夷道若颣”,(四十一章)千万警惕啊!看似平坦宽阔的大道,其实好似丝线颇多结节不平之处呢!此所以要“唯施是畏”,不要陷于结节之中而难以自拔,不要迷于邪径之中而不能自我觉醒。

“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若玉,珞珞若石。”(三十九章)最高尚的荣誉,是没有荣誉。如果身合于道,“宠辱不惊”,(十三章)毁誉不入于胸次,“孔德之容,唯道是从”,(二十章)何有于世俗之荣誉得失哉!所以,有道之士不愿象琭琭的美玉,以之自炫炫人,而但愿如珞珞的顽石,默默无闻地当铺路石子,供人们行走,当大桥的基石,让人们通向大道。

要做到此点,是颇不容易的,必须深明“故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三十九章)的道理,切实把握此大道的辩证规律,时时刻刻,处处地地,事事物物,我皆不忘“以贱为本”、“以下为基”,知其贵,守其贱;知其高,守其下;便不离其基本。虽然,到了不得不贵,不得不高之际,我仍一以贯之,守贱守下,永远珞珞如石,甘心做铺路石子,甘心当筑桥基础,甘为道梯,甘为人梯,如此而已,吾愿已足,夫复何求哉!

此乃“道褒无名”。(四十一章)因为“名可名,非恒名也”,(一章)名不足以尽道,不足以尽实,更何取乎世俗的“虚名”,以召其“实祸”呢!

“行于大道,唯施是畏。”道之与邪,一正一反,无邪不成道,无偏不成道。欲成大道,须“自知者明”,且“自胜者强”,(三十三章)有自知之明,方能唯施是畏;有自胜之强,方能不离于道。道茫茫,路遥遥,一个人要终其一生走下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在上下求索中走下去,而且人生有限,大道无限,要薪尽火传地走下去。

在此过程中,道与魔俱在,偏与正同存,要步步防危虑险地自觉对待魔与偏。当其道日进之际,当其道徘徊不前之际,当自感其道日退、“若存若亡”之际,尤其是当来自内外之干扰,是非毁誉、祸福成败交集之际,如何“以道观之”,“以道处之”,以无名待之?

若能如是,自然道以魔现,正以偏成,错误乃正确的先导,失败为成功的母亲,于魔于偏,亦应作如是观。而“唯施是畏”,当其萌发之机,即战而胜之!何惧之有?何道之不成?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十二)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四十四章)老子以雷霆万钧之力,向修炼大道者,向一切世人们,当头棒喝:

名位与生命,那个更亲爱?

生命与财货,那个更众多?

得到与亡失,那个更病害?

生命于人,只有一次,这是尽人皆知的平凡真理。生命自然是最亲爱、最可贵、最唯一的了。但是,放眼天下,汲汲于名位,碌碌于财货,念念于得失者,比比皆是,宛如热锅上的蚂蚁,更是黄粱梦中人,沉迷其中,不知老之将至,甚至因见可欲,而心乱;因尚贤,而力争;因难得之货,而“行妨”;因驰骋畋猎,而心发狂;虽“不道,早已”,而至死不悔,亦可悲矣!

由此可见,即所谓大脑发达、精神正常、聪明智慧的世人,其出偏,其“走火”,其“入魔”,乃是普遍的现象,真可谓恒河沙数啊!此为世人的迷误,且不多说。而一切修炼大道者,若不能正视此当头棒喝,从心灵深处,从一己的言行,即使独居暗室,也能作出一丝不苟的正确答案来,那与世人的迷误,相去几何?岂不是照样要出偏、要入魔的吗?

妄念妄求,盲目追逐,其结果必然是:“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四十四章)太过于贵爱名位、财货,未得患其不得,已得患其亡失,必然是“大费”,大大地耗费精气神,以至于赔上了生命;必然是“厚亡”,富藏诲盗,虽“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九章)甚至于以身徇财货。因此,“得与亡孰病?”对于唯一可贵的生命来说,究竟是“得”还是“亡”为病最重?为害最惨呢?以得为福、以亡为祸的世人,醒来吧!复习一下“塞翁失马”的历史故事吧!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五十八章)祸中有福,福中有祸,相互倚伏,物极必反,否极泰来。谁晓得它的究竟呢?它没有准正可凭依啊!正复变为奇,善复变为妖。人们的迷误,它的时日已经是很久了啊!

对于祸福倚伏,正奇善妖,往而必复,这样的辩证法,人们是迷惑不解,长期难以醒悟,而它们又是难以穷其究竟,无物以凭,据以为正的。用现代名词来说,则是祸福,正奇、善妖矛盾着的双方,各向其对立面发展,老子叫做“复”,“反者,道之动也”,(四十章)此是物极必反。什么是“极”呢?极是极限、究竟、穷尽,未到这个限度——极,是不反的。因此极,即是矛盾向对立面转化的“度”。但它却是“其无正也”,难于以物为凭,来作为准正的。辩证法是生动活泼的,难于捉摸的,所谓可以意会,难以言传的,此为哲学的特性。正由于此,以致世人多迷误,而且时日深远啊!

怎么办呢?怎样才符合“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五十九章)呢?

唯一的也是最直捷了当的,便是“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四十四章)

“知足”,要自知其足,自足于内心,自足于已足,要足于其所未足(虽未足,亦知足),要足于其所当足,足于其所不得不足。足的标准是道之“常”,是“和”,即自足于道。说是“足”,实未足也,所以贵在“知”字,即自知其足,以一己的天赋与后天的努力,以及种种主客观因素来衡量它,我今日能返于大道,且有寸进,已是难能可贵,大大不易,不可因其小,因其慢,而不自足。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辅其自然罢了。因此,知足者,法乎自然也,自然而已,心无妄求也,是以“不辱”,不会求荣反辱,求进反退,求有反无,求成反败,求福反祸。凡自取其败,自取其辱,皆乃违背自然之故。

“知止”,要自知其止,自止于内心,自止于已止,要止于其所未止(虽未止,亦知止),要止于其所当止,止于其所不得不止。止的标准,同样是道之“常”,是“和”,即自止于道。说是止,实未止也,所以贵在“知”字,即自知其止,止于其分,止于其度,不止不行。止者,后而不先,不贪功而躁进,不行险以邀功,“有理,有利,有节”,自无凶险危殆。

知足然后知止,不足不止;知止然后知足,不止不足。足之与止,相因为用,贵在自知,所以“自知者明”。为道须有自知之明,方能避免盲目性,方能知常御变,以不变之恒道来应万变之人道,自是不辱不殆,可以长久。

修炼大道者之所以出偏入魔,皆由于私心作怪,慕名位的高贵,贪财货的珍富。正如宋常星说的:“名利两字,费尽平生之机智;得失两字,劳碌无限之精神”,“譬如飞蛾见夜光,知进不知退;又如苍蝇触晓窗,知往不知返;未有不病于得失存亡者也。”解脱吧!超脱吧!从名缰利锁中解放出来,从世俗的层层束缚中解脱出来!

生命诚可贵,大道价更高,世俗不迷恋,解脱得自由;

知足又知止,不辱更不殆,魔障无由生,德高鬼神钦。

老子说:“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六十章)在此逐层递进,鬼神与圣人俱不伤人,“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相德于道。只要“以道莅天下”,无论万事万物,何种境况,我都以道莅之,“鬼”不见其神灵,“神”不见其伤人。我但以道莅之,知足知止,不贪不迷,不随不求,自然不辱不殆,自然“清静可以为天下正”,(四十五章)而可以深根固柢、长生久视。

 

回目录

 

 

 

 

略谈老子摄生之道

                                 

老子生于公元前五百余年的春秋时代,曾任周朝的史官,庄子称他是“古之博大真人”,司马迁说他修道养寿,享年一百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老子所修的道,即中华上古流传的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我简称它是老子摄生之道。

周王朝末期,老子见天下大乱,大道难行于世,便骑着青牛出关隐居修炼。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恳求他说:“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史记老子列传》)它从天之道到人之道,大体可概括为五个方面:究天人之际,察万物之情,通古今之变,应人生之事,证大道之真,是我国第一部大道科学圣典(古称道学宝典)。它是我国第一部百科全书。老子是中国哲学之父,前人尊他为百家之祖。

《老子》世称《道德经》,是老子将中华先祖从太古时代流传至黄帝以来的大道,身体力行,承前启后,发扬光大,从实践和理论、修身和治世,都推进到一个划时代的水平,以明白晓畅的诗文,予以科学的总结,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高度的理性思维。这是老子伟大的创造性奉献,是中华民族以至全人类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以“人之道”合“天之道”,即天人合一的成熟与完善。

它的核心,它的基点,它的精髓,便是老子摄生之道。老子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五十四章)庄子深刻地指出:“道之真以治身。”(《庄子让王篇》)

老子摄生之道的宗旨和目标,是“深根固柢、长生久视”。

老子要求“善摄生者”(善于摄养生命的人),要善啬,做一个好的农民,不但善于播种耕耘,更要善于敛藏俭用。“啬”字是摄生之宝,是处世之宝,是对待宇宙自然(天)之宝。只要善啬,一切道德为心,唯道是从,唯施是畏,重于积德,就能无所不克,就会有无穷的妙用,而不可限量,可以保有国家,长治久安,成功遂事,可以深根固柢,长生久视,形神俱妙,与天合一,没身不殆,成为宇宙中内真外圣的真正的人,充分体现人生的真正价值。

怎样才能深根固柢、长生久视呢?

第一,“道法自然”,(二十五章)辅其自然,大顺自然。老子要求我们一切按宇宙、社会、人生中客观自在、独立不改的自然规律(老子称之为“常”)办事,在严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地发挥作为宇宙之中“四大”之一的人的主体作用,高度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不私心妄为。老子说:“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六十四章)然后,以人之道配合天之道,“是谓配天,古之极也”。(六十八章)这是古代至高无上的准则啊!于是“乃复至于大顺”,(六十五章)大顺自然,达到了遂心所欲不逾道,即与道合真、天人合一的大道真善美境界,成就自我为一个真正的人——德智体美兼备的充分体现人的潜能的真人、圣人。

第二,“知常曰明”,(十六章)“自知者明”。(三十三章)老子要求我们切实把握大道规律,以之指导人生,道化人生。他对“明”的要求,是十分严格,而且全面,同时,又很高超。总的是“知常曰明”,要“见小曰明”,(五十二章)要“自知者,明也”,要“不自见,故明”,(二十二章)而以“自见者,不明”(二十四章)为戒,要“袭明”(二十七章)而不失,要把握“微明”,(三十六章)“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五十二章)于是“明白四达,能无知乎”?(十章)明白宇宙、历史、社会、人类、人生之常——根本规律和本质,明白“我是谁”?“我是从那里来的”?明白“为谁辛苦,为谁忙”?明白“我的现状与未来”?尤其是明白人生观、世界观与宇宙观是其关键。正是古今中外,大小精粗,表里内外,天人万物,凡是有触于我的,无所不明,从而避免“不知常,妄作,凶”的厄途。

由此可见,老子是极其强调客观规律——天道与人道的。他指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四十八章)从事学习摄生之道,要以每天学习所提高的大道理性认识来指导自己每天所实践的一切,损去不合于道的私妄昧,“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四十八章)

老子强调要“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二十八章)亦即知其阳,守其阴。老子的“知”(包含智慧),不仅是理性上的认识,而且是感性上的接受,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它的含意是认识和把握,是知行合一的“知”,是大道境界的“知”。当然,知与行、理论与实践是会有所偏离,而难于完全合一的,到了完全溶化为浑然一体了,是对大道的真知,古人称它为“与道合真”。

第三,“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十四章)这是老子的历史辩证法,突出强调道的历史继承性。它应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我国传统所以贵重史官、以史为鉴的重要意义所在。“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十四章)要求人们能够认识和把握古代大道的原始,这是叫做大道的传统。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老子说:“善人者,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二十七章)老子认为,善于为道的人,善于摄生的人,是我们的“师”,而不善于为道、不善于摄生的人,是我们的“资”,这是师资的最早来源。这个师资,还应当包含自我人生历程中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尤其是失败的痛苦教训,更加深切可贵。人生于世,怎样按照自身生命内在规律性的要求,从自己所处的主客观条件出发,做到“我命由天亦由我”,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完成人生弘扬大道的历史使命,从私我、个我中超脱出来,完成一生一世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升华人生,成为宇宙我,臻于真善美的道德人格崇高境界,似庄子所说的“薪尽火传”,老子所要求的修真成圣——平民化的圣人境界呢?它的关键所在,它的要妙所在,就是贵师爱资。对于一切正面的成功的经验,以之为“师”,虚心学习,坚决实践;对于一切反面的失败的教训,以之为“资”,诚心对照,严格避免。于是,一师一资,皆为我所用,一正一反,皆促我成熟,便可以稳步地行于人生千里之途,“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三十五章)这种师资要妙的总结与汲取,它正是在“执古之道”的指导下进行的,以之来统御现今的万有的。

老子要求“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三十三章)人生于世,既须善于知人,尤其须善于自知,一智一明,我皆俱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于是,我乃立于不败之地,如鼓山上的青松,根深柢固,与嵯岈岩壁盘根错节,任它十二级台风也吹不倒,永远挺拔,永远青翠,生机盎然。

第四,“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宇宙万物都是如此而化生而发展的。它既是万物生命的本质规定,也是万物的最佳存在形态。阴阳有偏便是病,阴阳离决命乃绝。和气生万物,和气可致祥。和气,是负阴抱阳、相冲相荡、相互渗透、相互和谐的结果。这是生命的根本规律,一是负阴抱阳律,二是冲气为和律。

当今社会,阴虚阳亢;当今世人,也多如是。阴虚者,占绝大多数;阳虚者,百不及一。因此,要和,便要以偏救偏,缺什么,补什么,就是要养阴以济阳。

老子说:“五色使人目盲,五音使人耳聋,五味使人口爽,驰骋畋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行妨。”(十二章)

五色缤纷使人盲目,五音烦躁使人耳聋,五味腻浊使人口爽,驰骋畋猎使人心发狂,难得的货物使人行动妨害。

五色,是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五音,是宫商角徵羽五种声音;五味,是辛酸甜苦咸五种味道。

老子在这里深刻地揭示了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畋猎、难得之货与摄生修道的辩证关系。

一个人要“和”,才能充满生机,生气勃勃,生动活泼,富有内在的生命活力。这个和,首先是自身生命“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不偏不失。冲气,即阴阳交通,你来我往,相互渗透,相互融洽,相互和谐,相互转化,成为一种高度的和谐状态。这是和之于己,和之于内,同时,和之于外,和之于人,进而和之于天,以外养内,内外兼养,人我合一,物我合一,天人合一,自然可以健康长寿,完成人生的历史使命,做一个真正的人了。

这是老子所揭示的“气化论”、“阴阳论”、“五行论”、“和谐论”。

它是对流行于殷周之际的“气化”、“阴阳”和“五行”思想的继承与升华;

它是战国时期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素问》的理论源泉。

它是我国传统天人合一学说中的中心环节,即道——阴阳——冲气——万物,是逆顺双向运化,“有无之相生”(二章)的。

它揭示了人生于世内外协和的重要性。如果盲目地沉迷于外在的环境因素,追逐于声色犬马,追求于难得之货,便会影响到内在的心灵境界,扰乱了心机,从而影响到气机,以至于生机,气机一乱,导致出现病机,于是百病丛生,其关系是心机——气机——病机——生机。对于人类的心性科学、心灵科学、心身医学及广义的中国传统医学,即宇宙自然——社会环境——心理——病理——生理综合模式的大道医学,既是它们的源头所在,又具有深远的指导作用。

第五,“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十三章)老子认为,“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十三章)我所以有莫大的祸患啊!正因为我有自身啊!天下之人,那个没有自身呢?我的自身,来之于宇宙自然,它的生长化灭,有它客观自在的自然规律。常人往往过于重视自身,譬如生生之厚,反而动皆之死地,现在的高级营养品,麦当劳、肯德基之类的西方生活方式,高楼大厦的现代化装修,高等娱乐场所等等,个人的享乐主义、两人世界,安于小家子天伦之乐,而不顾国家民族的大义,过分地看重摄生,厚之又厚,结果适得其反,一举一动,不过是奔趋死地罢了,于是酿成了一幕幕人生的悲剧。即使儿童、青少年也深受其害,如肥胖症、激素综合症、甚至肾病,连高血压、糖尿病之类也“年轻化”了。同时,由于过分看重自身,贪图名利权位财色,因而,宠辱皆惊,时无宁日,夜难安眠,神经衰弱,甚至精神失常等等。因此,老子提倡“无身”之教,到了我没有自身,我还有什么祸患!这是以其无身而成其身,复归于大道,将生命复归于自然,视若“无身”,自然而已,反而得以“修之于身”,成全生命,成就人生的价值。这是老子摄生辩证法的精妙与高超之处。

“无身”,不是真正的不要生命,或将生命忘掉了。它是不以身为私有,念念不忘于我身,又不以身为身,从而唯道是从,处之自然而已。“无身”,是真正的贵重自身。唯其无身,乃成其身。“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也。”(七十五章)唯有不以有为摄生呀!是胜过于贵重摄生啊!

“而人生生,动皆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之厚也。”(五十章)然而,人们以生益生,一举一动都走向死地,也十分有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们以生益生、奉养太厚啊!由是可见,盲目益生,反而招凶!但是,生非不可益,唯须以道善摄其生,是为“善摄生者”,(五十章)是为“益生曰祥”。(五十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五章)天地是没有仁爱的,将万物视为刍狗;圣人是没有仁爱的,将百姓视为刍狗。善于摄生的人,也要将自身视为刍狗,无所用感情作用于其间,辅其自然,处之泰然而已。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七章)天长地久存在着。天地之所以能够既长且久啊!因为它不为自己而生存,因此能够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欤?故能成其私。”(七章)

“将欲取天下也,恒以无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四十八章)将要取治天下啊!常常由于无事;到了它有事啊!又不足用以取治天下呀!

第六,“上善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八章)最完善的品德,好象水一样,善于利益万物,而不争私利,居处众人所厌恶的地方,因此,几乎合同于大道。

“故圣人之言曰:‘受邦之垢,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七十八章)因此,圣人的话说:“承受全邦的垢恶,这是叫做社稷的君主;承受全邦的不祥,这是叫做天下的君王。”

“夫唯不争,故无尤。”(八章)正因为它不争,因此,没有怨尤。“是谓不争之德”。(六十八章)这是叫做不争的品德。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七十三章)宇宙自然的大道,不竞争而善于取胜。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八十一章)圣人修身治世的大道,施为大众而不争夺。

人生处世,要向水学习,像水那样“善利万物而不争”,不仅利益万物,而且是善于利益,即讲求奉献精神,同时,要有高效益,而且贯穿“不争”的精神,发扬“不争之德”,甘愿处恶、受垢、受不祥,也就是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于个我的是非利害、荣辱毁誉,根本不入于心中,毫无计较之心,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决不贪天之功、贪人之功为己功,决不恃功邀赏,恃功傲人,而视有若无,立足于零,永远以百姓之心为心,以“修之于天下”为己任。“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二十三章)是为种道得道,种失得失。“天道无亲,恒与善人”;(七十九章)“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七十三章)啊!

第七,“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十九章)着眼纯素,抱持真朴,减少私心,寡淡欲望,这是人生处世的基点。否则,“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惨于欲得”。(四十六章)罪孽没有更大于放纵贪欲,祸患没有更大于不知足,灾咎没有更惨毒于贪心欲得。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四十四章)名声与身体,那个更亲爱?身体与财货,那个更众多?得到与亡失,那个更为病患?过分的贪爱,必定大大地耗费;过多的积藏,必定更快地亡失。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盈室,莫之能守;贵富而骄,自遗其咎。”(九章)保持着而使它盈满,不如让它自行停止;锤击着而使它锐利,不可能长久地保存啊!黄金美玉贮满室内,没有办法能够守护它啊!富贵而且骄气凌人,自己给自己遗留下灾咎。

功名利禄如何正确对待?这是双刃剑!既利生,亦杀生,处之不当,为祸尤为惨烈!“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二十九章)所以圣人去掉过分,去掉奢侈,去掉极端,把握中和的“度”,不失其正,不离其中,不损其和,正是高度大道理性自觉的体现。

“知止所以不殆。”(三十二章)知止,所以不会危殆。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四十四章)因此,知道满足,就不会自取其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危殆;可以长生久视。 

“故知足之足,恒足矣。”(四十六章)因此,知足的满足,永远满足啊!知足常乐,知足常富,不要当物质的富翁、精神的贫困户!

老子劝戒人们,“人之所畏,亦不可不畏”。(二十章)要“行于大道,唯施是畏”。(五十三章)

“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二十九章)天下啊!是神圣的大器呀!不是可以妄为的呀!妄为的人必定失败;妄执的人必定失掉。我们的身心,亦是“神器”,不可妄为、妄执,不可好径入邪,必须“孔德之容,唯道是从”,(二十章)必须“行于大道,唯施是畏”,(五十三章)自可尽其天年,是为“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寿也”。(三十三章)

只要做到了“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便可以进而“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三十七章)不再萌生欲念,而趋于宁静,天下便将自然走上正道,便可以“躁胜寒,静胜热,清静可以为天下正”。(四十五章)躁动战胜寒冷,宁静战胜燥热,清静可以作为天下的正道。

第八,“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四十九章)圣人永远没有自我的心,以百姓的心为心,以“慈”为人生三宝之首。因此,没有利己主义,没有个我中心主义,也没有人类中心主义,一切以百姓的利益为指归,视百姓如慈母的对待婴孩,“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四十九章)因此,“恒善救人,而无弃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六十二章)即使有人怨他,也应当“报怨以德”,(六十三章)而且以“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七十九章)为戒;同时,讲求与自然界和谐共处,不当大自然的侵略者,以免害苦了人类自身,引致生存危机。

这是宇宙公民的大道胸怀,善于容纳,无所偏私,心中无私天地宽,人到无我品自高,突出人生的主题,突出命运的主旋律,突出弘扬大道的历史使命,这是老年修道养寿的根柢。

第九,“涤除玄鉴,能无疵乎?”(十章)涤除玄妙的心灵之镜,能够没有疵瑕吗?要将世俗的私妄昧之心,努力不断涤除转化为大道的公正明之心,要从人生定位(立场)上,从人生观(价值观为其核心)、世界观、宇宙观上,来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既无去一切广义的世俗之心,又无去我见我明我情,神主自明,心平如镜,朗照一切,进而要求实现人生升华,达到真人、圣人的道德人格境界,好比人类共同理想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真正的人的理想境界。私妄昧是灾祸之根、疾病之根、失败之根。它只能使人生结出苦果、恶果、毒果,辗转于苦难之中。唯有将它连根拔除,清理心田,种上大道公正明的种子,并使之根深柢固,从而枝壮叶茂,方可结出累累的大道果实,是为健康之根、成功之根、幸福之根。

心正气平,心柔气顺,心慈气和,心机正了,生机自旺,病机自消,体内阴阳之气的运行自然通畅无阻碍;同时,“心使气曰强”,(五十五章)“抟气致柔”,(十章)作为君主之官的心,可以有效地指使气,抟炼内气使它柔和而不刚躁,这是真正的强者。

这就要从“虚其心”,“弱其志”(三章)开始,“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三章)“心善渊”(八章)而不外驰。它的崇高境界是“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孔德之容,唯道是从”。(二十章)我怀着愚人的心呀!浑浑沌沌啊!我的欲愿独自特异于世人,而贵重取食于母亲,大德的容纳含受,唯是顺从于大道。修道不炼心,不仅到头来一场空,而且还要出偏入邪,“大道甚夷,而民好径”。(五十三章)修道须修真,真在于“涤除玄鉴”,少一分私心,多一分公心,养一分道心,就多一分幸福。

这是老子摄生之道的根本规律,即修道养寿律。

第十,“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五十五章)修德摄生,复归于赤子,精之至,和之至,是以可以“我命由天亦由我”,深根固柢,长生久视;可以充分地调动自身内在的一切潜力,最大地延年益寿,充分地发挥生命活力,永葆青春,形神俱妙,虽然年老了,还象赤子一般。这是长期修炼含德之厚的自然结果,也是必然的归趋。

德者,一是为学日益、知常曰明的德;一是为道日损、涤除玄鉴的德;一是抟气致柔、心使气曰强的德;一是肩挑使命、弘扬大道的德,这是上德,是根本的玄德。只有使命第一了,全身心投入弘扬大道,尽心尽力去干了,才可以改变命运,积德增寿,修道养寿。否则不足以改变命运,不是大道大德,只有小补,终无大益;而且独善其身便是私,有心为善便是恶。它的历程是,“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溥”。(五十四章)到了此际,方是“含德之厚”之时。因此,老子“五修论”,是“修之于身”与“修之于天下”的有机地辩证统一的,而以“修之于身”贯彻于全过程,为其始基,为其根本,以“修之于天下”,为其究竟,为其终极关怀。

第十一,“反者,道之动也;弱者,道之用也。”(四十章)反,一、通返,复归,物极必反;二、相反,相反适相成。反者,阴阳两者各向相对立的一面转化,互相渗透,互相交合,达到高度的和谐平衡。道的运动规律,体现为“反”,姑且称它为“反复运动律”。

柔弱是道的作用的显现。“柔弱胜刚强”,(三十六章)“天下莫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七十八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七十六章)

老子所说的“柔”、“柔弱”,不是软弱,而是百炼金钢化为绕指柔之柔,虽然柔弱,却是能战胜至坚的柔弱,姑且称之为“柔弱作用律”。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姑且称之为“无有相生律”。世人明于用有,而昧于用无。老子指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十一章)如器皿、房室、车毂,有它的物质结构以为利,然而,它的作用,却在于“无”,在于空间。

善于摄生的人,必须切实地把握此三大规律,明于知反、知柔、知无,而善于用反,用柔、用无,才可以真正地“道法自然”,辅其自然,从而大顺自然,达到以人配天、天人合一,善于以道摄生,成为《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所说的“上古有真人,其知道者”,就是认识、把握、履践大道的真人。(参阅拙著《老子传真》四十章解说)

第十二,识祸福倚伏之理,谋之于其未兆。老子指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五十八章)天下事物,无往不复,有正面,必有反面,没有无矛盾的世界,其中祸福相倚伏尤其是必然之势。但是,正如老子指出的:“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五十八章)谁知道它们的极限?它们没有准正啊!正常复又转化为奇异,善良复又转化为妖孽。人们的迷误啊!它的时日,已经很久了呀!

老子教导我们,要从长期以来的迷误中走出来,切实把握此祸福倚伏律,认识正奇相生、善妖相化、祸福倚伏之机,避免“民之从事也,恒于几成而败之。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六十四章)知常达变,察在机先,“其未兆易谋,其脆易判,其微易散。为之于其未有,治之于其未乱”。(六十四章)防微杜渐,及时察觉一个倾向掩盖着另一个倾向,居高须畏危,居安须虑险,务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从而“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执守无形的大象,行往于天下;前往而不会受害,安宁,平和,通泰。这样,便可以道善摄其生,而“无死地”,没身不殆,终其一生,没有危险凶殆啊!

第十三,“重为轻根,静为躁君。”(二十六章)摄生处世,以重为根,“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二十六章)正是,“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三十九章)同时,以静为君,谨防躁动,凡事不可急切,处之从容,游刃有余,务必留有充分的余地,尤其是摄生的妙诀,端在一静中,虚极静笃,可以归根复命,乃是宇宙万物自然之道。因此,“清静可以为天下正”。(四十五章)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庸人缘何自扰之?由于心君不能泰定,神主失明,“躁则失君”,(二十六章)当局者迷啊!何况匆遽决策必误大事。老子以“强梁者不得其死”(四十三章)的古训来告诫后人,要求我们务必“自知,而不自见;自爱,而不自贵”。(七十二章)心中永持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六十七章)于是能勇,能广,能成器长。无论修身摄生、待人处世,要“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五十六章)不要锋芒毕露,不可纠纷不休,要和光同尘,但是和而不混,同而不染,于是“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五十六章)无论亲疏贵贱利害,俱不入于胸次,俱无动于衷,何来外魔的干扰与伤害呢!我皆超而脱之,超而越之,超然于物外。我但独立而不改,心合于道,慈心化世而已。

第十四,“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是以不病。”(七十一章)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高尚啊!不知道自己所应知道的,患病啊!因此,圣人之所以不病啊!由于他将病当病来看待,所以才不生病。最难了解的是自己,尤其是自我的心灵世界、思维方式与情感性格的特点,其中的变化与规律,要时时反思与把握。

一般人对于自身的疾病,大体是三种状况,一是处于盲目无知,甚至盲目乐观的状态,陶醉于眼前的过得去,或汲汲于工作、劳动与学习,忙得不可开交,夜以继日;或应付于人际交往,宴请频繁,乐此不疲;或单身贵族、俩人世界,优哉!悠哉!自得其乐,独善其身等等。但是,他们对于自我身心的状况与已然潜在其中的疾病却全然处于盲区,可谓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渊”啊!一是已知有病,且时时受困于病,感到疲乏无力,自认为生死由天,付之自然,得过且过;或者,认为人到老年,不病才怪呢!一是与之相反,时时以病为病,甚至无病疑病,惊慌失措,求医寻药,以身试医,以身试药,结果适得其反,连带引发不少“医源性疾病”、“药源性疾病”来,辗转于病,痛苦不堪。

唯一正确的态度是,善于认识自己,善于把握疾病,而且又善于知医择药,不但能够自己诊治,尤其善于总结经验,化被动为主动,从治已病进而转为治未病,更从治病上升为修炼身心,形神俱妙,深根固柢,长生久视,做到我命由天亦由我,以道善摄其身,且及人之身,方是善之善啊!这就是老子五千言的要旨所在。因此,要“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五十四章)一方面切切实实地“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且推之及家、邦、天下;一方面时时以“同类观照律”,以修道之身、家观照未修道之身、家,从而及时地吸取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从正反两面来促进自我更有成效地以道修炼身、家。这是老子的“实践知然律”。

老子说:“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五十四章)即根据人们的不同实践事实所产生的不同历史结果,溯果求因,而后认识种种偶然现象之后的“所以然”——“天下之然”,即必然规律的。老子摄生大道贵重实践,贵重以实践来检验大道真理,尤其贵重从切身的修道实践中,总结出抽象的普遍规律来,以之指导今后的实践。因此,道重身体力行,德贵实践体验,要勤于实践,勤于反思,勤于总结,勤于探索,切实把握大道理性思维,反对走向盲目性与迷信,胜利完成人生大道千里之行。否则一迷害终生,再回头已百年身了,悔之无及啊!

第十五,“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九章)人生不应有终身制,这是“不争之德”。善于摄生的人,应效法圣人“为而不争”,(八十一章)“夫唯不争,故无尤”。(八章)于世间,于社会如此;于家庭,于子女,亦应如此。不但要“身退”“不争”,而且要“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以之正确处理代沟,以之消除失落感;同时,强调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人老心不老,永葆心理年龄的年青,以“人生七十方少年”来深自期许,而为学不已,弘道不止,让生命充分发挥光芒!

从事老子摄生之道,切实实践了以上十五个方面,是与人生相始终的历程,不但可以我命由天亦由我,获得健康长寿,而且把握命运,复归大道,升华人生,臻于大道真善美境界,成为内真外圣的真人——真正的人。

“道可道,非恒道也;名可名,非恒名也。”(一章)老子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于老子已是强名、强字、强为之容了,我们自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要身体力行,以全身心来证验之,探索之,发扬之,体证老子以人配天、天人合一的人生真善美境界,成为宇宙中“四大”之一的真正的人,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从而为中华的振兴、人类的和谐幸福,为宇宙的健康发展,奉献自己的一分热和光。

我们学习、实践老子摄生之道,自然要以老子为榜样,走老子所承继、所开拓的康庄大道——中华上古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予以继承与发扬,使之造福于人类,造福于宇宙。

 

 

回目录

 

 

我探索《老子》之道

 

199311月,陕西省老子学会会长张岂之教授邀请我去西安参加第二届老子思想研讨会,不约而同地有好几位教授问我:你是从那里来的?干什么工作的?怎么来参加会议的?是啊!我怎么来的呢?换句话说,我怎么走上探索老子之道呢?

我本是一介凡夫,出生之前,父亲即已因医师误治而双目失明,他既悲叹于辛亥革命的失败,常低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又悲愤于家道衰落,儿童时期,面临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福州两度沦陷,两次逃离异地,日食难度,不知欢乐为何物;青年时期,面临民族命运何去何从,毅然于19492月参加共产党,从事革命,8月福州解放,却从天降下政治冤案。

从十六岁起,一直从事财税工作,仅读过高中半年的学历,怎么闯进老学大雅之堂,怎么敢著此《老子传真》,传此老子修真大道呢?

是人类的走向,是民族的灾难,是世路的崎岖,是人生的曲折,是疾病的困扰,引导我辛勤地探索。

50年代,为了摆脱人生的困惑,而于文史尤其是哲学中苦苦寻求答案。

60年代辗转于医院,为多种疾病所困扰;在那十年浩劫中更深受其洗炼。

70年代,开始自学中医,先后治愈了自己的严重神经衰弱、中毒性脑病、帕金森氏症、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青光眼等。

然而多舛的命运,又使我于1975年春节突罹出血性坏死型胰腺炎伴发弥漫性腹膜炎,经过十三天的抢救,遗留下慢性胰腺炎和异常衰弱的体质。嗣后,虽经八年苦钻中西医学,终是根治乏术,乃于19831月不得不求救于气功。可是,不但事与愿违,而且还炼出了右眼青光眼,后经自己艰难治愈,真是艰辛备尝啊!

19837月,刚五十岁的我,已病入膏肓,遂提前离休,专心于学习,但求让我再读十年书,人生可以无憾矣!

1985年夏,写成《老子传真》初稿,没有跳出常人的窠臼,不过是我初学的笔记罢了。

斗转星移,到了90年代,即1990年秋,应福州市气功科学研究会的邀请,参加气功科学讲座,写成《老子气功学——道德经》第一册(为《老子修真学概要》的前身)。

1991年申请成立福州老子研究会,但是,由于一无学术头衔,二无学府背景,因此不能成立。于是,我想老子于道已然是强名强字,那我就用老子修真气功研究会的名义吧!遂蒙批准成立了福建省人体科学学会老子修真气功委员会,实际是学习《老子》,修炼老子修真大道,到群众中去,义务进行传道修真,在治病健身,提高道德人格,激发人体潜能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与此同时,久困于我的痼疾——慢性胰腺炎,不知何时已悄然踪影俱杳矣,且精力尤胜于四十岁时体弱多病、未老先衰的我。

八年的大道实践,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群体与自我相结合,心灵与身体相结合,边学习,边修道,边弘扬,边探索,边写作,陆续写了《从本体论探索老子之道》和《论道的本性》等,编著《饮食养真录》和《修道证真录》,著作《探老随感录》、《道论——对老子大道哲学的思考》,并历经十一年完成《老子传真》,蒙张岱年老师题辞:“阐明为道日损玄旨,深研长生久视之道。”(于1998年由福建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复经几年的准备和探索,完成《老子传真》修订本(于200312月由香港儒商出版社出版);同时著《老子修真学概要》(于1999年由香港银河出版社出版)。

我从道佛儒医武诸家理法,溯流而上,探索到它们的源头——《老子》,同时从文学、历史、哲学和社会科学循流索源,走到它们的源头——《老子》。此两者,是如此地相根相生,相互交缠,又相互为用,逐步递升,自然而然地结合在一起,逼使我努力清除盲目性,摆脱偶然性,把握必然性,从而,开启了人生的理性自觉与自由。

正是:“祸兮!福之所倚”(五十八章)啊!

原来,天无绝人之路,人有回天之力,我命由天亦由我啊!

那些冤枉,那些灾难,那些疾病,那些伤害,那些痛苦,却都是人生最好的老师,都是修道弥足珍贵的要妙啊!

我于是深刻地体悟“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老子》五十四章)、“道之真以治身”,(《庄子让王篇》)《老子》一书,既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又是实之又实,人生之路啊!

际此人类面临转折,中华处于振兴的新时机,老子修真大道重见于世,《老子传真》得以孕育诞生,实势成之,为历史之所固然。

我从十几年来艰难曲折、艰苦跋涉的历程中,深深感受到探索之难,而探索《老子》为其尤难者。探索之途多险阻,其险阻来自诸多方面:

从自我的主体来说——

一是须有高度的文化素养。对于先秦语文的特点有所理解,于训诂之学有所把握,于诸子百家之学有所驰骋,既不会望《老子》以兴叹,裹足而不前,亦不致望文以生训,迷蒙而不明。

一是须有超人的理性思维。对于中国传统的哲学,以及世界的哲学,尤其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有其整体性的把握,方不致陷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迷惘与陷阱之中,而得以从思想、思维上与老子相互交通。

一是须有修道的真切体验悟证。老子五千言述道德之意,道重身体力行,舍此别无悟入处。老子所继承与发扬的上古大道科学,乃是实证实悟的学问,其核心唯是“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身之不修,何有于道德?舍修而言悟,水中捞月,终是痴迷。

一是须有老子的大道胸怀。心怀百姓,唯独没有一己之私;胸罗万有,唯独没有一己之妄。语云:不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又岂可以俗人之心,度老子之腹哉!老子其深于人类历史的忧患意识者,他所抱有的时代精神与宇宙意识,虽然,玄矣,深矣,远矣,但亦非可望而不可即的。

从自在的客体来说:

一是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日移月转,时代递降,人类愈失其本真,离道日远,此为大道历史的自然流变,而其终究复归于大道,复归于人类的本真。唯是今日的我们,与《老子》相隔远矣,这是时代的局限,亦是历史的鸿沟。

一是自古以来,探索《老子》者,虽然历代辈出,不下三千余家,各出己意,师其成心以自用,如何于此浩如烟海之中,游泳自如,兼收并蓄,执一以贯,而不致歧路亡羊?

一是时代与历史的要求,人类自我觉醒的要求。古今中外,无数仁人志士,众里寻她千百度,却只在灯火阑珊处。我们人生的塑造与升华,生命的流向,命运的走向,均与之息息相关。探索《老子》者,须从自我的人生需要与人类历史的时代需求相结合,而努力从事于大道科学,自可应运而兴,适时而动,成功遂事。

一是国家振兴,稳定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它的活水源头——大道科学,实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何况大道科学,乃一切科学之母,是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它不但是巨大无比的精神力量,亦是高深超越的科学,蕴蓄着伟大的科学智慧与深厚的物质力量。

主体与客体相互结合,相须为用,不可或缺。固然是难矣,却非可望不可即,只要有志于道,用全部的生命和心灵投入探索,自可积跬步以致千里,终抵于成的。我也有感于斯,勉为其难,既得益于前人,尤殷望于来者。

我的这些探索,是以历史文化为其深厚土壤。《老子传真》实际是我学习古今众多前人成果的心得,其中特别需要提及的是,庄子、王弼、傅奕、河上公、范应元、宋常星、肖天石、任继愈、朱谦之、张松如、陈鼓应、许抗生、楼宇烈、尹振环、牟钟鉴、葛荣晋、高明、郑良树、董光璧、李约瑟、F卡普拉等,他们都是我的老师,没有他们,我是寸步难行的。我深深感谢古今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感谢陕西老子学会会长张岂之教授、中国鹿邑老子学会会长张景志老师和几十位著名老学专家乐为我的学术顾问,给予热情的关怀和帮助,没有这些巨人的肩膀,我是无法向上攀登的;并感谢古今不少对老子曲解、误解的人士,没有他们的帮助,我无法深刻反思,探索也难以深入;我要感谢多年来一道学习和修炼老子修真大道的同志,没有他们的身体力行,以身证道,便无法使《老子》从玄学中解放出来,而显示它的巨大生命力;同时,还要感谢那些令我身临危境的难治之病和人生的波折,没有它们,我是不会自觉地走上探索老子之道的。

对于我这些探索的初步成果,许多学者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如中央民族学院哲学系牟钟鉴教授:“先生之作品,皆多年艰苦探索,亲身体证的硕果,非通常学术著作所可比拟,必有真知灼见在其中。”(1994.8.7)西安交通大学社会科学系黄麟雏教授:“您的大作公开出版,真是十年磨一剑,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书也印得不错,内容更是高质量,有大量扎实的资料基础,提炼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比之原稿更有所前进,为中国老学作出了新的贡献,将会永载史册!”(1998.1.25)吉林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老子校读》、《老子说解》的作者张松如教授:“惠寄《老子传真》,瞬已逾月,便中揽读,广采博收,获益匪浅。更足珍贵的是,结合现代科学,联系修炼实践,下了很大功力,这就不止于是一般注疏之学了。”(1996.7.8)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所长张祥龙教授:“已读了《老子传真》的一个部分,感觉它建立在很深厚的学术基础上,吸取近十几年来的新发展所提供的东西,而且,更重要的是,其中有您个人独特的生命体验,所以时有新鲜的见解。以后,找时间定当详细拜读。”(1998.3.1)安徽大学道家文化研究所所长孙以楷教授:“先生以十一年时间,苦心钻研,汇诸家之精粹,出独到见解,有功于道家,有宜于后人,可谓功德无量!《老子传真》,传老子之真,亦传先生心声之真。”(1998.2.24)台湾中华老庄学会会长杨汝舟教授:“大作四部及大札均已拜读,感之,敬之,不禁令人佩服道家之今有大师也。”(1994.3.16)日本东京大学窪德忠教授:“老子所谓的道德(或大道)中有许多难以理解之处,现在依据参考您的著作,就知道了该怎样去修改自己的拙劣之作,所以,今后无论如何还请您多多给予指教,拜托了!”收到《老子传真》后,他表示要将这本书作为座右铭。

这些益发坚定我的信念,激励着我披荆斩棘,奋然前进。

“道可道,非恒道也;名可名,非恒名也。”(一章)我也何人,敢为之传真?此中难处之大,亦难以言说,原非我之所能胜任,自知鄙陋,勉力而为,愿效驽马不舍,藉作铺路石子而已。

它不是我独出己意的“创编”,亦非玄秘的所谓“真传”,实乃探索《老子》的自然产物,也是自我命运的走向所使然。我只是有志于复还老子的历史本来面目,破译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的奥秘,揭抉其精髓真谛,庶几重现万古流传之大道科学于世,造福人类,未尝敢以一己之偏以概老子大道之全,尤其未敢自误误人,盗名欺世,其是其非,有待于大道历史潮流的冲刷洗涤。

这是我对于“道”的探索。正是当时的预感:“已经开了头的,势将不能自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但愿能一步一个脚印,走自己历史应走的道路,对宛如长江、黄河深沉含蓄、沸腾澎湃,而又昼夜奔流不息的大道浪潮,能有微不足道的影响,吾心已足,夫复何求哉!

我愿当一个大道的通讯员,以全部的生命和心灵来探索,让它跨越千古以常青,道化天下迈新步!

我愿是大道洪流的一滴水珠,愿是大道的一块铺路顽石,所以不揣鄙陋,敢效驽马之不舍,勇于常人之所不敢,而作此“不知之言”。虽是“信言不美”,出于不得已的衷心,恳请诸多明师学者、修道之士,予以批评、指正,以匡我的不逮,以利大道行世,人生之幸也何如!实所企望。

 

2004421

 

 

回目录

 

 

【注释】

1)“老子”是尊称老先生的意思。《礼记曾子问》郑玄注:“老聃,古寿考者之号也,与孔子同时。”

2)李利贞“周时裔孙曰乾,娶于益寿氏女婴敷,生子耳,字伯阳,为柱下史”。(唐贞观李延寿修北史,序传第八十八)“利贞十一代孙老君名耳,字伯阳,居苦县赖乡曲仁里。”(唐林宝《元和姓纂》)

3)史书本多举后制以明前之例。苦县本陈国地,楚灭陈在孔子生后四十七年,(按:应为孔子生后七十三年,是年孔子死。)老子本长于孔子,则实是陈人,而谓之楚人,皆属此例。(张煦《梁任公提诉<老子>时代一案判决书》)

“老子原籍在今河南省鹿邑县东部,这里是汉族及其先民最早活动时代和垦殖的地区之一。尤其是被汉族古代视为具有‘明世系’、‘别种族’作用的姓李氏,乃是汉族早期传说中替尧为大理、作五刑的皋陶,以官命族为理氏,理、李古通,而传沿下来的汉族古老姓氏之一,所以《管子法法》第十六有‘皋陶为李’的说法。”(许一庭《老子和汉族古代思想文化》,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2期)

司马贞说:“按:《地理志》苦县属陈国,误也。苦县本属陈,春秋时楚灭陈,而苦又属楚。”(《史记索隐》)

4)“大概老子生年在前590年至580年间。”(高亨《老子年代之考证》)梁启超认为老大孔20岁至30岁。(《老子哲学》、《老子的传记》)詹剑峰认为老子约生于公元前581年-571年。(《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老子年表》)张扬明认为“老子之生,约当周灵王元年,即西元前五七一至八一年之间”。(《关于老子的几个基本的问题》)现以较孔子年长三十岁计算,故定为生于公元前581年。

老子诞生地鹿邑和中国道教均以夏历二月十五日为老子的诞辰,相沿至今。

5)司马光《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上》:“老子父名乾,字元果”,“为周上御史大夫”。

6)司马贞《史记索隐》注:“藏室史,周藏书室之史也。又《张苍传》:‘老子为柱下史。’盖即藏室之柱下,因以为官名。”唐虞世南《北唐书抄设官部》引《汉官仪》称:“侍御史,周曰柱下史,老聃为之,秦改为御史。”郑玄谓:“老聃,周之大史。”(《礼记曾子问》孔颖达疏引《论语》郑玄注)

《后汉书班彪传》班彪说:“唐虞三代,《诗》、《书》所及,世有史官,以司典籍。”司典籍是史官的重要职责。《周礼天官冢宰》:“史十有二人。”注云:“史,掌书者。”守藏室史官,当为十二史之一,负责保管上自伏羲、黄帝以及三代以来的文物典籍。

7)苏东天说:“老子是周王朝史官,名列九卿,名位极高。”“由于王室史官的特殊职位,使老子可以也必须博览历代珍藏的重要文献典籍,所以史官多是智者,具有广博的学识修养,对天文、地理、历史、文教礼治、风土民情、政治经济制度、生产技术、征伐刑狱等等,是无所不了解的。”(《易、老子与王弼注辨义》第31页)

8)“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遽伯玉;于齐,晏平仲;于楚,老莱子;于郑,子产;于鲁,孟公绰。”(《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子夏曰:“臣闻黄帝学乎大坟,颛顼学乎线图,……文王学乎锡畴子斯,武王学乎太公,周公学乎虢叔,仲尼学乎老聃。此十一圣人,未遭此师,则功业不能著乎天下,名号不能传乎后世者也。”(《韩诗外传》卷五)

9)高亨《关于老子的几个问题》:“因受甘惮公或甘简公的迫害而逃往鲁国。鲁昭公七年,他正在鲁国,所以孔正得以向他问礼。”(《社会科学战线》19791期)

“逃往”应为“流放”,因而其后甘成公得以将老子召回复职。

10)“甘成公……重新把他召回周守藏室。”(蔡明《老子任周守藏室史与其学说的建立》)

11)“边韶《老子铭》、郦道元《水经注渭水》均言‘孔子年十七问礼于老子’,足证孔丘十七岁问礼于老聃,乃由汉人传下来的说法,当有根据。”“《论语为政》记孔丘自己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丘十七岁正是学习的时候,当然遇到懂礼的老聃在鲁国,就向他问礼了。”(高亨《关于老子的几个问题》)

12)《春秋经》:“昭公七年四月甲辰朔,日有食之。”昭公七年即公元前535年,孔子恰好是十七岁。因此,《曾子问》所记孔子从老聃助葬是可信的。

《礼记曾子问》:曾子问曰:“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则有变乎?且不乎?”

孔子曰:“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及堩,日有食之。老聃曰:‘丘!止柩就道右,止哭以听变。既明反,而后行。’曰:‘礼也。’”

胡适说:“送葬遇到日蚀,这是很少见的事。而孔子跟着老子为人家主持丧礼,在路上遇见日蚀,也是一件很少见的事。记载的人把这话记载下来,我们相信这是不至于会假的。”(《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一个看法》,罗根泽编《古史辨》第四册)

13)《礼记曾子问》:反葬,而丘问之曰:“夫柩不可以反者也,日有食之,不知其已之迟数,则岂如行哉?”

老聃曰:“诸侯朝天子,见日而行,逮日而舍奠。……夫柩不早出,不暮宿。见星而行者,唯罪人与奔父母之丧者乎!日有食之,安知其不见星也?且君子行礼,不以人之亲痁患。”吾闻诸老聃云。

14)《礼记曾子问》:子夏问曰:“三年之丧,卒哭,金革之事无避也者,礼欤?初有司欤?”

孔子曰:“夏后氏三年之丧,既殡而致事,殷人既葬而致事。《记》曰:‘君子不夺人之亲,亦不可夺亲也。’此之谓乎!”

子夏曰:“金革之事无避也者,非欤?”

孔子曰:“吾闻诸老聃曰:‘昔者鲁公伯禽有为为之也。’今以三年之丧,从其利者,吾弗知也。”

15)《礼记曾子问》:曾子问曰:“下殇,土周葬于園,遂舆机而往,途迩故也。今墓远,则其葬也,如之何?”

孔子曰:“吾闻诸老聃曰:‘昔者史佚有子而死,下殇也,墓远。召公谓之曰:何以不棺殓于宫中?史佚曰:吾敢乎哉?召公言于周公。周公曰:岂不可?史佚行之。’下殇用棺衣棺,自史佚始也。”

16)《孔子家语曲礼子夏问》:子夏问于孔子曰:“客至,无所舍,而夫子曰:‘生于我乎馆。’客死,无所殡矣。夫子曰:‘于我乎殡。’敢问礼欤?仁者之心欤?”

孔子曰:“吾闻诸老聃曰:‘馆人,使若有之。’恶有有之而不得殡乎?夫仁者制礼者也。故礼者不可不省也。礼不同不异,不丰不杀,称其义以为之宜。故曰:‘我战则尅,祭则受福。’盖得其道矣。”

17)《孔子家语观周篇》: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对曰:“谨受命。”遂言于鲁君。……公曰:“诺。”与孔子车一乘、马二匹,竖子侍御。敬叔与俱至周,问礼于老聃。

18)《史记老子列传》: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蔂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者,若是而已。”

19)《史记孔子世家》: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返鲁,弟子稍有益进焉。

20)《史记老子列传》: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21)公元前516年,鲁昭公二十六年,晋师大举入周,“召伯盈逐王子朝。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氏得、尹氏固、南宫嚚奉周之典籍以奔楚”。老子因此乃“免而归居”。(详见《历代纪事本末》第一册《左传纪事本末》卷四王室庶孽之祸)

《庄子天道篇》:孔子西藏书于周室。子路谋曰:“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

22)《庄子天运篇》: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

老聃曰:“子来乎?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子亦得道乎?”

孔子曰:“未得也。”

老子曰:“子恶乎求之哉?”

“吾求之于度数,五年而未得也。”

老子曰:“子又恶乎求之哉?”

“吾求之于阴阳,十有二年而未得。”

老子曰:“然。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之于其君;使道而可进,则人莫不进之于其亲;使道而可以告人,则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与人,则人莫不与其子孙。然而不可者,无它也,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由中出者,不受于外,圣人不出;由外入者,无主于中,圣人不隐。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处,觏而多责。

古之至人,假道于仁,託宿于义,以遊逍遥之墟,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逍遥,无为也;苟简,易养也;不贷,无出也。古者谓是采真之遊。

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亲权者,不能与人柄。操之则慄,舍之则悲,而一无所鑒,以闚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

恩,取、与,谏、教,生、杀,八者,正之器也,唯循大变无所湮者,为能用之。故曰:正者,正也。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开矣。”

23)《庄子天运篇》:孔子见老聃而语仁义。

老聃曰:“夫播糠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噆肤,则通昔不寐矣。夫仁义憯然乃愤吾心,乱莫大焉。吾子使天下无失其朴,吾子亦放风而动,总德而立矣,又奚傑傑然揭仁义,若负建鼓而求亡子者邪?夫鵠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朴,不足以为辩;名誉之观,不足以为广。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24)《庄子天运篇》: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弟子问曰:“夫子见老聃,亦将何规哉?”

孔子曰:“吾乃今于是乎见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养乎阴阳。予口张而不能嗋,予又何规老聃哉!”

25)《庄子天运篇》:子贡曰:“然则人固有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发动如天地者乎?赐亦可得而观乎?”遂以孔子声见老聃。

老聃方将倨堂而应,微曰:“予年运而往矣,子将何以戒我乎?”

子贡曰:“夫三皇、五帝之治天下不同,其係声名一也。而先生独以为非圣人,如何哉?”

老聃曰:“小子少进!子何以谓不同?”

对曰:“尧授舜,舜授禹,禹用力而汤用兵,文王顺纣而不敢逆,武王逆纣而不肯顺:故曰不同。”

老聃曰:“小子少进!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黄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民有其亲死不哭,而民不非也。尧之治天下,使民心亲,民有为其亲杀其杀,而民不非也。舜之治天下,使民心競,孕妇十月而生子,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而始谁,则人始有夭矣。禹之治天下,使民心变,人有心而兵有顺,杀盗非杀人,自为种而天下耳,是以天下大骇,儒、墨皆起。其作始有伦,而今乎归,汝何言哉?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乱莫甚焉。三皇之知,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其知憯于虿之尾,鲜规之兽,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犹自以为圣人,不可耻乎?其无耻也!”

子贡蹴蹴然立不安。

26)《吕氏春秋贵公篇》: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

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

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

27)《史记周本纪第四》:“公元前479年,周敬王四十一年,鲁哀公十六年,楚灭陈,孔子卒。”

28)古“函谷关,在陕州桃林县西南十二里。”(《括地志》)据贾谊《新书过秦论》:“秦考公据崤、函之固。”则孝公以前,秦已有其地。

29)《史记老子列传》:“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

《汉书艺文志》:“《关尹子》九篇。”班固自注:“名喜,为关吏。老子过关,喜去吏而从之。”

《太平御鉴》卷六六一引《三一经》云:“及老子度关,……喜带印绶,设师事之礼,老子重辞之。喜曰:‘愿为我著书,说大道之意,得而奉行焉。’于是著《道德经》上下篇。”

30)拙著《老子传真前言》

31)《史记老子列传》:“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拟定为169岁。

32)《庄子庚桑楚》: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偏得老聃之道,以北居畏壘之山。其臣之畫然知者,去之;其妾之挈然仁者,远之;擁肿之与居,鞅掌之为使。居三年,畏壘大穰。畏壘之民相与言曰:“庚桑子之始来,吾洒然异之。今,吾日计之而不足,岁计之而有余,庶几其圣入乎!子胡不相与尸而祝之,社而稷之乎?”

庚桑子闻之,南面而不释然。弟子异之。

庚桑子曰:“弟子!何异于予?夫春气发而百草生,正得秋而万宝成。夫春与秋岂无得而然哉?天道已行矣!吾闻至人尸居环堵之室,而百姓猖狂不知所如往。今以畏壘之细民,而窃窃焉欲俎豆予于贤人之间,我其杓之人邪!吾是以不释于老聃之言。”

弟子曰:“不然。夫寻常之沟,巨鱼无所还其体,而鲵为之制;步仞之丘,巨兽无所隐其躯,而孽狐为之祥。且夫尊贤授能,先善与利,自古尧、舜以然,而況畏壘之民乎!夫子亦听矣!”

庚桑子曰:“小子来!夫函车之兽,介而离山,则不免于罔罟之患;吞舟之鱼,碭而失水,则蝼蚁能苦之。故鸟兽不厌高,鱼鼈不厌深。夫全其形生之人,藏其身也,不厌深眇而已矣。

且夫二子者,又何足以称扬哉!是其于辩也,将妄凿垣墙而殖蓬蒿也。简发而栉,数米而炊,窃窃乎又何足以济世哉!举贤则民相轧,任知则民相盗。之数物者,不足以厚民。民之于利甚勤,子有杀父,臣有杀君,正昼为盗,日中穴阫。吾语汝:大乱之本,必生于尧、舜之间,其末,存乎千世之后。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

33)《庄子庚桑楚篇》:南荣趎蹴然正坐曰:“若趎之年者,已长矣,将恶乎托业以及此言邪?”

庚桑子曰:“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若此三年,则可以及此言矣!”

南荣趎曰:“目之与形,吾不知其异也,而盲者不能自见;耳之与形,吾不知其异也,而聋者不能自闻;心之与形,吾不知其异也,而狂者不能自得。形之与形亦辟矣,而物或间之邪?欲相求而不能自得。今谓趎曰:‘全汝形,抱汝生,勿使汝思虑营营。’趎勉闻道达耳矣!”

庚桑子曰:“辞尽矣!奔蜂不能化藿蠋,越鸡不能伏鹄卵,鲁鸡固能矣。鸡之与鸡,其德非不同也,有能有不能者,其才固有巨小也。今吾才小,不足以化子。子胡不南见老子?”

34)《庄子德充符篇》:鲁有兀者叔山无趾,踵见仲尼。仲尼曰:“子不谨,前既犯患若是矣。虽今来,何及矣!”

无趾曰:“吾唯不知务,而轻用吾身,吾是以亡足。今吾来也,犹有尊足者存焉,吾是以务全之也。夫天无不履,地无不载,吾以夫子为天地,安知夫子之犹若是也!”

孔子曰:“丘则陋矣。夫子胡不入乎?请讲以所闻。”

无趾出。

孔子曰:“弟子勉之!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学以復补前行之恶,而况全徳之人乎!”

无趾语老聃曰:“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彼且蕲以諔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已桎梏邪?”

老聃曰:“胡不直使彼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者,觧其桎梏,其可乎?”

无趾曰:“天刑之,安可解!”

35)《庄子则阳篇》:柏矩学于老聃,曰:“请之天下遊。”

老聃曰:“已矣!天下犹是也。”

又请之。

老聃曰:“汝将何始?”

“始于齐。”

至齐,见辜人焉,推而强之,解朝服而幕之,號天而哭之。曰:“子乎!子乎!天下有大菑,子独先离之,曰:莫为盗?莫为杀人?荣辱立,然后睹所病;货财聚,然后睹所争。今立人之所病,聚人之所争,穷困人之身,使无休时,欲无至此,得乎?

“古之君人者,以得为在民,以失为在己;以正为在民,以枉为在己;故一形有失其形者,退而自责。今则不然。匿为物,而过不识;大为难,而罪不敢;重为任,而罚不胜;远其途,而诛不至。民知力竭,则以伪继之,日出多伪,士民安取不伪!夫力不足则伪,知不足则欺,财不足则盗。盗窃之行,于谁责而可乎?”

36)《庄子山木篇》: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系履,而过魏王。

魏王曰:“何先生之惫邪?”

庄子曰:“贫也,非惫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蔽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惫,奚可得邪?此比干之见剖心,征也夫!”

37)《史记老子列传》:楚威王闻庄子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庄子列御寇篇》:或聘于庄子。庄子应其使曰:“子见牺牛乎?衣以文绣,食以刍叔,及其牵而入于大庙,虽欲为孤犊,其可得乎?”

38)《庄子秋水篇》: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

“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39)《庄子天下篇》: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说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

关尹曰:“在己无居,形物自著;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芴乎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尝先人,而尝随人。”

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人皆取先,己独取后,曰:受天下之垢。人皆取实,己独取虚。无藏也,故有余。其行身也,徐而不费。无为也,而笑巧。人皆求福,己独曲全,曰:苟免于咎。以深为根,以约为纪,曰:坚则毁矣,锐则挫矣。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可谓至极。”

 

 

回目录

 

 

参 考 书 目

 

1.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  北京文物出版社1977年版

2.河上公《道德真经注》 《道藏》上海古籍出版社

3.王 弼《道德真经注》 《道藏》上海古籍出版社

4.郭庆藩《庄子集释》 中华书局1982年版

5.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中华书局1985年版

6.杨伯竣《列子集释》 中华书局1985年版

7.严北溟、严 捷《列子译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8.司马迁《史记》 岳麓书社1992年版

9.王 冰《黄帝内经素问》 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版

10.张双棣《吕氏春秋译注》 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

11.吕惠卿《道德真经传》 《道藏》上海古籍出版社

12.苏子由注《老子翼》 《道藏》上海古籍出版社

13.范应元《道德经古本集注》 《道藏》上海古籍出版社

14.宋常星《道德经讲义》 三民书局1984年版

15.肖天石《道德经圣解》 自由出版社1983年版

16.张松如《老子说解》 齐鲁书社1987年版

17.许 结、许永璋《老子宇宙诗学》 黄山书社1992年版

18.王邦雄《老子的哲学》 东大图书公司1991年版

19.黄友敬《老子传真》 儒商出版社2003年版

20.詹剑峰《孔老思想的关系初探》  中国哲学(11)人民出版社

21.肖天石《道家养生学概要》 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22.肖天石《道海玄微》 自由出版社1974年版

23.龚易图《谷盈子十二篇》 光绪五年自印本

24.乌格洛夫等《延年益寿荟萃——生命自我管理学》 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

25.黄友敬编《饮食养真录》 手稿

26.牟钟鉴《道教通论——兼论道家学说》 齐鲁书社1991年版

27.黄钊主编《道家思想史纲》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8.葛荣晋主编《道家文化与现代文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9.张松如、邵汉明《道家哲学智慧》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0.冯 契《冯契文集》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1.陈立夫主译 李约瑟著《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 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2. F卡普拉《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3.周东林译 汤川秀树著《创造力与直觉》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版

34.董光璧《当代新道家》 华夏出版社1992年版

35.恩格斯《反杜林论》 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

36.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7.萧焜焘《自然哲学》 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8.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10辑 上海古籍出版社

39.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1-17辑 三联书店

40.巩德顺主编《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  陕西旅游出版社1994年版

41.中国鹿邑老子学会主编《老子故里话老子》

 

 

回目录

 

 

后 记

 

没有结束的结束语

 

这部《老子修真学概要》,是我从1983年以来,为了治病健身,摆脱人生的困境,几经艰难与曲折,逐步探索,经过十余年而写成的。虽然是全身心的投入,仍显得粗糙鄙陋。

它仅是老子修真学的主体部分,而远非其全体,尤其未深入展开,是以名之曰:《老子修真学概要》。它的深化与完善,尚须长期而艰辛的历程。

纵然国内外“老子热”,见仁见智,各取所需,各悟其悟,从修炼大道来认识的很少。但事物的发展,相反正所以相成,随着大道科学、人体科学、气功科学的深入发展,众多的研究探索,必将互相推动,逐步深入,而显现出它的历史本来面目,使老子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老子修真大道得以大行于世。

老子说:“道可道,非恒道也;名可名,非恒名也。”(一章)他深邃地揭示了主体认识对于客体存在的偏离与局限,以及主体思维和它的表达工具——语言、文字、图象、音乐、艺术等对于客体事实的偏离与局限,是以他对于“道”乃是“强名”、“强字”、“强容”,是勉为其难的。

它不是我独出己意的“创编”,亦非玄秘的所谓“真传”,实乃探索《道德经》的自然产物,也是自我命运的走向所使然。我只是有志于复还老子的历史本来面目,破译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的奥秘,揭抉其精髓真谛,庶几重现万古流传之大道科学于世,造福人类,未尝敢以一己之偏以概老子大道之全,尤其未敢自误误人,盗名欺世,其是其非,有待于大道历史潮流的冲刷洗涤。

我愿当一个大道的通讯员,以全部的生命和心灵来探索,让它跨越千古以常青,道化天下迈新步!

我愿是大道洪流的一滴水珠,愿是大道的一块铺路顽石,所以不揣鄙陋,敢效驽马之不舍,勇于常人之所不敢,而作此“不知之言”。

虽是“信言不美”,出于不得已的衷心,不求鉴谅,唯祈明师益友的斧正,唯期广大修真证道者、探索者于实践中检验,以匡我之不逮,则人生之幸也何如!

谨录198211月旧作一首以志之。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从没有的地方走出来,

在遍野的荆棘中开辟。

 

世界上没有直路,

困难和挫折,

谄媚与陷阱,

砌就人生之路的基石。

 

生老病死的挑战,

成败祸福的挑战,

面对一切的挑战,

我将用微笑来迎接。

 

毅力来自理想,

动力源于决心,

离开了暴风雨,

海燕怎么能生存?

 

智慧来自学习,

信心源于自省,

让欢笑与眼泪,

共作进步的良师益友。

 

困难,但是有趣味,

生命,在死亡面前笑着;

我是命运的主人,

我要将“不可能”化为“可能!”

 

我坚信:

自己的努力与创造;

因为,

“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让人家去说,

他所要说的话吧;

坚定不移地,

走我自己人生之路!

 

 

 1998年4月26

 

 

回目录

 

 

再版后记

 

《老子修真学概要》一书,于1999年由香港银河出版社出版,转瞬之间,九年过去了。现在再版面世,根据在此期间研究《老子》的新成果及体会进行修订,主要的有:

、原司马迁《老子列传》改用拙著《老子传》的正传部分;

二、真经篇改用《老子溥及本》的校正原文及今译;

三、道理篇第十三“宇宙四大人居一,道莅天下德交归”作了较大的修改;

四、悟真篇篇幅有较大增加;

五、附录部分增加《我探索老子之道》一文。

殷切期待有志于研究《老子》、实践老子修真大道的师友给予匡正,以利大道的弘扬,诚我人生之至幸。

 

 

2007812

 

 

 

 

 

 

 

 

 

 

 

 

回首页

回总目录

 

恭请您多指教:lzddpjw@163.com  lzddpjw@sina.com 老子大道溥及网

Warm welcome to the Laozi's Great Dao universal net